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為什麼會被戲稱為「安徽省會」?

2020-12-10 懂球帝官方

南京與安徽

作者:羊洋洋   編輯:Thomas

省會是一個省的政府所在地,全省的行政中心,理應具有帶動和輻射全省的作用。在中國,有的省會卻會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產生一些特別的稱謂,如江蘇省的省會南京,在一些安徽人眼裡還有另一個身份——「徽京」。

▲南京三面被安徽包圍

南京地處江蘇省的西南角,三面被安徽省包圍。由於地理位置緊靠安徽,南京成為了許多安徽外出務工人員的首選之地 。有句玩笑話說:「安徽人要是罷工一天,南京將會癱瘓」。除了地理位置相近之外,南京身上到底有哪些特質,讓它成為江蘇和安徽兩省的「省會」?

一、我們曾是一家人

元朝時,省這個地方行政機構開始在全國推廣,從此成為定製。元朝為了加強對地方的控制,採取犬牙交錯的原則,將許多自然、人文和社會環境差異極大的地區拼成一個省。

▲元朝行省示意圖

而在當時,處於長江中下遊的江南已經是中國最富饒的地區之一,有「蘇湖熟,天下足」的美譽。而僅一江之隔的江北因長期戰亂發展就相對落後,而且南北雙方的風俗習慣也不相同。

為了控制江南,元朝將江南與相對落後的江北合併在一起,組成了「河南江北行省」。河南指的是黃河以南,江北指的是長江以北。在這個範圍內,現在的河南、湖北、安徽和江蘇長江以北的地區都屬於河南江北行省。

▲河南江北行省大致介於長江和黃淮河之間

元朝因自北方來,而南方又是新佔領的土地,在省的治理上奉行「以北治南」的原則,最終將河南江北行省的省會定在了開封。

明朝代元而立。為了繼續削弱地方的權力,加強中央的控制力,明朝將元朝的行省分成了三部分,簡單說就是將省長的財權、軍權和行政權分給了三個人來掌握,其中,承宣布政使司管理地方的行政。在明朝,承宣布政使司俗稱為行省。

在明朝的行政區劃中,除了行省還有兩個特殊的地方,南京和北京。南京是明朝剛建立後設立的都城,為了突出國都的地位,明朝在南京設立應天府,直接歸中央管轄。

另外,中央的權力也需要維護,需要有個地方徵稅、徵兵,於是明朝將南京城以及其周邊的17府統一划歸為中央管轄。這18府統稱為南直隸,現在的江蘇、安徽和上海都屬於南直隸。

▲明朝南直隸範圍

1644年,清軍入關,基本沿襲了明朝兩直隸和十三布政使司的地方設置。南京在明朝有著開國之都的特殊地位,但對於清朝來說也就只是一個繁榮的大城市。

所以,1645年清朝將南直隸改為江南省,管轄的範圍基本和明朝一致。清朝在每個省設巡撫,管轄該省行政事務,巡撫相當於現在的省長。一般一個省就一個巡撫,但江南省卻是個例外。


▲清朝初年的江南省

江南省是全國最富裕的省。據記載在清朝初期,江南省一省的稅收就佔到全國的三分之一。熟知的徽商和揚州鹽商都在江南省的轄區內。

但如此富裕的省兩極分化卻也十分嚴重。佔江南省面積大約十分之一的蘇南等地極其富有,但佔有江南省絕大部分的蘇北和皖北地區由於黃河奪淮入海,經常發生洪澇而導致人們背井離鄉,經濟發展水平落後。

▲經濟重心逐漸南移,江南地區成為了中國最富饒的地區之一。而在安徽省內,長江沿岸的城市的經濟發展水平也相對皖北地區高

面對江南省這個「巨無霸」,皇帝自然不放心,再加上東南地區還有明朝的遺老遺少作亂,清朝一開始就在江南省設了三個巡撫,對江南省分而治之,這個時候蘇南和蘇北就被分成兩部分。

▲江南省的淮河流域歷史上戰亂不斷,經濟發展水平長期落後於江南地區,因此造成了江南省內巨大的貧富差距

其中,江寧巡撫管轄現在的蘇南和上海,辦公地點設在南京;鳳陽巡撫管轄現在的蘇北和皖北地區,辦公地點鳳陽;安廬巡撫管轄現在的皖南地區,辦公地點安慶。

安慶地處長江下遊,皖河和長江交匯在此交匯。在依靠河運的年代,安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素有「萬裡長江此封喉,吳楚分疆第一州」的美稱。

