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陽縣文市鎮的吉頭村,我曾經到過多次。
但基本上是在村委會打了一轉後,就走了,村子裡都沒去瞧上一瞧。
前段時間,有了個機會,又來到了吉頭村。
吉頭村不大,從地圖上看,僅有四個自然屯,分別是上吉頭、下吉頭、麻山腳、江東,吉頭村的人口,僅691人,排名文市鎮倒數第二,僅比馬蓮村多六十多人。
吉頭村邊,灌江流過。
灌江流到此處,已匯集灌江大多數的支江小河,到了春季,江水盈滿,頗有浩蕩之勢。
吉頭村的建築,稱得上「古」的,已經不多,稍「老」的,最多是近代的吧。當然,不排除我沒有走完全村,也有漏掉的可能性。
因此,吉頭村的房子,與灌陽縣大多數村子一樣,並沒有多大的差別。
吉頭村背靠石山,面臨灌江,四個自然村屯,沿灌江和石山一字向下排開。
上吉頭的一條岔道。
上吉頭的村頭,有一條水輪泵站的引水渠,從村邊筆直穿過,進村的道路,也傍渠而行。
上吉頭風光一。
上吉頭風光二。
上吉頭風光三。
穿村而過的水渠一。
穿村而過的水渠二。
到吉頭,只有一條通車的路。
路的盡頭,一面是石壁,一面是灌江,無路可去。
在村頭的路邊,長著一排大樟樹,約有八九株的樣子,每株樟樹的樹齡,都在一百年上下。
這些一般大小的樟樹,枝繁葉茂,成了村裡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這株有130年。
這株有110年。
樟樹林的盡頭,有一道石牆,石牆長約四五十米,高約1.5米,厚約二米,一頭直抵石壁,一頭則延申至江邊。也許是為了行車方便吧,石牆被拆了一個五六米寬的口子。
此處石牆的作用並不是護民防盜,而是為抵禦洪水的侵襲。
石牆邊的江洲之上,有一片樹林,多是楊樹、柳樹和樟樹之類的樹種吧。
站在石牆邊,回望來路。
穿過石牆,小路通向石壁的旁邊。
石壁下,貌似有座建築。
原來是一座祠廟。
門頭上寫著「高東靈祠」四個大字。
從建築的成色來看,半新不舊的樣子。
聽村裡人說,這裡原來就有一座廟,後被毀,上世紀九十年代,村裡有能人拿了筆錢,將廟建了起來。
可是,現在是光有廟,而無和尚,香火還是沒有恢復起來。
祠廟內的情景。
祠廟的側面照。
離開祠廟,向前走幾十步,就能見一個巖洞。
巖洞的前面,用條石砌就,中間只留一道人頭多高的小門,能容一人進出。
巖洞的旁邊,立著二塊石碑,石壁上,還刻著一些文字。
石碑的字跡已有些模糊難辨。
連蒙帶猜,勉強認出幾個字。這是一塊重修砌石牆埂的捐款名錄,立碑的時間是嘉慶十三年,也就是1808年,距今也有二百多年了。
旁邊還有一塊石碑,碑的右下角已被敲掉一部分,碑名的幾個字也被磨掉,只認出:重修**渡船碑。
粗粗地瀏覽一下,原來,1794年那一年漲大水,將渡口的船給衝走了,於是村裡人捐款捐物,又建了一艘船。
立碑的時間是乾隆五十九年,也就是1794年。
刻在石壁之上的字,更加難以辨認了,好像是乾隆四十八年的,三塊碑文中,此塊最老。
從洞裡朝外拍。
洞不深,裡面黑呼呼的,沒再向裡走。
從洞裡出來,小路還在前面延申。
轉過一個彎,前面的江邊出現了一個小亭子。
旁邊有幾塊石碑,刻著乘客須知和渡口守則等。
還有一塊碑刻著:水車鎮伍家灣渡口。
伍家灣是在江的對面,這裡明明是文市鎮的吉頭村的地盤,為什麼單單取名為伍家灣渡口呢?要取也得取伍家灣至吉頭渡口。
推測伍家灣在這邊有山場,這個渡口,是伍家灣人用得比較多,而吉頭人很少到伍家灣那麼去,所以就取名為伍家灣渡口了。
據說,剛才到過個那個巖洞,也是屬於伍家灣的。
對面的村子,就是水車鎮伍家灣村。
對面的岸邊,也建有一個亭子,一根鋼索橫架兩岸,照常理推斷,有渡船應套上鋼索之上,人們乘船過渡,拉扯鋼索就能前行,比用竹篙撐船安全。
但現在,也許是漲水的緣故吧,光見鋼索不見船。
路到渡船頭,截然而止,前面石壁臨江,無路可行。
吉頭的經濟發展,受交通條件的制約很大。
以前走的是水路,吉頭村依山伴水,吉頭村的條件還算不錯。
但現在,水路基本作毀,而走陸路,到吉頭村,像是走進了一個死胡同,只一條路進出,從哪條路進來,也只能那條路出去。
不知吉頭村人有沒有這樣的考慮,沿著沿江的石壁,開鑿一條壁掛公路,與石壁另一端的同德村臘尾底接通。如此,即可全面盤活吉頭村,乃至吉田村的交通條件,遊人還可步行到欣賞到此處灌江的美景,可謂一舉數得。
從伍家灣到臘尾底,準備架設一座大橋,目前,該項目已進入施工前的準備階段。能修通壁掛公路,對伍家灣來說,也是一個利好消息,今後伍家灣人來往兩岸,會便利很多。
這段石壁的長度約500米,按6米寬,3米高計算,總方量為9000方,按一萬方和石方機械開挖單價每方200元計算,總投資也就二百萬元,比架橋經濟得多,而且開挖出來的塊石,還有不小的經濟價值。
當然,這是僅是很粗略的分析。
抬頭向上望,石壁之上,還有細流飛下。
回頭拍侯船亭。
江水青青,新葉碧碧,怎一個美字了得。
穿村而過的水渠,就是在石壁旁邊引來的。
站在山上眺望,近處的房子,是吉頭的各村屯,遠處的房子,是不是瑤上的什麼村屯?
掩映在樹林中的吉頭村。
朝下遊看。
在村委會的旁邊,有株大樟樹,時間緊,在車上拍了一張。
看不清樹上的銘牌,不知樹的年紀有多大了?
最後,來段視頻吧!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灌陽人在灌陽
也可掃描以下的二維碼:
「灌陽人在灌陽」這個公眾號,服務於灌陽人民,堅持原創,寫山寫水寫觀點,天然去雕飾!
天涯海角的灌陽人,無論身在何處,總有一根細線相連相牽,而細線的一頭,是同樣一個名字,灌陽。
總有些心事,想向人吐露。
總有些喜悅,想與人分享。
總有些才華,想向人展現。
那麼,請賜稿「灌陽人在灌陽」!
投稿郵箱:3517246084@qq.com
投稿請署名,無論真名或假名!
當然,我希望文章系個人原創,擇優而登,未採用的,恕不一一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