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路,在廈門人眼中始終是一個熱鬧的存在。不論白天還是黑夜,那裡都是人山人海,門庭若市。
但在高樓林立,繁華似錦的中山路上,卻藏著與其形成鮮明反差的一隅。這個地方就叫——鹽溪街。
一個你可能聽都沒聽過的地方,但斑駁的磚牆,遺棄的院落...都在訴說著它的歷史。
1
深藏在鬧市中的老巷子
鹽溪街,無意中從網上得知的一個地方,光是聽名字就被吸引了。
導航顯示鹽溪街就在中山路附近,已經把中山路踩遍的好料菌,很好奇它究竟藏在哪個犄角旮旯。一路彎彎繞繞,先是進入了外清巷。
再接連轉過幾條窄巷子,尋尋覓覓,終於看到門牌上寫著「鹽溪街」三個大字。一路詢問,不是搖頭表示不知,就是不確定的說一句「好像在後面...」,可見它藏得有多深。
其實,鹽溪街大約得名於20世紀初,古時廈門城東門外有條專業鹽醃芥菜的小巷叫「鹽菜巷」。巷頭有發源於白鹿洞的溪流經過,這條溪流的兩岸就叫做溪仔墘。
因醃製鹹菜的作坊先後歇業,溪面被石板覆蓋成為街路,一些文人雅士相繼在此建房舍,也因此有了「鹽溪街」。
陳舊,是對這裡的第一印象。錯亂的電線交織著,白色的牆壁爬滿了青苔,門窗上鏽跡斑斑...巷子裡的一切斑駁似乎都在訴說著歲月。
一眼望去,周邊都是紅磚瓦房或是兩三層的低矮小樓,仿佛穿越到了另一個年代。
每戶人家的門口都貼著大紅的對聯,懸掛著破舊的信報箱,屋前四處晾曬著衣物...一股濃濃的舊時風情撲面而來。
巷子裡都是些老派的建築,一些房子年代久遠,直接在牆上貼著「危險房屋」幾個大字。
還有一些像是被人遺棄的廢墟,院子裡長滿了雜草。只有那扇破舊的鐵門,留下了曾經生活的痕跡。
2
這裡,有老廈門人的記憶
漫步在鹽溪街,你會發現難得的靜謐。偶爾看到一兩個房屋出租的廣告,可是院子裡也沒有多少熱鬧的痕跡。
小巷幾乎沒什麼人來往。只有偶爾看到一兩個打傘的大媽,外出逛街採買東西。
遇見最多的反而是外賣小哥,但是對於鹽溪街錯綜複雜的小巷,他顯然也是無能為力。
在巷子裡轉了一圈又一圈,然後索性停下,打電話求助「你家在哪」。
雖然錯綜複雜,但作為不折不扣的老巷,這裡到處都是老廈門人的記憶。舊式的理髮店、縫紉鋪、兒時的小賣部...
特別是小賣部,就跟小時候的一樣,賣著各種零食雜貨,看店的也大多是阿公阿嬤。
小賣部的大爺說,他們家從祖輩開始,已經在這居住了150多年。一點一滴早已和老巷捆在了一起。
也許一天下來也不會有太多的生意,但或許就是這「偷得浮生半日閒」的樂趣,讓大爺仍然在堅持著。
3
濃鬱的人文氣息
除了有歷史,鹽溪街被稱為最有文化的一條街。
因為當年這裡住著許多文化名人,在這裡可以看到許多「故居」。
鹽溪街18號:民初教育家、詩人陳桂琛故居
鹽溪街12號:李世俊故居
鹽溪街15號:著名書法家、詩人李禧故居
鹽溪街15號:著名書法家、詩人李禧故居
這裡孕育了歐陽楨、陳桂琛、李禧、呂世宜、柯伯行、林採之、沈觀格等廈門近現代史上著名的文化人士。
4
廈門第一市場
在鹽溪街居住的人們,都對一個地方耳熟能詳——古城東路。
從鹽溪街走到三官巷,古城東路就赫然就出現在眼前,仿佛從迷宮走出,一個新天地猛然出現眼前。現在的古城東路冷冷清清,沿街都是一些茶葉、特產小鋪。
但是在早期,這條路可是熱鬧繁華。一頭連著新華路,另一頭是中山路,很長時間裡,這裡被老廈門人稱為「一市」,是廈門最早的現代菜市場。
後來,由於「農改超」「一市」消失。只有歷經歲月洗禮的「第一市場」招牌,還完好的保留了下來。
時間仿佛停留在這裡,經歷歲月更迭,鹽溪街仍舊保持著自己的味道。
出則繁華,入則幽靜,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鹽溪街就像是被眷顧了一般。
這裡濃縮了老廈門人的生活方式,雖然在城市發展的進程中,這些老街老巷不知道還可以保留多久。
但是只要你走過了,便再也難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