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有價,奇石無價」,這句順口溜在「石友」中流傳甚廣。從上世紀90年代起,奇石收藏和交易漸漸火熱起來。奇石成為收藏家的新寵,也成為了一個很有前景的投資項目。
實際上,收藏奇石並不是最近才興起的。早在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就不滿足於石器的實用功能了,還懂得收集美麗的石頭作為吉祥物來裝飾自己。在封建王朝,宋徽宗建「垠嶽」造「壽山」,廣徵天下奇石,引發了一次奇石採集的熱潮。至清朝乾隆皇帝御筆親書靈璧石為「天下第一奇石」,則更是挑起了靈璧奇石收藏高峰。但那時,賞石觀石是一件很高雅的事,是身份和金錢的象徵。
隨著經濟的發展,奇石收藏漸漸走進尋常百姓家。近年來,奇石收藏在我國蓬勃發展,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奇石愛好者達3000萬之眾,國內形成了以珠三角、上海、西部為中心的三大奇石交易市場,每年交易額都在百億元以上。山東一個縣每年奇石交易額就達2.5億元,稅收上千萬元,還帶動了旅遊、託座加工等相關產業的發展。
【名稱】東坡肉 【材質】瑪瑙 【重量】0.52kg 【價值】1.3億
如何鑑別奇石的收藏價值
在玩石之風日盛的今天,人們更加崇尚對奇石的收藏和把玩。但是,如何鑑別奇石的收藏價值呢?筆者作一孔之見,就教於各位方家。
一、奇石的天然性。奇石是大自然的產物,比之人工,叫做「天然生成」。它不依賴於人的意志和作為,人們關於它所能做的,就是「發現」。它與一切人工的技藝區別開來,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傑作。由於長年裸露自然或是泥沙包裹水土浸潤的原因,石的表面已經形成了一層「皮」。如果已經不讓你看那層「皮」的,那就是已經告訴你那不是天然的了。鑑別這層「皮」,要靠經驗和眼力。
二、奇石的稀有性。奇石所以為奇,就是因為它稀有、罕見、異乎尋常。在其質、形、色、紋方面,奇石都是石中的少數。少到什麼程度呢?罕見。當然,事物的存在是相對的,是比較而言。誰能發這個「言」呢?應該說,是「業內人士」。「外行」看來,石玩都是獨一無二,又相差無幾。可是,奇石之妙,正在於「差之毫厘」的區別上。抹殺這種區別,就會混淆奇石與否的天壤之別。另一方面,由於人們對石玩的不斷採集和基於人們發現的眼光即審美理念的提升,因此,奇石與否,又是一個變化的審美對象。至於從收藏的角度講,「曾經的奇石」如果喪失其稀有性,但是還具有收藏價值,那麼,可以是把它作為石玩的其他種類來收藏,而不再是作為奇石收藏就是了。
三、奇石的完整性和完好度。只要是天然形成的,什麼樣的奇形怪狀,都不是奇石的缺損。相應地,還會增加它的美感和收藏價值。奇石的缺陷存在於後天的損壞。沒有一個標準可以統一地劃定什麼比例下缺損的奇石會失去收藏價值,因為還要現實地考慮缺損的部位,缺損與作為奇石收藏價值含量的比較。當然,最好是沒有損壞,完好無缺。
【名稱】中華神鷹 【材質】黃龍玉 【重量】14kg 【價值】1.2億
有的奇石是組石,兩枚、三枚以至於多枚配合為一組。比如那些「歲寒三友」、「十二生肖」等的組石。得其中的部分,就是不完整的。
四、奇石的賞玩價值。核心地講,奇石的收藏價值與其賞玩價值是密切相連和呈正比例關係的。奇石的賞玩價值大,則收藏價值亦大;奇石的賞玩價值決定其收藏價值。奇石的賞玩價值,是以其質、形、色、紋、勢的物的存在形式展現,並由人們去品其奇、巧、怪、美、韻的味,由此獲得玩石的審美體驗和美的享受,並由此奠定了奇石的收藏價值。奇石的品味,有極強的個體差異性,這種差異,就是奇石收藏價值大小的分別,是由奇石審美的理念來說明的。
五、奇石的體量和硬度。作為收藏的奇石,雖然有其或大或小的個人偏好,但是至大,也要區別於山峰,也不包括那些只能存在於大自然中的奇形怪石。因此,作為收藏的奇石首先要滿足於天然地作為獨立的個體存在形式,和不因環境的變化喪失「奇」的特徵的屬性。通常的情況,奇石的收藏要選擇適度的和適合個人收藏條件的體量。
