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宋思艱 每經編輯:湯輝
今日(4月18日),據中國地震臺網正式測定:13時01分在臺灣地區花蓮縣海域(北緯24.02度,東經121.65度)發生6.7級地震,震源深度24千米,震中距海岸線僅1公裡。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中國地震臺網在發布上述地震信息後,還發布了近五年相關歷史數據。數據顯示,近五年來,臺灣地區(包括海域)共發生5.0到5.9級地震48次,6.0級以上地震14次,今日發生的地震和2016年2月6日在高雄市發生的地震同為6.7級,並列近5年來臺灣地區(包括海域)最大地震。
為什麼臺灣地區容易地震?關於這個問題,學術界已有非常多的探討,形成了比較一致的看法:因為臺灣地區位於歐亞大陸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交界處,菲律賓海板塊對歐亞大陸板塊的俯衝擠壓,導致向上隆起,形成臺灣地區的島嶼和山脈。這也就是臺灣地區地震多發的根本原因。
圖片來源:張志中等人論文《臺灣及臺灣海峽地震活動對大陸地區的影響》
比如縱貫臺灣全島的中央山脈,就是受上述兩大板塊衝撞、擠壓形成的。據臺灣地區學者的研究,中央山脈造山運動仍在持續。
此次臺灣地區花蓮縣海域發生6.7級地震,福建、上海、江蘇等地民眾均表示有震感。
關於臺灣地區地震對大陸的影響,已有不少專題研究。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張志中等曾發表論文稱,「臺灣強震的頻度較高, 但對大陸沿海地帶的最大影響僅為Ⅵ度, 小於當地的地震基本烈度; 而臺灣海峽西側濱海斷裂帶發生的強震,其頻度雖較低, 但影響烈度卻大於或等於當地的地震基本烈度」。
今日(4月18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就臺灣地區地震的影響問題,採訪了福建省地震局預報中心高級工程師康蘭池。
在回答記者關於福建省內最靠近臺灣地區的地震觀測點位的提問時,康蘭池明確表示,這個點位在平潭。他同時表示,福建省地震局有詳細預案應對臺灣地區地震影響,建議群眾多了解地震常識、自救知識,擦亮眼睛,明辨謠言。
記者隨後查閱福建省地震局官網注意到,福建地震監測預警中心張紅才高級工程師表示,發生於臺灣花蓮海域的6.7級地震,其震源深度為24km,屬於淺源強震,地震釋放的能量相對較多,因此地震的破壞力和影響範圍必將更大,這也是造成該省民眾普遍震感強烈,且有感的範圍較廣的最主要原因。他同時表示,儘管此次地震造成福建省大部分地區民眾震感強烈,但地震對福建省實際產生的最大烈度僅為III度,不會有建構築物破壞的情況產生,也不會對正常生產生活造成直接影響。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查閱了《中國地震烈度表》(GB/T 17742-2008),注意到對於III度地震烈度,其對應的房屋震害程度是:「門、窗輕微作響」,所對應的其他震害現象是:「懸掛物微動」。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