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散之談書法●文章後附大量高清彩版精品欣賞

2021-02-18 思進軒畫廊


林散之(1898-1989),名霖,又名以霖,字散之,號三痴、左耳、江上老人等。祖籍安徽和縣烏江鎮,生於江蘇江浦縣,居南京。工書法、詩文,擅山水。生前曾任安徽省第一屆人民大會代表、江浦縣(時屬安徽)農田委員會副主任、江浦縣副縣長,江蘇省國畫院任專職畫師、江蘇省國畫院一級美術師、省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著有《江上詩存》、《林散之書法選集》、《林散之詩書畫選集》等。

林散之先生是詩、書、畫三絕的藝壇大家,近現代草書書聖。其書震撼中外後不幾年,我國進入改革開放的新時期,書法藝術的發展很快出現了全面興盛的局面。林散之的書法,從其審美觀到形式技巧都對國內外書壇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江蘇及南京地區的中青年受益尤多。今日南京及江蘇中青年書法家總體藝術素質較好、創作水平較強、審美識見較高,有些已成為全國書店的中堅,都直接或間接地、或多 或少地得到過他的教導與影響。林散之對現代中國書法藝術事業的貢獻,真可謂「功莫大焉」!

林散之談書法

一、談品格

要踏實,不要好高騖遠,要多讀書。

待人以誠。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不能吹,不要作假,要戒驕戒躁。

與朋友交必能盡言,揚善改過,不能如此,只好避之,不與同惡也。——與莊希祖談

學字就是做人,字如其人,什麼樣的人,就寫什麼樣的字,學會做人,字也容易寫好。 學問不問大小,要學點東西,不要作假,要在實踐中體會,到了一定階段就會有體會,受益。

做學問要踏實,不為虛名,不要太早出名,不要忙於應酬,要學點真東西。——與桑作楷談

不要學名於一時,要能站得住,要站幾百年不朽才行。若徒慕虛名,功夫一點沒有,虛名幾十年雲煙過去了。——與張爾賓談

搞藝術是為了做學人,學做人。 做人著重立品,無人品不可能有藝品。 做學人,其目的在於運用和利人。

學人的心要沉浸於知識的深淵,保持恆溫,泰山崩於前面不變色,怒海嘯於側而不變聲。有創見,不動搖,不趨時髦,不求藝外之物。別人理解,淡然;不解,欣欣然。

談藝術不是就事論事,而是探索人生。 做學人還是為了做真人。 藝術家必須是專同假、醜、惡作對的真人,離開真、善、美便是水月鏡花。——《林散之序跋文集》

二、談門徑

學的高,非晉唐法帖不寫,所以不俗,法乎上也。 先寫楷書,次寫行書,最後才能寫草書。 寫字要從唐碑入手,推向魏漢;再從漢魏回到唐。

宜學六朝碑版,繼學二王,再進而入漢魏,其氣自古不俗。草書宜學大王,十七帖》精印本;行書宜學僧懷仁《集聖教序》,有步可循,自然入古不俗矣。 學近代人,學唐宋元明清字為適用。

唐宋人字,一代一面貌,各家各面貌。他們一個也不寫漢隸,因為用不上,練練筆力是可以的。但要先學楷、行。 李邕說:「學我者死,叛我者生。」要從米、王覺斯追上去。 歐陽修青年時代詩、文、書、畫樣樣學。有人說你這樣不精一項是不行的。於是,他便專攻詩、文,成了大家。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樣樣都精。因此,學要專一。

懷素在木板上練字,把板寫穿了,可見苦練的程度。也因為這樣,千百年不倒。……

多種帖多寫一些有好處,但要化為自己的字體。懷素就是寫他的草書,趙孟俯是行書,蘇、米也就是那麼二種行書體,而不是正、草、隸、篆樣樣精通。

真學問是苦練出來的,做不得假。可用淡墨汁或水多寫寫,手腕活。——與莊希祖談

學寫字,二三十歲就要學會筆法。字寫的不好,是功夫問題,首先是方法要對,方向要對。這樣,隨著時間的推移,自然會提高。

現在社會上有一種風氣,看到草書神氣,一開始學字就潦草。不知草書是經過多少年甘苦得來的,要在規矩中下苦功夫才是正道。 向唐宋人學,一代有一代的面目。漢碑,晉人就不學了,練功夫是可以的;楷書學宋人的就很好,楷書是很難的,學好不容易。

