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聚傳向世界的「和平之聲」——寫在第七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

2020-12-13 南報網

2020-12-13 08:47圖文來源: 南京日報

匯聚傳向世界的「和平之聲」

——寫在第七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之際  

今天是第七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83年前,侵華日軍侵入南京,製造了滅絕人性的南京大屠殺慘案,30萬同胞慘遭殺戮。這段歷史是南京城市永久的沉痛記憶,是每個南京人刻骨銘心的傷痕。

經歷過苦難的南京更加懂得和平的珍貴,在推動和平理念傳播方面不遺餘力。2014年,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首次舉行;2015年,《南京大屠殺檔案》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名錄》;2017年,南京成為全球第169座、中國唯一一座國際和平城市;今年,南京和平論壇在南京舉行。

這些年,南京各方一起出力,多層次、多維度、多領域開展和平教育、和平活動、和平研究,向世界展示南京「國際和平城市」形象,傳播中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和平發展理念。傳播歷史真相、傳遞和平心聲,已成為全體南京人的自覺行動和共同追求。

全社會聯動,開展和平教育、和平活動、和平研究 

「牢記歷史,勿忘國恥」「祖國昌盛、世界和平」「凝聚愛國熱情、投身復興偉業!」……連日來,在雞鳴寺站、金馬路站、雲錦路站、崗子村站等地鐵站點,都設立了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和平許願牆,市民紛紛駐足留言,留下自己的和平心願。

南京曾經深受戰爭的傷痛,生活在這裡的人們深知和平多麼可貴。近幾年來,南京精心舉辦了一系列和平主題活動,圍繞「9·21」國際和平日、「12·13」國家公祭日等重大時間節點,召集國際機構、社會組織,舉辦國際論壇、展覽、和平祈願傳遞等活動,拓展國際和平交流。南京還制定了《南京市國家公祭保障條例》,這是國內首部國家公祭地方性法規,在促進國家公祭活動保障工作規範化、法治化方面填補了立法空白,在地方立法史上開創了先例。

今年10月24日—25日,聯動全球6座城市的2020南京和平論壇在南京舉行。論壇邀請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國際機構代表,多個領域專家學者、相關非政府機構負責人以及青年代表參加。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駐東亞五國代表歐敏行說,南京和平論壇成功舉辦展示了南京作為國際和平城市在傳承和平文化、傳播和平理念方面的重要貢獻。

本月開始,南京市600多所中小學結合《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讀本》開展系列活動,通過開設國家公祭日·歷史公開課、組織學生集中學習國家公祭讀本、觀看影片等,激勵學生銘記歷史、珍愛和平。老師引導孩子們學習歷史、認識歷史,進而正視歷史、思考歷史,在孩子們心中播撒和平的種子。這幾年,越來越多的青少年積極主動投身到傳承歷史、傳播和平的行動中,通過不懈努力,讓和平的種子生長出一片又一片和平森林。

23歲的南京姑娘孔佩雯已在江東門紀念館做了5年的志願者。「作為南京人,我從小就知道這段歷史,參加過很多次悼念活動,我覺得自己有責任讓更多人真正了解南京大屠殺歷史。」孔佩雯說,只要江東門紀念館這支志願者隊伍在,她就一直會在。

記者了解到,在江東門紀念館,越來越多的普通群眾加入紫金草志願者隊伍,成為和平使者,推動歷史記憶傳播、呼籲珍愛和平。目前註冊紫金草志願者已達22984名。

和平理念的傳播離不開專業化的史學研究,南京有一批熱愛和平的專家學者致力於史學、和平學等方向研究。2016年,南京大屠殺史與國際和平研究院成立,成為江蘇省首批重點高端智庫之一。

2017年,南京大學設置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平學教席」,教席主持人、南京大學歷史學院博士生導師劉成教授說,追求和平是對創傷歷史一種最好的記憶和修復。南京已是全球公認的國際和平城市,但這座「和平城市」構建的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經歷了從無意識到有意識、從單個機構到多機構聯合、從無總體規劃到有總體規劃的多個階段。南京長期堅持和平城市發展理念,聯動政府、高校、市民以及社會各界,多層次、多維度、多領域開展和平教育、和平活動、和平研究。大家意識到,我們同在一個地球之上,身處同一個「人類命運共同體」,只有和平共處,人類才有更好的未來。

倖存者漸漸老去,親屬、後人接力傳承歷史記憶

南京大屠殺給倖存者們造成了無法癒合的創傷,他們的真實經歷,成了南京大屠殺歷史記憶中最為直接的部分。這些年,年邁的倖存者經常參加各種紀念活動,有的還遠赴日本作證。他們一次次揭開傷疤,訴說那段血淚記憶,警醒世人不忘歷史、珍愛和平。

