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達加斯加外海上失蹤的不僅只有八名臺商,還有臺灣「外交部」工作人員的身影。他們當「逃兵」已經不止第一次。第一次海灣戰爭時,沒等戰爭打響,臺灣的當地機構就先行撤離;後來的所羅門騷亂,身處絕境的當地臺胞也遭遇了同樣的無奈。幸好,祖國大陸的外交官沒有忘記他們。
向來只重視「金錢外交」、「過境外交」的臺灣當局是該考慮臺灣民眾的生命了。這是擺在臺灣當局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也是兩岸共同的責任和使命
馬達加斯加大營救
國際先驅導報記者白景山發自塔那那利佛(馬達加斯加) 7月11日,當地時間凌晨3時(北京時間上午8時),結束了一天的喧囂,世界第四大島馬達加斯加首都塔那那利佛陷入沉睡。
位於市區的中國大使館內,忙碌了一天的外交官們也和這座美麗的山城一樣,進入了甜蜜的夢鄉。
這時,使館生活區的一個房間內傳來了急促的電話鈴聲,沉睡中的領事朱開憲一躍而起,隨手抄起放在床頭的手機:「朱領事,有重要的事情向你匯報。」手機的另一端,聲音萬分急切。
中國使館啟動應急預案
電話是探索馬達加斯加旅行社老闆劉凡打來的。他來自中國廣西桂林,2000年從北京第二外國語大學畢業後來到馬達加斯加,還擔任著馬達加斯加華商總會的副會長,為人憨厚熱心,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華人華僑有事都願意找他。
在電話中說,劉凡告訴朱開憲:7月10號上午10點半左右,8名臺灣同胞和來自黑龍江省齊齊哈爾的一名華人乘船從聖瑪麗島出發,到80公裡外的瑪蘇拉角考察。當晚子夜零時40分,船上臺商劉守智和在塔那那利佛的妻子韓晶通完話電話後信號中斷,估計船已失事。請使館儘快和馬達加斯加有關方面聯繫,實施救援。
根據臺灣媒體的描述,劉守智現年36歲,早年在臺灣一家塑膠廠任職,11年前因為工廠轉往馬達加斯加投資,他被派往當地,後因馬島漁業資源豐富,改而自己投資海水養殖業,以飼養龍蝦為主。其他7名臺商,張錦生、張銘勝父子本從事紡織業的投資,因為有感紡織在臺已屬「夕陽行業」,想轉行投資海水養殖,他們聯同其他親友張芳傑、陳清文、呂振銓、李智仁、盧健穎於7月8日到達馬達加斯加,目的是考察馬達加斯加養殖業的發展前景,探討和劉守智合作事宜。他們到達馬島後顧不上休息,立即趕往遠在塔那那利佛東北500公裡、馬達加斯加的旅遊勝地聖瑪麗島,然後經聖瑪麗島趕赴劉守智養殖場的所在地瑪蘇拉角。
朱開憲放下電話,馬上致電在北京的外交部領事保護中心。中心負責人當即指示大使館儘快和馬達加斯加有關方面取得聯繫,請求對方協助,全力救助遇險臺商。中國駐馬達加斯加大使沃瑞棣在聽取匯報後,當即決定啟動應急預案。7月11日上午8點,馬達加斯加政府部門剛剛上班,沃瑞棣大使、陸慧英參贊分頭先後打電話給馬達加斯加總理拉貝馬南賈拉、外交部長蘭傑瓦、國防部長馬努魯昂塔、海軍司令和相關部門負責人,請求他們協助,立即派人到出事海域實施搜救。沃瑞棣大使同時指令中國駐馬達加斯加東部沿海城市塔馬塔夫領事徐金龍以最快速度趕往出事地點,同時要求全館員緊急行動起來,急臺灣同胞之所急,全力救助遇險臺商。
馬國不惜一切代價救援
