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佛法,皆有精深微妙的奧義,於平常人不能夠完全體會。釋迦牟尼曾在頓悟後,發出「眾生皆佛」的感慨,所謂的眾生皆有佛性,只是缺少一個能夠見性明佛的機會罷了,所以成佛雖然看似難比登天,但其實也不過是翻掌彈指而已。佛法精深,佛法也淺白,歷代的高僧都知道佛法只是世間法,不是束之高閣的黃頁殘卷,只有讓更多的人理解佛法,才是弘揚佛法最重要的途徑和方法。
在明朝,有一個叫做妙葉的禪師,他是有明一代很有修為的高僧,在他晚年,自己親手寫了一部《寶玉三昧論》,這部書雖然是高僧親自書寫,但裡面都儘是入世修行的學問,沒有什麼晦澀難懂的字眼,因此一經寫出,廣為流傳,不但是有志於佛學的人喜歡看,就是世俗商賈,也能從中得到一些做人的修為門路以及處世智慧。尤其是書中的「十不求」更是為人稱道,能夠從這十句話中汲取到高僧對於人生的感悟以及指點,那麼將會是受益無窮的。
一不求:「念身不求無病,身無病則貪慾易生」。我們都說佛法是普渡眾生,渡的是什麼呢,就是渡所謂的人生疾苦。佛說人生有四大苦:「生老病死」。生老死是不可避免的,而世人最擔心的就是得病,所以求佛的人,不論是求富貴的還是求姻緣的,都會祈求自己身體健康。可是妙葉禪師卻認為求佛不能求無病,這是因為一個人健康久了,就會失去對生命的敬畏,從而走向縱慾自毀的道路。但是不求無病,也不能反過來盼望自己重病纏身,那樣也就太愚昧了,妙葉禪師的意思是為人要帶三分病,這樣既不會耽誤日常的生活,也能夠時時的感念生命可貴,更加的珍惜當下。
二不求:「處世不求無難,世無難則驕奢必起」。生活順遂是每個人都希望的,都說人生不如意事者常八九,沒有誰願意自己常逢多事之秋,沾染困頓煩惱,可是妙葉卻認為,不能奢求一帆風順的人生,因為沒有坎坷,就不會有逆境奮起的心境,而自然會染上驕奢之氣,那麼就會心態萎靡,陷入情慾場中不能自拔,因此「人生逢難才是福,哪見成佛不歷劫」。
三不求:「究心不求無障,心無障則所學躐等。向佛求道之心,不能求一徹而通,能夠在迷霧曲途裡摸索,才能在證明佛法心境的時候,有大徹大悟的感受,而世間何種學問,倘若是學得輕鬆,自然也就生懈怠之心,也就不懂得珍惜把持了。
四不求:「立行不求無魔,行無魔則誓不堅」。心不能無障,行也不能無魔。這個魔,就是磨難的意,心態能夠砥礪前行,做事也要篳路藍縷,古語說:「古之行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志」。所謂的堅韌不拔,並不是天生如此,而是需要在各種的磨礪中成長起來的心態,因此妙葉才說,行無魔則誓不堅。
五不求:「謀事不求易成,事易成則志存輕慢」。人生需要的都是積沙成堆的節奏,如果多的是一蹶而就,那麼也便不會用心守成,一點一滴的增進,是妙葉對世人的教導,所以做任何事都不要嘆息難成,難成的事才是有價值的事情,倘若做事都如吃飯喝水一般簡單,那又怎麼能有什麼大的成就呢?
六不求:「交情不求益吾,交益吾則虧損道義」。人在世間三情重,三情之中友情難。親情是天生的,愛情是心動的,朋友則是要自己去選擇的,交朋友的重點在於什麼地方呢?有人是衝著利益去交,這樣就是大錯了,因為朋友是沒有血緣關係的親人,真心才是第一位的,倘若用利益去衡量,那無疑是自己出賣自己罷了。
七不求:「於人不求順適,人順適則心必自矜」。古語說「忠言逆耳,逆耳忠言」。人生處世,身邊不能多阿諛奉承小人,如果整天聽的都是順耳之言,長久以往,便有自負之感,進而眼高手低,心存夜郎自大,身落井底觀天。人生必須要常常被人所警醒,在面紅耳赤中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才能夠完善自己。
八不求:「施德不求望報,德望報則意有所圖」。與人為善是人的道的根本,做好事能不能圖好報呢?一個真正有修行的人,行善積德只是為了行善積德,當下善念做當下善事,不需要去顧念日後的德報,因為人人若有善念,那終究能惠及人人,也就人人得以善報了,這才是真正的大善之念。
九不求:「見利不求沾分,利沾分則痴心亦動」。利益心,是人的常心,釋迦牟尼說執念誤世人成佛,這所謂的執念,大多數就是這利益心。見利而爭,那怎麼能有清靜的修行心。爭而得到,一心即是成了汙濁,若爭而不得,更是有了憤恨心、不足心、痴心、噁心、殺心,這般以後,只能是墮落阿鼻地獄罷了。
十不求:「被抑不求申明,抑申明則怨恨滋生」。世間便是修羅場,口舌自來毀人多。懲惡揚善是修行人的作為,但世界上多的是擺弄口水,波髒抹黑的小人,若是身被冤屈,也不必和小人做糾纏,因為你想要申明自己的清白,那心中便對小人有了怨恨,也就離修行愈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