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教育在中國的頭等大事,所以造謠也特別多。
作為全世界實行素質教育標杆的芬蘭,自然是被造謠的主要對象。
這不,前段時間,說芬蘭「要廢除小學和中學課程教育,成為世界第一個擺脫學校科目的國家」,這樣的謠言,又在國內興起。
造謠芬蘭取消分科的,其實每年都有,年年不換花樣,但年年有人信......我也是醉了。
真實情況是什麼呢?
備受熱捧、被傳得神乎其神的「主題式」教學,芬蘭中小學的確有,不過這種課只佔10%,剩下的90%都是傳統的科目制學習。
敲黑板啦,芬蘭中小學實行的教育模式,和全世界是一樣的。
所謂的「主題式」教學,國內也有,之前的一篇文章《金華教師收入超公務員:沒錢的地區,怎麼辦好教育》提到過,北京十一學校就有很多主題式教學模式,效果非常好,比如讓學生上「磨豆腐」課,製作豆腐和賣出去的過程,需要用到語文、數學、科學、生物、計算機等知識。
但這樣的主題課並不能完全替代傳統學科,主題課上的知識只是碎片化,沒有系統性的學科學習,無法幫助學生真正成長。
02
當然,這裡也不是說芬蘭教育不好,芬蘭教育的好,這是全世界公認的,這點是事實。
一個國家教育質量如何,參考的數據就是經濟發展合作組織OECD每三年做的PISA測試。
這項測試針對的是全球15歲的孩子,給他們設置真實的場景和一系列的挑戰任務,在這個過程中考察學生是怎麼思考和解決問題的。
芬蘭的孩子,在PISA測試裡所涉及的閱讀、數學、科學、問題解決這4大領域,始終名列前茅。
從2003年到2012年這將近10年時間裡,一直排名第一。
後來到2012年,中國以上海一座城市的參與才改寫了芬蘭的紀錄,輪到中國孩子(準確說是中國上海的孩子)登頂。
最近一次2018年的PISA測試,芬蘭仍然排名第七,比全球平均高,也比美國孩子高。
從結果看,中國孩子的能力比芬蘭的孩子要強,但我們得從細節去推敲。
芬蘭學生每周的作業量,要遠遠低於OECD成員國的平均水平。
芬蘭學生平均每周花3個小時寫作業,但是OECD成員國平均水平是7個小時,上海就更多了,有14個小時。
而且芬蘭學生總體來說學習量也是比較少的。
一個芬蘭初中生平均每周也就花35個小時學習,也就是1天7個小時左右。上海的初中生,每周要花57個小時學習,新加坡是51個小時。
換句話說,芬蘭學生不需要拼命,就拿到了全球頂尖的成績,可以說芬蘭教育是一個「高質量、輕負擔」的典型樣本。
這就是中國教育孜孜以求的模式——學生負擔減輕了,但學習質量沒有下降。
03
這好像有點違背常理啊,努力和收穫應該是成正比才對啊,為什麼芬蘭學生不需要懸梁刺股呢?
芬蘭教育,嚴格的地方不在學生,而是在老師。
每一個芬蘭教師入職,都要經過極其嚴格的選拔和培養。
在芬蘭,只有8所最頂尖的研究型大學才有資格培養中小學教師。
一般來說,如果一個高中畢業生想日後成為老師,就需要經過面試和筆試兩輪激烈選拔,然後進入五年制本碩連讀的學習。
即便是成為小學老師,也需要獲得教育學碩士學位。
2019年,申請赫爾辛基大學教育碩士的人數高達8500人,但最終錄取的只有700人,錄取率只有8%。
學校實行的是嚴進嚴出,每一個教育學學生,不僅僅要學習經典教育理論和教學法,還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學習目標規劃設計、學習過程設計、領導力、社會性情緒、合作教學、認知科學等等。
同時,這8所大學還配了好幾所像醫院那樣可以進行臨床實習的基地學校。
這些未來的老師的實習經歷要逐年遞增:第一年入學,只需要在基地學校進行一周的實習,但是到了第五年,需要完成八周實習。
所以在芬蘭,雖然教師的收入水平處於中等水平,但老師是備受社會尊敬的職業。家長几乎是無條件地信任教師。
從教學形式上來看,芬蘭的中小學普遍實行「小班制」,每個班級的人數都不超過20人,這有利於老師充分照顧到每個學生的需求。
你看,老師又多又好,這樣的教學質量,想不好都難。
有關芬蘭教育的謠言之所以每年都有,那是因為芬蘭每年都會做改革,他們並不滿足於現在的成功。
在2009年,芬蘭的社會學家、未來學家以及教育學家就聯合向教育部發出警告,說要警惕芬蘭教育成為下一個諾基亞。
諾基亞曾經是芬蘭的驕傲,但還是被時代的潮流淘汰,芬蘭人已經失去了諾基亞,不能再失去芬蘭教育了,這也是他們每年都在革新的原因,不迷戀過去,永遠向前看。
04
說回我們中國的教育吧。
現在中國的教育,幾乎成了大部分人的背鍋俠。
失敗的人,會賴中國教育,說就是因為應試教育抹殺了我的學習興趣、我的創新能力,我今天才一事無成的,都怪中國教育,不然我就能過上好日子了。
這些人怨天怨地,就是不反思自己。
成功的人,知道中國教育的厲害之處在於,只要肯下死功夫,鹹魚也能翻身,因為他們就是這樣走過來的。
為了讓自己的下一代保住現有階級,他們當然要毀掉這條底層孩子往上爬的道路。
所以他們批評中國教育,提倡走素質教育路線,怎麼是素質教育呢?那就是唱歌跳舞啊,嘻嘻哈哈啊,鋼琴小提琴薩克斯啊,周遊列國啊......
