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蘭取消中小學課程?別再神話芬蘭教育了

2020-12-11 狐狸先森幾點鐘

01

教育在中國的頭等大事,所以造謠也特別多。

作為全世界實行素質教育標杆的芬蘭,自然是被造謠的主要對象。

這不,前段時間,說芬蘭「要廢除小學和中學課程教育,成為世界第一個擺脫學校科目的國家」,這樣的謠言,又在國內興起。

造謠芬蘭取消分科的,其實每年都有,年年不換花樣,但年年有人信......我也是醉了。

真實情況是什麼呢?

備受熱捧、被傳得神乎其神的「主題式」教學,芬蘭中小學的確有,不過這種課只佔10%,剩下的90%都是傳統的科目制學習。

敲黑板啦,芬蘭中小學實行的教育模式,和全世界是一樣的。

所謂的「主題式」教學,國內也有,之前的一篇文章《金華教師收入超公務員:沒錢的地區,怎麼辦好教育》提到過,北京十一學校就有很多主題式教學模式,效果非常好,比如讓學生上「磨豆腐」課,製作豆腐和賣出去的過程,需要用到語文、數學、科學、生物、計算機等知識。

但這樣的主題課並不能完全替代傳統學科,主題課上的知識只是碎片化,沒有系統性的學科學習,無法幫助學生真正成長。

02

當然,這裡也不是說芬蘭教育不好,芬蘭教育的好,這是全世界公認的,這點是事實。

一個國家教育質量如何,參考的數據就是經濟發展合作組織OECD每三年做的PISA測試。

這項測試針對的是全球15歲的孩子,給他們設置真實的場景和一系列的挑戰任務,在這個過程中考察學生是怎麼思考和解決問題的。

芬蘭的孩子,在PISA測試裡所涉及的閱讀、數學、科學、問題解決這4大領域,始終名列前茅。

從2003年到2012年這將近10年時間裡,一直排名第一。

後來到2012年,中國以上海一座城市的參與才改寫了芬蘭的紀錄,輪到中國孩子(準確說是中國上海的孩子)登頂。

最近一次2018年的PISA測試,芬蘭仍然排名第七,比全球平均高,也比美國孩子高。

從結果看,中國孩子的能力比芬蘭的孩子要強,但我們得從細節去推敲。

芬蘭學生每周的作業量,要遠遠低於OECD成員國的平均水平。

芬蘭學生平均每周花3個小時寫作業,但是OECD成員國平均水平是7個小時,上海就更多了,有14個小時。

而且芬蘭學生總體來說學習量也是比較少的。

一個芬蘭初中生平均每周也就花35個小時學習,也就是1天7個小時左右。上海的初中生,每周要花57個小時學習,新加坡是51個小時。

換句話說,芬蘭學生不需要拼命,就拿到了全球頂尖的成績,可以說芬蘭教育是一個「高質量、輕負擔」的典型樣本。

這就是中國教育孜孜以求的模式——學生負擔減輕了,但學習質量沒有下降。

03

這好像有點違背常理啊,努力和收穫應該是成正比才對啊,為什麼芬蘭學生不需要懸梁刺股呢?

芬蘭教育,嚴格的地方不在學生,而是在老師。

每一個芬蘭教師入職,都要經過極其嚴格的選拔和培養。

在芬蘭,只有8所最頂尖的研究型大學才有資格培養中小學教師。

一般來說,如果一個高中畢業生想日後成為老師,就需要經過面試和筆試兩輪激烈選拔,然後進入五年制本碩連讀的學習。

即便是成為小學老師,也需要獲得教育學碩士學位。

2019年,申請赫爾辛基大學教育碩士的人數高達8500人,但最終錄取的只有700人,錄取率只有8%。

學校實行的是嚴進嚴出,每一個教育學學生,不僅僅要學習經典教育理論和教學法,還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學習目標規劃設計、學習過程設計、領導力、社會性情緒、合作教學、認知科學等等。