從不同部門發出的一道道指令,通過現代化的通訊工具,迅速傳到了馬達加斯加海軍艦隻、憲兵部隊、警察警衛、搜救公司、地方官員、港口漁村、甚至平民百姓。7月12日當天,馬達加斯加外交部長蘭傑瓦兩次打電話給沃瑞棣大使,請他放心,鑑於馬中目前良好的關係,馬達加斯加政府和相關部門將不惜一切代價,鼎立相助。
一時間,船隻遇險海域雲集了馬達加斯加幾乎所有能召集到的搜救力量:軍艦、快艇、漁船、飛機同時出動,場面壯觀感人。記者曾數次向在聖瑪麗島協助救援的徐金龍領事詢問,馬方究竟出動了多少力量?回答都是搞不清楚,而且沒有人能搞清楚。唯一清楚的是,馬達加斯加各方對此事都極為重視,連廣播電臺和通訊公司都行動了起來,廣播電臺反覆播放:「一艘載有中國人的船遇險了,在海上作業的漁船、港口和海岸線工作人員,一旦發現遇險中國人,必須立即報告。」通訊公司向所有用戶群發了上述內容的簡訊。
相距1000多公裡、與馬達加斯加隔海相望的模里西斯也行動起來了。鑑於發生事故的附近海域模里西斯船隻較多,模里西斯有關方面應中方的請求,通知在附近海域行駛或作業的船隻注意觀察,一旦發現遇險人員,立即實施救助。
馬達加斯加的華人華僑更是心急如焚。劉凡放下手頭的生意,全身心地救助臺商,同時還和中國大使館和遇險臺商親屬保持密切聯繫。華僑們利用各種關係,聯繫救助公司,為搜救出謀劃策。來馬達加斯加定居60年的僑領陳兆昌數次致電中國大使館,表示願意為搜救工作和安頓臺商親屬出錢出力。
當地華僑期待兩岸早日互動
然而,令熱心的當地華僑失望的是,就在中國外交官和當地華僑為營救臺商全力以赴之時,卻從臺北傳來了不和諧的音符。臺灣媒體引述臺灣「外交部」官員的話稱,大陸官員「只是打了幾通電話,並沒有做出任何實際行動,既沒有派人到現場督戰,更沒有投入資源」。
但實際情況是,應中國大使館的請求,馬達加斯加政府相關部門在第一時間展開搜救工作,並沒有臺灣當局所說的延誤或耽擱。大陸官員並非「只是打了幾通電話」,而是及時採取了積極有效的行動,從大使、參贊、領事到全體館員幾乎全部出動,主動和馬達加斯加上至最高領導人下到搜救公司取得聯繫,對臺商親屬的要求有求必應。
在中國大使館和馬達加斯加方面已經實施大規模的搜救行動後,「臺灣駐南非代表處」人員才先後來到馬達加斯加,而從法國派來的翻譯於當地時間7月15日晚上才到達。當地華僑對臺灣當局的說辭僅報以一笑:要不是中國大使館開展了大量工作,搜救工作說不定現在還沒有展開。
7月15日下午,「臺灣駐南非代表處」第二批人員和部分臺商親屬到達塔那那利佛國際機場,朱開憲領事親自到機場迎接,「代表處」楊姓一等秘書向《國際先驅導報》記者表示,按照臺灣風俗,臺商親屬希望到臺商遇險現場舉行一次悼念活動,希望使館幫助聯繫,請馬達加斯加海軍派一艘軍艦了卻親屬的心願。
記者當即幫忙打電話給朱開憲領事,隨後把手機交給楊姓秘書。當天傍晚,在使館的積極協助下,馬達加斯加海軍將領就做出了積極的回應,朱開憲領事當即把馬方的決定通報給臺北代表處人員。楊姓秘書對使館的幫助表示感謝,同時又說,他將和仍在聖瑪麗島協助救援的徐金龍領事聯繫。臺灣有關人員的表現,讓記者也讓所有的中國人費解。這裡的華人華僑希望,兩岸早日實現互動。
截至北京時間7月16日晚上6點截稿時,《國際先驅導報》和徐金龍領事取得聯繫,他說,到目前為止,除7月14日中午在瑪蘇拉角海灘發現的臺灣商劉守智和來自黑龍江省的李波遺體外,其他臺商仍然沒有蹤影。搜救的重點目前已轉到瑪蘇拉灣,人們都期待著奇蹟的出現,失蹤臺商有驚無險,平安而歸。此外,失蹤臺商親屬已於7月16日上午趕赴聖瑪麗島,希望他們的到來能給失蹤臺商帶來生存的希望。
臺商家屬痛批當局不作為
