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王朝都將逝去,千百年後,有些王朝如同海灘上的腳印,被海水抹去了所有的印記,而還有些王朝,則如同海岸邊倔強的峭壁,任憑暴躁的海浪不停地拍打卻依然不甘倒下。
吳哥便是後者。
吳哥的微笑
許多遊客去柬埔寨,為的便是一睹吳哥窟的驚豔與輝煌,但相比之下,我反倒更傾心於崩密列的廢墟,當法國人第一次在叢林中發現吳哥窟的時候,想必應該是我們看到崩密列的樣子。
長長的石板路早已被洪水帶來的沙土所掩蓋,熱帶樹木的根須頑強地衝破地面的阻隔,如同一條條扭曲的大蛇。路的盡頭,巨樹和廢墟不分你我,緊密地糾纏在一起,散落一地的巨石看似雜亂無章,但在無形中卻構成了一種難以名狀的秩序——來自時間的秩序。
崩密列的入口
作為中國人,我們對自己的歷史和文化有種莫名的自豪,當我們審視其他文明時,往往帶著一絲輕蔑和優越感。但是,當我站在這片崩塌的殘骸前時,心中所有的只是強烈的崇敬。我們有故宮,有長城,有數不清的文化遺蹟,但是在這裡,我感受到的是一種完全不亞於我們的古老文明。即便相隔千年,即便被歲月摧殘到面目全非,依舊震撼人心。
崩密列的廢墟
我一直認為,擁有偉大遺蹟的國家必定具有偉大的文明,因為它不僅代表這種文明所承載的精神,更需要強大的物質保障。古代的吳哥地處平原,所有建築所需的石材都需要從幾十公裡以外的山地運來,這本身便代表了一種力量。
大吳哥城一角
極盛時期的吳哥王朝不僅包含柬埔寨全境,還佔有泰國、寮國、越南、緬甸的大部分地區,是東南亞最強大的國家。而絕大多數吳哥古蹟,便是在這個王朝所建立的。元人周達觀曾隨同中國使團到達吳哥,在本地居住長達一年,最後寫成《真臘風土記》一書(真臘即中國對吳哥王朝的稱謂),詳細記敘了吳哥的盛況。
隨處可見的石雕,在歲月的洗禮中逐漸風化
雕像中充滿了寧靜平和
然而,鼎盛之後必然伴隨著衰落。在與暹羅(泰國)經歷了多次交戰後,吳哥王朝如同一個疲憊的巨人,無奈地放棄了這個與泰國接近的偉大都城,遷都到了東南方的金邊。
與所有王朝曾經輝煌的都城一樣,吳哥衰落了。不同的是,熱帶雨林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填補所有人類曾經佔據過的空間。於是,吳哥消失了,被層層的密林所籠罩,就連本地人也忘記了它的存在。城市被雜草和樹木所覆蓋,房屋因為腐爛而倒塌,大自然默默地清掃著原住者的痕跡,直到它遇到了那些巨石搭建的奇觀。
長滿青苔的巨石上,一隻小蜥蜴正在探頭探腦
在吳哥,唯有神靈才能居住最神聖的石質建築,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才讓今天的人們再次目睹曾經的輝煌,而不是像大明宮一般消散在歷史的塵埃中。即便歷經風化和雨水的侵蝕,那些神像的神情依舊淡然從容,仿佛可以超越任何時間的阻隔。
父子倆一起坐在吳哥城的高臺上,安靜地看著這片時空
今天的柬埔寨早已不復當年吳哥王朝的盛況,上世紀下半葉的戰亂讓這個國家陷入了巨大的災難。
「如果沒有戰爭,今天的柬埔寨能發展成像今天韓國這個樣子……」當地的華人導遊小陳說起柬埔寨的歷史時,語氣中滿是落寞。我很理解他的心情,就像我們對一個多世紀前的中國充滿了無限的惋惜和悲傷。歷史無法假設,我們無從知曉沒有戰亂的柬埔寨會發展成什麼樣子,更不知道如果當年的吳哥王朝最終選擇堅守會是怎樣一個結局,我們唯一能做的,便是發現這一段歷史,並且將它傳遞下去。
輝煌的吳哥王朝已經逝去,留下無數珍貴的遺蹟讓今人唏噓不已。這些偉大的遺蹟,何嘗不是一塊塊飽經滄桑的墓碑,堅守著歷史的最後一絲記憶。
崩密列的廢墟,頑強地與自然做著最後的抗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