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流出上個世紀
三峽地區珍貴的人文地理照片,
一起來欣賞一下吧~
1925年7月
長江巫峽段的一處絕壁,
旁邊的房屋和電線桿是信號設施,
為往來船隻引導航向。
1925年7月,
長江的江水奔流,溯江而上的船隻,
只能依靠縴夫拉船上行,
只見他們分成兩股縴繩,
多人拉拽,船夫撐篙,通力合作。
1925年7月,
風箱峽段的兩岸風光,
江面緩闊,岸邊茅屋聚集,
民船停靠,行人往來其間,
白居易曾在此寫過一首《竹枝詞》:
瞿塘峽口水煙低,白帝城頭月向西。
唱到竹枝聲咽處,寒猿閒鳥一時啼。
1925年7月,
雨後的巫峽風光,
兩旁高峰相對,
一艘民船隻見桅杆,
飄在江流之中。
1925年8月,
古來巴蜀之地的百姓,
從長江上出行,
為保佑航行平安,
在沿岸建有廟宇,供奉神佛,
此處的一座佛塔屹立岸邊。
1925年8月,
風箱峽一景,對岸絕壁險峻,
下方江水流深,
正如白居易在其《初入峽有感》中所云:
上有萬仞山,下有千丈水。
蒼蒼兩岸間,闊狹容一葦。
1925年8月,
風箱峽之景,幾乎垂直的峭壁,
勁風從峽谷中吹過,
正如風箱一般,難怪因此得名。
1925年8月,
峽岸旁的小山,屹立一處紀念碑,
是為考察和研究三峽大船通航所建。
1925年8月,白帝城風光,位於奉節瞿塘峽口的長江北岸,西漢末年,公孫述佔蜀時在此築城,城中有一井所冒白氣如龍,便自稱白帝,城便名為白帝城。
歷代以來成為文人墨客覽勝夔門絕境之地,李白的《早發白帝城》更是傳頌千古:「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裡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片中右下方江中巨礁便是著名的灩澦灘,1958年為保證航道安全而炸毀,修建三峽大壩時,圖中白帝廟也搬移到新址。
1925年8月,巫山縣附近的三峽,運輸食鹽的民船停在江灘旁,船首船尾翹起的造型,船篷被竹篾覆蓋。
1925年8月,奉節為夔州的府治,片中是有名的臭鹽磧江段,傳說中是諸葛亮操練蜀軍的水八陣所在,片中的鹽泉井自古以來所產之鹽,通過長江運輸到各地。
1925年8月,峽谷峭壁上的水位標註,總計量高度為190英尺,圖中水位的數字以此為40,45,如階梯般刻寫數字,按5英尺(約1.5米)遞增,半腰附近還有「WM"的兩個英文字母,設置的目的是為往來航船提醒水位。
1925年8月,三峽奔流而下,奔湧的激流濺起的水花如同條條白龍。據說當時若從這裡拉船上行,最多需要三百多位的縴夫。
1925年8月,雲陽縣峽江景致,對岸建有張飛廟,沿江岸所建的房屋,均有長木支撐。水位下降露出的石巖,有婦人正在洗著衣物。
1925年9月,
巫山神女峰附近。
1925年9月,
三峽的絕壁棧道,
供當地百姓交通出行,
圖中有三人正健步如飛。
1925年10月,
重慶朝天門碼頭,只見臺階寬闊,
兩旁房屋依山而建,
一處早點攤棚煙氣瀰漫,
往來行人穿行臺階之上,
一片熱鬧場景。
1925年10月
正處於服喪期間的一家人合影,
大人小孩都頭戴白布。
1925年10月,
重慶民居的屋頂,
一個大家庭生活在一起,
中間的天井,讓陽光直射屋內,
依稀可見畫屏門窗
幾根竹篙上還曬著衣物。
1925年10月,
鄉村山地田園風光,
依山而開墾的梯田,
錯落有致,形成一圈圈優美的弧線。
1925年10月,
重慶通往貴州地域的山道,
石板路上,苗族百姓挑著框,趕著豬,
還有一位女子打著洋傘。
1943年4月,三峽古道,除了江水行船,陸路進出極為不便,只能通過石壁棧道前行,正見證了李白所寫的《蜀道難》: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而片中一人身著長衫,只見其背影,正登階而行。
1943年4月,
重慶的碼頭,
大小船舶聚集一處。
1943年4月,萬縣城風光,
長江在此流過,淺灘上空地,
千家萬戶的民居,重重疊疊擠在一起。
如今因三峽大壩蓄水,
大片城區已經沉在江中。
來源:圖遊華夏網
如有版權異議請聯繫我們
宣傳雲陽,服務雲陽,用態度做內容!
梯城網 | www.wanbuti.com
商務合作:13320305500 (微信同號)
微信文章不過癮?朋友圈刷膩了?
點擊閱讀原文下載梯城網新版APP,大家一起玩轉雲陽!
來源:開州融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