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間,杭州經濟社會發展進入加速轉型的重要階段,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進程加快。
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實現城鄉區域統籌發展;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健康和諧,對民生科技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現代農業、公眾健康、社會管理、生態環境、公共安全等重大民生需求日益緊迫。
市科委黨組書記、主任樓健人說,加快發展民生科技是廣大科技工作者的重要職責,是全市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要通過民生科技,為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強有力支撐,促進全市經濟轉型跨越發展,社會和諧穩定發展。
近年來,杭州市農業科技工作圍繞市委「打造東方品質之城、建設幸福和諧杭州」目標,以提高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和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為重點,堅持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加快創新驅動,加大政策支持,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紮實推進城鄉區域統籌發展和「美麗杭州」建設。
以科技項目為抓手,提高農業科技創新能力
圍繞杭州重點發展的茶葉、花卉苗木、水產、畜禽、蔬菜、竹業等六大優勢產業和水果、乾果、蠶桑、中藥材、蜂業等五大特色產業,2012年杭州市科委下達實施農業科技項目147項,經費2680.5萬元,主要包括農業科研攻關、種子種苗、重大科技創新項目等。
如2012年市重大科技創新項目「淳安花豬種質資源保護和開發利用」,針對淳安花豬沉脂性強和鮮味美的特點,開展脂肪、鮮味相關指標的基因型和表型研究,應用於地方豬種的選育,加強了種源保障。利用杭州本地特色飼料資源,開展日糧營養需求研究,形成地方豬種的營養調控技術。浙江省公眾信息產業有限公司承擔並實施的「融合物聯感知與移動監控的精細農業公共服務平臺研製與產業化項目」,通過電信天翼手機可以實現遠程監控空氣溫溼度、土壤水分、光照等參數,為發展智慧農業搭建了平臺,並在杭州美人紫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淳安縣楓樹嶺鎮下姜村等建立了應用示範點。
同時,鼓勵涉農企業申報承擔國家、省級科技項目,「浙江(蕭山)漿蜂遺傳資源保護及開發利用」等項目獲2012年國家重點星火計劃支持,推薦認定「祖名豆製品科技研發中心」等13家省級農業研發中心,新認定「杭州綠風園林」等8家市級農業類高新技術企業研發中心,有力提升農業科技創新能力。
以企業培育為重點,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
企業是技術創新的主體,農業科技企業是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關鍵。
根據杭州市委、市政府「構建合理的、梯隊化的企業結構」的要求,2010年起杭州市實施科技型初創企業培育工程(雛鷹計劃)。近三年來,全市累計認定涉農「雛鷹計劃」企業120餘家,鼓勵和支持了農業科技人員創業創新。
2012年,全市新認定市級現代農業科技型龍頭企業28家,累計210家;推薦認定省級農業科技企業46家,累計213家。
根據省科技廳《關於申報2012年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項目的通知》,杭州市科委積極組織有關企業做好申報工作,其中浙江農科種業有限公司「後期功能型雜交稻新品種技術集成與示範推廣」等22個項目獲得省廳資助,促進了一批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
支持淳安縣開展科技富民強縣專項行動,淳安縣蠶桑產業提質增效項目列入國家科技富民強縣專項,其集成推廣應用「十天養蠶法」,有力推進了蠶桑產業的轉型升級。同時,推薦浙江國稻高科技種業有限公司「李春生」等9位同志獲省農業科技先進工作者,我市推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一批先進個人得到省委、省政府的表彰獎勵。
以示範村鎮為引領,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杭州市從2008年啟動市級新農村科技示範點建設,目前已建立國家級新農村科技示範鎮1個,省級新農村科技示範縣1個,省級新農村科技示範村7個,市級新農村建設科技示範鎮11個、示範村45個。
2012年,圍繞農業生產的新良法、新品種推廣和農村生態環境建設等重點,支持14個市級新農村科技示範項目。通過開展示範村鎮建設,實施科技示範項目,在發展一村(鎮)一品、一村(鎮)一業以及加強農村生態環境整治等方面取得積極成效。
特別是各地結合區域產業特點,形成了各具地方特色的新農村科技支撐體系,有效推進我市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發展。
