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草別名艾蒿,是我國的傳統中藥之一,分布於東北、華北、華東、華南、西南、西北等地,在我國大部分省區都有分布,具有很高的藥用、經濟及食用價值。
我國現有的艾蒿品種有180餘種, 可謂種類繁多, 其中北艾、海艾、蘄艾、祁艾被稱為「我國的四大名艾」。
一、生物學特性
艾草為菊科蒿屬多年生草本或半灌木植物,整株有濃鬱香氣,喜陽光、耐乾旱、較為耐寒,適應性極強。花果期7—10 月,瘦果長卵形或長圓形。
艾草喜溫暖、溼潤的氣候,24 ~30℃為生長繁盛期適宜溫度,但當溫度高於30℃時,莖稈病蟲害加重,易產生老化抽枝;冬季溫度低於-3℃時,會對當年生宿根生長產生不良影響。
艾草對生存土壤條件要求不高,在陽光充足、溼潤肥沃、通透性較好、有機質含量較高的中性土壤中生長狀況好,不耐鹼,以肥力足、排水良好的沙壤或黏壤土為佳。
二、栽培技術
1、整地-施肥
對地塊進行深耕30cm 以上(疏鬆土壤,提高保墒能力,減少土傳病蟲害,深埋部分草籽,利於來年除草)。
結合整地可施入腐熟的有機肥3000~4000kg/畝,磷酸二銨10kg/畝為底肥。
深耕之後即澆1次底墒水。帶溝起平壟,壟面寬1.2m、高10cm,中間略高於四周,兩側帶排水溝,溝寬0.3m。
第二年早春返青時施人腐熟有機肥1500~2000 kg/畝或撒施30kg三元複合肥。採收平茬後,每畝追施1000kg腐熟有機肥。
2、栽培方法
a、種子繁殖
選取2 ~ 3年生的健壯、無病害植株,在10-11月果實成熟時留種,一般在來年3—4 月份播種。艾草種子存活期短,夏季過後就會失去發芽力。種子繁殖艾草成活率很低,且生長速度非常慢,一般不採用這種方法。
b、根狀莖繁殖和分株繁殖
根狀莖繁殖通常在10月份進行。用根狀莖繁殖時可將多年生地下根莖全部挖出,剪成10cm左右的節段,按行距40~50 cm開溝後,照株距15cm平放於溝內,再覆土蓋壓。
分株繁殖一般在2-3月進行。在苗高10 cm左右時,選取從母株分離出的帶根新幼苗,按照株行距30cmx30cm 栽種。每穴2 ~3株,覆土壓實後漫灌保墒,促進緩苗。
3、田間管理
根狀莖在地下越冬後於第二年3月初開始萌發,4 ~ 5月地上莖葉生長旺盛,莖從中部以上有分枝,莖下部葉在開花時枯萎。霜凍後地上部分枯萎,地下部分可在田間越冬。
當苗高30cm左右時,可在陰雨天撒施尿素90 kg/畝用作提苗,但僅適合於第一年栽種,以後不使用,否則會影響艾草自身有效成分含量的積累,使艾草品質降低。
4月上旬中耕除草,適當深耕,約15 cm左右。每茬艾草採收過後均要追肥,以有機肥為主,適當配以磷鉀肥。
下雨及時排水,保持排水溝通暢;天氣較乾旱時,及時澆水,苗高80 cm 以下時可進行噴灌,苗高8 0cm 以上時,為避免發生倒伏,需大水漫灌。
每隔2年左右要翻曬耕地,清除過密的宿根和莖基,調整艾草的種植密度,使其生長空間增大,便於提高光合作用,加快艾草生長,減少病害。栽培3-4年後,老株要重新栽種。
4、採收
每年3 月初越冬的根莖開始萌發,4 月下旬採收第1茬,每畝每茬採收鮮產品750 ~ 1000 kg,每年收穫4 ~ 5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