同時,它又被看作金陵城(南京)的西大門,因而清朝的安廬巡撫的治所設在了這裡。這個時候,皖南地區因為地理位置比較接近南京和蘇州一帶,皖南與蘇南的交流較為方面,因此也比較富庶。

後來隨著清朝在全國統治的穩固,清朝又將各省的轄區重新進行了劃分。其中富裕的江南省又是皇帝關注的重點。


▲圖中紅色的為江南右布政使的轄區,也是江寧巡撫的轄區。綠色的是鳳陽巡撫的轄區,藍色的部分是安徽巡撫(一開始叫安廬巡撫)的轄區;其中綠色和藍色合起來屬於江南左布政使管理

江寧巡撫轄區(蘇南)最有錢,如果該地再有充足人口,那造反的條件就具備了。為了避免出現這種情況, 1661年順治皇帝又將江南省分割成兩部分,東稱「江南右布政使司」,管理現在蘇南一帶,辦公地點在蘇州;西稱「江南左布政使司」,管轄現在的蘇北和安徽大部,布政使的辦公地點卻在南京。這個布政使在清朝管轄一個省的民政,相當於常務副省長。

康熙皇帝即位後,繼續對地方進行改革,將「江南右布政使司」改為「江蘇布政使司」,繼續在蘇州辦公;「江南左布政使司」改為「安徽布政使司」,還是在南京辦公。

另外,還設立了江寧布政使司,管轄現在的蘇北地區。江蘇取江寧、蘇州二府首字而來,而安徽取安慶、徽州二府首字而來。江蘇省和安徽省的名字自此產生。

▲圖中紅色和粉色屬於江蘇巡撫管轄,藍色屬於安徽巡撫管轄

從1667年一直到1760年,安徽巡撫(省長)在安慶辦公,安徽布政使(管理民政的副省長)在南京辦公。兩省專管教育的副省長,共用一個,辦公地點在南京。可以說南京給安徽當了接近一百年的「副省會」。

在安徽和江蘇同省這幾百年裡,因為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都在南方,江南省的人才見識了江南的繁華後,大都會流向江南。即使不去江南,大多數也去了當時相對發達皖南的安慶蕪湖等地。很少有人願意留在蘇北皖北等相對落後的地區。

南京和安徽在幾百年的長期交流中,他們的語言和飲食變得十分相似。

▲圖中區域為江淮官話分布圖

南京的方言,稱為南京官話,屬於江淮官話的一種。作為六朝古都以及明朝國都的南京對周圍的影響巨大,南京官話深深影響了周圍的鎮江、蕪湖、馬鞍山等地。安徽其他地方因也是處於江淮地區,主要的流行語也是江淮官話。可以說南京和安徽在語言上是同音同源。

說的話差別不大,南京和皖東南地區的飲食也極其相似。南京菜作為蘇派菜的一種,隨著古代南京的影響,它向西一直蔓延到江西的九江地區。南京和安徽的這些共同經歷,讓兩者從骨子裡有一種特殊的情感在裡面。

二、交通、經濟與機會南京更有優勢

南京和安徽不僅曾經是一家人,從地理位置上看,南京離安徽更近。南京位於江蘇省的西南角,南面、西面和北面這三個方向都是安徽省的城市。

▲與南京距離最近的兩個地級市都在安徽

可以說,南京是深入了安徽的腹地。儘管南京作為江蘇的省會,但離南京最近的地級市卻在安徽。馬鞍山市和南京市區距離五十公裡左右,開車走高速半個小時,坐高鐵僅僅15分鐘。

▲南京和周邊地級市位置圖

南京和安徽不僅距離近,交通還極其的便利。我國南北重要交通幹線——京滬線,連接了南京和安徽的皖北、皖東等城市。作為東西黃金水道,長江水運連接了南京和安徽的皖南。

南京作為一個繁盛了千年的大都市,和安徽省會合肥相比也有著明顯的優勢。合肥成為安徽省會的時間比較短。安徽省會曾長期在長江沿岸的安慶,新中國剛成立後,出於戰略考慮,合肥作為安徽省會的地位才被穩固下來。

▲合肥作為省會,並不像臨近的武漢、南京一樣位於長江沿岸,但在省內位置相對居中。合肥和南京的直線距離非常短,高鐵最快僅需52分鐘

當時的合肥是一個僅僅有幾萬人的小縣城,和長江沿岸的安慶、蕪湖等城市比起來,合肥的經濟實力並不具有太大優勢。儘管合肥有著地處皖中的良好地理位置,但當初它限於自身實力不夠,一開始對於安徽周邊城市帶動比較小,對於省內民眾來說,提供的就業機會也比較少。