餘杭區鸕鳥鎮雅城村建有優質梨園3500多畝,開展「梨園種、養生態循環農業新模式」示範項目,通過推廣生態複合經營技術,實現畝增優質果產值3400元;一畝果園飼養60-80羽雞,畝增收約700元;利用廢棄梨枝條生產「梨木耳」(黑木耳),每畝梨枝條可產優質黑木耳2100元。
淳安縣千島湖鎮在枇杷新技術大規模推廣上已走在全省前列。淳安縣千島湖鎮作為第三批市新農村建設科技示範鎮,圍繞「三園」(果園、菜園、樂園)建設,建立了千畝生態枇杷觀光園,長期聘任浙江大學、省農科院專家指導枇杷品種優化、疏果套袋、高接換種、整形修剪、病蟲害防治等工作。2012年,千島湖鎮推廣枇杷套袋新技術3000多畝,實現每套一個袋可為果農增收兩元,連續5年被評為淳安縣高效生態農業發展先進鄉鎮。
以科技幫扶為載體,落實「聯鄉結村」任務
根據杭州市委、市政府「聯鄉結村」共建活動的總體要求,杭州市科委作為市第二十五幫扶集團牽頭單位,按照「扶貧與扶智」、「輸血與造血」、「治標與治本」相結合的原則,以改善民生為根本,以產業發展為支撐,以科技項目為載體,以資金扶持為保障,通力協作、認真做好對建德市梅城鎮的結對幫扶工作,取得了積極成效。
2011-2012年,共實施幫扶項目22項, 其中產業發展項目8項,合計到位幫扶資金533萬元,有力地支持了梅城鎮「經濟重鎮、旅遊強鎮、文化名鎮和建德副中心城市」建設。
「浙秀1號水果型黃瓜繁育技術應用和示範項目」在建德市梅城鎮龍泉村建立了示範基地200畝。通過推廣水果型黃瓜新品種高效設施栽培綜合配套技術,建立規範化的優質雜交種生產和檢測技術體系等綜合農藝措施,使雜交種黃瓜的畝產量提高10%以上,芽率達到95%以上。示範基地實現產值200萬元,新增利潤20萬元。
特別是經集團多年扶持的杭州睦山農公司,建立了華東最大的藍莓種苗組培實驗室,開展種源收集、引種馴化、品種選育,植物生長發育及抗逆性研究,組織培養快繁、植物脫毒及病毒檢測,優新品種配套栽培技術和苗木貯運等關鍵技術攻關。2012年,實驗室繁育藍莓種苗800萬株,在滿足自建基地種植的同時,以每株低於市場價5元的優惠價格向梅城鎮農戶提供5萬株種苗。
【重要意義】
全面改善民生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內在要求,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關鍵環節,而民生科技是提升民生工作層次、保障民生需求的重要手段。
杭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民生事業與民生科技發展。「十一五」以來,我市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相關文件的部署要求,採取一系列重要舉措大力發展民生科技,組織實施了一批重大項目,建設了一批示範工程、示範基地和可持續發展實驗區。杭州市科委黨組成員、副主任壽偉義強調,農業科技是民生科技的重要組成部分,「十二五」期間,市科委將圍繞創新型城市建設目標,加強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加大對涉及民生的農業科技創新的支持力度。
【農業科技創新重大工程】
杭州大力實施現代農業農村科技創新工程,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加強農業示範園區建設,加大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與推廣力度,提升我市農業產業化與新農村建設水平。
「十二五」期間,計劃安排600餘項農業科技項目支持實施現代農業農村科技工程,新認定新農村建設科技示範鎮5個、示範村15個,新培育認定市級農業科技企業100家以上、農業高新技術研究開發中心35家以上,大力推進蕭山國家級農業高科技園區建設,積極參與省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工程。
1、新農村科技示範點建設。圍繞科技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以「富民、惠民」為核心,每年引導建設一批杭州市新農村建設科技示範鄉鎮、村,使示範區域科技進步貢獻率、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農民收入增長率等有較大幅度提高,現代農業技術體系建設加快,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社區建設取得較大進步,農民素質和生活質量明顯提高。
2、農業科技創新主體培育。結合「雛鷹計劃」、「青藍計劃」的實施,大力鼓勵農業科技人員創辦農業科技企業。通過市場孵化培育,鼓勵農業科技企業做大做強;實施農業科研攻關等專項,引導農業科技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建立研發中心,依靠科技創新實現轉型升級。
3、種子種苗工程。鼓勵農業科技企業引進、試種、推廣農業新品種,提高良種普及率、覆蓋率。積極參與省科技廳農業新品種選育重大科技專項,加強種業科技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對外合作,推進種業創新。
4、科技幫扶工程。以「聯鄉結村」對口幫扶建德市梅城鎮為重點,加大幫扶力度,鼓勵幫扶地區發展農業特色產業,帶動農村發展、農民增收致富。每年開展「科技下鄉」活動4次以上,「送專家、送技術、送項目、送種子、送醫藥」,為當地農民生產生活解決實際困難和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