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傳承 四十年考古還原千年北庭都護府故城

2020-12-21 中國網旅遊中國

那天,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新疆考古隊人員本來是要去新疆南疆進行考古發掘的,但因為汽車臨時出現故障,不得已開行至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吉木薩爾縣。他們無意間聽說那裡挖土時發現了精美壁畫,於是便急忙趕到現場,展現在他們眼前的是一座高昌回鶻佛寺遺址。

這一刻定格在1979年6月的一天。

遺址情況迅速被上報到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經國家文物局批准,1979年7月中旬至10月底開始了第一次考古發掘,1980年7月中旬至9月底進行了第二次考古發掘。這是新疆首次由國家主管部門正式批准的大規模、規範化的科學考古發掘,也是新疆首次將回鶻佛寺考古作為唯一對象的重大考古發掘,正式拉開了新疆回鶻佛教考古和回鶻考古學發掘研究的大幕。

隨著考古發掘的深入,考古人員發現高昌回鶻佛寺東部被當地人稱為「破城子」的故城竟然是唐代赫赫有名的北庭大都護府所在地,是中原王朝有效管控西域的見證。

北庭故城,就這樣在40年的時間裡,一點點被我們認識,許多歷史謎團被一點點破解。

高昌回鶻佛寺的發現

當年發現高昌回鶻佛寺的地方,現在被稱為西大寺。

從發掘的情況看,北庭高昌回鶻佛寺遺址規模巨大,遺址底周約250米,殘高約14.50米,清理後遺址呈長方形,南北殘長70.50米,寬43.80米。地面以上全部用土坯砌築,地面以下為夯土臺基,整個建築分南北兩個部分,南面為殘高0.2米至0.4米的庭院、配殿、僧房、庫房等建築群,北面為正殿,其四周築洞窟,兩部分銜接成一個整體。

這座佛寺是高昌回鶻王國皇家寺院遺址,專供王室成員供養佛像之用。出土了大量回鶻時期的壁畫及回鶻文題記,歷史價值極高,吸引了世界各國大量專家、學者及遊人前來參觀、考察。現存有「亦都護(高昌國王)」「長史」「公主」之像。

來到高昌回鶻佛寺,有兩件寶物是不能不看的。

一個是105號配殿的《王者出行圖》和供養人壁畫。講述的是釋迦牟尼涅槃之後,八王因爭分舍利而展開戰爭,最後經過調解,八王均分舍利的過程。壁畫色彩以紅藍綠為主,白色和褐色為輔,作畫風格主要採用了鐵線描、遊絲描和蘭葉描等線描的手法,人物面容和服飾著裝都顯現當地民族特徵。在壁畫的下半部有兩個栩栩如生的大型人物畫像,畫像的左邊用北宋高昌回鶻時期的回鶻文字豎直地記錄著供養人的身份:回鶻王阿斯蘭汗的依鼎公主及駙馬。這也是西大寺地位比較高的一個見證。在深深陷下去的北面正殿,發現一尊殘高7米的菩薩像、「獅子王」阿斯蘭汗全身貼金的壁畫和三行回鶻文的題記。

另一個是203、204、205號洞龕的交腳菩薩像。這座既有中原審美特色又有西域舞蹈特點的塑像,兩腿交叉,腳尖相對,活脫脫一個生活化、世俗化的菩薩。雖然頭部已經損毀,但從殘存的木胎泥塑的衣褶仍依稀可見昔日輝煌的影子。專家介紹,這種交腳菩薩像最早起源於印度。

如今高昌回鶻佛寺遺址被南北跨度約97.5米、東西長65.3米、高24米的鋼構展廳嚴密地包裹著。展廳門口,一個眉眼細工、面龐圓潤、雕工細膩的複製比丘像站在乳白色的巨大蓮花座上,迎接著八方遊客。比丘頭像是北庭故城附近農民於2006年在自家地裡挖出來的,現在當屬鎮館之寶。在這兒還出土了一枚正面鑄有漢字「開元通寶」、背面鑄著粟特文的錢幣,證明了新疆自古以來就是我國多民族共居共榮、多種宗教並存、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北庭高昌回鶻佛寺遺址是天山北麓唯一一處歷經唐、宋、元時期的佛寺遺址,保存有大量的塑像、壁畫以及漢文、回鶻文題記等文化瑰寶。一尊尊立體生動的佛像,一幅幅以紅、赭、黃等為主色調,講述不同故事的精美壁畫,無不展現出回鶻風格的獨有藝術魅力,也展現了古絲綢之路沿線城市在建築、文化、繪畫、佛教、多民族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交融。

