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還記得,電影《無問西東》中這樣一個片段:
二十年代的清華園,學人吳嶺瀾文科成績接近滿分,而物理成績卻只是「不列」(不及格)。當老師建議他轉專業時,他卻遲遲無法做出決定,因為當時最優秀的人都在讀實科。直至梅校長意味深長的談話後,才讓他終於找到了釋放人生的坐標。這是當時處於時代交替洪流中知識分子所面對的迷茫。
《無問西東》電影片段截圖
時過境遷,從「實科報國」到「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家長學生們鍾情於理工科的目的受就業環境、專業選擇等因素影響發生了巨變,但物理依舊是成千上萬中學生的心頭之惑。
物理學習之難
「如果不是物理成績不好,很可能當時就不會學文科了。」一提到物理,已經上大二的袁冉還是心有不甘。和她一樣,因為「太難了」或「學不好」等種種原因,不得不放棄學習物理的情況比比皆是。
「物理很難,但物理卻是名校和好專業的敲門磚。」作業幫直播課初中物理教研負責人江玉玉表示。事實上,這一點已經得到證明,基於物理在科學研究中的基礎地位,高水平大學對物理的重視程度往往更高,也更加注重考生的物理基礎。
根據2019年高招調查報告,對「C9+1」(中國首個頂尖大學間的高校聯盟+中國科學院大學)高校2020年選考科目要求進行分析發現,10所高校中,有七所高校要求必選物理的專業佔比超過了50%。而如果學生選考物理,可報考北京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這6所「C9+1」高校的全部專業。
對物理這門學科,有的人看不懂,有的人卻能從中找到無窮樂趣。何勇在閒暇之餘喜歡翻閱或研究物理相關的書籍。五年前,他的身份是北大物理學霸,如今他已經是作業幫直播課最受歡迎的初中物理老師之一,兼任班課品控負責人。
從學生到老師,不僅是身份角色的轉換,他將自己的物理學習經歷與教學經驗深度融合,也逐漸形成了一種專屬於自己的教學風格,和對物理學科的獨特認知。
「很多同學覺得物理難,是因為沒有搞懂實驗的本質原理是什麼。簡單說,就是沒有把每一個物理公式或物理規律理解透徹,在理解公式的時候首選死記硬背,做題的時候自然很難靈活應用。」
「大多數的孩子都是從初中開始接觸物理,這個階段最重要的是物理學習興趣的培養。」何老師介紹說,興趣培養包含兩大模塊,觀察生活與動手實驗。
和何勇一樣的初中物理老師還有二十多名,他們大多畢業於名校,對物理有濃厚的興趣,也在用他們的實踐和教學經驗探索出了一個適合全國學生的在線物理課程體系——作業幫初中「幫物理」體系。
埋下興趣的種子
「男生的聲帶比較長和寬,類似300斤的大胖子;女生的聲帶比較短和窄,類似80斤的小仙女;300斤大胖子和80斤小仙女一起跳芭蕾舞,誰能跳的靈活、快?當然是比較輕的小仙女。所以越輕、短、細的發聲體越靈活,發聲時振動頻率越快,音調就會越高……」
在一堂作業幫物理直播課上,老師用這樣的方式解讀聲音的音調與振動頻率的關係,同學們就會秒懂。
物理被公認為最難的學科之一,但並不意味著同學們天生就學不好。再高深的物理知識,只要能和生活巧妙地結合起來,立馬就會變得很「接地氣」。
作業幫直播課老師給同學們演示雞蛋站立的實驗
初中物理團隊的老師們意識到,讓同學們燃起物理學習的興趣並不難,關鍵是要把物理知識與生活巧妙地串聯起來。而初中是物理的入門學習階段,基礎是否紮實對以後物理的學習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趣味性」也構成了作業幫直播課「幫物理」體系的一大核心:不僅課堂內容要生動,也要貼近生活,易於理解。
疫情期間的一堂直播課上,何勇老師在回顧物態變化知識點時提問:「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我們把酒精噴在手上消毒時,為什麼感覺涼涼的?」「春天到了,萬物復甦,冰雪消融,這是什麼現象?」
作為「幫物理」體系的構建者之一,何勇和物理組的其他老師一樣,對生活有敏銳地觀察,並將這種觀察注入到到日常教學中,試圖帶領學生一起推開認識物理世界的那扇大門。