同時,這8所大學還配了好幾所像醫院那樣可以進行臨床實習的基地學校。

這些未來的老師的實習經歷要逐年遞增:第一年入學,只需要在基地學校進行一周的實習,但是到了第五年,需要完成八周實習。

所以在芬蘭,雖然教師的收入水平處於中等水平,但老師是備受社會尊敬的職業。家長几乎是無條件地信任教師。

從教學形式上來看,芬蘭的中小學普遍實行「小班制」,每個班級的人數都不超過20人,這有利於老師充分照顧到每個學生的需求。

你看,老師又多又好,這樣的教學質量,想不好都難。

有關芬蘭教育的謠言之所以每年都有,那是因為芬蘭每年都會做改革,他們並不滿足於現在的成功。

在2009年,芬蘭的社會學家、未來學家以及教育學家就聯合向教育部發出警告,說要警惕芬蘭教育成為下一個諾基亞。

諾基亞曾經是芬蘭的驕傲,但還是被時代的潮流淘汰,芬蘭人已經失去了諾基亞,不能再失去芬蘭教育了,這也是他們每年都在革新的原因,不迷戀過去,永遠向前看。

04

說回我們中國的教育吧。

現在中國的教育,幾乎成了大部分人的背鍋俠。

失敗的人,會賴中國教育,說就是因為應試教育抹殺了我的學習興趣、我的創新能力,我今天才一事無成的,都怪中國教育,不然我就能過上好日子了。

這些人怨天怨地,就是不反思自己。

成功的人,知道中國教育的厲害之處在於,只要肯下死功夫,鹹魚也能翻身,因為他們就是這樣走過來的。

為了讓自己的下一代保住現有階級,他們當然要毀掉這條底層孩子往上爬的道路。

所以他們批評中國教育,提倡走素質教育路線,怎麼是素質教育呢?那就是唱歌跳舞啊,嘻嘻哈哈啊,鋼琴小提琴薩克斯啊,周遊列國啊......

這些素質教育的活動,底層孩子的家庭負擔不起,只能望素質而興嘆。

這些素質都是錢堆出來的,底層孩子再怎麼刻苦也不可能獲得。

素質教育是啥?其實沒有人能說清,現在給素質教育下定義的,都是正確的廢話。

比如我們最常見是,「培養孩子創新能力」,正確吧,但怎麼培養?你憑什麼覺得彈鋼琴就比刷題更能培養創新能力?

所謂創新能力其實很虛,什麼才叫創新?發明蘋果手機是創新,但我今天發現一條回家更近的路,算不算創新?

這個程度怎麼衡量?

如果要創造出經濟價值才叫創新,沒必要呆著學校啊,在擺地攤中摸索生意經,實實在在地實踐創新。

05

前段時間高考,一名叫張桂梅的校長火了。

張校長創辦的雲南麗江華坪女子高級中學,是免費的女子高中,建校12年,已連續10年高考綜合上線率100%,1800多名貧困女孩從這裡走出大山、走進大學。

今年華坪女高有159人高考,9個專科,150人本科,70人一本,17人六百分以上,拿出了當地最高升學率的成績。

張校長不知道芬蘭教育,也不知道美式教育,她的管理模式非常「變態」,嚴格的程度連衡水中學、毛坦廠中學都佩服

孩子們每天從5點起床,高節奏讀書至晚上24點,為節省時間,打飯時間都不允許說話,10分鐘內必須吃完。

皇天不負有心人,這些被嚴厲管理下的孩子,都考上了好大學。

張校長毫不掩飾自己的教育模式:我們真的是填鴨教育,但孩子的基礎太差了,只有這麼做,才能救出來。

張校長的所作所為當然受到了秉持素質教育的中產階級家庭批評,說它扼殺孩子的自由、創新,考上大學算什麼,只會刷題的孩子出到社會走不遠。

為什麼中產階級的家庭那麼恨張校長呢?

你想啊,中產階級家庭花了那麼錢給孩子上素質教育,結果還幹不過山裡的孩子,那怎麼行,這錢不是白花了嗎?

你可能會說了,中產階級有錢啊,也知道張校長的方法可行,要是他們的孩子也跟張校長的學生一樣死磕,肯定大概率能贏。

確實,金錢+刻苦,只要智商正常,想輸都難。

但這些大城市裡的中產父母捨不得啊,孩子是心頭肉,寧願多花錢去學虛頭巴腦的素質教育,也不願看到孩子吃苦。

張校長的學生出到社會,真的就沒有前途嗎?

