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歷史時代,教育承擔著不同的發展使命。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新時代背景下,漢語國際教育是建設教育強國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新的時代使命,是中外人文交流的重要力量,是我國為世界多元文化繁榮作出貢獻的重要路徑。為此,在新時代漢語國際教育發展中,要立足國家發展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走漢語國際教育的內涵式發展道路,增強中華語言和文化傳播的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文化擔當,培養新時代國際漢語人才,並能夠積極主動地服務於教育擴大對外開放和「一帶一路」建設,推動和優化漢語國際教育現代化的發展進程,從而促進中外人文交流事業的發展。
人文交流是新時代我國全方位對外開放、推動中外聯動發展、促進新型國際關係和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的文明之基,並成為我國與東協關係發展的三大支柱之一。近年來,我國加強與國外人文交流的整體規劃,完善中外人文交流全球布局,大力弘揚絲路精神,積極推動民心相通,打造中外人文交流新高地。在「大人文」理念引領下,語言互通是中外人文交流的基本保證。對此,加大國際漢語推廣力度,加強孔子學院建設,充分發揮孔子學院綜合文化交流平臺的功能,拓展多種層次語言文化交流通道,特別是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為重點培養更多漢語人才,有助於加強沿線國家和地區對我國語言的交往力和文化的理解力。東南亞就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區域之一。東南亞漢語教育的興衰關係著「一帶一路」建設和人文交流事業的發展。
中外人文交流事業的興旺發達,是漢語國際教育發展的強心劑,而漢語國際教育是中外人文交流事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抓手。兩者緊密相聯、相互支撐、相互促進。漢語國際教育可以看作是中外人文交流事業的組成部分。反過來,中外人文交流事業的發展為漢語國際教育提供基本的外部環境和民心基礎。
新時代,隨著我國與東南亞國家的深入合作與發展,東南亞漢語教育被賦予了新的使命和新的內涵,並在推動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當前,我國與東南亞各個國家的合作日益深入,除了經濟領域,還涉及政治、軍事、文化、教育等方面,合作項目也日益增多,如中泰鐵路項目,中國昆明—越南海防經濟走廊重要項目,我國高校與東南亞國家的學校在人才培養、師資培訓、學科建設、科學研究等方面的合作。這些合作項目和領域為東南亞漢語教育提供職業發展方向,有利於推動東南亞漢語教育從語言層面走向具體專業層面。未來東南亞漢語教育發展將立足國家戰略發展需求,緊密結合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全面開展漢語專業教育。在東南亞國家中,已有部分學校意識到這一點。比如,2016年5月,亞洲國際友好學院與印度尼西亞旅遊部籤署培訓漢語導遊人才合作協議,有助於漢語文化與本地旅遊文化的融通與發展。
東南亞漢語教育是東南亞中華文化圈的重要驅動力,而孔子學院是推動中國語言文化「走出去」的主力軍,是東南亞漢語教育和中華文化傳播的平臺。目前,東南亞地區共有27所孔子學院和31個孔子課堂,其中泰國擁有15所孔子學院和20個孔子課堂,其數量是東南亞國家中最多的,其次是印度尼西亞和柬埔寨。東南亞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立足本地發展需求,開展了一系列諸如武術、書畫、詩詞、音樂、中醫體驗以及中國節、中文日等文化活動,推動了漢語教育課堂與課外的結合、語言教育與文化教育的結合、中華文化與當地文化的交流,加強東南亞國家對中國的文化理解,進一步深化了彼此的人文交流。
值得注意的是,東南亞語言教育政策對漢語教育也產生了影響。菲律賓放棄之前以菲律賓語和英語為本的雙語教育政策,實行了以母語為本的多語教育政策,特別注重保護當地語言。這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漢語在菲律賓的推廣。《東帝汶發展戰略規劃2011—2030》也強調本地語言的重要性,並將其作為教學媒介,同時實施了以母語為本的多語教育政策。加之,目前在東帝汶還沒有建立任何孔子學院或孔子課堂,使得東帝汶漢語教育發展緩慢。越南政府發布的「2020國家外語項目」中指出,到2020年,使兩千萬學生能夠在多語言、多文化和國際化的環境中獨立使用外語,自信地學習、工作和交流。不過,該項目重點強調的是英語,漢語則略顯式微。為此,新時代背景下,我國漢語在東南亞推廣需要進一步加強人文交流,並從政策、組織、人員、資金等方面給予保障,全面深化東南亞漢語教育,為我國與東南亞國家的人文交流事業作出新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