國際先驅導報記者劉俊 實習記者曾毅發自北京 馬達加斯加北部外海,臺商劉守智看著船在漸漸下沉,焦急萬分。
慌亂中,他把求救的希望寄托在臺北弟弟劉上瑋身上。可是一連接到三通電話的劉上瑋,卻「一直聽不懂他在講什麼。」但船進水的聲音,劉上瑋卻聽得很清晰,他知道:哥哥一定出事了。
此刻是北京時間7月11日上午5點,劉守智的家屬們不知道該向誰求救,直到晚上10點,他們打通了臺灣「外交部」的電話。結果「外交部」的人卻說「現在是下班時間」,接電話的警衛還反問「馬達加斯加是一個國家嗎?還是一個島?」讓臺商家屬哭笑不得。
臺「外交部」動作慢半拍
哥哥下落不明,臺灣「外交部」又不予理會,劉上瑋只好自力救濟,找上媒體。在媒體追問之下,臺灣「外交部」才被動出面響應。劉上瑋痛批「外交部」「救援行動慢半拍」,就連八名臺商失蹤的消息,也是媒體聯繫「臺灣駐南非代表處」後,臺灣「外交部」才輾轉得知的。劉守智的胞姊劉姿玲哭訴道:「與其靠臺灣外交部,不如求助大陸外交部協助搜救。」
對臺灣「外交部」失望至極的還有失蹤臺商張錦生的二子張銘如。7月13日晚,他搭機趕赴馬達加斯加,臨行前痛批臺「外交部」「救援牛步化」、「迄今沒具體救援計劃」。到了7月12日,臺灣「外交部」才開會,向家屬報導詳情。「一天就這樣過去了,對遭遇海難家人來說,差一小時就差很多。」
臺灣「外交部」的不作為,在臺灣政治評論員胡忠信看來並不奇怪。「臺灣『外交部』向來不重視臺灣僑民的安危。」他告訴《國際先驅導報》:「其工作重心是怎麼多爭取幾個『邦交國』,怎麼才能保持『邦交國』不斷交,怎麼進行領導者的『過境外交』。」
壓力之下誕生應急機制
臺商家屬哭斷腸同時,在野黨也炮轟臺灣「外交部」反應遲緩「像是在睡覺」。
像這樣的痛罵,在臺灣媒體上也並不鮮見。「這次臺灣媒體對『外交部』施加了非常大的壓力。7月13日,我在節目中提出設立24小時通報系統,第二天,『外交部』就馬上建了一個。」胡忠信說。
7月14日,臺灣「外交部長」歐鴻煉坦誠,「外交部」的通聯繫統確有疏失,未能提供有效快速的協助,對此他向社會大眾及受難家屬致歉。並決定從7月14日起設置24小時緊急聯絡專線,由科長級以上的值班人員負責接聽處理。若在值班人員下班後撥打「外交部」總機,負責接聽電話的警衛也會立即將電話轉接至緊急聯絡手機,由值班人員處理。
同時,臺灣「外交部」也成立緊急應變小組,由臺灣「外交部」主任秘書擔任召集人,各司、處長為成員,遇有緊急狀況,立即啟動責成相關單位快速因應。另外,「外交領事」人員講席所也將開設「風險管理」與「危機應變」課程,針對所有同仁及警衛,講授遇到緊急事故的處理因應措施。
臺官方不領大陸營救情
不過,對於大陸的營救,臺灣「外交部」卻不領情。7月15日上午,臺灣「外交部」非洲司司長表示,家屬說,還不如請大陸的外交部幫忙比較快,他不能認同。「我不敢講(大陸)涉入多深,但是呢,我只能告訴各位,昨天到當地去,檢視我們臺商遺體的,只有我們的同仁。」
當提到大陸為何參與營救時,臺灣「外交部」的說法竟然是:「由於帶頭的臺商劉守智的妻子是大陸籍」。
島內民眾期待大陸提供保護
胡忠信表示,臺灣駐海外非官方機構人力資源非常有限,所以特別需要大陸幫忙。「如果能通過海基會、海協會協商建立一個事務性機制,這樣的話,兩岸在救援合作上可以更及時一些。「這是人道問題,不涉及主權爭端,比如地震,臺灣也奉獻了很多愛心。」
臺灣中國統一聯盟王津平也很認同胡忠信的觀點,「兩岸不僅要在外交上『休兵』,最重要的是兩岸在共同維護國家主權的同時,要共同保護兩岸在海外同胞的生命財產。」
