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脫貧故事」我生活在一個幸福的時代丨正安縣廟塘鎮教良居...

2021-01-20 天眼新聞

我叫何世現,是正安縣廟塘鎮教良居人,今年52歲,家庭人口6人,於2017年脫貧。

還記得脫貧攻堅之前,我家因為人口較多,父母年老,孩子尚小,自己又身有殘疾,雖然一年辛苦到頭,但也只能解決基本溫飽,無錢購置新衣和日常用品,更別說修整房屋了。

幫扶幹部走訪何世現家

那些年,我外出打過工,但因自身勞動力弱,收入並不高。我也在家認認真真地種過莊稼,只夠自己吃。那時,每縫下雨天,外面下大雨,家裡面就下小雨,用的電除了照明,做其他的都電壓不穩。

現在想想,那些年的日子才叫困難。

自被評為建檔立卡貧困戶以來,幫扶幹部三天兩頭來我家,幫助我想辦法發展產業,並不辭辛勞地對接相關政策。村組幹部隔三差五往我家跑,落實危房改造。通過他們的辛苦幫扶,我家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現在,我們家的老舊危房拆除了,重新修建了平房,安全又舒適。2017年,在村裡的幫助下,我種植了3畝花椒,現在養殖能繁母豬1頭,肉豬2頭,還被聘為護林員,收入穩定了,可以說是衣食無憂。

幫扶幹部在何世現家開展「三個一」活動

孩子讀書不光是能夠在學校吃上營養餐,還有國家補助。如今,出行也方便了,到處都是柏油路,就連小路都硬化了,可以說是出門不沾一點泥巴。

現在生活條件好了,生活環境也明顯改變了,家家戶戶都有安全的房屋住,戶戶都通安全的自來水,電壓穩了,哪家都有電視、電冰箱、洗衣機等電器。

幾年的時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說真的,現在有這麼好的政策,還說生活過不去那是假的,除非是好吃懶做,只想國家補助。我相信,只要勤勞,找生活是沒有問題的。

幹部與何世現交心談心

現在路修到家門口了,水通到家裡面了,電也穩了,孩子上學不愁了。有了產業就有了收入,也不用外出東奔西跑了,一家團聚才是幸福的生活。

在國家的好政策下,只要我們勤勞,跟著黨走,我們的生活會越來越好,我們的日子會越過越紅火,我們的國家也會越來越繁榮昌盛。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楊倫麗 整理

