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勇於開頂風船,善於轉危為機,努力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在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在江蘇各界引起熱烈反響。大家一致認為,總書記的重要講話高屋建瓴、全面系統地闡述了當前的新矛盾新挑戰,發展的新特徵新要求,為建設「強富美高」新江蘇指引了前進的方向,注入了強大的精神動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以辯證思維看待新發展階段的新機遇新挑戰。江蘇省金融研究院院長吳先滿說,中國經濟在應對疫情中保持穩定增長,成為世界經濟的穩定錨、發動機,世界看好中國,這是中國經濟發展所具有的長期利好和巨大優勢。我國經濟邁入高質量發展軌道,創新驅動等戰略深入實施,以4億多中等收入群體為支撐的國內市場深耕細作,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正在形成。這些都為「十四五」時期的經濟發展提供了機遇和動力。
「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國際國內最新發展形勢和應對策略的科學判斷,為我們指明了前進方向。」江蘇省社科院研究員丁宏表示,全球疫情蔓延和中美貿易摩擦為新發展階段增添更多的不確定性,世界產業鏈供應鏈布局面臨深度調整和重新布局。面對新機遇新挑戰,我們必須勇於開頂風船,善於轉危為機,更加注重提升產業鏈的完整性和穩定性,構建自主可控現代產業體系,加大力度攻克關鍵核心技術難關,提升實體經濟創新發展的質量和水平;更加注重發揮超大規模國內市場優勢,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進一步放寬市場準入,對標國際高水準建設一流營商環境。
「推動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習近平總書記基於變局形勢、發展大勢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重塑我國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戰略抉擇,是在危機中育新機、於變局中開新局的制勝之策,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江蘇省商務廳廳長趙建軍說,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要充分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擴大內需,繁榮國內經濟;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要推進更高水平對外開放,更好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
今年以來,江蘇省商務部門狠抓「六穩」「六保」任務落實,建立「一機制兩專班」,協助全產業鏈復工復產,幫助70多家重點外貿企業、60家外資企業解決運行困難,開展「保主體促兩穩」行動和「146」消費提振行動,精心籌劃組織「品質生活·蘇新消費」等系列活動,初步形成穩外貿穩外資促消費的政策體系。下一步將紮實做好「六個著力」:服務外貿外資主體,築牢國際循環發展根基;促流通擴消費,促進國內經濟大循環;優化外資結構,提升集聚國際高端要素水平;優化貿易方式,提高參與國際市場循環的質量效益;建強開放載體,夯實國內國際循環的對接平臺;推進國際合作,做強雙循環的海外支點。
「勇開頂風船,唯創新者勝。」亨通集團黨委書記、董事局主席崔根良說,按照構建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要求,亨通集團要把創新抓好,把技術攻關做好,牢牢掌握企業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安全可靠,堅定不移走高質量發展道路。亨通集團將緊跟國家戰略實施,聚焦國家發展重點,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在產業鏈上下遊協同中發揮引領帶動作用,在關鍵領域加大核心技術的研發創新,進一步提升企業發展新動能,增強企業產業鏈、供應鏈的競爭能力。
「蘇州新興產業、先導產業加速發展,生物醫藥、新一代信息技術、納米技術和人工智慧四大先導產業產值佔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比重超21%,核心產業持續向擁有自主技術的新產業轉型。」蘇州市工信局局長蔡劍鋒表示,江蘇科創資源豐富,蘇州工信條線將聯合各方合力攻關,攻克一批「卡脖子」技術,推動一批產業向價值鏈高端延伸。
江蘇省知識產權局第一時間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深刻領會「要加強產權和智慧財產權保護」的意義。江蘇將聚力構建高效有力的智慧財產權立體保護體系,全面提升智慧財產權保護專業能力,培育一批具有較高創新水平的專利、具有較強市場影響力的商標。同時強化載體建設,打通面向重點產業的快速審查、快速確權、快速維權「綠色通道」,向企業和社會提供更加便捷、高效、低成本的維權渠道,使江蘇成為孕育「智慧成果」的沃土、成就創新創業的樂土。
「以高水平對外開放打造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要以更大範圍、更高層次和更高水平的開放,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改革。」南京大學長三角經濟社會發展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南通大學對外開放研究院院長張二震認為,越開放越要重視安全,越要統籌好發展和安全,面對中美貿易摩擦和新冠肺炎疫情的衝擊,保障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安全是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需要關注的大事。面對全球價值鏈重塑、價值鏈區域化發展、產業鏈集群式競爭的新格局,要形成江蘇省若干個全球產業鏈集群,應對全球價值鏈重塑的競爭新格局。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以共建共治共享拓展社會發展新局面。江蘇省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副所長張春龍認為,共建、共治、共享既是社會治理發展的目標,也是社會治理發展的境界,體現新時代社會治理「以人民為中心」的定位,「人民共同參與」的路徑,「人民共同享有」的目標。因此,要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的就業,健全全覆蓋、可持續的社保體系,強化公共衛生和疾控體系,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這些基本民生問題得到有效解決,社會治理就有了堅強根基,化解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穩定就有了足夠底氣。
共建、共治、共享的發展局面,需要在人人參與的基礎上,擰成一股繩,使廣大人民群眾真正成為社會治理的主體,激發各類企業、社會組織、個人的積極性和能動性,使其成為社會治理的有機組成部分,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南京市江寧區投入百億元整治鄉村環境,通過村民議事會廣泛發動群眾參與、問計問需於民,整治事項經村民討論醞釀,規劃施工圖向群眾公布,整治進度和效果接受群眾監督,兩年內1000多個自然村舊貌換新顏,年輕人紛紛回流,鄉村重現活力,呈現城鄉融合發展的新局面。
南京市江寧區湖熟街道河北社區不但建起健身廣場、燈光球場、停車場,豬圈、旱廁、草堆全部拆除,許多年輕人白天上班,晚上回村居住,過起「半城半鄉」的兩棲生活。「共享的前提是共建共治。」河北社區黨總支書記趙孔平說,鄉村振興必須強化鄉村治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鄉村治理新格局,增強社區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