書法很玄妙,不懂古人筆墨,難以成名。 董其昌書不正為正。氣足。難學。從米、王覺斯追上去,用墨要能深透,用力深厚,拙從工整出。 定時、定量、定帖。 最好每天早晨寫寸楷二百五十個,臨摹柳公權玄秘塔,先要寫得像,時間最少三年,因為這是基礎。

寫字,一定要研究筆法和墨法,要講究執筆,講究指功、腕功和肘功。寫字時要做到指實掌空,先懸腕而後懸肘;臨帖要先像後不像,先無我後有我,先熟後生,有靜有動,意在筆先,抱得緊放得開。日久天長,就能達到瓜熟蒂落,熟能生巧的境界。——與範汝寅談

要近學古之賢者,他們成名不是偶然,實有獨到之處。總之先學一家,不宜學時人,不宜學近代人。——與張爾賓談 ;

寫字並無秘訣,否則書家之子定是大書家。事實上是很多人重複父輩,由於拓趨於保守,修養差,有形無神。

一般人習字,先正楷,再行草,而後篆隸。 先得筆力,繼則退火氣,使氣魄遒勁而純。

下筆硬的人可習虞世南、米南宮、趙孟俯。不宜學歐字,免得流於僵板。 有人開頭便學草書,不對。 用功學隸書,其次學行草,唐人楷書亦可。

書法亦可以從魏晉六朝入手,先用方筆習《爨龍顏碑》,小字兼學《樂毅論》、《黃庭經》,嚴整不苟。再入唐人,寫柳公權《破邪陣》。可以多讀幾家帖,有所選擇。 先趙,再米,上溯二王,也是一條路。

聽老師講課,要以食指劃自己膝頭,使腕部靈動不僵,久之也是一門功夫。 可以寫行書練腕力,筆劃要交代清楚,一絲不苟,不能滑俗。寫張紙條子也不能馬馬虎虎,滑不可救藥。

天天練是必要的。但要認真不苟。從前雜貨鋪管帳的一天寫到晚,不是練字。 人無萬能,不可能樣樣好。 寸有所長,尺有所短。 不能見異思遷,要見一行愛一行。學好一門就不容易! 懷素只以草書聞名。

東坡學顏,妙在能出,能變,他只寫行、楷;米南宮未必不會寫篆隸,但只寫行,草也不多;沈尹默工一體而成名。 得古人一、二種名帖,鍥而不捨,可望成功。 歐陽公大才,詩、文、書、畫皆通,後遵友人勸告,專攻詩文,以文為主,後成為八大家之一。 涉獵過廣,一行不精,也難有成就。王夫之說:「才成於專而毀於雜。」

對碑帖看不進去的人,肯定學不進去。——〈林散之序跋文集〉

小孩子學書,要先由楷入行,由行入草,打好基礎。否則釘頭鼠尾,諸病叢生,要改也就難了。 學楷書之後,應由楷入行,不能一步就入草書。不然,易於狂怪失理,釘頭鼠尾,諸病叢生。 範培開先生可惜沒有走這條路,學唐碑之後就攻草書。當時就有識者評他太狂,太怪了。一步之差,終身不返,可惜!可惜!

三、談工具

舊紙。紙不獨品質好,又要陳紙,幾十年。——與陳慎之談

厚紙用墨要帶水;薄紙、皮紙要用焦墨寫。 紫毫寫不出剛字來,羊毫才寫得出來。——與莊希祖談

上海有位書法家說,他不喜歡用羊毫,更不喜歡用長毫。他真是外行話,不知古人已說過,欲想寫硬字,必用軟毫,唯軟毫才能寫硬字。可惜他不懂這個道理。

論用筆之道,笪重光專論此事,軟毫才能寫硬字,見笪重光〈書筌〉。——與魏之禎、熊百之等談

有人以短狼毫筆寫寸餘大字,這樣寫上六十年也不出功夫。 要用長鋒羊毫。 軟毫才能寫硬字,硬筆不能寫硬字,宋四家、明清大家都用軟毫。 予曾用長鋒羊毫,柔韌有彈性,杆很長,周旋餘地廣,特命名為「鶴頸」、「長頸鹿」,不意筆廠仿造甚多,用者不乏其人。