編輯 胡耀元

編審 尹長東 李玲

相關焦點

  • 「我的脫貧故事」我生活在一個幸福的時代丨正安縣廟塘鎮教良居...
    我叫何世現,是正安縣廟塘鎮教良居人,今年52歲,家庭人口6人,於2017年脫貧。還記得脫貧攻堅之前,我家因為人口較多,父母年老,孩子尚小,自己又身有殘疾,雖然一年辛苦到頭,但也只能解決基本溫飽,無錢購置新衣和日常用品,更別說修整房屋了。
  • 貴州省遵義市正安縣廟塘鎮
    廟塘鎮,位於正安縣西部,距離正安縣縣城50公裡,地處於高山半高山地區的一個小城鎮,平均海拔1000米至1100米之間,是一個典型的農業大鎮。可能自己是個菸民的原因,對當地的烤菸業印象深刻,當然野木瓜,白茶和方竹筍更是盛名於世。
  • 「我的扶貧故事」誓要貧困村莊舊貌換新顏丨正安縣廟塘鎮人大主席...
    2016年8月,我來到廟塘這方土地,和當地的脫貧幹部一起,用雙腳丈量腳下這方土地,用汗水澆灌腳下的土壤,直到這方貧瘠的土地,開出希望之花。「上一坡、下一坡,翻過山頭得半多。」這是我對廟塘鎮的第一印象。  到鎮後,我掛任板房村脫貧攻堅作戰隊長。了解群眾需求這個大山深處的山村,交通條件十分落後,我看著溝壑縱橫的鄉村,感嘆大自然之美的同時,卻憂心著因交通桎梏而貧困落後的現狀。
  • 「我的脫貧故事」精準扶貧政策,讓我在困境中逆轉丨正安縣新州鎮...
    我叫張俊,今年30歲,是正安縣新州鎮老城村前豐組人。2015年,我家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但如今我已從被幫扶的對象,成為了這場脫貧攻堅戰役中的戰士。我作為家裡面的獨子,我知道我要擔起責任,要將這個家撐起來。 2018年6月,老城村黨支部書記王興特地來到我家,說正安縣綜合行政執法局新州分局要招聘協管人員,專門針對建檔立卡貧困戶家庭子女,優先解決就業,叫我去報名。從我家到鎮上騎車就十來分鐘,還可以兼顧家裡面。
  • 「我的扶貧故事」自來水流進了群眾家中 更流進了他們心裡丨正安縣...
    我叫張先鳳,現任正安縣瑞溪鎮木盆寺村村委會主任,我的扶貧故事要從十年前說起。2010年,我被推選為木盆寺村村委會主任。我說不了人生哲理,講不出豪言壯語,更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只想用自己的實際行動,默默地回饋這個生我養我的地方。
  • 「我的脫貧故事」因為易地搬遷,我實現了人生的價值|正安縣瑞濠...
    我叫米莉,於2011年10月從四川巴中嫁至貴州省遵義市正安縣小雅鎮木橋村,婚後一直在家務農。學校離家太遠,交通也不便利,孩子上學後,我不忍心看著女兒每天走一兩個小時的山路上學,所以只能在鄉鎮上租房帶孩子讀書。
  • 「我的扶貧故事」為貧困戶「私人定製」幫扶措施丨正安縣瑞溪鎮...
    2016年4月,受市委組織部的委派,我來到正安縣瑞溪鎮木盆寺村擔任第一書記。木盆寺村距正安縣城26公裡,與瑞溪村、團結村相接,下轄12個村民組,總人口781戶3288人,其中精準扶貧戶323戶1338人,現已全部脫貧。
  • 「我的脫貧故事」走出無聲世界的孩子丨正安縣土坪鎮新樂村新溝組...
    我叫劉勤分,是正安縣土坪鎮新樂村新溝組村民。2014年,伴隨著暖暖的春意,我的小兒子誕生了。然而,同年11月我的小兒子不幸被診斷為先天性感音性神經耳聾。  經歷了無數次挫折和失望,我雖答應了,卻沒有報多大的希望。然而,第二天卻接到了馮書記的電話,說帶孩子到正安縣殘聯辦理殘疾證和申請治療,我一下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樣,感動不已。給兒子辦理了殘疾證,並做了治療登記後,工作人員就讓我回家等消息。
  • 「我的扶貧故事」在扶貧路上書寫無悔青春丨正安縣桴焉鎮紅巖村駐...
    我叫田林,是正安縣市場監督管理局桴焉分局的一名幹部,也是桴焉鎮紅巖村的駐村工作隊員。農戶贈與田林的錦旗送錦旗的是紅巖村柏坪組胡昌倫一家,胡昌倫拉著我的手說:「做夢都沒想到我七十多歲了還能住上新房,幫我聯繫了地基、施工隊,還幫我接通水電,我現在住上了新房了,感謝黨和政府的好政策,更要感謝你。」
  • 「我的脫貧故事」風雨後的彩虹伴我前行丨正安縣鳳儀街道樓臺社區...
    我叫陳銀銀,是一個年齡不大卻經歷了悲痛的女孩。我的家在正安縣鳳儀街道樓臺社區,原本我生活在一個幸福的四口之家,家裡有爸爸媽媽和弟弟陳浪。我的爸爸陳澤洪是一個勤勞本分的人,也是家裡的經濟支柱,我和弟弟本應該過著平凡而幸福的生活。但在我12歲那年,這一切都破滅了。
  • 「我的扶貧故事」從資料員到駐村幹部丨正安縣市坪鄉粗石村駐村...
