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部7月例行新聞發布會實錄
7月28日,生態環境部舉行7月例行新聞發布會。科技與財務司司長鄒首民出席發布會,向媒體介紹科技助力打贏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劉友賓主持發布會,通報近期生態環境保護重點工作進展,並共同回答了記者關注的問題。
劉友賓:各位媒體朋友,大家上午好!歡迎參加生態環境部7月例行新聞發布會。
生態環境部高度重視生態環境科技工作。今年6月,孫金龍書記到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調研時強調,打贏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是生態環境部門心中的「國之大者「,務必落實好「三個治汙」的總要求,其中,科學治汙是做到精準治汙、依法治汙的基礎、前提和關鍵所在。黃潤秋部長指出,更加突出做好「三個治汙」,要害在精準,關鍵在科學,路徑在依法。科學治汙,就是要遵循規律、實事求是,運用科學思維、科學方法、科學技術、科技成果,強化科學模擬和預測預報,科學安排任務量和時序進度,切實提高環境治理措施的系統性和有效性。
今天新聞發布會的主題是:科技助力打贏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我們邀請到生態環境部科技與財務司鄒首民司長向大家介紹生態環境科技工作的有關情況,並回答大家關心的問題。今天的新聞發布會採用視頻連線方式舉行。
下面,我先通報幾項我部近期重點工作。
一、舉辦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研討會
2020年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研討會近日在京舉辦,會議圍繞深入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開展研討、分享和交流,形成了一系列有深度、有價值的觀點和成果。生態環境部黨組書記孫金龍出席並講話。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推動生態文明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新要求,形成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開闢了生態文明建設理論和實踐的新境界。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刻回答了為什麼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什麼樣的生態文明、怎樣建設生態文明等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深刻闡釋了發展與保護、環境與民生、人與自然、國內與國際的關係,是黨和國家寶貴的理論成果和精神財富,標誌著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和發展規律的認識達到了新高度。
生態環境部將深入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做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定信仰者、忠實踐行者、不懈奮鬥者,把打好打贏汙染防治攻堅戰作為生態環境部門心中的「國之大者」,堅持方向不變、力度不減,更加突出精準治汙、科學治汙、依法治汙,紮實推進各項重點任務,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
二、上半年全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2020年1-6月,全國地表水、環境空氣品質監測顯示,我國生態環境質量保持持續改善的良好勢頭。
在地表水方面,1940個國家地表水考核斷面中,水質優良(Ⅰ-Ⅲ類)斷面比例為80.1%,同比上升5.6個百分點;劣Ⅴ類斷面比例為1.1%,同比下降3.2個百分點。長江、黃河等主要江河Ⅰ-Ⅲ類水質斷面比例為83.8%,同比上升5.9個百分點;劣Ⅴ類為0.7%,同比下降3.8個百分點。
在環境空氣方面,全國337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平均優良天數比例為85.0%,同比上升4.9個百分點;PM2.5濃度為36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0.0%;PM10濃度為59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4.5%;O3濃度為141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4%;SO2濃度為10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6.7%。
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26」城市平均優良天數比例為59.7%,同比上升12.6個百分點;PM2.5濃度為55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6.7%。北京市優良天數比例為71.4%,同比上升9.0個百分點;PM2.5濃度為4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8.5%。
