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山道家,碧海仙居
由中國風景名勝區協會主辦,青島市嶗山風景名勝區協辦的第六屆中國道教名山聯盟工作會議將於9月19日-22日在青島嶗山召開。國內著名風景名勝區及相關單位將到嶗山開展交流、拓展合作。
本次大會順應文化和旅遊業轉型升級新趨勢,圍繞深化區域資源共享,推動文旅融合發展,繼續搭好景區交流互聯平臺,構建戰略協商機制,拓展合作互助領域,擴大道教名山聯盟的品牌影響力,共商風景名勝區未來發展大計。
作為中國道教文化的重要發祥地,嶗山道教自西漢出現記載為始,一直到元明清的鼎盛發展,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與環境。它集自然與人文景觀為一體,反映了中國古人「天人合一」的生存理念,這些在歷史長河中積澱而成的深厚底蘊,不僅被記入史冊為人傳誦,更成為嶗山永遠的價值見證。嶗山的自然山水為道教文化群體提供了尋真悟道、遊歷隱居、藝術創作的理想空間和精神動力。各方人士在此創造出了一系列具有極高美學價值的、與道教文化及精神生活緊密聯繫的文化景觀。圖/從埡口出發,沿蟠桃峰石梯北上,便能見到李白這首詩的石刻。此詩共13行,每行5字,豎排,字徑25釐米,刻石面積8平方米,青島市書法家高小巖書。圖/太清宮內康有為詩刻 戊戌變法失敗後,康有為兩次來到太清宮,留下「天上碧芙蓉,誰擲東海濱」之名句
圖/太清宮蒲松齡塑像
山中「九宮八觀七十二庵」的選址更突出展現了道教風水學、內丹理論與天地自然相融合的特點。比如,「巨峰」象徵著丹道修練理論中的頭頂,在嶗山巨峰上,有一「天乙泉」則為人頭部核心區域的重要指稱.圖/巨峰仙境風光
從道教初創時即選定的修行場所,到「全真天下第二叢林」,嶗山作為中國道教文化名山,展示了2000年間中國傳統道教及新興全真道派跌宕起伏的歷史,證明了嶗山在中國古代道教名山中的吸引力及重要地位,是我國山川海嶽與傳統宗教、哲學、藝術保持著緊密精神聯繫的傑出代表。
近年來,依託嶗山特色山海文化、道教文化、茶漁文化、民俗文化,嶗山堅持保護與開發並舉,塑形與鑄魂並重,加大保護開發力度,接續歷史文脈、提高文化品位,讓嶗山更具文化神韻。嶗山先後成立青島市嶗山道教文化協會,舉辦嶗山論道、太清宮方丈升座慶典等活動,充分展示嶗山作為中國道教名山的文化風採和獨特魅力;策劃推出「太清水月」中秋賞月會,嶗山山海文化得到突顯,「太清水月」獲評央視中國最佳賞月地。持續舉辦「太平曉鍾」、華嚴寺廟會等傳統節會,以可視可聽可感的方式傳承守望嶗山特有的民俗文化。為提升嶗山文化品質,打造嶗山文化經典,嶗山近年來聘請中央美院開展景區形象設計,塑造嶗山「文化印記」;邀請中央民族樂團根據嶗山道樂古曲編配《嶗山道韻》,舉行駐場表演;實施「拓印嶗山」工程,推出專題展覽;整理出版《嶗山摩崖石刻》《文話嶗山》《嶗山文化研究叢書》等各類書籍30餘種,組織拍攝《嶗山道士》《嶗山傳奇》等各類影視作品20餘部,《嶗山傳奇》入選2017年優秀國產紀錄片,實現嶗山文化古事新說、古文新做、古曲新彈、古戲新唱,通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嶗山寶貴的文化遺產動起來、活起來。
山以文重,文以山秀。
嶗山將藉此良機,秉承聯盟宗旨,加強與聯盟兄弟單位的深度合作,加大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和開發力度,做深做透風景名勝區文化融合文章,為推動道教名山事業發展做出新的貢獻。
-END-
歡迎各位朋友將文章分享、轉發
轉發時,備註「轉自青島嶗山風景名勝區」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