墨要古陳輕香,褪盡火氣者為上。 松紫微帶紫色,宜作書。 硯以端石為佳,上品者作紫馬肝色,晶瑩如玉,有眼如帶。 歙硯多青黑色,有金星、眉紋、帚紋以分次第。金星玉眼為石之結晶,沉水觀之,清晰可見。端歙兩種硯材都在南方而盛行全國,在北方洮河硯材亦很名貴。洮河綠石綠如藍,潤如玉,絕不易得。此石產於甘肅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一帶。洮河綠必是碧綠之上現蘭色,備有蕉葉筋紋最為名貴。宋代文人對洮硯推崇備至,稱讚最力。黃山谷贈張文潛詩道:「贈君洮綠含風漪,能淬筆鋒利如錐。張和詩云:「明窗試墨吐秀潤,端溪歙州無此色。」抗日戰爭時期,我得一碧桃小硯,十分可愛,因之題一絕句,銘刻其上:「小滴酸留千歲桃,大荒苦落三生石。悽涼曼倩不歸來,野色深深出寸碧。」

古硯捫之細潤,磨墨如釜中熬油,寫在紙或絹上光潤生色。其形多長方、長圓。正方形兩片相合者叫墨海。 古人藏硯,多有銘文或跋語,刻工以樸素、大方、高雅、古拙而見重藝林,小巧、匠藝、雕琢傷神,會委屈好面料。紀曉嵐銘其硯曰;「天然一石,越雕越俗。」是有感而發。

四、談筆法

功夫須在用筆,畫之中間要下功夫,不看兩頭看中間,筆要能留。——與陳慎之談
握筆不可太緊,要虛靈。 右軍有四句話:平腕豎鋒,虛左實右,意在筆先,字居心後。 東坡講執筆無定法,要使虛而寬。王右軍講執筆之法,虛左實右,意在筆先,字居心後。 包世臣的反扭手筋不行。做作。

執筆要用力。不用力還行嗎?要虛中有力,寬處亦見力。顏魯公筆力雄厚,力透紙背,無力如何成字?王大令下筆千鈞。力要活用,不要死的;死力不能成字。 寫字要用勁,但不是死勁,是活的。力量要用在筆尖上…… 執筆要鬆緊活用,重按輕提。

寫字要運肘,運臂,力量集中。光運腕,能把字寫壞了。腕動而臂不動,此是大病。千萬不能單運腕。 腕動而臂不動,千古無有此法。 拙從工整出。要每一筆不放鬆,盡全力寫之。要能收停,不宜尖,宜拙。 筆要勒出剛勁,不能軟而無力。 筆要寫出剛勁來,筆亂動就無此勁了。 不要故意抖。偶而因用力量大而漲墨出來,是可以的。中間一豎要有力,圓滿,不讓勁。……寫得光潤,碑上字的毛,是剝蝕的緣故,不能學它的樣子。 筆要振迅。規行矩步是寫不好字的。寫字要在有力無力之間。太快!要能留得住。快要殺得住。米字也是駿快,也是要處處能停。 筆筆要留。

寫字快了會滑,要滯澀些好。滯澀不能象清道人那樣抖。可謂之俗。字宜古秀,要有剛勁才能秀。秀,恐近於滑,故宜以緩救滑。字宜剛而能柔,乃為名手。最怕俗。

現代人有四病:尖、扁、輕、滑。古人也有尖筆的,但力量到。 枯、潤、肥、瘦都要圓。用筆要有停留,宜重,宜留,要有剛勁。 平,不光是像尺一樣直。曲的也平,是指運筆平,無菱角。 斷,不能太明顯,要連著,要有意無意中接得住。要在不能尖。 要能從筆法追刀法。字像刻的那樣有力。 要回鋒,回鋒氣要圓。回鋒要清楚,多寫就熟了。

