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國內懸疑劇《隱秘的角落》火了,火候剛過去但熱力值任然不減。該劇的劇情和視覺都給觀眾帶來了很好的感受,懸疑劇當然火在了懸疑,劇片劇情的構思和音樂的巧妙搭配為觀眾的思維邏輯引上了疑惑和思考當中。同時這部劇能火起來當然有它的眾多優點,導演的巧妙構思使劇中的每一處音樂都承擔了隱藏線索功能。我就拿代表性的童謠《小白船》來說說音樂中的陰森,細思極恐。
在影劇中,三個孩子在拍照遊玩,無意中拍到謀殺案的證據,就在這時童謠《小白船》響起。另一面,夜晚三個孩子躺在船上仰望星空,愜意的談論著對浩瀚星空的無限遐想,這時隨著《小白船》歌聲的結束一具屍體浮出水面。細心的網友會發現,每次《小白船》音樂的響起結束都暗示著不好的事情即將要發生,本該歡快的歌聲卻令人恐懼萬分。那麼恐怖黑暗的歌謠都有著怎樣的歷史來歷呢?
一、恐怖童謠的追溯
童謠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最初的童謠是為兒童作的短詩,一般都很強調押韻和各律,通常以口頭禪的形式傳播。隨著影視的快速發展,歌謠很容易被導演引用到劇中作為情感表達或劇情反轉的暗示。
《小白船》的起源其實是源於韓國作家尹克榮的《半月》,《半月》最初創作時是以一部安魂曲流傳於世,隨後新晉得以改編另稱《小白船》。《半月》出自戰爭時期,日本侵略朝鮮半島,隨著《日韓合併條約》的籤訂,朝鮮飽受日本長達36年的侵略。在此期間日本不僅在戰爭上進行侵略,在文化上也有很大的侵略。學習日本文化,傳播日本人精神,尤其是在小孩子的學習上進行傳播,將日本童謠運用到孩子的學習中。對此尹克榮極為不滿又對國家被侵略的痛恨惋惜。
1924年,尹克榮的姐夫離世,他的姐姐時常傷心難過,經常一個人孤寂的仰望天空出現的半月,由此尹克榮產生靈感創作了這首《半月》,為了表達失去親人的悲傷同時蘊含失去國土的痛恨。《半月》運用了日本音樂的特點,加上對亡人和故國的思念,所以不同於一般童謠。不到一年,《半月》傳唱朝鮮半島,節奏舒緩、氣氛靜謐、略帶哀傷。很多人讚不絕口。
二、黑暗童謠
近年來隨著影視的飛速發展,童謠已經入住影視當中,不少導演都會運用童謠的歌聲來表達某一片段的情感表達。隨著人們的不斷改編和劇情裡的引用,慢慢的童謠的味道也就發生了變化。最為明顯的就是懸疑片和恐怖片,為童謠蒙上了一層神秘面紗。
有的童謠看似正常,但深究背後原型則令人不寒而慄,俄羅斯童謠《布娃娃》:「天上的星星眨呀眨,路邊有一個布娃娃。 布娃娃,布娃娃,你為什麼不回家? 是不是你沒有家,沒有爸爸和媽媽? 布娃娃,不要傷心不要怕。 讓我借給你一半媽媽,和你共同擁有一個家。 讓我借你一半爸爸,和你共同擁有一個家。」從詞中我們能感受到一種悲涼、孤獨、寂靜的感覺。但來自的故事版本卻是「一個俄羅斯男子,他有盜取女性屍體的變態怪癖。他常常將盜取來的女性屍體裝扮成洋娃娃的樣子,並和她們生活在一起。他也曾睡在過棺材裡,據說他一共挖開750個墳墓。」如此變態的性格造就了《布娃娃》的誕生。
童謠的歷史或許幾百年甚至更久,很多都被口頭流傳一代又一代,甚至流傳至今的都有很多。至於天真無邪的童謠為什麼會演變成陰森的恐怖童謠,這中間也不是沒有依據的,自古我國就有很多宗教信仰,這自然也少不了妖魔鬼怪,那麼恐怖童謠的說法也就有了可能性。
由於黑暗童謠歷史悠久,內容驚悚恐怖,所以經常被推理小說家們應用,成為渲染氣氛、設計犯罪的主要方式,慢慢的在影視行業也得到了很大的引用,製造氛圍,渲染氣氛是主要目的。當然在國外黑暗童謠也被引作是一部恐怖片的真實來歷,其實都是為了達到吸引觀眾的目的,真實性,恐懼性,懸疑性,這些都是目前懸疑片,恐怖片的精髓所在。
黑暗童謠記載的可能是一段黑暗的歷史,也可能是某個地方的不同文化對其編造或改編。當然這也是相當一大部分人所感興趣的,在一定的渲染感染力下,對影視的吸引擴張力度還是很大的,是有發展空間的。看完這些你是不是對童謠有了更多的看法,你是否也因黑暗童謠影響到你的童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