「很多物理知識在生活中都有體現。比如雪,它是由氣態直接變成固態的,這是凝華現象;北方有句俗話叫『下雪不冷化雪冷』,是因為雪在熔化時會從周圍空氣中吸熱,導致氣溫變得更低;雪後的清晨,人們往往會有一種萬籟俱寂的感覺,這其實與雪疏鬆多孔的結構有關,在聲音的傳播途徑中減弱噪聲……與雪相關的,既包含了聲學、光學和熱學所有的物理知識……」何勇老師一口氣可以說出很多。當學生從物理學習中找到其中的樂趣,很多學生會像他一樣,自覺地在生活中融入對物理現象的思考。一個奇妙的變化是,當下雪的時候,很多學生在發朋友圈的時候,不會再乾巴巴地說「下雪啦」,而是主動告訴老師,這是凝華現象。
興趣培養離不開觀察生活,也需要動手實踐,實驗對於學生學物理特別關鍵。但在以往的傳統教育中,受制於各種因素,一堂課的物理實驗,並不能保證所有學生都參與其中。
「如果不是在線上有反覆操作的機會,有些複雜的實驗可能到現在也沒搞懂。」來自四線小鎮的初二劉同學,在當地一所非重點高中,班裡大多數同學和他一樣,物理成績都不理想。
直到有一天聽了一堂作業幫的物理直播課,課上老師做演示實驗時,他有機會在自己的屏幕上一起動手操作,這讓他深深地感覺到,親身參與到做物理實驗中,遠比在課堂上看著老師操作直觀的多。課後輔導老師把課上的實驗連結發給他,並告訴他,做題要向實驗低頭。
他隱約找到了學好物理的一些奧秘。
「我一定要利用好這樣的資源,把物理成績提上來。」劉同學說。
在很多更偏遠的山區,多數情況下,學生們只能通過老師的理論講解,對物理知識有一個大概的了解,一堂像樣的物理實驗課更是遙不可及。由於缺乏參與感和親身實踐,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吸收程度遠遠不夠,物理學習始終隔著一層紗。
在線教育一直致力於解決這個痛點。作業幫直播課打造「在線虛擬實驗」打破了傳統線下教育的局限和地域的限制,讓每一位學生都有機會在線上感受到物理實驗帶來的樂趣。192個可以全真模擬的線上實驗,覆蓋了初中物理的所有章節,手機、Ipad變成實驗室,同學們在課堂上和老師一起動手操作,了解實驗原理,觀察和感受真實的物理現象。
作業幫直播課物理黑科技
有時候,學生會用身邊隨時可觸及到的礦泉水瓶、吸管等小物件在家做起物理實驗,他們會主動要求家長把實驗過程拍成小視頻,發給老師,主動分享成功的喜悅感。何勇感覺到,孩子們在漸漸喜歡上這門課。
從興趣到應試
難的是讓興趣一直保持下去。
如果你問,兩個電阻並聯時電路的總電阻計算公式是什麼?沒錯,R總=R1XR2/(R1+R2)。
但如果像這樣一道道公式追問下去,在與各種考題的掰扯中,很難說學生的信心不會被消磨掉。
「從初三開始,尤其到了中考總複習的時候,很多學生面臨的問題是,他們發現物理不那麼生活化了。」在接觸過數以萬計學生後,何勇對初中生學習物理的心理變化有著深刻的感知。
除了讓課堂變得有趣以外,學生的物理學習更面臨著從興趣到「應試」這樣一個終極考驗。能否讓學生實現高效解題是留住興趣的關鍵。
「一場物理考試90分鐘,一共35道題,如果每一道題都現場去想,時間肯定非常緊。」何勇說,「幫物理」體系的很多方法大招,就是希望學生在看到題目的時候,直接知道怎麼做。
中考物理物態變化中,有一個高頻考點是「白氣」現象。很多同學記不住概念,把白氣當成了水蒸氣或氣體。「白氣不是氣,液化小水滴」,通過這樣的口訣,輔助理解白氣是一種液化現象,同學們很快解鎖了白氣有關的一類題型。
北大物理學霸,何勇老師在給同學們上初中物理直播課
有的物理公式晦澀難以記憶,老師們就以柔克剛,用「諧音梗」巧妙化解。作業幫直播課的老師們一提到並聯電路的總電阻計算公式,學生們總會第一時間聯想到,「雞(積)在河(和)上飛」。
這不是老師們與學生之間的特殊暗語,而是作業幫直播課「幫物理」體系的大招之一。何勇老師解釋,上述公式,R1+R2的分母是加和,R1XR2的分子是乘積,「雞(積)在河(和)上飛」因此得來。
這些「大招」常常讓同學們興奮不已。
「老師老師,這道題,做起來老爽了!」
「以前物理40多分,這次月考考了80分,老開心了!我爸都不敢相信。」
學生向作業幫直播課老師分享「大招」應用的效果
來自全國各地的學生迫不及待地跟作業幫直播課輔導老師們分享了大招應用的「戰果」。有時候還激動地丟一個表情包過來。
這個過程,就像老師們帶著學生一起打怪升級,他們在解題中找到了自信,對物理學科也自然產生了一種「粘性」。
「我們的理想狀態就是讓學生每30秒就能解決一道題。」江玉玉說,「幫物理」體系的大招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其較強的應用性。
作業幫直播課初中物理組的老師們總結了初二、初三四個學期課程的所有知識點和難點,類似這樣有用又高效的大招,總共有148個,覆蓋了初中物理的所有考點和題型。