屋漏痕不光是彎彎曲曲,而且要圓。牆是不光的,所以雨漏下來有停留。握筆不可太緊太死,力要到筆尖上。——與莊希祖談

用筆千古不易,結體因時而變,要能理解此中道理。 字硬、直,無味。 字,不看兩頭看中間,每一筆不放鬆,盡力寫之。——與桑作楷談

寫字,一定要講究筆法和墨法,要講究執筆,講究指功、腕功和肘功。寫字時要做到指實掌虛,先懸腕而後懸肘。……——與範汝寅談

古人書法嫉尖,宜禿、宜拙,忌巧、忌纖。 古人論筆,用筆需毛,毛則氣古神清。 古人千言萬語,不外「筆墨」二字。能從筆墨上有心得,則書畫思過半矣。——與徐利明談

寫寸楷即可懸肘。先大字,後漸小,每日堅持20分鐘,逐漸延長。 運筆直來橫下,看字要著重筆劃中間,逐步養成中鋒習慣,終生受惠。 無基本功懸腕則一筆拖不動。 東坡論書,握筆要掌虛、指實。 圓而無方,必滑。 方筆方而不方,難寫。 可以內圓外方,不方不圓,亦方亦圓;過圓也不好,柔媚無稜角。正是:筆從曲處還求直,意到圓時覺更方。此語我曾不自吝,攪翻池水便鐘王。

書家要懂刀法。 印人要懂書法。 行隔理不隔。 筆筆澀,筆筆留,何紹基善變,字出於顏,有北碑根基,正善於留,所以耐看。 古人作書,筆為我所用,愈寫愈活,筆筆自然有力,作畫也一樣。

懸肘是基本功之一,猶如學拳的要「蹲襠」,蹬得直冒汗,水到渠成,便能舉重若輕。 遊刃有餘,舉重若輕。 力量凝蓄於溫潤之中,比如京劇淨角,扯起嗓子拼命喊,聲嘶力竭,無美可言,誰還愛聽? 看不出用力,力涵其中,方能回味。 有筆方有墨。見墨方見筆。 不善用筆而墨韻橫流者,古無此例。——《林散之序跋文集》

寫大字要用臂力,不能光用腕力。用臂力才能力透紙背,這是真力。 寫字時手不能抬得太高,也不能拖在下面,要上到下一樣平,這叫平肘。 還要虛腕,虛腕才能使手中的筆自由轉動,隨心所欲。——《林散之》

五 、談墨法

寫字要有墨法。濃墨、淡墨、枯墨都要有,字「枯」不是墨濃墨少的問題。多搞墨是死的,要惜墨如金。

懷素能於無墨中求筆,在枯墨中寫出潤 王鐸用幹筆蘸重墨寫,一筆寫十一個字,別人這樣就 把墨放上去,極濃與極幹的放在一起就好看,沒得笪重光論用墨:磨墨欲濃,破水寫之方潤。 ——與魏之禎、熊百之等談 厚紙用墨要帶水,薄紙、皮紙要用焦墨寫。用墨要能深透,用力深厚,拙中巧。會用墨就圓,筆劃很細也是圓的,是中鋒。 用墨要能潤而黑。用墨用得熟不容易。

笪重光:「磨墨欲熟,破水寫之則活。」熟,就是磨得很濃。然後蘸水寫,就活了。光用濃墨,把筆裹住早年聞張慄庵師說:「字之黑大方圓者為枯,而乾瘦遒挺者為潤。」誤以為是說反話,七十歲後,我才領悟看字著重精神,墨重筆圓而乏神氣,得不謂之枯耶?墨淡而筆幹,神旺氣足,一片渾茫,能不謂之潤乎?

「潤含春雨,乾裂秋風。」不可僅從形式上去判斷。 墨有焦墨、濃墨、淡墨、渴墨、積墨、宿墨、破墨之分,加上漬水,深淺幹潤,變化無窮。「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墨要熟,熟中生。磨墨欲熟,破之用水則潤,惜墨如金,潑墨如瀋,路子要正,切勿邪途。 筆是骨,墨是肉,水是血。——《林散之序跋文集》