作為奇石的硬度,則是奇石收藏必須考察的一個指標。奇石的硬度是奇石的質所決定的,它決定其抵抗外力刻劃、壓入、研磨的能力,直接關係到奇石收藏的保藏價值。奇石的硬度高,則石的密度大,質感好,賞玩價值亦大。硬度高者概括為一個「堅」字。奇石質堅,給人的質感是:細、潤、光、潔。硬度是一個地質學的概念,其指標,從一至十級,級別越高硬度越大。作為收藏的奇石,硬度起點應是4度(以螢石為參照系)至於以上,是奇石收藏的基礎要件。
六、奇石收藏的人文因素。同很多的收藏品都有這個附加值一樣,奇石收藏也要看原收藏者或是使用人,奇石收藏也離不開收藏的這個基本規則。一件奇石,會因收藏者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程度和含量多少的附加值。當然,這需要有相應的記載。於奇石本身,是不能「附加」的。因此,考察以往的藏石,會有很大的難度。這在當代,有了攝影和出版,為今後鑑別奇石收藏凝結的人文價值提供了歷史的幫助。
【名稱】小雞出殼/雞雛出殼 【材質】天然瑪瑙 【重量】0.092kg 【價值】1.3億
鑑賞奇石要注意什麼
奇石的收藏不能單單從一個方面來看其價值,有的石質雖然好但是形狀卻不奇特,價值也就不會很高;有的石形雖然不出眾,但是石頭的色彩和紋理非常出眾,其收藏價值也就自然高了。奇石的收藏要綜合石質、石形、石聲、石色、石紋等各個方面來看,綜合水平高的價值也就更高。下面讓我們來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一下吧。
首先,觀石質
所謂的石質就是指石頭的質地,包括石頭的組成成分、石頭的軟硬程度。石頭有無雜質等等。就單方面來說,石頭的成分當然以罕見珍奇的最為貴重,基本上是以玉石和石英為上品,那些特別罕見的玉石品種或是能夠達到寶石級別的石頭也就更加珍貴了。就石頭的軟硬程度來說,過軟奇石藏品容易損壞不易保存,奇石藏品硬度在摩氏4-8的最佳。有些石頭石質雖然鬆軟,表面粗糙,但是卻別具一番風味,這樣的奇石藏品也有非常高的賞玩價值。總的來說,從質地方面看,奇石藏品以手感光滑細膩、純潔無暇而且還有一定的透明度的最佳,但也不能一概而論。
其次,看石形
奇石能不能稱之為「奇」,石型佔據著重要的地位。大自然的造化,形成了地球上千奇百怪的石頭形狀,有的圓潤細膩,有的嶙峋粗糙。不管石頭的形狀如何,在奇石收藏界,以那些形狀奇特的賞玩價值最高,那些具有深刻文化意蘊的物件的形狀相類似的就更具收藏價值了,比如龍鳳形狀的石頭,還有前一段時間奇石收藏界發現的形狀與釣魚島相似的釣魚石,都具有比較高的賞玩價值。
第三,聽石聲
石頭的聲音其實與多數奇石的收藏關係不是非常密切,但是有一部分石頭的特色就在於它的奇特的聲音。比如,在重慶有一種響石就非常奇特,它是中空的敲擊起來聲音非常獨特,有的中空的內部含有雜質,搖一搖就能聽見聲響,非常奇特。
第四,看石色
所謂石色,就是指石頭的色彩,大自然孕育的石頭五光十色,有的石頭是單色的,有的石頭則包含多種色彩。單色的是石頭比較常見,多種色彩的石頭也就比較稀罕了。單就顏色來說,顏色亮麗多樣的石頭較為貴重。當然就綜合來看,如果石頭的顏色如果能夠和形狀、意蘊完美的統一就是一塊完美的奇石。
第五,看石紋
石紋指的就是石頭上的花紋。石頭上的花紋形狀多樣有點狀,有面狀,還有線狀的、花紋的顏色也不一,有單色的,也有混合色的。若石頭上的花紋能夠交織組成一幅精彩絕倫、妙趣橫生的圖案,那麼這種奇石也就更具賞玩價值。
在鑑賞石時除了要看石質、石形、石聲、石色和石紋外,還要綜合石神、石象與石意等各個方面。大家在選購奇石時首先要依據自己的經濟實力根據個人的喜好來選,其次就要根據稀缺度、造型和價值來選購了。當然奇石的鑑賞功底並不是一朝一夕能夠練成的,要多於行家交流,多與奇石打交道,看的東西多了,經驗也就自然有了。
【名稱】歲月 【材質】戈壁石 【重量】1.3kg 【價值】1億
奇石收藏的十大原則
一、濃厚興趣