三、夏季臭氧治理攻堅開局良好
近年來,全國環境空氣品質持續改善,細顆粒物(PM2.5)呈下降趨勢,但臭氧汙染問題日益凸顯,特別是在夏季,臭氧已成為導致部分城市空氣品質超標的首要因子。
揮發性有機物(VOCs)是形成臭氧的重要前體物,為加強VOCs治理,有效控制臭氧汙染,我部制定了《2020年揮發性有機物治理攻堅方案》,組織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長三角地區、汾渭平原及蘇皖魯豫交界地區的95個城市開展夏季臭氧治理攻堅行動。
我部已派出168個工作組,深入58個VOCs排放量大、臭氧汙染壓力重的城市完成第一輪次強化監督幫扶工作,正進一步組織227個工作組,到78個城市開展第二輪次強化監督幫扶,按照「問題精準、時間精準、區位精準、對象精準、措施精準」的總要求,以幫扶為主基調,以監督為保障,指導和幫助地方政府及企業切實減少VOCs排放,提升臭氧治理能力。
各地也積極行動,對攻堅行動進行了部署。北京、山東,以及鄭州、洛陽、平頂山、宿遷等多地發出了「給涉揮發性有機物企業的一封信」,呼籲企業嚴格守法、公眾積極參與。杭州、太原、濟寧、淄博、南通、徐州等城市分別開出了第一張VOCs罰單。天津、河北、山西、山東、河南、廣東等省(市)出臺優惠政策,引導鼓勵夜間錯時加油和裝卸油。
從6月的監測數據來看,夏季臭氧治理攻堅開局良好,治理工作初見成效。95個城市平均優良天數為19天,同比提高5天;其中80個城市優良天數同比提高,5個城市同比持平,10個城市同比下降。
我部將深入推進強化監督幫扶,加大VOCs減排力度,紮實推動PM2.5和臭氧協同控制,有效提升優良天數比率,確保完成「十三五」環境空氣品質約束性指標任務。
四、《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確定新會期
中國政府高度重視COP15籌備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在重要國際場合提出要加強雙、多邊合作,努力將COP15辦成一屆具有裡程碑意義的大會。去年2月,韓正副總理主持召開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國家委員會會議,審議通過COP15籌備工作方案。
COP15原定於2020年10月15-28日在雲南昆明舉辦。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公約》秘書處各項準備工作均總體延遲,COP15今年無法如期舉行。中方與《公約》秘書處積極推進有關工作並協商COP15新會期,經國務院批准,定於2021年5月17日至30日在雲南昆明舉辦,同期舉行《生物安全議定書》《遺傳資源議定書》締約方會議。
中方將和《公約》秘書處繼續保持密切配合,共同致力於高效推進各項籌備工作,及時公布會議議程等資料,確保將COP15辦成一屆圓滿、成功、具有裡程碑意義的締約方大會。同時,我們將持續跟蹤新冠肺炎疫情情況,如有變化和調整將及時公布。
下面,請鄒首民司長介紹情況。
鄒首民:謝謝主持人。各位媒體朋友,大家好!感謝大家長期以來對生態環境科技工作的支持,今天很高興與大家一起交流,探討生態環境科技工作的有關情況,藉此機會我先向大家通報一下「十三五」以來的科技工作進展。
科技是解決環境問題的利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突破自身發展瓶頸,解決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根本出路在於創新,關鍵要靠科技力量。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堅持方向不變、力度不減,突出精準治汙、科學治汙、依法治汙。推動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好轉。如何貫徹落實中央提出的三個治汙的要求,做到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都對生態環境科技工作提出了更高更多的要求。
近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生態環境部認真學習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科技體制改革決策部署,生態環境科技工作堅持問題導向、需求導向和結果導向,積極轉變工作思路、創新工作方式、取得了積極進展。
一是重大科研項目推進有序。「十三五」期間生態環境領域的科技投入不斷增多,僅中央財政投入就超過100億元,水體汙染控制與治理科技重大專項完成「十三五」任務部署,長江生態保護修復聯合研究一期項目順利實施,大氣重汙染成因與治理攻關項目現已進入驗收階段。科技部等有關部門大力支持生態環境科技工作,先後部署了大氣汙染成因與控制技術研究,場地土壤汙染成因與治理,固廢資源化等十多個專項,基本涵蓋生態環境各個領域。這些科技項目為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奠定了堅實的科學基礎。
二是科技體制改革進展順利。我部制定《關於深化生態環境科技體制改革 激發科技創新活力的實施意見》等文件,大力推進生態環境科研管理放管服,擴大科研院所和科研人才自主權,強化了科研誠信建設,進一步激發廣大科研人員創新活力。
三是科技成果轉化取得一定成效。發布《關於促進生態環境科技成果轉化的指導意見》,建成國家生態環境科技成果轉化綜合服務平臺,實現了成果匯聚、信息發布、供需對接、諮詢交易等技術服務功能,形成國家與地方相結合、公益與市場相結合、線上線下相結合,開放共享、統一聯動的生態環境技術服務體系,促進了科技成果轉化落地應用。