餘淺薄不文,學無成就,書法一道,何敢妄談。唯自孩提時,即喜弄筆。積其歲年,或有所 餘八歲時,開始學藝,未有師承;十六歲從範培開先生學書。 先生授以唐碑,並授安吳執筆懸腕之法,心好習之。弱冠後, 復從含山張慄庵先生學詩古文辭,先生學貫古今,藏書甚富, 與當代馬通伯、姚仲實、陳澹然諸先生遊,書學晉、唐,於褚遂良、米海嶽尤精至。嘗謂餘曰「學者三十開外,詩文書藝,皆宜明其途徑,若馳鶩浮名,害人不淺,一再延稽,不可救藥,口傳手授,是在真師,吾友黃賓虹,海內知名,可師也。」餘悚然聆之,遂於翌年負笈滬上,持張先生函求謁之。黃先生不以餘不肖,謂日: 「君之書畫,略有才氣,不入時畦,唯用筆 用墨之法,尚無所知,似從珂羅版學擬而成,模糊悽迷,真意全虧。」並示古人用筆用墨之道: 「凡用筆有五種,曰錐畫沙、 曰印印泥、曰折釵股、曰屋漏痕、日壁坼紋。用墨有七種:曰積墨、曰宿墨、曰焦墨、曰破墨、曰濃墨、曰淡墨、曰渴墨。」又曰: 「古人重實處,尤重虛處;重黑處,尤重白處;所謂知白守黑,計白當黑,此理最微,君宜領會。君之書法,實處多, 虛處少,黑處見力量,白處欠功夫。」餘聞言,悚然大駭。平時雖知計白當黑和知白守黑之語,視為具文,未明究竟。今聞此語,恍然有悟。即取所藏古今名碑佳帖,細心潛玩,都於黑 處沉著,白處虛靈,黑白錯綜,以成其美。始信黃先生之言, 不吾欺也。又曰:「用筆有所禁忌:忌尖、忌滑、忌扁、忌輕、 忌俗;宜留、宜圓、宜平、宜重、宜雅。釘頭、鼠尾、鶴膝、 蟬腰皆病也, 凡病好醫,唯俗病難醫。醫治有道,讀萬卷書, 行萬裡路。讀書多,則積理富、氣質換;遊歷廣,則眼界明、 胸襟擴,俗病或可去也。古今大家,成就不同,要皆無病,肥 瘦異制,各有專美。人有所長,亦有所短,能避其所短而不犯, 則善學矣,君其勉之。」餘復敬聽之,遂自海上歸,立志遠遊, 夾一冊一囊而作萬裡之行。自河南入,登太室、少室,攀九鼎蓮花之奇。轉龍門,觀伊闕,入潼關,登華山,攀蒼龍嶺而覘 太華三峰。復轉終南而入武功,登太白最高峰。下華陽,轉城 ,固而至南鄭,路阻月餘,復經金牛道而入劍門,所謂南棧也。

一千四百裡而至成都,中經嘉陵江,奇峰松翠,急浪奔湍,駭 目驚心,震人心膽,人間奇境也。居成都兩月餘,沿岷江而下, 至嘉州寓於凌雲山之大佛寺,轉途峨嵋縣,六百裡而登三峨。 三峨以金頂為最高,峨嵋正峰也。斯日斜日四照,萬山沉沉,怒雲四卷。各山所見雲海,以此為最奇。留二十餘日而返渝州, 出三峽,下夔府,覘巫山十二峰,雲雨荒唐,欲觀奇異,遂出西陵峽而至宜昌,轉武漢,趨南康,登匡廬,宿五老峰,轉九華,尋黃山而歸。得畫稿八百餘幅,詩二百餘首,遊記若干篇; 行越七省,跋涉一萬八千裡,道路梗塞,風雨艱難,亦云苦矣。

餘學書,初從範先生,一變;繼從張先生,一變;後從黃先生及遠遊,一變;古稀之年,又一變矣。唯變者為形質,而不變者為真理。審事物,無不變者。變者生之機,不變者死之途。

書法之變,尤為顯著。由蟲篆變而史籀,由史籀變而小篆,由小篆變而漢魏,而六朝,而唐、宋、元、明、清。其為篆,為隸,為楷,為行,為草。時代不同,體制即隨之而易,面目各殊,精神亦因之而別。其始有法,而終無法,無法即變也。無法而不離於法,又一變也。如蠶之吐絲、蜂之釀蜜,豈一朝一夕而變為絲與蜜者。頤養之深,醞釀之久,而始成功。由遞變而非突變,突變則敗矣。書法之演變,亦猶是也。蓋日新月異, 事勢必然,勿容驚異。