一般人都有愛石情結,但要成為優秀的藏石家,還必須有一種強烈的、濃厚的興趣,有一種嗜石如命的內在動力,追逐好石頭有一種「上窮碧落下黃泉」的精神。
二、知識功底
要練就敏銳的眼光,就必須要有紮實的賞石理論功底,而賞石理論又是集美學、地質學、文學、佛、儒、道家學說等為一體的邊緣學科,所謂「人有多深,石有多深」就說明了主觀對客體(石頭)以鑑賞之重要,搞收藏光有錢是不行的,應遵循「藏物不如藏知」之信條。除了有理論知識外,還要有實踐知識,藏石者一定要有親身上山下河撿石頭的經歷。
三、持之以恆
「無限風光在險峰」,對藏石者來說,這險峰主要是指時間的積累,只要有足夠的耐心,眼勤、腳勤,持之以恆,自然會得到好石頭的。
四、量力而行
搞收藏當然要有一定的經濟實力作保證,但也要量力而行,以藏養藏。
五、明確目標
要根據自己的經濟實力、興趣特點和所在地的區位優勢,確定一個主要的、系統的收藏的目標,如石種系列、象形系列、圖案系列、文字系列、景觀系列等等。也可選擇一定的文化內涵作為單獨的系列,如水滸108將、李白詩句等。
六、精品戰略
藏石要「寧吃鮮桃一顆,不啃爛梨一筐」,千萬不要追求數量,藏品中一定要有「領頭羊」作為中流砥柱。對做手造假的石頭要堅決予以拒絕,決不姑息容忍。
七、隨緣心態
藏石要有鍥而不捨的精神沒錯,但更要有「得之隨緣,心無增減」的心態,對確實得不到的石頭也要想得開,否則會傷人傷已,於事無補。
八、開放理念
要有現代的收藏觀念,不可玩物喪志。變封閉式收藏為開放式收藏,讓藏品走出家門,變藏為展,取之山野,還於社會,利國利民,共享其樂。
九、尊重同道
「石友」是個多麼親切的稱謂,廣大石友應以石的品格,來維護石友的和睦與團結,絕不背後詆毀他人抬高自己。
十、依法收藏
搞收藏要有良好的法制意識,不謀越軌之利,不強奪他人之美,以誠相待,信守合同。
奇石包漿技巧
1、不時把玩,手養包漿
手養是將表皮光潤、盈盈一握的石頭握持在手中把玩,天長日久之後,經過長期的摩挲,石頭吸收了人手上的油脂,形成包漿,從而散發出一種深隱沉靜的亞光,由此提升了石頭的觀賞價值及經濟價值。一如古董玩家的「盤玉」。
不過,手養主要是針對易於握持的小品石而言,大型石中,沒有石皮的山石,就只能採用水養、打油擦拭等方式。
2、打油擦拭,細心呵護
有的石頭適合打油,可以上BB油,橄欖油,最好不要上凡士林,上油根據不同石質,還要看石頭是不是粗石,粗石可上凡士林以產生鏡面效果從而反映石頭內涵!如果在不清楚上還是不上油的情況下,最好上蛋清(什麼蛋清都可以);再有就是用去皮大蒜在石頭上面塗抹,後兩者是最好清洗的。
總之,上油是為了更好的鏡面反映石頭的最美的方法,同時也起到防止石頭某些成分的氧化。
不管用什麼方法可以多拿無用的石頭做試驗。蠟石、大化石、戈壁石、九龍壁、彩釉石、烏江石上BB油,橄欖油、矽油較佳。如果上錯凡士林、機油的話,可用洗衣粉和較熱的水洗刷(用熱水器花灑更加方便),放幹即可。
3、以茶養石,獨具匠心
天生萬物,水養之。如果奇石玩家同時又喜歡喝茶,每天喝茶的時候,用洗茶水養護奇石,效果也非常不錯。
若能匠心經營,久而久之,茶水滲入石膚之內,逐漸形成包漿,古拙凝重,氣色截然不同,置於齋中案頭作為清玩,亦為奇品。
需注意的是:茶養適合顏色較深、或者刻意想要加深顏色的石頭。此法與南宋時期,用酒渣改變石頭顏色的養石方式,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南宋周密的《志雅堂雜抄》中載:「以煮酒腳塗靈璧石,其黑如漆,洗之不脫,極妙。」
養石其實也就是一個人對於奇石之美的評價態度,在與石頭融合玄會的過程中,獲得精神上的享受和暢適,寄情其中者,自得其趣。
奇石收藏五大定律