近些年儘管合肥發展十分迅速,尤其是中部崛起戰略的實施,讓合肥成為近十年省會中發展最快的,但是和離自己最近的省會城市—南京(兩者相距160公裡)一比,還是差距明顯。2019年合肥的GDP為9000多億元,而南京則達到了1.4萬多億元。

作為歷史上的政治重鎮,南京有著比合肥更便利的交通,更發達的經濟,更多的就業機會,很多安徽人將南京作為實現夢想的第一站。

三、合作共贏相互成就

南京是一個無可爭議的大城市,但作為省會,它在江蘇的地位較為尷尬。江蘇省內有「內鬥」的傳統,南京在地理位置上算是屬於蘇南,但是蘇州、無錫屬於」吳文化」,而南京不是。

經濟上,蘇州、無錫等發達地區離上海近,近代以來這些地方的經濟發展受上海的輻射比南京強得多。因此,南京在省內更多的作用是輻射到了蘇北地區,蘇北地區和南京都屬於江淮方言區,文化上兩地更為接近。然而尷尬的是,南京與蘇北之間的交通不便,動車車次依舊很少。

南京在江蘇碰到的尷尬,在和安徽交往的時候都不存在。除了國家修築的鐵路讓南京和安徽綁在一起之外,南京自己規劃修建的地鐵已經到了安徽的門口。在未來南京規劃要建成的八條城際鐵路中,其中有四條到安徽。

▲南京的地鐵和城際鐵路未來都將會直接通往安徽

安徽人乘著便利的交通來到南京,很多安徽人骨子裡敢拼敢闖的精神讓他們在家門口的南京能夠實現自己的價值。小到遍布南京街巷的安慶餛飩、淮南牛肉湯、炒飯等安徽小吃,大到世界五百強的南京的雨潤集團、金箔集團等很多都和安徽人有關。

▲長三角主要城市流動人口來源地

到如今,安徽每年向外輸出的千萬務工人口中,不少把南京作為首選目的地。這些人在實現自己夢想的時候,也在成就著南京的繁華。

在很多安徽人的眼裡,南京就是安徽的「省會」。在南京新街口逛街、鼓樓醫院看病、祿口機場坐飛機的人中隨處可見安徽人。如今,長三角已全面擴容到安徽全省,安徽和近鄰南京的聯繫將會越來越緊密,兩地的人員、物資交流也會越來越頻繁,相互成就、合作共贏。