四是創新科研組織實施機制。以「1+X」模式組建「國家大氣汙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和「國家長江生態環境保護修復聯合研究中心」,聯合全國500多家優勢科研單位、8000名科研人員,形成「大兵團聯合作戰」的協同攻關模式。建立「一市一策」駐點跟蹤研究與幫扶指導工作機制,向京津冀、汾渭平原等派駐41個專家團隊,向長江經濟帶沿江城市派駐58個專家團隊,為地方提供各類技術方案和措施建議超過500份,有力支撐各地打贏藍天保衛戰和打好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
五是取得一批重要科研成果。在水環境領域,形成重點行業水汙染全過程控制技術系統與應用等八大標誌性成果,建成流域水汙染治理、流域水環境管理和飲用水安全保障三大技術體系,有效支撐了太湖、京津冀、三峽庫區、淮河等流域水環境質量改善。在大氣環境領域,建立了大氣重汙染成因定量化、精細化解析技術方法,弄清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重汙染成因,構建了重汙染天氣聯合應對技術體系,有力支撐了重點區域大氣汙染防治工作。在土壤環境領域,開展鉻、砷重金屬汙染地塊修復工程示範,為土壤、人居環境和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提供科技支撐。在生態保護領域,形成了生態保護紅線劃定技術方法體系,支撐了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管理體制建立。在固廢領域,大宗工業固廢建材化利用、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重金屬安全處置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關鍵技術突破,帶動了固廢循環利用產業的發展,支撐了「無廢城市」建設。在環境基準領域,首次發布了我國保護水生生物的鎘和氨氮水質基準,實現了我國在該領域零的突破。
當前,正面臨「十三五」收官,我部也正在積極謀劃「十四五」期間生態環境科技工作,具體來說,就是面向世界環境科技前沿、面向環境管理需求、面向汙染防治攻堅戰的實際問題。建立4個支撐體系,即針對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健全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的技術支撐體系;針對降低生態環境風險水平,構建生態環境風險防控的技術支撐體系;針對生態環境監管職能轉變,構建生態環境智慧監管的技術支撐體系;針對生態環境科技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構建激發創新活力提升創新效能的能力支撐體系。部署6大任務:一是開展環境問題成因機理以及時空和內在演變規律等前沿基礎研究;二是加強生態環境治理、監測、修復等關鍵核心技術的自主研發;三是開展生態環境監管相關法律法規、標準政策與制度等方法體系研究;四是開展區域流域治理技術集成與應用示範;五是加強創新平臺、人才隊伍與學科建設;六是推進成果轉化和環保產業發展。
圍繞這6大任務,推動國家設立O3和PM2.5複合汙染協同防治與精準治理、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土壤與地下水汙染風險管控與修復、危險廢物環境風險防控與區域協同處置、海洋生態安全保障與綜合治理等一批科技項目。
我就通報這麼多,下面很願意回答各位媒體朋友關心的問題。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近年來我國生態環境保護領域的科技投入不斷加大,能否請環境部詳細介紹一下科技治汙取得哪些成效,產出了哪些重大的成果?
鄒首民:謝謝。剛才我在開場白已經說了,「十三五」期間中央財政的科研投入就超過100億,大家都知道科技作為一項基礎性工作,貫穿於汙染防治全過程,發揮了重要的支撐作用。隨著科學的發展,我們對環境問題形成的原因和內在變化規律的認識和把握更加清晰和準確,這就使制定相關政策和措施更加科學、精準。同時,隨著一些關鍵技術的研發突破,我們在汙染治理和生態修複方面的技術可達性更強、經濟可行性更加合理,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更加協調。比如,水專項在鋼鐵、化工、造紙等重點行業廢水治理技術上的突破,使得這些傳統重汙染行業實現了產能提升和汙染減排的「雙贏」。
給大家舉幾個例子,大家比較關心的重汙染天氣的預報預測,每個人在出行過程中都要看一看今天的空氣品質如何。在重汙染天氣預報方面,通過科技攻關,汙染過程預報的準確率接近100%,汙染級別的預報準確率接近80%,預報的時長由以前的3-7天,目前擴展到10天。大家不要小看這個科技進步,由於預報預警技術的快速發展,可以使各地提前採取應急管控措施,減少汙染物的累積起點,降低汙染峰值。在工業廢水處理方面,大家都知道我國是鋼鐵大國,鋼鐵產量世界第一,我們突破了焦化行業廢水強化處理集成技術,應用於鞍鋼、武鋼等大型企業,累計實現節水和廢水回用1.1億噸,直接惠及企業產值超過1500億元/年。在鋼鐵行業大氣汙染治理方面,中國現在是唯一一個擁有世界上最先進的鋼鐵全流程超低排放技術體系的國家,首鋼股份遷安鋼鐵公司是世界上首家實現全流程超低排放的企業,使鋼鐵行業超低排放成為可能。2019年4月,生態環境部等五部委印發《關於推進實施鋼鐵行業超低排放的意見》,大力推廣超低排放技術。
新華社記者:請問近期設立的國家綠色發展基金,主要投向哪些領域,基金的設立對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將會起到哪些作用?
