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香港3月4日電 題:香港新界盆菜宴背後的故事
新華社記者丁梓懿
盆菜是香港特色菜餚之一,一盆菜裡薈萃了百菜百味,香港人喜歡逢年過節時吃盆菜,賦予盆菜喜慶團聚的意義。記者近日走訪了盆菜習俗興盛之地——香港新界大埔頭村,發掘盆菜背後的故事。
農曆正月十六一大早,大埔頭村鄧氏家族的人們便忙活起來,祠堂外一片熱鬧景象。有的人支起桌子,放上案板,開始洗菜、切菜;有的人搭起灶臺,放上大鐵鍋,準備燒水、炒菜;有的人拿起勺子,不斷攪拌鍋中正在熬製的高湯,熱滾滾,香噴噴。
「我們族人每逢正月十六都會舉行一年一度的慶燈盆菜宴,這一習俗已延續了一百多年。」村中輩分較長、年近七旬的鄧興華告訴記者。
據介紹,每年正月,當地村民都會挑選吉日搭建燈棚,舉行點燈儀式,寓意「添丁」。點燈儀式完成後,人們會在正月十六晚舉行慶燈盆菜宴,廣宴族人,邀請親朋好友共同為添丁者送去祝福。
「慶燈盆菜,一定包括許多有好意頭的食材。」熱心的鄧興華帶領記者來到後廚,向記者介紹起了製作盆菜必不可少的食材:蠔豉寓意「好事」,蘿蔔菜頭取自諧音「彩頭」,慈姑則有「添丁生子」的意思……其它材料還包括五花腩、門鱔幹、豬皮、魷魚、雞肉、冬菇、豆腐泡等。
據介紹,盆菜源於宋代,傳說當時新界村民將煮好的食材放在盆內,招待落難到香港的宋帝趙昺君臣,至今已有數百年歷史。村裡在祭祀、嫁娶、生日等節日時都會烹製盆菜,這已成為當地傳統習俗之一。
每年正月十六,村裡幾位極富經驗的師傅都會肩負起製作盆菜的重任,今年,他們一共要烹製160多份盆菜。一道具有鄉村風味的正宗盆菜是由很多人分工合作完成的,人們從三天前就要著手準備,這是一項相當繁瑣和辛勞的工作。
已連續參加10多年慶燈盆菜宴烹飪的主廚鄧文龍介紹說,首先,要統計本村門頭,確定需煮盆菜數量;其次,要準備充足木柴,因為柴火強久耐溫,煮出來的菜才最美味;再次,要提前購買大量新鮮食材,其中的豬皮、魷魚等乾貨,要提前一天放在水中浸泡;最重要的一點是,豬肉要提前炆,讓其出水、上色、入味,人們吃進口中才會覺得不肥不膩、甘香軟滑。
當天,師傅們將這些食材入鍋後,用加長版的大菜鏟不斷翻炒,還時不時加入南乳、面豉醬、蔥、蒜、薑汁等進行調味。忙活了數小時後,下午時分,盆菜製作完成,師傅們用金屬盆盛裝,將這道最傳統的美味分派給村民及親朋好友享受。
下午6時,家家戶戶門前都已搭上桌子,擺好凳子,村民及到訪嘉賓們圍桌而坐。熱氣騰騰、香氣撲鼻的盆菜被端上了餐桌,人們一邊品嘗美味,一邊談笑風生,氣氛熱鬧。
「一盤小小的盆菜,體現了族人間團結的精神。每年舉行盆菜宴,大家都會聚集起來,一方面傳承著傳統習俗,另一方面加強了宗族之間的凝聚力和歸屬感。」大埔區議員鄧銘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