▲安徽省+南京市地圖

相關焦點

  • 南京為何被戲稱為「安徽省會」?安徽跟南京過去到底是啥關係?
    也是因為江蘇這誰也管不著誰的樣子,造成了今年年初馳援武漢時,江蘇省是以市甚至是以區以縣為單位出發馳援,好一個"內鬥"大省。也是因為如此它才獲得了"散裝江蘇"的稱號。其中南京作為其省會,更是被著重調侃的對象。而網上"安徽省會南京"的梗,也再次被翻出來。
  • 南京和合肥到底誰對安徽意義大?為什麼許多人調侃南京是安徽省會
    我們都知道南京距離安徽非常的近,網上戲稱南京是安徽省的省會,為什麼會有這種說法呢?我們來探討一下。安徽,簡稱「皖」,擁有四大文化圈,分別是皖江文化、淮河文化、廬州文化、徽文化。而其省會城市合肥,古稱「廬州」、「廬陽」,宣傳語是「大湖名城,創新高地」。雖是省會城市,但是發展一般,向心力不高。南京,是江蘇省的省會城市,古稱金陵、建康,是四大歷史名城,有六朝古都之稱。2017年GDP達1.21萬億元,經濟發展得非常好。所以就有人覺得南京帶動了安徽的發展,那到底南京對於安徽的意義是如何呢?
  • 為什麼安徽東部的人喜歡去南京,而不是去省會合肥?
    安徽和江浙滬地區聯繫緊密,而安徽東部的馬鞍山市、滁州和蕪湖市等地的人尤其喜歡去江蘇省會南京,而不是去省會合肥。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原因是什麼?首先從歷史沿革來說,南京本身就是這一塊兒的中心。朱元璋在南京建都,成立南直隸,大概就是今天的安徽、江蘇和上海。直到清朝康熙年間,安徽才建省,省會安慶。安徽東部從歷史來說和南京是一家人,對南京有好感也就不奇怪了。
  • 為什麼南京只能劃給江蘇?如果劃給安徽做省會,將是個什麼後果
    為什麼南京只能劃給江蘇,如果劃給安徽做省會,將是個什麼後果?南京如果一開始劃給安徽,那南京肯定是安徽真正的省會了,南京會比現在大得多,無論人口還是面積亦或是GDP,南京怕是早就已經破20000億了,躋身一線。
  • 多變的安徽省會,先是南京又是安慶,最後為什麼在合肥定了下來?
    安徽是在康熙六年(1667)才建的省,省名取自當時的"安慶府"和"徽州府"的第一個字,即為"安徽"。現如今,我們提到安徽省的省會,大家脫口而出的必然是合肥,但是,大家不知道的是,安徽省最早的時候並不是將合肥作為省會,因此合肥作為安徽省會的歷史其實並不長遠,甚至在成為省會之前,合肥與安徽省的政治中心、經濟中心更是沒有什麼關係。
  • 多變的安徽省會:從南京到安慶,為什麼是合肥笑到了最後?
    不過,合肥作為安徽省會的地位的歷史其實並不長遠,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安徽的政治經濟中心都與合肥無甚聯繫。01 僑治江寧府在明朝之前,東南一帶的政治區劃變幻無常。屌絲逆襲的朱元璋以應天府(南京)作為其根據地向北討伐北元統一天下。建立明朝之後,他便把龍興之地南京及其周邊地域劃為「直隸」。
  • 如果南京加入安徽,那麼能成為安徽的省會嗎
    作為江蘇的省會,南京在省內的存在感一直都不高,大部分江蘇人都是以蘇南馬首是瞻。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個是因為南京的地理位置太偏,南京位於江蘇的西南角,江蘇南部的城市受到南京的輻射都較少,蘇北更是輻射不到。
  • 大數據揭示南京是不是安徽的「省會」?
    眾所周知南京是江蘇省省會,安徽省省會是合肥,但由於南京距離安徽太近,再加上經濟實力強勁,造成很多安徽人外出打工求學目的地都為南京而非本省省會合肥。南京那麼實情如何呢?以今年春節後返程人員目的地大數據來看,來南京的返程人員中,江蘇本省人員佔據一半,安徽來人佔據四分之一;分城市來看,遷來南京人員前十名城市中安徽的滁州、馬鞍山市上榜,其餘8個城市均為江蘇城市。
  • 「安徽省會南京」這個梗是怎麼來的,南京到底和安徽有何淵源?
    然而問題是,南京和隔壁安徽的關係則有些緊密,以至於很多人都在玩「安徽省會南京」,南京又稱「徽京」這個梗,比如說南京都市圈吧,它的規劃就是以現在的南京市為核心,以淮安、揚州、鎮江、滁州、蕪湖、馬鞍山、宣城八個城市為主體,看看,安徽佔了一半。
  • 安徽為什麼喜歡換省會?
    安徽省在選擇省會的歷史上究竟發生了什麼?今天的文章帶諸君一探究竟。安徽設省是比較晚近的歷史事件,在歷史上安徽經常和吳地合併管理,直到康熙年間(1667)才從江南省從形式上分離了出來。一旦建省,就需要一個新的省會城市安置省領導班子。從這個時候開始,安徽的省會選擇困難症就開始犯了。
