2020-09-25 15: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在駐村工作中,我的幫扶對象石連照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第一次見到他時,眼前這個精瘦的中年漢子並沒有讓我把他和貧困戶的形象聯繫在一起,我只是隨他進入院子,看到破敗的房屋,雜亂的擺設,才讓我覺得這像是一個貧困戶的標配。進門見到他兒子,大約20歲出頭的樣子,我問了一句:「你沒去上學嗎」,他只是嗯了一聲就徑直回到了自己的屋裡,關上了門沒有再出來。我和石連照坐下拉起了家常,我問他家裡幾口人,他說三口,我說:「農村現在只生一個孩子的人很少吧。」他說:「我還有一個姑娘在上大學。」我問他:「你媳婦兒不在家裡的戶口上嗎?」他說:「跑了。」然後就沉默了下來,大口大口的吸著煙,伴隨著一圈一圈升起的煙氳,氣氛好像凝滯了,交談似乎也無法再繼續下去,我只好起身告辭,臨出門時我還是忍不住問了一句:「我看你年紀也不大,身體和精力也不錯,你怎麼成了貧困戶?」他只是淡淡說了一句:「沒時間幹活,沒啥收入。」然後又是沉默。離開之後,我覺得這個貧困戶和我在村裡見過的其他貧困戶很不一樣,我心裡一團謎團。
在第二次走訪之前,我決定先做做功課,我找到了大隊書記了解他家的情況,經過大隊書記的講述,我才明白了事情的原委。原來當年因為他家裡兄弟多,家窮娶不起媳婦兒,後來就從四川買了一個媳婦兒,有了兩個孩子後,因為家窮,他媳婦兒就外出打工了,結果打工時間長了回來的就越來越少,直至後來丟下孩子拋棄家庭渺無音訊了,他兒子因此心靈上受到了創傷,因為長時間的自卑和壓抑情緒得不到疏導,可能患上了自閉症,從此足不出戶,害怕見人了。石連照擔心兒子獨自在家情緒失控出意外,自兒子患病以來基本沒有時間外出打工,只能守在家裡照顧兒子,加上女兒上大學的費用,所以一家子生活非常困難。聽完大隊書記的講述,我對石連照的家庭遭遇感到很是難過,我買了一箱牛奶來到了他家。我和他敞開心扉,開門見山的說道:「你的家庭情況我從大隊那裡都了解到了,我有什麼可以幫助你的。」他說:「我只有我兒子這一個心病,我就愁他天天不說一句話,閉門不出,見人就躲,如果他好了我也可以外出務工了,就什麼都好了。」我讓他把他兒子叫出外屋說幾句話,確實感覺這個孩子牴觸與人交流,眼神一直游離在對方的視線之外,給人感覺非常封閉。回去後我在想有什麼辦法可以幫助他兒子緩解病情,我想到了我在烏蘭察布市心理衛生協會的一個朋友,我向她專門諮詢了石連照兒子的病情,她告訴我如果是正常人,在受到外部應激創傷後,心理壓力和情緒一般會在三個月內得到自然緩解或者改善,如果不能或者一直延續壓抑情緒,很可能患上了精神類疾病,她根據石連照的家庭條件,建議到內蒙古第三醫院精神衛生中心去做專項檢查,為此她專門聯繫好了醫院。石連照很是感謝,經過診斷,他兒子患有精神分裂症,在住院治療後,病情得到了明顯緩解。我與石連照商量,如果長期服用精神類治療藥物,怕對孩子的神經系統造成不可逆的損傷,要想緩解病情還需要讓他兒子自己走上社會,融入正常人生活,樹立與人交往的信心,才能走上正常的生活軌道。為此我多方打聽並聯繫關係,為他兒子聯繫了烏蘭察布市大數據云計算信息員招聘培訓、烏蘭察布市青年創業孵化培訓、林胡古塞旅遊區保安招聘等培訓和招聘,鼓勵他兒子去參加。經過這些招聘和培訓,他兒子見的人多了,與人接觸的機會也多了,心理上的社交恐懼得到了一點一點的克服,加上藥物的輔助治療,三個月後,他兒子已經有了與人交流的初步意願,可以跟著他外出在工地上做一些小工了,我們都很欣喜。為了鞏固治療成果,只要他兒子回到村裡,我們就把他兒子叫到我們駐村工作隊辦公室來,和他聊天,分享工作經驗,讓他幫忙做一些簡單的工作,他也願意和我們交談交流,一點一點在走出自閉症的陰霾。石連照和我說:「我兒子能有現在的精神狀態真的很感謝你,這比給我錢或者其他的扶貧措施都強。」
經過這件事,我明白了一個道理,扶貧要找準原因,只有扶在貧困群眾的心坎上,他們對扶貧工作的滿意度就一定會提高。
文:周大偉
編 輯:黃雅琳
初 審:李 芳
復 審:肖秀峰
終 審:楊利軍
供稿郵箱:zhuozixmt@163.com
原標題:《【弘揚蒙古馬精神·身邊的榜樣】我所經歷的脫貧攻堅故事——烏蘭察布市稅務局駐卓資縣大榆樹鄉陽坡子工作隊周大偉》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