北庭都護府遺址的多重驚喜

據兩漢書,新舊唐書,以及《元史》等歷史文獻資料記載,早在西漢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這裡為車師後部王庭所在地金滿城,即北庭故城的前身。唐太宗貞觀十四年(公元640年)討平高昌後,其地設庭州,下轄金滿、輪臺、蒲類、西海四縣。武后長安二年(公元702年)在庭州設立北庭大都護府,並將昆陵、蒙池兩都護府劃歸其管轄,另將阿爾泰山西的燕然都護府及碎葉河附近的哥系、孤舒兩都護府也劃歸北庭大都護府統轄。其管轄範圍包括天山以北、巴爾喀什湖以南廣大地區,西面則達到裏海。

南宋開禧二年(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西進滅遼,改稱北庭故城為別失八裡,並建立達魯花赤(地方長官)。駐重兵於此。

明朝統一中原後,別失八裡為蒙古察合臺後裔的活動中心。永樂十年(公元1412午),其王馬哈麻襲殺元主,建立別失八裡國。後因內部爭奪王位,互相殘殺,將其中心遷至亦力八裡(今伊犁河一帶),從此,別失八裡被改稱為亦裡巴裡,北庭故城大約毀於此次戰亂之中。

北庭故城是新疆北疆長期的政治、軍事、宗教和交通的中心,並曾是西突厥的牙庭之一,是北庭回鶻的都城、高昌回鶻的陪都,地位極為重要。可以說北庭是中世紀民族大遷徙和民族徵服史最大影響源的核心區,在世界歷史中佔有獨特的地位。

北庭都護府遺址略呈長方形,現存遺址南北長1500米,城牆殘高約7米,寬約5米,它是在漢代金滿城的基礎上擴建而成的,是絲路北道政治、軍事、經濟、文化重鎮。出土有青銅劍、滴水、唐代銅質官印「蒲類州印」、銅獅陶獸、開元通寶、蓮紋磚等眾多珍貴文物。

多年來,北庭都護府遺址的考古發掘一直沒有停止,但因為遺址周邊發現的紙本文書很少,文字材料只有一些碑刻殘片和回鶻時期佛教寺院的題記,這給揭開北庭的面紗帶來了一定的難度。

2016年5月至11月,考古人員在北庭外城牆南門遺址發現了一枚唐代的開元通寶錢幣,由此證明現有古城外城牆主體為唐代所建。

2018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聯合吉木薩爾縣文物局對北庭故城內內城西門、內城北門、外城北門、外城南門四座城門及一個佛寺近5450平方米的遺址進行考古發掘和勘探。此次發掘的面積是北庭故城迄今為止面積最大的一次,也是新疆考古歷史上發掘面積最大的一次。

通過發掘內城門東側城牆,確認有上馬道;通過探溝,清理出內城北門外側的護城壕。據此,考古人員初步證明這個城市的格局基本是唐代通過庭州、北庭都護府為代表的機構統治西域150多年間不斷建設完成的,大小兩套城牆的變化反映了故城從庭州到北庭都護府、伊西北庭節度使的發展演變歷史。高昌回鶻和蒙元時期基本沿用唐代北庭大的形制布局,僅做局部的修補和更改。

2019年,考古人員繼續對6號佛寺遺址和內城南牆進行發掘。通過發掘得知,北庭故城內城是唐代最早建設的庭州城,後來相繼為北庭都護府、高昌回鶻夏都、元代宣慰司和元帥府的重要區域所在。

北庭學研究的興起

唐代詩人岑參擔任北庭節度使判官期間曾寫下一首詩《北庭作》:「雁塞通鹽澤,龍堆接醋溝。孤城天北畔,絕域海西頭。」而今,面對這座有著獨特的地理人文風貌的千年故城,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繼承好歷史的饋贈,在保護中不斷探尋這座西域重鎮背後的故事,還原一個真實的北庭。