居嘗論之,學書之道,無他玄秘,貴執筆耳。執筆貴中鋒, 平腕豎筆,是乃中鋒;臥管、側毫,非中鋒也。學既貴專,尤貴于勒。韓子曰「業精於勤」,豈不信然。又語云「學然後知不足。」唯有學之,方知其難。蓋有學之而未能,未有不學而能者也。餘初學書,由唐入魏,由魏入漢,轉而入唐、入宋、元,降而明、清,皆所摹習。於漢師《禮器》、《張遷》、《孔 宙》、《衡方》、《乙瑛》、《曹全》;於魏師《張猛龍》、 《敬使君》、《爨龍額》、《爨寶子》、《嵩高靈廟》、《張黑女》、《崔敬邕》;於晉學閣帖;於唐學顏平原、柳誠懸、 楊少師、李北海,而於北海學之最久,反覆習之。以宋之米氏,元之趙氏、明之王覺斯、董思白諸公,皆力學之。始稱右軍如龍,北海如象,又稱北海如金翅劈海,太華奇蜂。諸公學之, 皆能成就,實南派自王右軍後一大宗師也。餘十六歲始學唐碑;三十以後學行書,學米;六十以後就草書。草書以大王為宗, 釋懷素為體,王覺斯為友,董思白、祝希哲為賓。始啟之者,範先生,終成之者,張師與賓虹師也。此餘八十年學書之大路也。