11月16日,石秀英、謝桂英、蔣樹珍、熊淑蘭、路洪才、高如琴等6位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在江東門紀念館集中接受20多家媒體採訪。回憶83年前親人們在南京大屠殺中的不幸遭遇,倖存者們止不住落淚。歷經生活磨難,從當年水深火熱到如今幸福美滿,他們不約而同地感慨:痛恨戰爭,和平真好。

石秀英老人含淚講述了他們家當年的故事:1937年,侵華日軍進城後,全家躲進了五臺山附近難民區的一間蘆席棚子。「12月13日父親送姐姐去姑媽家,12月17日父親再次出門去姑媽家給姐姐送點醬菜。那一次出門,父親再也沒有回來。」石秀英說,3個月後,親戚告訴他們,他在水西門看見日軍在刺殺中國人,其中一個是她父親,他身上被刺了3刀。講到這裡,石秀英眼淚直掉。

這段故事,石秀英曾講給很多人聽。她說,只要活著,就會一直講下去。「我想告訴年輕人,一定要記住這段歷史!珍惜現在的和平生活。」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老人漸漸離我們遠去,目前在世登記在冊的倖存者僅剩73人。這幾年,許多倖存者第二代、第三代接過了傳承南京大屠殺歷史記憶的責任,傳承歷史記憶。

在江東門紀念館組織的活動中,記者經常能看到一對父子——倖存者葛道榮和他的兒子葛鳳瑾。1937年,葛道榮的叔叔葛之爕、舅舅潘兆祥、表舅王均生被侵華日軍殘忍殺害,葛道榮的右腿在金陵大學難民營內被闖入的日本兵用刺刀戳傷。

葛道榮依據自己親身經歷整理成十多萬字小冊子,取名《銘記歷史》,家裡大人小孩人手一本。葛道榮說:「我把這段慘痛的經歷一遍遍告訴子孫,也一次次通過各種活動講給大家聽。我很欣慰,我的後代和很多年輕人參與到了這段歷史記憶的傳承中。希望大家都要銘記歷史,珍愛和平。」

葛鳳瑾表示,要延續父親走過的路,做一名和平使者,儘自己的綿薄之力傳播南京大屠殺歷史真相,讓更多的人銘記歷史,珍惜當下,面向未來。

去年4月,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後代傳承記憶行動啟動。南京師範大學教授、南京侵華日軍受害者援助協會會長張連紅說,倖存者後代在傳承南京大屠殺記憶過程中的作用不可取代,這種家族內部的代際傳遞意義更為深遠也更有力量,傳承這段創傷記憶,不是為了延續仇恨,而是要積攢和平力量,阻止暴行發生。

國際友人加盟,不同視角講述中國和平故事 

作為國際和平城市,南京一直在通過不同人的視角,講述二戰期間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史實,以史為鑑、開創未來。

「我的祖父總是把別人的需要看得比自己的更重要。他當年和南京人民在一起,站在人類的角度,盡他所能去幫助別人。當我通過祖父的故事向朋友們講述南京大屠殺這段歷史時,他們對這段歷史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這是克裡斯·馬吉日前從澳大利亞墨爾本發來視頻中所說的話。

克裡斯·馬吉是約翰·馬吉的孫子。南京大屠殺期間,約翰·馬吉擔任國際紅十字會南京委員會主席及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委員,當年,他冒著生命危險,用攝影機悄悄拍下了侵華日軍在南京的暴行。這些影像是被發現的有關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的唯一動態畫面。

2017年至2019年,克裡斯·馬吉6次來到南京,沿著祖父當年的足跡,尋訪20多地,用影像穿越南京今昔。他通過攝影作品、祖父的故事向別人介紹這段歷史。

這些年,江東門紀念館一直與當年國際友人的後代保持著聯繫,越來越多的國際友人後代加入了傳播南京大屠殺歷史的隊伍,循著先輩足跡一次次發出和平之聲。

今年18歲的梅根·布萊迪來自加拿大,她的曾祖父是當年鼓樓醫院的美國外科醫生理察·布萊迪。梅根·布萊迪在江東門紀念館參觀時,被美國人明妮·魏特琳救助婦女兒童的事跡打動,寫下歌曲《感同身受》,希望以歌曲喚起世界青年對這段歷史的共鳴。