2016年6月,北庭學研究院正式成立。它是目前新疆各地諸「學」研究院中成立最晚的一個,卻是其中歷史年代延續最長,涉及空間範圍最廣,對古代西域史、中亞史、西亞史和東歐史有深遠影響的一個。同時又因為它與吐魯番學內在聯繫的密切,兩者在新疆諸「學」中是唯一相輔相成可構成姊妹學科的。

北庭學研究院院長郭旃表示,雖說北庭學研究院成立時間短,但取得了眾多研究成果,北庭學研究不斷走向深入。北庭學及與之相關的絲綢之路、東西方多元文化歷史對話的學術研究和文物保護碩果纍纍,取得了諸多令世人矚目的成果。

北京大學教授榮新江表示,北庭學的研究是在一個很高的起點上開始的。與相關的敦煌學、吐魯番學研究相比,北庭學有急起直追的感覺。北庭學的研究是以考古發掘為引導,以文化遺產保護的理念為理論基礎來推進的。

對於北庭學的定位,最早參與考古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孟凡人表示,用現代眼光和全新的學術視角,在過去成果的基礎上,重新審視,全方位梳理,系統研究北庭故城和古代北庭地區的歷史和文化,全面復原北庭故城和古代北庭地區的歷史、自然地理、人文、生態環境的面貌等。

吉木薩爾縣文物局局長羅瑜介紹,身處北庭故城遺址,任何一個人仿佛都能穿越光陰,走在盛唐的北庭大地上,看那重城繁堞、駝鈴聲聲,天藍水清、草盛馬壯,寺廟林立、壁畫精美,各族人民共享和平繁榮的盛景。北庭故城印證了漢唐時期特別是唐王朝在新疆實行了有效統治,它對新疆的繁榮穩定及暢通古絲綢之路發揮了重要作用,北庭高昌回鶻佛寺遺址則為新疆的民族發展、宗教演變過程提供了歷史實證。