    2015年7月,我從貴州師範學院完成學業順利畢業,同年9月,我走向了工作崗位,我工作的地方是我的家鄉,是我在無數崗位之中最終選擇的地方。離家求學十來載,最終能回到生我養我的地方,是何其幸哉!  就這樣,我來到正安縣市坪鄉做了一名基層工作人員。初來乍到,對一切陌生又熟悉,陌生的是工作環境,對於一個剛從學校踏入社會的年輕人來說,我從未接觸過學校以外的任何人與事。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不僅是任務,更是了解群眾的生活困苦丨正安縣...
    雜草叢生的小路、破舊的平房、昏暗斑駁的光線、衣衫襤褸的穿著、深深下陷的眼窩、飽經風霜的面容,這是我2017年3月來到正安縣瑞溪鎮木盆寺村所見到的一幕,也是直擊內心,讓無數人忍不住心酸的一幕。我叫王林娜,是一名駐村幹部,2017年3月,春風和煦,我和眾多同事一道,手提資料袋,開始了我的扶貧之路。在第一次去張先維家之前,我心裡多少有些忐忑:如何憑藉個人之力幫助他們脫貧?懷著這樣的一種心情,在同事的帶領下,我很快找到了張先維家。
  • 「我的脫貧故事」我多年的願望 他們幫我實現了丨正安縣安場鎮石井...
    2019年7月10日,我始終記得這個搬新家的日子。看到敞亮寬整的新家,我激動地向村裡的幹部說了許多感謝的話。我叫李孝進,家住正安縣安場鎮石井居佳元組韋佳山,家中現在只有我和妻子兩人。2014年,因交通條件落後,我們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韋佳山被列為地質滑坡地帶,是石井居佳元組最偏遠的地方,山頂未通公路。
  • 「我的扶貧故事」駐村守平安 他鄉似故鄉丨正安縣碧峰鎮平安村第一...
    我叫張俊,現任正安縣碧峰鎮黨委委員、副鎮長、平安村駐村第一書記。  自2016年擔任第一書記以來,我身兼多職,一邊抓鎮裡分管的農業工作,一邊兼顧駐村工作,忙得不亦樂乎。給群眾送溫暖同時,考慮發展產業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關鍵一招,為抓住產業扶貧的「牛鼻子」,我為平安村規劃建設了沙壩稻田綜合種養園區、小窩凼生態養殖小區和沙壩至小窩凼公路沿線「沼+畜+果」立體農業示範帶(即「一園一區一帶」)的農業產業布局。
  • 「我的扶貧故事」「小姑娘」大能量丨正安縣流渡鎮的省級科技特派...
    2020年,作為省級科技特派員,我被選派到正安縣流渡鎮。剛到流渡鎮時,個子小小的我,是大家眼裡面的「小姑娘」,曾在遵義市匯川區農業局工作的我,有著兩年的農村基層工作經驗,我深知農村發展產業會存在哪些問題,農戶特別是貧困戶需要什麼幫助。
  • 「我的扶貧故事」為貧困戶「私人定製」幫扶措施丨正安縣瑞溪鎮...
    2016年4月,受市委組織部的委派,我來到正安縣瑞溪鎮木盆寺村擔任第一書記。木盆寺村距正安縣城26公裡,與瑞溪村、團結村相接,下轄12個村民組,總人口781戶3288人,其中精準扶貧戶323戶1338人,現已全部脫貧。
  • 我的脫貧故事丨張陽金:住在幸福園村真幸福
    我的脫貧故事丨張陽金:住在幸福園村真幸福 2020-12-14 17:2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的扶貧故事」六年10萬公裡的扶貧路丨正安縣土坪鎮石坪村第一...
    我答:「我是農村人,不怕走路,我想一起去了解村民們的情況,更想學習基層工作經驗。」  村民們得知我是縣裡派來的第一書記。你一言我一語說著村裡的不便。公路沒有修通,到土坪鎮辦事都是走兩頭黑;手機沒有網絡,電話也打不通;地勢偏遠,停電是經常的事……  一個月後,思路清晰起來,對接政策儘快圍繞路、電、訊、水等基礎建設,繼續深入走訪,收集群眾的訴求和願望,做好政策宣傳,讓群眾知道我該幹什麼、有什麼政策,解放思想和化解矛盾、隔閡、誤會。
  • 我的脫貧故事丨陳仕剛:醫療幫幫助我們減輕負擔,生活越來越幸福
    我的脫貧故事丨陳仕剛:醫療幫幫助我們減輕負擔,生活越來越幸福 2020-12-09 17: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的扶貧故事」大坎村的「活地圖」丨正安縣和溪鎮大坎居支部副...
    每當有人問我,民選幹部工資不高,工作卻繁瑣而複雜,怎麼這麼大年紀還要如此拼命,我就回答他們一句話:「我只是在履行一個基層黨員幹部的職責。」我叫王明國,是正安縣和溪鎮大坎居黨支部副書記,1996年參加工作,2003年撤管理區並大村被選舉為村委副主任,2017年被聘任為大坎居支部副書記,細細一算,我已在基層整整幹了25年。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大坎人,我一直被幹部稱為大坎村的「活地圖」。20多年的農村工作讓我熟悉掌握了全居每一戶群眾的居住地點、基本情況,對大坎的工作瞭若指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