相關焦點

  • 白蕉談書法的欣賞●文章後附大量高清彩版精品欣賞
    如何欣賞書法的問題,覺得不容易談。書法不同於其他藝術,它雖然和其他藝術一樣來自生活,但是畢竟比較抽象。它不像繪畫雕塑,有點類乎音樂而又不同於音樂。唐代書法理論家孫過庭說:「心之所達,不易盡於名言」。
  • 【名畫欣賞】林散之人物畫代表作《鍾馗》賞析
    啟功見到林散之草書三鞠躬,書法大家郭沫若說林散之的草書代表中國,日本書法巨擘青山杉雨稱讚林散之「草聖遺法在此翁」。其實,林散之在詩詞和繪畫方面造詣也很深,有「詩書畫三絕」之譽。這裡和大家共同欣賞的是林散之人物畫代表作《鍾馗》。《鍾馗》,縱83.5釐米,橫38.5釐米。立軸,硃砂紙本,1940年創作。款識:二十九年夏散之敬寫。鈐印:散之(朱文)。
  • 林散之紀念館書法碑廊作品欣賞(二)
    減字木蘭花 廣昌道上鈐印:曾登太白 林散之印林散之書法碑廊作品《遠遊》釋文:卜算子詠梅 散耳鈐印:曾登太白 林散之印林散之書法碑廊作品 《書疊•燈繁》對聯釋文二十九年中秋月書昌黎山石七古詩一首為信傅仁弟先生有道政之 烏江林散之鈐印:左耳林散之書法碑廊作品《王傑日記》
  • 林散之草書精品《毛澤東詞 滿江紅•和郭沫若同志》賞析
    筆精墨妙——林散之草書精品《毛澤東詞 滿江紅 •和郭沫若同志》賞析(林散之草書收藏家、林散之草書鑑賞家 王罡)賞析提要:林散之草書巔峰時期的精品之作:運筆流暢,剛健渾厚,俊偉茂潤,開合得體,行氣如虹。「草聖」林散之林散之(1898-1989),字散之,號三痴,別號散耳、江上老人。「詩書畫三絕」,尤其草書,飲譽世界,被稱為「草聖」。
  • 王罡:與林散之學生、揚州市書協顧問熊百之談林散之
    我扎紮實實地臨了七八年,打牢基礎後,再泛臨各種漢碑。魏老師還叫我臨清代王仁堪的小楷,並告訴我:練字如同穿衣,先穿內衣,後穿外衣。只有將內衣弄服貼了,外衣穿上去才會舒服、好看。後來經魏老師的推薦,我得以跟隨林散之老人家學習書法。 王 罡:聽說林散之先生給你改過名字?
  • 林散之談書法精選100條,條條受用終身!
    林散之(1898-1989),名霖,又名以霖,字散之,號三痴、左耳、江上老人等。祖籍安徽和縣烏江鎮,生於江蘇江浦縣,居南京。工書法、詩文,擅山水。著有《江上詩存》、《林散之書法選集》、《林散之詩書畫選集》等。談品格◆要踏實,不要好高騖遠,要多讀書。◆待人以誠。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不能吹,不要作假,要戒驕戒躁。◆與朋友交必能盡言,揚善改過,不能如此,只好避之,不與同惡也。
  • 林散之草書精品《王安石 烏塘》賞析
    歐陽修盛讚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後來誰與子爭先。」王安石在南京創作了大量的詩詞,最著名的是《金陵懷古》。2004年8月,江蘇省美協主席、江蘇省國畫院院長、林散之作品收藏家宋玉麟題跋:「此為散之先生七十年代中期所作精品。」2009年10月,中國著名書畫鑑定家蕭平先生說:「草書《王安石 烏塘》是精品之作。」2010年1月,林散之長子、著名書法家林筱之看後說:「這是精品。」然後,在作品的背後加蓋了特製的印章:「江上後人」,以防止他人仿製。
  • 林散之書法、《千字文》作品精品展在馬鞍山舉行
    10月8日上午,作為第31屆馬鞍山李白詩歌節的重要活動內容,由市委宣傳部、市文旅局、採石風景名勝區管委會、當塗縣委縣政府主辦的林散之書法、《千字文》作品精品展在市博物館和圖書館分別開展。市委常委、宣傳部長夏勁松,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章正,市政協副主席宋金虎,安徽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吳禮奇,安徽省書畫院院長劉廷龍及我市和周邊城市的書法愛好者等出席了開展儀式並觀展。
  • 【揚子鑑藏·書法欣賞】林散之先生作品全清賞
    來源:中國畫林散之(1898-1989),名霖,又名以霖,字散之
  • 林散之草書精品《中日友誼詩》
    林散之草書精品《中日友誼詩》《林散之中日友誼詩書法手卷》,簡稱《中日友誼詩》,被稱為「林散之第一草書」。是林散之先生於1975年為會見日本書法代表團精心創作的草書「中日友誼詩」書法手卷之命名;「中日友誼詩」書法手卷分別為《中日友誼詩書法手卷》(筱之版),指林筱之兩次題跋的手卷;第二是《中日友誼詩書法手卷》(仲華版),指寫有「仲華碩婷」名字的手卷;第三是《中日友誼詩書法手卷》(漢章版);其中「筱之版『被公認為是最好的一幅,被稱為「神品」、「國寶」,後被譽為「林散之第一草書」;2010年4月,林散之研究會
  • 曠世鴻篇 ——林散之草書代表作手卷《李白草書歌行》賞析