加入記憶傳承的,還有很多日本友人。日本退休教師松岡環是江東門紀念館的老朋友。她走訪300位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和250名侵華日軍老兵;她出版證言、攝製紀實電影、邀請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到日本舉行證言集會;她來到紀念館錄音棚,用日語錄下有關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歷史的講解詞,給到訪紀念館的日本參觀者聽……

記者了解到,國家公祭日設立之後,每年12月13日前後,在江東門紀念館和南京各級僑聯的組織推動下,全球400多個華僑組織舉辦南京大屠殺死難者海外公祭儀式,並提供南京大屠殺史實展覽配套素材,增進華僑華人愛國情的同時,增進國際社會的共同歷史認知,傳播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

江東門紀念館館長張建軍說:「愛與和平是國際的通用語言,來自全球各地的人們共同加盟,共同去了解、去感受,因為我們是一個命運共同體,和平是我們所有人的事情。」

南報融媒體記者 許琴

相關焦點

  • 不忘苦難記憶,砥礪復興之志——寫在第七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
    新華社南京12月12日電 題:不忘苦難記憶,砥礪復興之志——寫在第七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到來之際  新華社記者蔣芳、邱冰清  又是一年「12·13」。第七個國家公祭儀式上,凌厲的警報聲將再次響徹這個城市上空,是哀悼更是警醒。  國行公祭,祀我殤胞。
  • ...砥礪復興之志——寫在第七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到來之際
    新華社南京12月12日電題:不忘苦難記憶,砥礪復興之志——寫在第七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到來之際新華社記者蔣芳、邱冰清又是一年「12·13」。第七個國家公祭儀式上,凌厲的警報聲將再次響徹這個城市上空,是哀悼更是警醒。國行公祭,祀我殤胞。
  • 南京日報社數字報刊-匯聚傳向世界的「和平之聲」
    今天是第七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83年前,侵華日軍侵入南京,製造了滅絕人性的南京大屠殺慘案,30萬同胞慘遭殺戮。這段歷史是南京城市永久的沉痛記憶,是每個南京人刻骨銘心的傷痕。  經歷過苦難的南京更加懂得和平的珍貴,在推動和平理念傳播方面不遺餘力。
  • 第七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澳門和香港與國同哀緬懷同胞
    今天是第七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澳門舉行了肅穆的致哀活動,與國同悲緬懷同胞。12月13日上午,澳門特區政府在路環保安部隊高等學校舉行「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活動。澳門特區行政長官賀一誠、全國政協副主席何厚鏵、澳門中聯辦副主任張榮順、外交公署署理特派員王冬、駐澳部隊司令員徐良才及政委孫文舉來到公祭牆前,代表各界向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敬獻花圈。全體人員默哀、鞠躬,深切悼念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中不幸遇難的同胞。
  • 河海大學舉行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悼念活動
    12月13日,第七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防空警報再次在南京拉響。銘記歷史、珍愛和平、追思同胞,是一種歷史責任,也是一種前行力量。當天上午十時,河海大學師生代表在校內南京大屠殺死難者清涼山叢葬地「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清涼山遇難同胞紀念碑」前,沉痛悼念和緬懷逝去的同胞。
  • 點點燭光祭奠逝者,請世界聽這和平之聲
    點點燭光祭奠逝者,請世界聽這和平之聲 2020-12-13 21: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第七個國家公祭日:公祭儀式祭奠追思南京大屠殺死難者
    來源:央視網央視網消息:2014年2月27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通過決定,以立法形式將12月13日設立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江蘇南京:升國旗和下半旗儀式舉行國旗升至頂端之後,停留數秒然後緩緩下降距離至頂端三分之一處,以下半旗的最高禮儀向83年前人類的浩劫中失去生命的同胞表達深深的哀思。
  • 【地評線】荔枝網評:以國之祭,祈願和平
    2020年12月13日,是第七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一年一度的國家公祭儀式即將在南京舉行。當震徹長空的警報聲再次響起,當肅穆莊重的紀念活動再次舉行,國之祭,再次喚醒民族的共同記憶。「昭昭前事,惕惕後人。」舉行國家公祭,是為了緬懷逝者,牢記歷史。「卅萬亡靈,飲恨江城。日月慘澹,寰宇震驚。」
  • 泗縣中小學校舉行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活動
    泗縣中小學校舉行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活動 2019-12-17 11:02:43   來源:安青網
  • 「國家公祭日」不忘苦難記憶,砥礪復興之志——寫在第七個南京大...
    不忘苦難記憶,砥礪復興之志——寫在第七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到來之際又是一年「12·13」。第七個國家公祭儀式上,凌厲的警報聲將再次響徹這個城市上空,是哀悼更是警醒。國行公祭,祀我殤胞。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設立以來,對30萬遇難同胞的深切緬懷和對那段災難歷史的深刻反思,正成為國人傳承歷史記憶的自覺追求,化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不竭動力。牢記民族苦難冬天的「哭牆」前,有無盡的哀思。