這套「幫物理」體系,歷經6名教研員和25位資深教學老師無數次打磨、思考、討論才最終成型,是老師們多年教學積累的一次深度碰撞和高級篩選。
一開始,老師們也有「爭執」。
老師們每人花兩天時間,把自己講課的大招寫出來,然後大家再集體討論。但每位老師都有自己的一套教學論和對知識的認識和理解。從一個方法的用詞表述是否科學準確,到所引用的例子是不是最適合現階段學生們吸收,都會成為大家爭論的焦點。
「在電學當中,有一種電路識別的方法,有的老師習慣叫『電流流向法』,有的老師叫『電流路徑法』,雖然大家都知道是同一個東西,但真的左右為難。」何勇說,最終經過協商討論,大家一致認為,流向不僅指出路徑,更能明確向左還是向右,「電流流向法」這種叫法才最終確認下來。
有時大家會爭的面紅耳赤,但抗衡並不是總是常態。交流和碰撞也是不斷取捨的過程,通過這樣的方式老師們相互幫助、查漏補缺,一個被認可的、最適合學生的大綱體系才最終敲定下來。
吸引力背後
「有的題學生不會做,把大招講完之後,他們會恍然大悟,然後在評論區刷屏666。」
孩子們的訴求很簡單,能用他們易於掌握的方式把疑難困惑講清楚了,他們就會毫無保留地去分享這種喜悅。從教數年,這樣的情形對江玉玉老師已經稀鬆平常,但每一次還是會被學生們的認可感動。
很多時候,學生們眼中的老師幽默風趣,無所不能。事實上,一堂別開生面的直播課背後,少不了要反覆打磨,一備課往往就是一整天。
在線教育的一切教學活動只能通過屏幕來實現,學生們的注意力、控制力有限,老師們必須通過精心的課程設計,才能讓學生注意力保持高度集中。
「在備課的時候,每個地方都要在備課中提前想清楚,比如在哪個地方做互動,哪個地方該講大招,講完大招之後又該在哪裡講例題……」江玉玉說,兩個小時的課,細緻到對每一分鐘講的內容,都有明確的規劃。
作業幫直播課初中物理教研負責人江玉玉
例題的選擇也至關重要。這有賴於作業幫的拍搜大數據沉澱,老師們從2.5億題庫中層層篩選,剔除掉簡單題,同類題取精,再把最具典型性的題整理到課堂上,帶著同學們一起去練習。
技術的有力配合和老師們的精心設置,讓這樣一堂課似乎已看起來完美無誤。但要走到學生們面前,還需要經過最後的「彩排」環節。所有的老師們必須將備好的課,再進行全真模擬錄製。通過回放發現漏洞,直到沒有任何問題,才能去給學生正式上課。
教育的初衷是育人
平常除了給學生上課以外,何勇和作業幫直播課初中物理組的其他老師一樣,還是會像學生一樣不停地刷物理題。「作為一個老師,只有自己有一桶水,才有可能給學生一碗水。」何勇把教師這份職責角色看成是一種責任。
2013年的某一天,還在北京大學讀書的何勇決定去甘肅支教。正是從那個時候開始,他的人生軌跡和教育行業發生交集。在那裡,何勇看到學生們有像樣的教室、桌子等硬體設施。但從一到六年級,包括校長在內一共只有三位老師。每個老師要教很多學科,教數學的老師還要教物理,教語文的要教英語,每個老師還要教好幾個年級。
「教師資源特別缺乏。」從甘肅支教回來,山區孩子面臨的現實問題,在何勇腦海中一直揮之不去。畢業那年,他拿到很多offer,但輾轉間還是選擇了繼續當老師。
「在線教育一定是未來的趨勢,通過線上的技術,能夠彌補很多線下教學的缺陷。」另一方面,作業幫在線直播課把更多的優質教育資源輸送到全國各地,覆蓋用戶群體一半以上用戶來自三四線城市,這與何勇的初衷偶合。
暑假的時候,很多孩子到北京參加夏令營或旅遊,他們會去作業幫總部看望各個老師,有的孩子能從人群中一眼認出何勇,並親切地叫上一聲「勇哥」或者說「勇哥,你能不能帶我去趟北大」。
許多次,帶著孩子或者家長逛北大校園的時候,何勇總是會不忘和他們分享關於北大的歷史、北大的人文、北大的老師。「其實帶孩子們參觀北大,並不意味著目標就一定是考上北大,更希望在這個過程中,拓寬孩子們的見識,讓他們對這個世界有更多的認知和理解。」
還有許多驚喜地改變在悄然發生。今年3月15日,作業幫直播課初中物理老師廉思佳收到了來自湖南瑤瑤同學的生日祝福。一年前瑤瑤是思佳老師班上的學生,中考前夕生病住院期間,一直堅持聽思佳老師的課,後來考上當地重點中學以後,直到現在還和思佳老師保持聯繫。
即使隔著屏幕,老師和學生依舊能建立起天然的師生情,在線教育不再是冰冷的工具,也越來越發揮了教育本身育人的初衷。「我還需要繼續沉澱教學理論、教學方法,沉澱對學生的認知……」在在線教育領域深耕五年之後,何勇說自己還需要不斷摸索前進,唯一不變的是加入這個行業時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