鄒首民:設立國家綠色發展基金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重大決定,也是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深入推動綠色發展的重要舉措,對打贏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有重大意義。基金由財政部、生態環境部、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發起,基金首期總規模達到885億元。
基金出資方包括財政部、長江經濟帶11個省份、金融機構和大型企業。國家綠色發展基金主要服務於國家重大戰略,把促進生態文明建設、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等戰略有機結合起來。重點是聚焦長江經濟帶沿線的綠色發展領域,同時適當輻射國家其他重大戰略區域,探索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
國家綠色發展基金也是深化改革的一項重要措施,創新投融資方式。主要採用股權投資和基金注資等方式,重點支持環境保護和汙染防治、生態修復和國土空間綠化、能源節約利用、綠色交通、清潔能源等綠色發展領域。基金主要採用市場化運作和企業化管理,生態環境部在基金正式運作過程中將與財政部、上海市人民政府、沿江11省市各級政府以及基金運營管理團隊密切合作,發揮生態環境部門的信息資源優勢,組織各地環保部門做好項目儲備,引導基金投入到汙染防治攻堅戰最急需的領域,充分發揮基金的作用。謝謝。
人民網記者:在統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各項工作中,生態環境科技是發揮了什麼作用?
鄒首民:謝謝你的提問,現在還是正處於疫情防控關鍵時期,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我部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積極主動服務「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在此期間廣大生態環境科技工作者也積極為這次疫情防控提供了科技支撐。
第一,充分利用水專項的研究成果為疫情嚴重的地區提供相應的設備,包括利用水專項研究出來的高傳染性活毒廢水應急處理裝置,廢水應急監測、飲用水安全保障等設備,向疫情相關10多個省市提供80多臺套技術裝備。
第二,利用廣大科技人員的聰明才智,編制《新冠病毒疫情環境風險防控與應急管理技術手冊(第一版)》等一批與疫情防控有關的生態環境保護技術指南、管理技術手冊,指導各地在疫情期間做好環境監管與風險防護。
第三,國內很多科研單位,如我部南京所利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開發的成果,緊急改造為「醫療垃圾應急處理技術與裝置」,支持火神山醫院等的醫療廢物處置,形成日處理10噸醫療廢物的處理能力,為疫區醫療廢物日產日清、無害化處理提供了「硬核」技術。
第四,利用我部建設的國家生態環境科技成果轉化綜合服務平臺,開闢「應對疫情期間復工復產環保需求」專欄,搭建環境治理需求方和技術持有方供需對接與諮詢幫扶渠道,為企業順利復工復產的環保難題提供技術支持。
第五,發揮科學普及作用,編制一些疫情有關的環境保護科學知識問答,包括在汙水處理和垃圾處理過程應該注意的事項,組織舉辦「雲科普」系列活動,傳播疫情防控相關科學知識,增強公眾自我防護能力,消除恐慌情緒。同時,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第一時間向所有的環境科研人員發出要利用科學知識,積極投入抗疫的倡議。
南方都市報記者:請問「一市一策」駐點跟蹤研究與技術幫扶工作機制運行如何,對地方科學治汙和精準治汙發揮了什麼作用?