我不這樣認為,其實張校長給了這些孩子最寶貴的素質教育,那就是——想贏。

我承認我條件差,什麼都不如城裡的孩子,但我想贏,努力不一定成功,但不努力一定失敗。

想贏就是最好的素質,這些孩子可能不會彈鋼琴,但如果彈鋼琴是目標的話,以他們想贏的素質,一定彈得比城裡的孩子好。

這些孩子沒出過國,如果拿留學獎學金是目標的話,以他們想贏的素質,考雅思託福,分數也一定比城裡的孩子高。

創新的素質很虛,但想贏的素質非常實在。

我就是想贏,認定一個目標,死磕就是了,這個過程,如果需要創新,那我就創新,創新只是我達成目標的一個工具,而且我非常知道自己該創新什麼。

06

回到芬蘭教育這個話題,芬蘭教育確實值得學習,尤其是嚴格的培養老師制度,只有好老師,才可能教出好學生,正所謂名師出高徒。

減輕學生負擔,靠的不是素質教育,現在國內的素質教育就是瞎胡鬧,讓好老師執教,避免學生陷入重複的無用功之中,才是真正的解決方案。

近年來,清華北大本科生、名校碩士生去中小學當老師,引發了很大的熱議,說這是文憑貶值、浪費人才。

我們應該歡迎更多這樣的名校學生加入到教師隊伍中來,這樣才能真正給中國孩子減負。

我們都知道,學醫是五年制,而且名校裡都有七年制本碩連讀,這樣才敢放一名醫生出來給病人治病。

教師的培養,也可以參照這個制度,我們都說教師是靈魂的工程師,唯有高水平的工程師,才能塑造高水平的靈魂。

當然,這個時候,給予老師高工資是最起碼的事情。

現在中國的教育模式確實不完美,但也沒到一文不值的地步。

中國教育需要改革,先從提高老師待遇、提升教師隊伍質量這件事做起吧。

相關文章:

金華教師收入超公務員:沒錢的地區,怎麼辦好教育

濟南一大學生殺死自己母親:這樣的鍋,中國教育不背

教育,要不要市場化

教育的模式,為何千年不變

學區房讓教育更公平,沒有學區房,大家只能拼爹

我們都誤解了應試教育:重新定義應試教育的好壞

深圳取消期末考試:警惕中國教育走向白左化

更多精彩文章,歡迎關注:狐狸先森幾點鐘。我們一起漲知識。

相關焦點

  • 芬蘭全面廢除中小學階段的課程教育,人家這樣打造教育強國
    EUROPE探索歐洲 發現樂趣芬蘭從本周開始,無論在首都赫爾辛基,還是在靠近北極圈的羅瓦涅米,所有的芬蘭孩子們,課程表上的數學課,物理課,生物課,歷史課等等統統正式取消了;他們的課程將變成一個個類似「多角度理解第二次世界大戰」,或者「如何在超市進行日常工作」等這樣貼近生活和現實的話題。
  • 網傳「芬蘭廢除中小學課程教育」,是真的嗎?
    芬蘭赫爾辛基教育局正式下發通知,從現在開始到2020年之前,正式廢除小學和中學階段的課程式教育,轉而採取實際場景主題教學。也就是說,從現在開始,赫爾辛基的孩子們就不用再上單獨的數學課、物理課、化學課、地理課等……」最近,這條10萬+的微信:《我們的孩子還在上補習班, 芬蘭人卻決定顛覆學校教育》,引發了熱議。
  • 他山之石:取消「學科」的芬蘭基礎教育什麼樣?
    他山之石:取消「學科」的芬蘭基礎教育什麼樣?圖片來源:pixabay芬蘭國家教育委員會將於2016年8月在中小學全面推行新課程。筆者在芬蘭訪學期間,有幸從查閱媒體報導、梳理政策文獻、聆聽芬蘭教育行政官員和中小學校長專題講座、對話芬蘭中小學校長和教師、觀摩芬蘭中小學課堂等多個側面,更加真實、客觀、全面地認識和了解芬蘭基礎教育的課程改革。芬蘭國家教育委員會將於2016年8月在中小學全面推行新課程。最近,一些國內外媒體宣稱,芬蘭基礎教育將不再進行書寫教學,而改為鍵盤輸入教學。
  • 芬蘭中小學正式廢除學科教學?揭開真實的謊言!
    2016年11月14日,將成為芬蘭教育歷史上一個非常特殊的日子。芬蘭赫爾辛基教育局正式下發通知:從現在開始到2020年之前,正式廢除小學和中學階段的課程式教育,轉而採取實際場景主題教學。芬蘭將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擺脫學校科目的國家。也就是說,從現在開始,赫爾辛基的孩子們就不用再上單獨的數學課、物理課、化學課,地理課。
  • 廢除中小學分科教育,這次芬蘭要玩真的了?
    —這是動聽學院的第168篇文章—前段時間,關於「芬蘭正式廢除中小學分科教育,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擺脫學科教學的國家」的消息開始在動聽君的朋友圈流傳。該消息指出,從今年9月開始,芬蘭首都赫爾辛基的中小學裡面,不再開設數學、物理、化學等科目課程了。課程設置將會變成跨學科式的,比如從多角度理解二戰,如何在咖啡館進行日常工作。不過,很快又有專家出來解釋:芬蘭的確有在做跨學科教育的改革,比如使用基於現象式教學法,但是斷言芬蘭將廢除「學科教學」過於激進。
  • 芬蘭要廢除傳統的中小學分科?教育界炸了鍋但並非你想的那樣
    ▲美國教育周刊撰文稱,一些美國頂級教育家正在赴芬蘭取經 截圖自《教育周刊》網站此前,有諸多外媒,包括英國《獨立報》、澳大利亞新聞網等爭相報導,芬蘭將取消中小學分科教育,而中國也有自媒體大號發布推送文章《芬蘭正式廢除小學和中學課程教育,成為世界第一個擺脫學校科目的國家
  • 芬蘭中小學新課程改革:注重學生綜合素養的落地
    ­  在當今世界劇烈變革的大背景下,芬蘭社會也正在發生多方面的變革。如社會產業結構發生顯著變化,高素質人才日益緊缺;國際流動性元素增多、移民顯著增加、新技術新媒體催生新的社會活動模式,芬蘭社會日益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為應對這些變化,芬蘭國家教育委員會於2016年8月開始在中小學全面實施新課程,而學生綜合素養的培育是此次課程改革的重要目標。
  • 芬蘭取消中小學分科教學,亞洲國家可以效仿嗎?
    這段時間看到芬蘭赫爾辛基教育局已經正式下發通知,廢除小學和中學階段的課程式教育,轉而採取實際場景主題教學。由此,芬蘭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擺脫歷時200多年的學校科目教學的國家。換句話說赫爾辛基的孩子們,從此以後,都不用再上數學課、化學課,地理課、物理課、接下來他們的課程將是類似「多角度理解第二次世界大戰」,或者是「如何在咖啡館進行日常工作」這樣貼近現實生活。而且,這樣會更有助於理解這個世界運作規律的"主題式教學」。
  • 芬蘭: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落地(上)
    芬蘭教育被公認為全世界最優質的教育之一,其在OECD組織的PISA測試中整體表現一直名列前茅。芬蘭自2014年發布新一輪基礎教育核心課程改革,並於2016年8月開始在全國實施新的《國家核心課程大綱》,其中「基於現象的教學」吸引了全球關注,甚至有報導稱芬蘭將取消學科教學。那麼,什麼是「基於現象的教學」?芬蘭到底如何實施現象教學?
  • 在STEM教育中,如何實現「做中學」?芬蘭的手工教育值得借鑑
    作為一門動手做的課程,手工教育在芬蘭為何受到如此重視?有關這門課程的教育理念從何緣起?它在芬蘭新一輪基礎教育課改中有何新變化?本文將分析支撐它作為國家必修課長盛不衰、歷久彌新的育人價值,其教學模式與內容,以及它對我國當下一些基礎教育改革熱點問題的參考意義。理念溯源最早將手工教育納入中小學課程據相關研究,芬蘭是世界上第一個在中小學開設手工教育課程的國家。
