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相信無論去過武漢的,還是沒有去過武漢的,你問他對武漢的第一印象最深的是什麼?絕大多數人給出的答案都會是「滾滾東流水」的母親河長江。「中國四大名樓」之一的黃鶴樓、國內賞櫻最佳目的地的武漢大學,還有百年老巷被譽為「漢味小吃第一巷」的戶部巷也會名列其中。莎士比亞曾經過,「一千個觀眾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武漢亦是如此,每一個人的眼中關於武漢的印象都有自己的見解。武漢,無論是它的名字,還是它的歷史,對於我們來說都太過於熟悉,所以我最常關注到的都是它耳熟能詳的東西,其實當我們真正的走進武漢會發現原來在武漢境內還深藏著很多「寶藏目的地」,比如距離武漢市區60多公裡的黃陂區王家河街道的大餘灣就是其中一個容易被忽略掉的寶藏目的地。
武漢是長江及其最大支流漢江在城中交匯的城市,也是我國著名的江城,在這裡孕育了太多的華夏文明。這座江城不僅擁有獨一無二的自然風光,也講述了3500年歷史,是我國歷史文化名城、楚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在其境內歷史文化遺蹟眾多,而且每一個都有著相當高的歷史地位和名氣。始建於明洪武二年(1369年)的大餘灣也列在其中,是首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但是它的名字卻鮮為人知。
大餘灣位於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木蘭鄉雙泉村,南距武漢城區68公裡。這裡遠離城市的喧囂,沒有車水馬龍的街道,它是一個依山傍水隱藏於世的古村落,它是一處遠離世俗喧囂的風水寶地。置身於古村落,如果事先並不知道這是位於武漢的古村落,而是第一次來到這裡,有誤以為置身於安徽皖南的古徽州的古村落裡。大餘灣20餘條古巷縱橫交錯,每一條古巷都是青石板路鋪就的,青石板路的兩旁是錯落有致的石砌屋。
大餘灣始建於明洪武二年(1369年),至今已有650多年的歷史。大餘灣現有村民108戶,居民324人,村裡人餘為大姓。從餘氏族譜中可以了解到,在明代洪武年間,江西北部婺源、德興的餘氏家族,在其一世祖餘秀山的率領下,從江西遷徙到黃陂研子、木蘭川一帶,定居下來,繁衍生息,逐漸形成村落。在明清與民國時期,大餘灣的人們善於經商,在商場上發家致富,便開始在家鄉大餘灣大興土木,至今仍保存完好40多棟明清時期的古建築。
大餘灣保存下來的明清時期的古建築,雖然陳舊,但是仍展現著當年的氣勢。古宅沒有整齊劃一頓磚塊,而是把大塊大塊的石頭裁打成方方正正的條石砌成的牆體。硬山頂、翹簷、簷額彩繪、天井、承水池、木雕隔屏、清式架子床、清式扶手椅,處處透露著古色古香,蘊含著濃濃的明清的建築風格。在歷史的發展進程中,這裡的古建築被毀掉一些細節,正是這些模糊的畫面,才讓古村落增添一些滄桑感,才讓古村落的歷史痕跡更加明顯。
走進大餘灣,會發現這裡的古民居也是粉牆瓦黛、馬頭牆,精緻木雕,門前畫簷廊,氣派堂皇,這裡似乎和我之前去過的地方似曾相似?對,和我去過的安徽皖南地區的古徽州村落極其的相似,也是粉牆瓦黛、馬頭牆,精緻木雕,門前畫簷廊,大餘灣的古民居也處處彰顯著徽州文化特色,這也正是典型的明清徽派建築風格。如果不提醒說這裡是在武漢大餘灣,我真的誤以為自己又來到了古徽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