鄒首民:「一市一策」駐點跟蹤研究與技術幫扶最初是為了更好地實施大氣重汙染成因與治理攻關項目而創新的一種科研組織模式。在攻關項目實施過程中,我們向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26」城市派駐了28個駐點跟蹤研究工作組,這些工作組深入地方一線,送科技解難題,把脈問診開藥方,邊研究、邊產出、邊應用,解決地方「有想法、沒辦法」的人才和技術瓶頸。
這種模式由生態環境部、國家大氣汙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駐點跟蹤工作組、地方人民政府通過籤訂四方協議的方式推進實施。2018年,我們把這種模式推廣應用到汾渭平原、雄安新區、新疆昌吉自治州等13個城市。同時,也向長江沿線派駐了58個工作組,支撐地方打好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
駐點跟蹤研究工作組構建了「問題識別—目標提出—減排分析—方案提出—評估優化」的技術幫扶工作體系。以支撐打贏藍天保衛戰為例,各工作組編制高解析度動態源清單,開展精細化來源解析,幫助每個城市精準識別主要汙染源,研究提出符合當地汙染特徵和產業能源結構實際情況的綜合解決方案。同時,積極配合地方政府開展重汙染天氣應對,形成「事前預判-事中跟蹤-事後評估」的工作模式,即在每次重汙染過程中,工作組首先提出應對方案,政府採納實施,工作組及時對相關措施進行跟蹤評估,並優化改進應對方案,指導下一次重汙染天氣科學應對。
各駐點跟蹤研究工作組在幫助地方解決實際問題的同時,帶動地方人才培養和成長,大幅提升地方科技基礎能力,形成大氣汙染防治科技支撐的長效機制。這項幫扶工作既得到了地方政府的廣泛好評,也使科學家們有了真正的榮譽感和成就感,踐行了習近平總書記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的號召。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當前汙染治理技術需求旺盛,但市場上技術魚龍混雜,地方和企業選擇技術時往往無所適從,生態環境部如何指導地方和企業做好技術選擇?
鄒首民:大家都知道隨著環境治理深入,技術作用日益凸顯,以前靠管理很容易實現的管理目標,現在要想解決深層次的問題,關鍵還是要依靠科技,現在技術種類繁多,給地方特別是企業在選擇過程中的確造成了困難。生態環境部在指導地方和企業選用先進可行可靠的技術方面,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工作。
一是發布年度《國家先進汙染防治技術目錄》。從2007年開始,我部每年結合當年的環境治理技術需求熱點,發布《國家先進汙染防治技術目錄》,選擇環境和經濟效益都比較好的先進技術,特別是經濟效益比較好的技術,供企業以及管理部門選擇使用參考,目前已經發布了共1173項先進技術。同時隨著國家機構改革,溫室氣體管理職能劃轉到生態環境部,目前已經發了三批《國家重點推廣的低碳技術目錄》。這些發布的技術,其中一部分被地方和企業採用,比如有的技術在汙水處理廠的提標改造上得到了廣泛應用。
二是建設國家生態環境科技成果轉化綜合服務平臺,推廣展示先進適用技術。平臺堅持公益性定位,以技術評估、篩選、孵化、諮詢、展示、推廣和服務為核心任務,匯集全國先進適用技術,為地方和企業篩選出易推廣、成本低、效果好的先進適用技術。這個平臺類似於一個技術大超市,目前已經匯集了4500多項技術。同時,組織線下供需雙方面對面對接,確保平臺推薦的技術好用、管用。
三是舉辦系列成果推介活動。2019年,我部先後在長江上中下遊(成都、長沙、南京)舉辦3場「打好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生態環境科技成果推介活動」,累計推介生態環境治理技術近600項。今後,還將繼續組織開展類似的成果推介活動。
四是發揮駐點專家團隊作用。我部向全國派出了99個專家團隊深入地方一線,利用他們掌握的科學技術和專業技能直接支持地方汙染防治,給地方送技術,解難題。
人民日報記者:關於生態環境資金的問題,不管是生態環境保護還是汙染防治攻堅都離不開資金的投入,「十三五」以來生態環境資金投入到哪些方面,發揮了什麼樣的效果?將來在「十四五」資金投入有什麼考慮?
鄒首民:「十三五」期間我部配合財政部管理的生態環境資金有四項,分別是水汙染防治資金、大氣汙染防治資金、土壤汙染防治專項資金和農村環境整治資金。「十三五」期間累計下達2248億元。
一是水汙染防治資金783億元,重點支持長江經濟帶生態保護修復、流域上下遊橫向生態補償、重點流域水汙染防治等。資金對各地消減劣V類斷面、建立重點流域生態補償機制、解決黑臭水體、改善環境質量都發揮了很大的支撐作用。
二是大氣汙染防治資金974億元,其中2020年是250億元,比2016年增加了約119%。資金主要用於京津冀、長三角、汾渭平原等重點區域開展大氣汙染治理,包括冬季清潔取暖試點。資金對重點區域大氣汙染防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是土壤汙染防治專項資金285億元。重點支持土壤汙染狀況詳查、受汙染土壤管控修復、重金屬汙染防治等。
四是農村環境整治資金206億元。支持農村生活汙水垃圾處理、規模化以下畜禽養殖汙染治理等,對改善農村環境質量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十四五」期間,希望繼續加強在大氣、水、土壤、農村等領域的資金投入。
封面新聞記者:請介紹一下今年上半年全國突發環境事件有關情況,在應對突發環境事件方面生態環境部做了哪些工作?