高昌回鶻佛寺已經坍塌,佛教在此早已不再盛行,但是曾經創造的文化卻被很好地保存,這種文化隱含著一個民族的歷史、一個民族的傳承,割不開、剪不斷。

相關焦點

  • 四十年考古還原千年北庭故城
    隨著考古發掘的深入,考古人員發現高昌回鶻佛寺東部被當地人稱為「破城子」的故城竟然是唐代赫赫有名的北庭大都護府所在地,是中原王朝有效管控西域的見證。  北庭故城,就這樣在40年的時間裡,一點點被我們認識,許多歷史謎團被一點點破解。
  • 新疆北庭考古最新進展:故城遺址為兩套四重八塊格局
    主題為「北庭故城與絲綢之路」的第五屆新疆北庭學術研討會暨北庭故城考古四十周年紀念活動10月24日至25日在北京舉行,郭物做《北庭故城考古新進展及展望》主題發言和接受採訪時表示,北庭故城格局的兩套指內外兩城;四重分別是核心的子城、內城內部包裹子城的一圈方形牆垣、內城和外城;故城有一些相對獨立的分塊,有的是用凹溝分割的地塊,比如內城北門外的長方形地塊,有的是後來用城垣圍出的區域,比如羊馬城
  • 探秘新疆北庭故城格局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夏立棟說,這是在北庭故城發現的第二個高昌回鶻時期的寺院遺址,也是在北庭故城城內發現的第一個佛寺遺址。雖然考古人員還沒有完全了解整體面貌,但此次發掘使高昌回鶻時期地面寺院的形制、布局範圍等情況更加清晰,對研究高昌回鶻時期北庭故城的佛寺有極大的幫助。
  • 絲路印象攝製組走進吉木薩爾北庭都護府
    昌吉新聞網訊(通訊員段素素、李曉軍)近日,由中宣部組織的《絲路印象》攝製組走進吉木薩爾縣北庭都護府遺址--北庭故城,以紀錄片和油畫的形式,再現北庭都護府的雄偉和壯麗。 北庭都護府是中國唐朝設立於西域天山以北的最高行政單位,北庭故城在吉木薩爾縣城北15公裡處,城池分為內外兩城,城外有天然河環繞成護城河,曾出土佛像、瓷器、壁畫、錢幣等大量精美文物。北庭都護府遺址於1988年被列為全國第三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12月,北庭故城被列入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名單,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路網」的一個重要節點。
  • 什麼是北庭都護府?
    「 可考的北庭都護官銜中不再有「大」字。但其作用是明顯的,北庭都護府在地位上實現了與安西都護府的平起平坐,整個西域由二府東西分疆而治。NO.為了統治廣袤的西域邊疆,有效管理眾多的少數民族,唐朝效法漢朝建制設置都護府,都護府負有「撫慰諸藩,輯寧外寇」之責,進而穩固唐朝的統治。唐朝在西域先後設置了安西都護府與北庭都護府。而北庭都護府便是武則天時期主管天山北麓軍政的機構。它興於一座城——庭州。
  • 新疆啟動龜茲故城考古 探秘漢唐西域都護府
    新華社烏魯木齊12月22日電(記者 劉傑)記者22日從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了解到,為進一步探秘龜茲古國歷史,了解絲路古道必經之地的經濟文化交流狀況,做好龜茲故城保護和搶險加固,龜茲故城考古發掘項目於近日正式啟動。
  • 被遺忘的中國驕傲:大唐北庭都護府的興衰
    而北庭都護府這一行政區域,也同樣擁有著和大唐一樣的命運,興盛衰敗,如影隨形。北庭都護府的興衰,無疑是盛唐沉浮的縮影。崢嶸歲月說起北庭都護府,必然繞不開安西都護府,從某種程度上講,北庭都護府就是出身於安西都護府的。安西都護府的設立,還要起於唐太宗李世民時期。
  • 唐北庭都護府舊址首次進行最大面積考古發掘
    中新社新疆吉木薩爾5月18日電 (王小軍 明偉 杜川江)記者18日從新疆吉木薩爾縣獲悉,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的專家們近日陸續抵達吉木薩爾縣北庭鎮北庭故城遺址,計劃今年對故城內5450平方米的遺址進行考古發掘。
  • 陳星燦:北庭故城遺址是闡述中華民族多元一體重要實物教材
    陳星燦:新疆北庭故城遺址是闡述中華民族多元一體重要實物教材中新網北京10月24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考古研究所所長陳星燦研究員24日指出,新疆北庭故城遺址作為世界文化遺產和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不只是研究和展示新疆歷史文化信息的場所,更是展現新疆歷史發展、宗教演變與民族發展的實物見證,是闡述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重要實物教材
  • 南疆與北疆分異:武則天為什麼要設立北庭都護府?
