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黃寶鋒 蔡曉華
海天相接處,一輪紅日噴薄欲出,緩緩撩開了輕紗似的薄霧。雲霞之下,綠樹成蔭的一座小島為霧茫茫的黃海平添了幾分靈動。
從東港市北井子鎮坐船,向西南方向行駛35分鐘,就來到了「中國最美漁村」——獐島村。
海風習習,從村裡的廣場向上,是一條環山路,東西各有兩處亭子,東行觀日出,西處看日落。山路兩旁,樹木茂密,有幾棵樹竟然長在路中,成為島上一景。
「一棵樹在島上長大不容易啊!為了保留住島上的樹木,修路時沒捨得挪。這些年我們在島上栽花種樹,下了不少功夫,島上的綠化率達到了70%。」望著滿山翠綠,獐島村黨支部書記張忠有頗為自豪。
靠綠美村,更靠綠致富。昔日閉塞落後的獐島村的逆襲故事就是從「綠」開始的。
過去,島上村民以海洋捕撈為生,2000年一場特大赤潮,村集體負債2800萬元,「靠天吃飯」陷入了困境。
「既要村民富,又要村裡富」。新一屆村「兩委」班子不等不靠,反覆探索產業轉型突破口,經多方論證和考察,結合當地優美的海島景觀,獐島村調整了發展思路,確定了以旅遊業為龍頭,捕撈業、養殖業為兩翼,發展綠色產業,壯大集體經濟,引領漁民增收致富。
「每次出海,捕撈上來的海鮮,除了自家民宿用一部分,其餘的可以賣掉。民宿和捕撈兩項加一起,一年收入差不多二三十萬元,挺知足的!」27歲的村民郭華文告訴記者。
每天早上5點,漁佳樂酒店的老闆娘由桂琴就開始了一天的忙碌。今天酒店要為30多位客人準備早餐。這個小酒店,她和老伴經營20多年了。
「之前是幾間平房,4年前翻新蓋了兩層小樓。接待能力一下子由過去的30人提升至70人,酒店設施也和城裡的酒店沒啥兩樣,都是室內帶衛生間的標準間。」由桂琴對記者說。
「你看我們村的生活環境,硬化路到戶,垃圾分類,還建起了環島健身步道,聽說明年村裡還要上觀景電梯……這就是我們心中的小康生活!」由桂琴幸福地說。
幸福,是奮鬥出來的。
這些年來,獐島村「兩委」班子積極爭取扶持資金,不斷完善島內各項公共服務設施,鋪設海底供水、供電管道,翻修衛生院、學校,修建景觀路、環島路、環海棧道,大力實施全島綠化、美化、亮化工程,鼓勵村民建民宿、開飯店,逐步形成了集觀海、垂釣、海水浴、品海鮮等為一體的旅遊觀光體系。
村裡拿出50%的集體經濟收入購置客船、改擴建碼頭,客運公司已擁有大小船隻11艘,專用碼頭3座,年運送遊客20萬人次,解決了遊客增多導致的航線運力不足問題。
藉助旅遊產業,獐島村的小康之路越走越寬廣。
比郭傳文和由桂琴起得更早的是村裡的保潔員。今年59歲的王君香早在凌晨4點就拎起笤帚開始了環島一天的保潔工作。「兒子在村裡的旅遊公司上班,我在保潔公司,我們娘倆工作挺穩定,日子過得挺滋潤的!」 在廣場旁的椅子上稍事休息的王君香黑燦燦的臉上流露出對生活的滿足。
「現在,村集體資產超過2.2億元,村集體經濟年收入超過1400萬元,全村人均毛收入超過7萬元。」張忠有告訴記者,村集體富了,反哺村民有了底氣。村裡不斷提高福利待遇,為村民繳納合作醫療、老年人意外傷害等保險,每人每年發放環境治理交通補貼1500元,為考入大學的學生發放獎學金,為60歲以上老人每月發放100元生活費等,村民年人均福利達6000元以上。
「全國文明村」「中國美麗鄉村」「全國生態文化村」「中國最美漁村」「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五星級示範村」……這就是獐島村。
走·想
徜徉在這個只有1.2平方公裡的小島上,記者感觸最深的是「用心」。
每一個十字路口都設有清晰的路標,在重要路段安置了全島旅遊導覽圖、休閒座椅……
這些年,獐島村始終堅持黨建引領,村裡在碼頭開設了「紅色候船廳」,注重把年富力強的村幹部和黨員安排在客運、環衛、安保等關鍵崗位,要求經營飯旅店的黨員戶,統一懸掛「黨員服務戶」標牌,同時還建立了個體經營戶互相監督機制,通過定期互評、變罰為獎等方式,規範島內旅遊市場經營秩序。完善村規民約,提出島內不準馴養家畜、新增汽車,不得亂種蔬菜、破壞綠化等規定,不斷優化島上生態環境。
正是如此的「深耕細作」,以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的踐行,換來了青山碧海和樸實民風的相得益彰,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遊客前來體驗獨具魅力的海島風情。
現在的獐島村,90%的村民搞起了民宿,開起了飯店,村民「靠海吃海」有了新的打開方式,增收致富有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來源 遼寧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