劉友賓:2020年上半年,全國共發生突發環境事件107起,與2019年同期相比下降22.5%。其中,生產安全事故引發50起,交通運輸事故引發42起,違法排汙引發4起,自然災害引發4起,其他原因引發7起。從事件原因上看,生產安全事故、交通運輸事故仍是引發次生突發環境事件的主要原因,兩者合計超85%。在各級生態環境部門共同努力下,妥善處置了包括鹿鳴礦業有限公司尾礦庫洩漏事故在內的一批突發環境事件,環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我部始終堅持並落實好「有事沒事當有事準備,大事小事當大事對待」「五個第一時間」等有效做法,從嚴格環評把關、加強預案管理和預警體系建設等方面加強環境風險管控,妥善應對突發環境事件,堅決守住生態環境安全底線。一是加強環境應急值守,確保突發環境事件早發現、早調度、早處置。二是強化信息公開,發生重特大或者敏感突發環境事件時,督促當地政府落實「5·24」要求(5小時內發布權威信息,24小時內舉行新聞發布會)。三是科學處置各類突發環境事件。一旦發生突發環境事件,第一時間派人趕赴現場,指導和督促有關部門和地方妥善處置,最大限度減少突發環境事件造成的生態危害,最大程度保障人民群眾的環境安全。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記者:在「十四五」規劃方面很多部門都已經把規劃提上日程了,剛才也介紹了「十四五」生態環境科技方面也有很多部署,想問這些部署具體將怎樣實現,對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將有什麼樣的助力?
鄒首民:目前,各部門都在開展「十四五」規劃的編制工作,為了強化科技支撐「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我部也啟動了「十四五」生態環境科技需求和重點研發任務的凝練工作。目前,已形成了初步的思路和框架,具體如下:
「十四五」生態環境科技工作的總體思路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和防範生態環境風險為核心,以支撐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為目標,突出科學治理、精準治理、依法治理、系統治理和智慧治理,著力深化生態環境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完善新時代生態環境科技創新體系,為建設美麗中國提供強有力的科技引領和支撐。
具體來說,就是面向世界環境科技前沿、面向環境管理需求、面向汙染防治攻堅戰的實際問題。建立4個支撐體系,即針對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健全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的技術支撐體系;針對降低生態環境風險水平,構建生態環境風險防控的技術支撐體系;針對生態環境監管職能轉變,構建生態環境智慧監管的技術支撐體系;深化環境科技體制改革,構建激發創新活力提升創新效能的能力支撐體系。部署6大任務:一是開展環境問題成因機理以及時空和內在演變規律等前沿基礎研究,提升科學認知;二是加強生態環境治理、監測、修復等關鍵核心技術的自主研發能力,提升技術裝備水平和精準治汙能力;三是開展生態環境監管相關法律法規、標準政策與制度等方法體系研究,提升依法治汙水平;四是開展區域全過程汙染控制和生態保護修復的技術集成與應用示範研究,提升系統治理和保護水平;五是加強創新平臺建設與布局優化、人才隊伍與學科建設等,提升科技創新水平;六是大力科研成果轉化應用,促進環保產業發展,提升解決生態環境實際問題的水平。
下一步,我們將按照中央科技體制改革的要求,積極與科技部等部門溝通協調,爭取將我部需求納入國家科技創新規劃,並組織開展相關的研究工作,積極支撐汙染防治攻堅戰。
中新社記者:我國環保產業發展現狀如何,生態環境部如何推進環保產業發展,謝謝。
鄒首民:大力發展環保產業是統籌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的重要舉措,近年來隨著生態環境管理工作加強,包括執法力度的不斷加大,環保產業發展的市場空間加速釋放,戰略地位不斷提升。