  • 為什麼南京被稱為徽京,作為省會在江蘇的首位度這麼低?
    1、為什麼南京被稱為徽京? 首先我們得明白徽京的是什麼意思。要知道,徽不是安徽的簡稱,安徽的簡稱叫皖,而徽是徽州的簡稱,明朝時期,徽州府是南直隸,也是南京的一部分,所以說南京也曾經是安徽的省份。 南京在行政區劃優化前,也曾經是南直隸和江南省的首府,對安徽有輻射和帶動作用是很明顯的。
  • 比安慶還牛,南京就是我們安徽省會
    這是南京人的日常,也是安徽人的。 在中國,你很難找到像安徽這樣的地方,對一個隔壁省的省會始終保持著澎湃的熱情和與生俱來的親近。南京和安徽間,大概是存在著一種奇妙引力的。歷史上的淵源、地理上的親緣、經濟上的牽連,多年以來,安徽和南京分分合合,兜兜轉轉,儼然成了彼此的靈魂伴侶。
  • 發展最好的省會城市,不是南京也不是鄭州,而是安徽的省會!
    一個省的發展,必然取決於省會城市的發展,說白了,如果省會城市都不發展,這個省發展也不太好,說到現在全國發展最快的省會,很多人可能會想到中部的大城鄭州市,或者是古都南京市,這兩個城市發展得很好,可是要說發展得最好的省會城市,他們可就不是了。
  • 南京與安徽親密如一家,甚至有人把南京稱為徽京,這是為什麼
    南京是江蘇省的省會,但是,南京在安徽省卻擁有巨大的影響力,南京的外來人口大部分來自於安徽,甚至很多臨近南京的安徽地區的人,比如馬鞍山人,滁州人在外面都說自己是南京人,南京與安徽親密如一家,甚至有人把南京稱為徽京,這是為什麼?這種情況又為什麼會出現呢?
  • 安徽設省351年,卻被人說省會是南京,這是怎麼回事
    縱觀整個中國,很難找到像安徽這樣難以確定省會的省份,自古以來,參與安徽省競爭的城市很多,包括安慶、蕪湖、蚌埠、當塗、歙縣,甚至還有鄰近省份的南京。安徽是一個廣闊的省份,很難找到合適的中心,例如,安徽省200年的省會安慶實際上是長江中遊和下遊之間的核心樞紐,地理位置可以說很好,但不能說是安徽的中心,省內位置太依賴西南,對安北的控制力嚴重不足,安慶舉行省會時,從安慶到安北,最快的交通方式是坐船,但最快也要十幾天。
  • 為什麼大多數安徽人對南京會充滿好感?
    南京可能是跟外省糾纏最深的一個省會城市了,南京跟安徽的關係那叫一個剪不斷理還,無論是經濟還是人文或者地理位置,南京從古至今都沒有遠離過安徽。無論是安徽人去南京還是南京人去安徽,都不會感覺有任何的不適應,相似的語言,相同的文化都為雙方早早架起了一座溝通的橋梁。
  • 「城市旅遊系列」安徽的省會為什麼會選在合肥
    ,安徽的安指的是安慶,也就是安徽原來的省會,那麼為什麼後來又把省會設立在合肥呢??這也是我經常不明白的地方,後來經過我查閱相關資料後,總結出有以下幾個方面:1、政治方面:安徽自古以來因處中國中部,淮河長江將安徽一分為三,俗稱皖北、皖中、皖南,中心城市即江淮之間選擇,有利於施政,即「都能顧過來」(毛主席原話);2、經濟方面:建國初期,安徽的經濟也很一般
  • 對合肥和南京,這兩個城市而言,安徽人會更喜歡哪一座城市呢
    要說我國最特殊的省會,南京是一定榜上有名的,明明是江蘇省的省會城市,卻因為臨近安徽,對安徽部分城市的輻射帶動要高於本省城市,被網友戲稱為「徽京」。那麼合肥和南京這兩座城市,一座是本省省會,一座是對安徽有著巨大帶動發展作用的南京,安徽人到底更愛哪一座城市呢?
  • 一直以來,很多安徽的網民將南京稱為「徽京」為什麼?
    「徽京」,藉此調侃本省的「霸都」,也有很多江蘇的網民稱南京為「徽京」,以調侃省會遠離江蘇中心,影響力更多的都在安徽。  徽京,這個詞現在不太受待見。但其實,這個詞還有「官方背書」。據說那是在安徽的一次經濟發展大會上,一個領導批評合肥發展不夠快,滁州、馬鞍山、蕪湖等城市「等靠要」,並指出:南京強勢崛起對安徽影響很大,徽南城市為什麼不主動銜接南京?如果銜接得好,南京完全可以成為「徽京「。  領導的本意是指責安徽城市發展太慢,要求借勢發展。不想,這個詞成了網絡流行語,人盡皆知,還時常帶著點地域黑的色彩。  一切流行的背後,都有生存的土壤。
  • 為什麼安徽人感嘆好像選錯了省會?合肥在省內的地位也太尷尬了
    為什麼說安徽好像選錯了省會?文/郭峰(書房記專欄作家)西安、武漢、成都、廣州、太原等城市都是天然的省會,但安徽省會合肥處境比較尷尬,疑似選錯了。明朝時,安徽和江蘇是一個省,叫南直隸,因為是朱元璋老家,地位很高。滿人入關後,把南直隸改為江南省,省會依然是南京。但這個江南省讓滿人很不放心,為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