  • 芬蘭教育的理念及特色
    老師擁有充分的教學自由度和課程自主權,可以自行決定教材、教學內容、教育方式和教學進度。學校及教師在教育上所擁有的自由度、自主權不僅沒有影響芬蘭基礎教育的質裡,相反,卻激發了學校和老師的責任感、積極性、創造性,使得芬蘭的教育可以隨時根據個體需求和社會需求的變化靈活調整。(五)知識要應用於生活。
  • 還原芬蘭基礎教育真實面貌
    《參考消息》駐赫爾辛基記者 李驥志 張璇 11月24日報導 最近,社交媒體盛傳芬蘭中小學要「取消傳統學科教學」,代之以「現象教學」。11月14日恐怕並不是「芬蘭教育史上非常特殊的日子」,但肯定是一個麻煩不斷的日子,因為芬蘭全國教育委員會不得不在這一天專門刊發聲明闢謠:「最近國際媒體有消息稱芬蘭正在廢除學科教學。雖然2016年8月開始,基礎教育大綱有些改變,但是學科教學不會取消。」
  • 真正的教育總是在實驗,芬蘭最新課程大綱帶來的挑戰?
    分析2014核心課程大綱給芬蘭教育帶來的問題與挑戰,並不是否認芬蘭教育改革的嘗試,而是說明任何探索、創新和改革都不會一帆風順。 芬蘭教育的教學大綱是基礎教育階段的重要指導性文件,每隔十年更新一次。最新一版的是2014年芬蘭核心課程大綱 (National Core Curriculum for Basic Education 2014,後文簡稱2014核心課程大綱)。這次大綱的更新主要帶來了三方面的問題和挑戰:
  • 芬蘭始終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
    這裡是「河外微電臺||環球教育之聲」。 今天,讓小編為大家介紹芬蘭始終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 芬蘭始終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 1. 芬蘭的教育理念中沒有競爭,中小學全過程沒有任何標準化考試,學生只在12年學業完成時進行一次結業統考,而且只考4門課,除了母語必考之外其餘3門學生可以根據自己學習好的科目由學生自由挑選,因此學生一點不緊張,和我們一考定終生的高考也完全不一樣。
  • 全球熱捧的芬蘭教育又創「神話」,「少即多」的教育到底好不好?
    原創 鄭鋼 外灘教育 看點 芬蘭教育一直被奉為教育界的典範之一,其教學改革也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在實行十年制義務教育(6-16歲)15年後,芬蘭再次創造教育「神話」:將學生接受義務教育的年限延至18歲,並提供完全免費的高中教育。這項改革目的為何?具體有哪些措施?
  • 教育童話能否跟上時代?獨家對話芬蘭教育部長解讀「芬蘭密碼」
    「教育使芬蘭在獨立後的100年裡,從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之一崛起為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之一。」芬蘭教育部長Li Andersson(李·安德森,以下簡稱「安德森」)如此評價教育對國家的重要性。記者了解到,從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芬蘭所有的教育都是免費的。而國家核心課程是確保芬蘭各地教育標準平等的核心文件。
  • 解讀芬蘭幼兒階段STEM教育理念及實踐特色
    11月5-7日,來自「教育神話」之國——芬蘭的教育專家們為全國幼教同仁帶來了為期三天的芬蘭STEM教育在幼兒園中的應用」高級研修活動。活動由學前教育雜誌社、芬蘭赫爾辛基大學繼續教育學院及Edutimes教育集團聯合主辦。
  • 芬蘭是否將廢除分科教學?10萬+誤讀背後的真相!
    基於前期參加過芬蘭教育行政官員和中小學校長專題講座、對話芬蘭中小學校長和教師、全真觀摩芬蘭中小學課堂等,綜合論證分析,期望能從多個側面,讓大家全面地認識和了解芬蘭基礎教育課程改革。 據悉,芬蘭國家教育委員會早在2013年2月就啟動了新一輪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於2015年2月審查通過了最新的基礎教育國家核心課程標準,並於2016年8月在中小學全面實施新課程。 2015年以來,有關芬蘭基礎教育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國內外媒體報導或文章層出不窮。但與此同時,也出現一些謬誤。
  • 芬蘭副議長:芬蘭的教育為何能位居世界前列
    這樣的場景在芬蘭全國各地隨處可見,孩子們不是整天坐在教室裡學習,更多的時候,他們是背著背包走進自然,或者超市、圖書館、動物園,從生活和實踐中學習。 芬蘭教育有何特點?為何芬蘭的教育能夠位居世界前列?全球熱議的芬蘭最新教育改革改什麼?
  • 中小學現象教學法,芬蘭有,中國也應該有
    中小學教育歷史上,也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中小學教育歷史上的合是指,教育不分課程的有教無類、因人施教的綜合教育、目前流行芬蘭的現象教學法;教育歷史的分是指,中小學教育的分科教育,分為數學、語文、政治、物理等。其中綜合教育與分科教育的二個極端是,達文西的偉大和中國足球之粗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