  • 瀋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舉行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悼念...
    【解說】2020年12月13日,適值第7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瀋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以「致敬英烈 守望和平」為主題,與全國多家抗戰主題紀念館、博物館同步舉行悼念活動。此次悼念活動,也是在瀋陽的臺胞們首次在「九·一八」歷史博物館參與國家公祭日的悼念活動。
  • 12月13日是什麼日子 第七個國家公祭日江蘇活動一覽
    中新社南京12月7日電 2020年12月13日是中國第七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中新社記者7日從江蘇省有關部門及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獲知,在公祭日前,江蘇組織開展了以「勿忘國恥、圓夢中華」為主題的多項主題教育活動。  11月22日,民眾重走南京「安全區」。
  • 勿忘國恥·圓夢中華|南京師範大學中北學院舉行南京大屠殺死難者...
    2020年12月13日,為銘記歷史、祭奠亡靈、緬懷先烈、珍愛和平,南京師範大學中北學院師生在圖書館廣場舉行以「勿忘國恥·圓夢中華」為主題的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悼念活動。中北學院領導、教師代表、學生黨員代表及學生代表參加了本次活動。
  • 中日兩國僧侶同步舉行世界和平法會祭奠南京大屠殺死難者
    2020年12月13日下午3點,在第七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之際,中國60多名僧侶及信眾聚集在「南京大屠殺遇難者名單牆」前舉行「世界和平法會」。此次法會,在中國佛教協會指導下,由中日兩國佛教團體聯合舉辦。
  • 國行公祭,匯聚維護和平的力量
    今年12月13日是第7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據報導,為了深切緬懷遇難同胞,喚起人們對和平的嚮往和珍視,國家公祭網等14家網絡媒體平臺共同推出以「銘記歷史 祈願和平」為主題的大型網絡在線公祭活動。網友可登錄這些平臺,一鍵參與公祭,通過為遇難同胞點燭、獻花、敲響和平大鐘、在線留言的方式寄託哀思、守護和平。
  • 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丨今天,共同祭奠30萬遇難同胞!
    2020年12月13日是第七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為了悼念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戰爭期間慘遭日本侵略者殺戮的死難者2014年2月25日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決定
  • 瀋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舉辦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活動
    人民網瀋陽12月13日電 (王斯文)2020年12月13日是第七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瀋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以「致敬英烈 守望和平」為主題舉辦悼念活動。學生代表齊聲朗誦「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鼎銘文」,鏗鏘有力的朗誦,聲聲入耳,直擊人心,這是孩子們對銘記歷史,珍視和平意願最真切的表達。隨後,參加公祭日悼念活動的各界人士代表,緩步列隊將手中的蠟燭敬獻在寓意著民族英烈浩氣長存的臥碑前,以表哀思。
  • 中共中央、國務院在南京舉行2020年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
    中共中央、國務院13日上午在南京隆重舉行2020年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組部部長陳希出席並講話。國歌唱畢,全場向南京大屠殺死難者默哀,南京市全城拉響防空警報,汽車停駛鳴笛,行人就地默哀。默哀畢,在解放軍軍樂團演奏的《國家公祭獻曲》的旋律中,解放軍儀仗大隊16名禮兵將8個花圈敬獻於公祭臺上。之後,陳希發表講話。
  • 習近平出席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 俞正聲出席儀式並講話
    新華社南京12月13日電(記者霍小光、張曉松、蔡玉高)中共中央、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全國政協、中央軍委13日上午在南京隆重舉行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儀式。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出席儀式並講話。  公祭儀式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舉行。紀念館集會廣場莊嚴肅穆,現場國旗下半旗。廣場西側巨大的「災難牆」上,灰黑的底色映襯著「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14個白色大字。約1萬名各界代表胸前佩戴白花,靜靜肅立。
  • 第七個國家公祭日:勿忘,不忘!
    新華時評:保留痛感,矢志復興發布時間:2020-12-13 20:35:07新華社南京12月12日電 題:保留痛感,矢志復興新華社記者蔣芳「鐺、鐺、鐺……」每天早上八點半,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內的和平大鐘總是準時響起,首批入場的12名觀眾分兩組撞響大鐘13聲,寓意牢記國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