    林散之將繪畫中的墨法運用於書法,開創了草書藝術的新天地。林散之的草書瘦勁圓澀,璀璨華滋,偏正相依,飄逸天成。1972年,中日書法交流選拔,林散之一舉成名。「瘦勁飄逸」的「林體」反映了近300年來中國草書藝術的最高成就,捍衛了中國書法在國際上的中心地位。書法大家高二適見到林散之的字,拍案驚呼:「這才叫字!」中國書協主席啟功看到林散之的草書,脫帽三鞠躬。書法大師郭沫若說:「林散之的書法,代表中國!」
  • 枯筆典範——林散之草書代表作《自作詩 論書一首》賞析
    皇帝看後大喜,立刻賞金百兩。這個大書法家用的就是「枯筆」,不僅免遭殺身之禍,還得到了御賜。枯筆,是指在筆墨很少的情況下,筆毫以迅疾遒勁的筆勢用力磨擦紙面而形成的枯澀蒼勁的墨痕,漢代書法大家蔡邕把這種墨痕叫「飛白」。筆跡中的絲絲露白,傳說是蔡邕看到役人用掃帚刷牆,從中得到啟示,便把這種辦法用於書法。唐朝女皇武則天寫字時喜歡飛白,比如《升仙太子碑》的碑額就是如此。
  • 林散之書法經驗,非常實用,強烈推薦分享收藏!
    工書法、詩文,擅山水。生前曾任安徽省第一屆人民大會代表、江浦縣(時屬安徽)農田委員會副主任、江浦縣副縣長,江蘇省國畫院任專職畫師、江蘇省國畫院一級美術師、省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著有《江上詩存》《林散之書法選集》《林散之詩書畫選集》等。
  • 林散之是如何被稱之為「當代草聖」的?(附《散翁自序》)
    >散老二十歲前以畫人物為主,二十歲後向山水畫發展,為得到這方面知識,他用近四年時間,看了大量繪畫理論書籍。治癒後,右手傷殘,只剩下拇、食、中三指能執筆作字畫。他在病床上不能寫字,就用手指在肚子上默練,作有「腹上空留指爪痕」詩句。病癒後,更苦練不止。論者評其書法到七十年代更臻神妙。一九七三年《人民中國》雜誌日文版第一期發表了散老的一幅書法作品毛主席的《清平樂會昌》,得到極高評價,引起巨大反響,散老書名初震。
  • 趙孟頫60歲書法《臨聖教序》高清彩版
    原標題:趙孟頫60歲書法《臨聖教序》高清彩版 趙孟頫(1254-1322),字子昂,號松雪,松雪道人,湖州(今浙江吳興)人。宋太祖趙匡胤十一世孫,秦王德芳之後。
  • 《林散之草書精品賞析》出版發行 第一草書價值千萬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林散之草書收藏家、林散之草書鑑賞家王罡先生的專著《林散之草書精品賞析》,近日在北京出版發行。專著由林散之研究會編,林散之長子、著名書法家林筱之擔任主編,江蘇省美協主席、江蘇省國畫院原院長、中國著名畫家宋玉麟執行主編,文物出版社出版。著名書法理論家衡正安先生說:「《林散之草書精品賞析》,在研究林散之草書歷史上是裡程碑式的著作,是研究林散之的的代表作。」
  • 《林散之中日友誼詩書法手卷》墨法藝術解析
    林散之被譽為「當代草聖」,「王覺斯之後第一人」,「二十世紀十大傑出書法家」。人稱「三百年出了一個林散之」。啟功看到林散之的字,脫帽三鞠躬。趙樸初託人帶信,要林散之的墨寶。郭沫若說:「林散之的書法,代表中國!」日本著名大書法家、現代碑學派首領青山杉雨寫到:「草聖遺法在此翁。」
  • 林散之紀念館書法碑廊作品欣賞(三)
    《啟功題跋》釋文:林散之草書中日友誼詩卷》釋文:散翁二妙一九七六年夏 新我題之鈐印:翰墨 新我左書 吳興費氏《日本書法代表團蒞華訪問賦此四章以贈故見擔夫爭道而得書法,或聞江水暴漲,而頓悟筆意,以至觀舞劍器,長年蕩槳,龍蛇雲路之流,龜鶴花英之類,事雖無關,而意足啟發,無他亦曰自然而已耳。上觀散翁書字,開卷之際,逸筆餘興,百態橫生,淋漓揮灑,爛然在目,為人所不及者,亦得其自然,故也。予非知書者,只以白少好之,老而不倦,意非在善,聊以娛情,便體所得如此。以之論散翁書,或不至鑿枘乎。
  • 林散之草書精品《毛澤東詞 滿江紅•和郭沫若同志》賞析
    筆精墨妙——林散之草書精品《毛澤東詞 滿江紅 •和郭沫若同志》賞析(林散之草書收藏家、林散之草書鑑賞家 王罡)賞析提要:林散之草書巔峰時期的精品之作:運筆流暢,剛健渾厚,俊偉茂潤,開合得體,行氣如虹。「草聖」林散之林散之(1898-1989),字散之,號三痴,別號散耳
  • 林散之草書精品《孟浩然 春曉》賞析
    林散之3歲學書,32歲師從黃賓虹,37歲隻身萬裡行。書法由唐入魏,由魏入漢,轉而入唐,宋元明清。無論碑帖,無論何派,各取其長,隸真行草,功力深厚。林散之60歲開始專攻草書。草書以王羲之為宗,以釋懷素為體,以王覺斯為友,以董其昌、祝允明為賓。林散之將繪畫中的墨法運用於書法,開創了草書藝術的新天地。1972年,中日書法交流選拔,林散之一舉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