「領事保護:臺胞享受同等待遇」
——外交部領事官員回憶保護臺胞經歷
國際先驅導報實習記者鄧媛 記者劉俊發自北京 此次馬達加斯加臺商失蹤事件中,中國駐當地使館快速的應變和處理能力廣受臺灣媒體稱讚,《聯合報》用「積極作為」四個字來形容中國大使館的有效工作。不過,在中國外交部領事保護中心副主任陳雄風眼中,中國駐外大使館做的都是份內之事。
「我們的工作只有一個標準,就是『為本國公民服務』。」 7月15日,接受《國際先驅導報》採訪時,陳雄風表示:「大陸居民、臺灣同胞,因為都是中國公民,所以我們會對他們一視同仁。」
其實,「馬達加斯加事件」只是中國駐外大使館正常處理海外臺胞救助案例的一個縮影。「新中國成立至今,但凡符合『本國公民』這一條件,我們就會無差別地滿足他們的需求。」陳雄風告訴記者,無論是戰亂所在國,還是自然災害所在地,只要有中國公民的地方,都會及時出現駐外大使館工作人員的身影。
兩次「千裡大撤退」
1991年海灣戰爭爆發前,中國組織了一次大規模撤僑行動。其中,從伊拉克和科威特撤回的7000多名中國工人中,就有大量臺灣籍勞務人員。
「其實,當時臺灣在科威特是設有駐地機構的。可是,沒等戰爭打響,臺灣的當地機構就先行撤離,留下了上千名臺灣勞務人員無所依靠。」陳雄風回憶說,突然在戰爭前失去了組織者,這些臺灣工人不由驚慌失措起來。就在這時,是中國駐科威特大使館向他們及時伸出了援助之手。
在中國大使館的調配下,專職負責撤離臺灣工人的使館人員,組織好了撤離所需要的一切物品。於是,上千名臺灣勞務人員登上一隊插滿五星紅旗的車輛,和他們的大陸同事一起離開了戰亂之地,行至一千多公裡以外的安全區域,這就是中國外交史上著名的「千裡大撤退」。
時隔15年,當臺胞人數較多的索羅門群島爆發騷亂時,又是中國駐外使館的工作人員最先出現在受困的臺灣同胞前。「等出了事兒他們全跑了。」一位臺胞一邊感激地握住救援人員的手,一邊痛斥臺灣當地機構的不負責任。
事實上,據陳雄風介紹,2006年騷亂爆發時,中國與所羅門並未建交,是中國駐鄰國巴布亞紐幾內亞的使館第一時間派署工作人員前往營救,「大使館想辦法租借了四家飛機,分三天將滯留的臺胞、華人華僑轉移至巴布亞紐幾內亞。」陳雄風說。而這一次,臺灣設在所羅門的機構又提前當了「逃兵」。
臺灣漁民隨身攜帶五星紅旗
除了這些驚心動魄的大撤退,陳雄風印象最深的還有一次臺灣漁船誤闖巴基斯坦海域事件。
2006年3月的一個傍晚,一艘本該在伊朗海域正常捕魚的臺灣船隻意外闖入巴基斯坦海域,被當地警方連船帶人全部扣留。消息甫出,中國駐巴基斯坦喀拉蚩總領館的工作人員立刻展開了與巴基斯坦當局的交涉工作。
在被扣押的船隻上,喀拉蚩總領館的領事首先探望了扣留中的中國公民。當時,這艘臺灣船隻上不僅有來自大陸和臺灣的漁民,還有來自第三國的工作人員。「還是你們好。」目睹了領事的探望,第三國的漁民羨慕地說。
兩個星期後,在中國駐喀拉蚩總領館的努力下,巴基斯坦當局最早釋放了中國大陸和臺灣的漁民,並答應把漁船還給臺灣。隨後,總領事接見了剛剛得到釋放的中國公民,為他們壓驚。「太關照了。」一位臺灣漁民說這話時已是感動的熱淚盈眶。
這些年來,臺灣漁民們都養成了一個習慣,那就是到外海捕魚,一定隨身攜帶五星紅旗。「如果碰到外國人盤查,把五星紅旗亮出來,對方一般都不敢抓。」臺灣中國統一聯盟主席王津平說。
「無差別」背後的特殊關照