第一定律:奇石是天然形成的。俗話說,「天下之大,無奇不有」。所謂「奇」,按《辭海》解釋就是「罕見」、「特殊」、「出人意料」、「驚異」……等等,也就是「出乎人們想像」的意思。石頭作為各種礦物的集合體,不管是在山上還是在水中,幾乎隨處可見,多數都平淡無奇,但由於自然界各種各樣不同因素的機緣巧合,有一些在經歷了被擠壓、浸染、侵蝕或衝刷等過程之後,就形成了許多出乎人們想像的質地、色澤、紋理或形態等,被稱為奇石的就是這些有罕見質地、特殊色澤、出人意料紋理或驚異形狀的能夠出乎人們想像的石頭,這些條件都具備的可看作是奇石,只具備其中一條或幾條也可以被看作是奇石,但也有個前提,就是它們這些「出乎人們想像」之處必須是天然造化而成,即是不可以有人工幹預的,凡是人工幹預的就有人的想像包含在內,「出乎人們想像」就無從談起,自然也無「奇」可言了。
第二定律:奇石是被發現的。奇石源於自然,在不被人們發現之前,它的任何罕見質地、特殊色澤、出人意料紋理或驚異形狀都只能是假設,而且這個發現也不能簡單地等同於「看到」或「收集」起來,那只是初級階段,屬發現的開始,或者叫預發現,就是說它們的某些特殊的「出乎人們想像」之處開始進入了人們視線,而要真正進入「奇」石行列還需要由「看到」或「收集」它們的人,用思維和想像尤其是個人知識積累把這些「出乎人們想像」之處歸納出來,找到可以讓人們賞玩回味的理由,如果找到了,這奇石就誕生了,否則它就還只能是普普通通的石頭……人們常說「奇石是被發現的藝術」的原因也在這裡。
第三定律:奇石是供賞玩的。世界上第一塊奇石是怎麼被發現的我們是沒法知道了,但它一定也是被用來賞玩的。由於它的「出乎人們想像」之處可以使人產生驚喜、獲得愉悅、怡情養性……等等,正是這些作用使它受到了越來越多人們的喜愛直至推崇。也正是它的這種可供人們賞玩的特性鼓勵了更多人們去發現它——賞玩它—再發現它——再賞玩它……周而復始,催生了更多奇石,也造就了越來越多的奇石賞玩收藏甚至痴迷者。即是賞玩造就了奇石,如果不是賞玩,奇石不會出現,如果不能賞玩,奇石也不會存在,而且如果不是為了賞玩,奇石也將很可能因為其基本功能的喪失而逐漸被人們遺忘!
第四定律:奇石是需要被認知的。奇石從孕育到發現一般都是經歷了億萬年的,但只有被發現的一刻才是它的誕生之時,在被發現之前它一直都只能是普普通通的石頭。是發現讓它獲得了新生,但只有被越來越多的人們認知的時候,奇石才有可能獲得成長,並最終在奇石界擁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人們都會有這樣的體會,就是兩件做工用料差不多的衣服,穿在身上的舒適度按理說也應該差不多,但真穿在了身上卻往往會有截然不同的感受,一件能立馬吸引來無數人關注的目光,一件卻有可能被人被人說「做工不錯,但可惜了……」原因就在於品牌不一樣,認知度有差異。儘管偏愛和審美風格的差異常有,但這並不能成為坐井觀天或孤芳自賞的理由。只有被人們廣泛認知的奇石才可能有強大生命力,無法獲得更多人們肯定的奇石則大多前景難料……這也正是很多賞玩收藏者的目光總是比較多地往名石、名品上盯的主要原因所在。
第五定律:奇石是承載文化的。奇石孕育於自然,但催生和培養它的卻是文化,反過來它又成為了一種特殊的文化載體,被一代代發揚和繼承了下來。可以說沒有文化是不會有奇石的,再反過來說就是沒有承載文化的石頭是不具有奇石意義的!在某種程度上說,衡量一塊奇石價值的最大甚至唯一因素就是它所承載的文化信息量!在古代,賞玩收藏奇石的都是文人雅士,承載文化的問題幾乎不用討論。進入現代後,很多普通百姓都玩起了石頭,初看似乎應該擔心這個問題,其實大可不必,由於隨著社會進步和教育普及,文人雅士階層已經很難再界定了,那些看似普通的百姓人家中的大多數也都是灌了滿肚子墨水的有文化人,即它們賞玩收藏奇石的動力和源泉依舊是文化!賞玩收藏的人多了也只會使奇石的文化承載量更大,獲得發揚光大的空間更廣闊!但讓人們擔心的現象也不是沒有,主要還是在良莠不分、惡意爆炒、以假亂真等方面,倒不是說這些現象就能改變奇石的文化載體性質,主要是它們會在某些時候、某種程度上擾亂賞玩收藏者的視線,使部分人產生一些迷惘甚至被引入歧途。其實分辨的方法也很簡單,就是要看看它上面究竟承載有多少文化信息量?文化信息量不足甚至缺失的最好「退避三舍」!由於「奇石是文化載體,文化是奇石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