一是作為戰略新興產業,環保產業規模不斷擴大。2018年環保產業的營收達到1.6萬億元左右,比2017年增長18%以上,遠高於同期國民經濟增速。
二是環境技術水平顯著提升,環境治理支撐能力顯著增強。經過近年來的快速發展,我國環境技術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不斷縮小,一般汙染治理技術和產品基本能滿足市場需求。有些技術我們已經走到世界前列,包括大家都了解的火電超低排放技術,也包括鋼鐵行業全流程超低排放技術,都是世界領先。
三是環境服務的模式不斷創新,企業發展活力不斷增強。在生產環保設備、建設環保設施的同時,環保企業把工作逐漸向環境服務領域延伸,第三方治理、環境績效服務、環境金融等服務業態呈快速發展態勢。「網際網路+」模式、PPP模式、生態導向的開發(EOD)模式等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在環境治理領域得到創新應用,使我們環保產業更加壯大。
生態環境部高度重視環保產業發展,從加大資金投入引導、拓寬和規範環保產業市場等方面積極推動環保產業發展。
一是加大資金投入,強化資金引導。2020年,我部配合財政部,安排大氣、水、土壤汙染防治資金和農村環境整治資金523億元,各級地方政府也加大汙染治理投入,環保產業市場規模不斷擴大。
二是完善生態環境標準體系,拓展環保產業市場。通過標準倒逼,促使企業採用先進的技術和處理工藝進行汙染防控,促進環保產業優化升級。
三是會同有關部門,出臺和落實環保產業稅收優惠、金融扶持政策,支持環保產業發展。
四是積極開展環境服務模式創新,推進工業園區第三方治理、環境綜合治理託管服務等,提升環境服務水平。
下一步,我們將積極做好相關服務,引導環保產業發展。
人民政協報記者:我們在助推生態環境科技成果轉化方面做了哪些具體工作?剛才也提到我們國家科技成果轉化綜合服務平臺,能不能具體介紹一下平臺發揮了哪些作用,謝謝。
鄒首民:重點說一下科技成果轉化綜合服務平臺。希望各位記者朋友多幫我們宣傳推薦這個平臺,這個平臺是我部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科技成果轉化相關文件精神的重要措施,也是我部支持地方和企業精準、科學治汙的重要舉措之一。平臺依託生態環境部環境發展中心建設和運行,兩年前開始謀劃、去年開始上線運行。平臺堅持公益性定位,主要開展技術評估、技術篩選、技術孵化、技術諮詢、技術展示和技術推廣等核心任務。目標是網盡天下環保好技術,為企業和政府汙染治理和環境管理提供全方位技術支持。目前這個平臺已經匯集了4500多項先進適用技術,還在不斷豐富完善中。
一是圍繞汙染防治攻堅戰,送政策送技術送服務。開設「無廢城市」「VOCs汙染防治」「畜禽養殖」等專欄專區,分類梳理、遴選和展示技術、案例等,並及時輸送至攻堅一線。如「無廢城市」建設工作,篩選了76項先進適用技術,向各試點城市進行推廣;又如,針對今年夏季VOCs治理攻堅行動,徵集了11項成本低、效果好的VOCs治理先進適用技術,進行集中展示和推廣。
二是圍繞用戶需求,快速響應提供技術服務。平臺積極響應用戶提出的各類技術需求和難題,幫助用戶解決了如汙水處理廠重金屬超標、企業惡臭氣體處理、危險廢物處理處置等一大批難題。
三是服務疫情防控,助力企業復產復工。平臺開設應對疫情專區,發布醫療廢水、廢物處理處置技術,積極服務落實「六保」任務,組織召開多場次企業復工復產環保需求座談會,為地方和企業提供疫情防控及復工復產相關技術支持。
四是開展線下技術服務。平臺除了開展線上技術服務之外,還在線下直接開展點對點服務相關城市。根據各個城市提出的問題,點對點去城市幫扶,包括天津、成都、長沙、湘潭、南京進行成果供需對接和推廣,累計為1500餘家企業提供了科技諮詢服務。
希望大家幫助我們多宣傳、多推廣這個平臺,也呼籲大家有好的技術,在市場上認可的,經實踐檢驗是可行的,都可以到我們平臺進行展示和發布。謝謝!
劉友賓:今天的發布會到此結束,謝謝鄒首民司長,謝謝各位記者朋友!
7月28日,生態環境部舉行7月例行新聞發布會。科技與財務司司長鄒首民出席發布會,向媒體介紹科技助力打贏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劉友賓主持發布會,通報近期生態環境保護重點工作進展,並共同回答了記者關注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