    這種南北分異的行政區域劃最早明確於唐代的武則天時期,北庭都護府的創設是最為標誌的事件。01 地理分異之始天山南北的自然地理與人文地理分異自從中原王朝入主西域的伊始便已明晰。02 南疆時代自從公元649年,唐朝第一次正式收服西域全境之後,便長期以天山南簏的高昌國舊都——西州作為整個安西都護府的政治軍事中心,同時統御天山南麓的安西四鎮(一個中心、四個基本點),從而構築了唐朝在塔裡木盆地的軍政體系。
  • 大唐王朝永遠的痛,西域安西、北庭都護府的陷落
    西域當時分別由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分南北鎮守,負責防禦南方的吐蕃、北方的回鶻,並分別守衛絲綢之路南北通道。最初李世民初開西域的時候,只留下唐軍3萬負責鎮守,在龜茲國都(今新疆輪臺附近)設置了安西都護府,後來雖反覆與吐蕃爭奪安西四鎮,但總的來說唐朝佔優勢,逐漸形成慣例,每年增兵千餘人,並把有罪的人貶謫到西域戍守。
  • 新疆北庭西大寺揭面紗 佛像造型都雙腳交叉(圖)
    說到西大寺就不得不說北庭故城,北庭故城曾是唐朝統治和管轄天山北麓地區重要的政治、文化和軍事中心,而後作為高昌回鶻政權的夏都,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是北疆地區現存的最大的故城遺址。  吉木薩爾縣縣委常委、宣傳部長馬旭東對北庭歷史深有研究,他向記者介紹了北庭故城和西大寺的發現。
  • 安西都護府,盛唐最強音
    170年的安西都護府,在歷史上留下了赫赫威名,它有著一個悲劇的結局,在安史之亂後,以一鎮之兵,數萬兵力,抵禦吐蕃、回鶻長達四十年。安西都護府所分立的北庭都護府,在貞元六年,公元790年淪陷,從這時開始,安西都護府就和中原斷絕了聯繫。史書浩瀚如海,隻言片語難尋。史學界通常認為,代表著唐朝在今中亞西亞地區存在的標誌的安西都護府,可能在808年徹底消失。
  • 大唐興衰見證者——安西都護府
    鹹亨元年(670年)四月,吐蕃軍隊攻陷了安西都護府。期間,唐朝廷曾兩復兩棄安西四鎮:在鹹亨四年(673年),唐朝恢復了安西四鎮,儀鳳二年(677年),又被吐蕃控制;儀鳳四年(679年),安西四鎮被唐將裴行儉收復(鹹亨、儀鳳為高宗年號),垂拱三年(687年),武則天被迫收縮戰線,放棄安西四鎮。 武則天長壽二年(693年),王孝傑收復了安西四鎮,在龜茲國恢復設置了安西都護府。
  • 揭開新疆通古斯巴西古城神秘面紗,見證唐代安西都護府歷史變遷
    真沒想到,今年六七月份,新疆新和縣還原建設的通古斯巴西古城即將竣工,耗資五億元的復古工程,這在新疆還是首次。儘管還沒有看到通古斯巴西古城國家古遺址文化公園正式落成,但還是目睹了唐安西都護府文旅產業園,在新和縣將要竣工的場面。這座復原的唐代安西都護府——通古斯巴西古城,位於新和縣城新華南路,總共佔地600畝,總建築面積8.1萬平方米。為什麼要復原這樣一座歷史古城呢?
  • 唐朝的四安都護府,如今一為領國舊稱、一為邊關市舊名!
    大唐為了有效管理廣袤的邊疆地區,曾先後設立了安東、安西、安南、安北、單于、北庭等六大都護府。但單于都護府,後來併入到了安北都護府;而北庭都護府系從安西都護府析置而出,在行政上仍隸屬於安西都護府。故而,「四安都護府」即可體現大唐疆域之盛。一,安東都護府。隋唐之初,高句麗已然是東北亞地區不可忽視的存在(其勢如明末的後金)。
  • 新疆四個縣城(城區)有別稱,比行政專名還出名還有歷史內涵
    但是在新疆,有這麼四個縣城(城區),雖然行政專名已經用了很多年了,但仍舊還有另外一個地名讓當地群眾十分地熱愛,甚至已經遍布了整個縣域的角角落落,融入到了當地人民群眾的生活裡,這就是吉木薩爾縣的「北庭」、奇臺縣的「古城」、米東新區的「米泉」、和布克賽爾縣的「和豐」。
  • 大唐六大都護府
    都護這個稱謂起於漢代,最有名的就是西域都護府,不過到了唐代它又有另外個名字——安西都護府。安西都護府設置於貞觀年間,侯君集平定高昌,在其地設西州都護府,之後在今吐魯番設立安西都護府,主要遏制住西突厥勢力,第一代都護為喬師望。
  • 第十一屆「北庭文化美食節」開幕
    通過美食節活動舉辦,為當地百姓和各地遊客奉獻上帶有濃鬱北庭味道的美食盛宴,展現北庭獨特的美食文化。活動現場,免費品嘗土豆宴活動吸引了不少遊客,土豆餅、土豆泥、粉湯等特色小吃,讓廣大遊客盡享美食之餘,品味北庭飲食的韻味,不少商戶也借著美食推廣自己的美食。 吉木薩爾縣居民李志明告訴記者,農家土豆宴的味道特別好,想起了小時候的味道,今天美食節搞得特別好,有模有樣的啥都有,希望以後我們吉木薩爾多搞這樣的活動,把民間的廚藝多多發揚,都發掘出來,挖掘古老的原始的這種做法,留住傳統的味道。
  • 玄奘流過淚,士兵灑過血,這就是長安十二時辰裡的安西都護府
    既然下了決心要保護好一方子民,必不可少的就是軍隊,所以都護府也是國家在邊地上設置的軍事機構,一能撫慰諸藩,二能輯寧外寇,相當於現在武警和解放軍的合體。大唐在鼎盛時期一共有六個都護府,分別是安西、安北、安東、安南、單于和北庭,在不同方向各自將突厥、回紇、靺鞨(mò hé)、鐵勒、室韋、契丹等可能侵犯我們的遊牧民族給盯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