本著「為中國公民服務」的唯一原則,海外的臺灣同胞享受到了大使館提供的「無差別」待遇。「由於每年大使館平均受理一百多起臺胞求助的案例,並不佔求助案例的多數,因此,這或多或少有利於工作人員在涉及臺胞的案例中投入更多的精力,提供更細緻的服務。」陳雄風說。
陳雄風記得,有一次,一位臺商在印度失蹤,引起了中國駐印度大使館的高度重視。獲悉當日,使館工作人員比臺商家屬更早到達現場,協助相關人員搜尋失蹤臺商。即便後來,已確認這位臺商不幸身亡時,使館工作人員仍未離開現場,一直陪伴家屬料理好所有的善後工作。
還有一次,臺胞蕭先生因同行人攜帶違禁品在尚比亞被扣,中國大使館得知消息後,立即通過當地華人社團協助其應訴。大使館盡其所能幫助蕭先生,為他介紹最優秀的律師,終於使他無罪釋放。返臺後,蕭先生這樣致函中國駐尚比亞大使:「感謝祖國大使館發出同為中國人之同胞愛,全力相助,返我自由清白之身。」
有時,中國大使館對臺胞的「特殊關照」也源於技術上的一些困難。「比如,沒有出入境的信息記載,無法對包括『死亡證』等文件進行認證等。」陳雄風說,每當這時,要麼得花費大量精力核實信息,要麼得協助臺胞去諮詢其他的機構。
2001年「9·11」後,為核實中國公民在這一恐怖襲擊中的傷亡情況,中國駐美大使館的工作人員每天忙碌到很晚。陳雄風回憶說,「困難之一就是查看是否有臺胞在襲擊事件中受傷或死亡,因為大陸公民赴美會在使館內留下聯繫方式,而臺胞的信息我們是一點兒也沒有。」
於是,使領館的工作人員只好對照美方提供的「傷亡名單」,根據字母拼音來推斷是否為中國公民。如果一旦發現有是中國公民的可能性,就要趕赴現場或者醫院,進行核實、檢驗。儘管查找工作全部結束時,使領館人員只發現了兩名受傷臺胞的信息。
同樣,因缺乏臺胞名單而花費大氣力的還有2005年年初時的東南亞海嘯。由於海嘯發生的範圍廣,遇難者數目眾多,中國使領館的工作人員只好在遍及泰國、印尼、馬來西亞、印度、斯裡蘭卡、甚至東帝汶的災區四處查找驗證。「我們的工作者有時要在屍體叢中辨認死者,可以想像,他們的心理壓力有多大。」陳雄風感慨道。
效率高於臺灣當局
不過,戰亂和自然災害不說,每年大使館受理的有關臺胞的案例中,大多數事宜還是關於臺胞的日常生活。
「自2006年『臺灣漁船』事件後,我們主要經常接到臺胞關於商業糾紛的諮詢電話。」中國駐巴基斯坦喀拉蚩總領館的工作人員告訴《國際先驅導報》,「比如,他們需要提供律師,我們就盡全力幫助他們」,「方式和程序也與大陸公民的沒有兩樣」。
1990年,王津平應邀去菲律賓,參加一場「要美軍基地退出菲律賓」的抗議運動。事先,他特地到中國駐當地領事館通話,「萬一我被抓的話,需要派人出面保護我。」王津平說,當時,李登輝搞「兩國論」「金錢外交」,「但中國領事官員見到我的時候,卻還是有所承諾:如果你被抓,一定會出面保護你。」
雖然這樣的事務較為繁瑣,但陳雄風坦言,只要臺胞有需要,能出一分力,就出一分力。陳雄風認為,總體而言,中國駐外使館和領事中心對臺胞的關注程度都要高於臺灣當局,反應速度也更快些。「畢竟,中國的國際關係廣泛,國際影響力大,這些都是臺灣當局無法比擬的優勢,在一些大災大難中體現的更為明顯。」他說,曾有臺灣同胞向他感慨「我還不如去找大陸呢」,其實也能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中國駐外領事館處理事務的效率更高。
(責任編輯:李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