這些素質教育的活動,底層孩子的家庭負擔不起,只能望素質而興嘆。
這些素質都是錢堆出來的,底層孩子再怎麼刻苦也不可能獲得。
素質教育是啥?其實沒有人能說清,現在給素質教育下定義的,都是正確的廢話。
比如我們最常見是,「培養孩子創新能力」,正確吧,但怎麼培養?你憑什麼覺得彈鋼琴就比刷題更能培養創新能力?
所謂創新能力其實很虛,什麼才叫創新?發明蘋果手機是創新,但我今天發現一條回家更近的路,算不算創新?
這個程度怎麼衡量?
如果要創造出經濟價值才叫創新,沒必要呆著學校啊,在擺地攤中摸索生意經,實實在在地實踐創新。
05
前段時間高考,一名叫張桂梅的校長火了。
張校長創辦的雲南麗江華坪女子高級中學,是免費的女子高中,建校12年,已連續10年高考綜合上線率100%,1800多名貧困女孩從這裡走出大山、走進大學。
今年華坪女高有159人高考,9個專科,150人本科,70人一本,17人六百分以上,拿出了當地最高升學率的成績。
張校長不知道芬蘭教育,也不知道美式教育,她的管理模式非常「變態」,嚴格的程度連衡水中學、毛坦廠中學都佩服
孩子們每天從5點起床,高節奏讀書至晚上24點,為節省時間,打飯時間都不允許說話,10分鐘內必須吃完。
皇天不負有心人,這些被嚴厲管理下的孩子,都考上了好大學。
張校長毫不掩飾自己的教育模式:我們真的是填鴨教育,但孩子的基礎太差了,只有這麼做,才能救出來。
張校長的所作所為當然受到了秉持素質教育的中產階級家庭批評,說它扼殺孩子的自由、創新,考上大學算什麼,只會刷題的孩子出到社會走不遠。
為什麼中產階級的家庭那麼恨張校長呢?
你想啊,中產階級家庭花了那麼錢給孩子上素質教育,結果還幹不過山裡的孩子,那怎麼行,這錢不是白花了嗎?
你可能會說了,中產階級有錢啊,也知道張校長的方法可行,要是他們的孩子也跟張校長的學生一樣死磕,肯定大概率能贏。
確實,金錢+刻苦,只要智商正常,想輸都難。
但這些大城市裡的中產父母捨不得啊,孩子是心頭肉,寧願多花錢去學虛頭巴腦的素質教育,也不願看到孩子吃苦。
張校長的學生出到社會,真的就沒有前途嗎?
我不這樣認為,其實張校長給了這些孩子最寶貴的素質教育,那就是——想贏。
我承認我條件差,什麼都不如城裡的孩子,但我想贏,努力不一定成功,但不努力一定失敗。
想贏就是最好的素質,這些孩子可能不會彈鋼琴,但如果彈鋼琴是目標的話,以他們想贏的素質,一定彈得比城裡的孩子好。
這些孩子沒出過國,如果拿留學獎學金是目標的話,以他們想贏的素質,考雅思託福,分數也一定比城裡的孩子高。
創新的素質很虛,但想贏的素質非常實在。
我就是想贏,認定一個目標,死磕就是了,這個過程,如果需要創新,那我就創新,創新只是我達成目標的一個工具,而且我非常知道自己該創新什麼。
06
回到芬蘭教育這個話題,芬蘭教育確實值得學習,尤其是嚴格的培養老師制度,只有好老師,才可能教出好學生,正所謂名師出高徒。
減輕學生負擔,靠的不是素質教育,現在國內的素質教育就是瞎胡鬧,讓好老師執教,避免學生陷入重複的無用功之中,才是真正的解決方案。
近年來,清華北大本科生、名校碩士生去中小學當老師,引發了很大的熱議,說這是文憑貶值、浪費人才。
我們應該歡迎更多這樣的名校學生加入到教師隊伍中來,這樣才能真正給中國孩子減負。
我們都知道,學醫是五年制,而且名校裡都有七年制本碩連讀,這樣才敢放一名醫生出來給病人治病。
教師的培養,也可以參照這個制度,我們都說教師是靈魂的工程師,唯有高水平的工程師,才能塑造高水平的靈魂。
當然,這個時候,給予老師高工資是最起碼的事情。
現在中國的教育模式確實不完美,但也沒到一文不值的地步。
中國教育需要改革,先從提高老師待遇、提升教師隊伍質量這件事做起吧。
相關文章:
金華教師收入超公務員:沒錢的地區,怎麼辦好教育
濟南一大學生殺死自己母親:這樣的鍋,中國教育不背
教育,要不要市場化
教育的模式,為何千年不變
學區房讓教育更公平,沒有學區房,大家只能拼爹
我們都誤解了應試教育:重新定義應試教育的好壞
深圳取消期末考試:警惕中國教育走向白左化
更多精彩文章,歡迎關注:狐狸先森幾點鐘。我們一起漲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