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駕國產特斯拉Model3,國產後是真差還是真香?
大家好,我是小伍說車,這一次給大家測評的車型是售價34萬元的特斯拉model3國產後驅長續航版,自從特斯拉model3正式國產以來,一直佔據著市場上純電動車銷售量榜首的地位,特別是在北京道路上的能見度極高,後期長續航板是目前特斯拉model3全系車型中續航最長的一款,也是在使用便利性上最接近傳統燃油車的型號。特斯拉品牌從很早就開始布局自家的超充網絡,不僅充電快,用戶體驗也好,插槍就衝拔槍就走,不需要在充電樁上進行任何多餘的操作。目前主流的v2超充最大充電功率可達120多千瓦,大約半小時就可以充將近300公裡的電量。當然如果你的居住或工作地點有慢充條件,這才車的使用便利性就已經能夠滿足日常基本的通行需求了。
在我這幾天的駕駛中model3驅長續航版的電耗約為百公裡13千瓦時,理論上的最大續航裡程約為580公裡,根據不同的充電電價,百公裡電費約為6~30元,比同價為汽油車要便宜得多。早期的一些電動車動力響應雖然快,但是很突兀,很容易引起駕駛者和乘客的不適。而特斯拉model3的動力輸出特性是那種既輕快又柔和的風格,哪怕是對於第一次開電動車的人,也完全不需要專門的適應過程。如果你把動力模式設定到運動,全力踩下加速踏板,model3驅長續航版瞬間的加速能力超過了這個價位上的絕大部分燃油車,方向盤很小,轉向比也較一般的車型小了很多,車身動作特別直接,很有運動味道,不足在於低速時轉向手感過於沉重,停車的操作不夠輕便。
如果把model3看作一臺運動型車,考慮到操控性水平,那麼它的底盤減震舒適性是可以令人滿意的,行駛噪音比同價位轎車要高出很多,特別是在長期高速行駛時,風燥和路噪可能會引起乘客的不適,不過動力總成很安靜,也沒有運轉震動。特斯拉屬於較早較激進,在車上裝備自動駕駛輔助功能的廠家,也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autopilot的功能。
與當前許多廠家同樣裝備的L2級駕駛輔助系統相比,autopilot系統最大的優勢是開啟條件較為寬泛,對於道路中心的瞄準也比較靈敏,能夠支持的輔助轉向角度也較大,但對路上常見的加塞車輛反應仍有滯後,跟隨前車的加減速節奏也比較生硬。此外自動變線功能和導航輔助駕駛功能仍不夠完善。我在幾天的駕駛中特意嘗試了不同道路下autopilot的使用,總體感受是在車少路好的環境下好用,而諸如堵車,城市環路等複雜路況,它的使用反而會給我帶來更大的刺激。
特斯拉model3誕生自專門的電動車架構,所以從車身造型上就能看出與同尺寸燃油車的顯著差異。為了在車身中部布置電池組,它的軸距更長,車輪更貼近車身4角,低矮的前廂之後是高聳而連通至車尾的弧形穹頂,這樣的結構是為了在車內空間和空氣動力學布局之間達到一個比較完善的平衡。但即便如此,你還是能夠感覺到車內的地板和坐姿都比一般的汽油轎車要高。優點是視野很好,不足是車內空間,特別是後排空間仍然侷促。我最初以為model3的後備箱蓋會一直伸長到車頂,但實際它是一臺標準的三廂車,後背相蓋很短,而且荷葉位置很靠後,這就導致後備箱開口很小,拿起行李不方便。此外後備箱蓋開關操作很沉重,需要費力操作,特別是對力氣小的女生不太友好。
在model3上整車包括儀表在內的絕大部分功能開關和設定都被集中在了中央的15英寸大屏幕上。第一次使用確實會有很高的門檻,比如我現在想調整後視鏡角度,車門板和中控臺上都沒有後視鏡調整按鈕,需要在大屏幕調出後視鏡調節菜單,然後按方向盤上的滾輪分別調節左右後視鏡。再比如我想全車解鎖車門和中控臺上還是沒有解鎖鍵,需要點擊屏幕上方非常小的解鎖按鈕,甚至連調整雨刷器都需要進入二級菜單。以上這些功能讓第一次接觸model3的人在行駛中操作的話,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不過熟悉了這些界面之後,我感覺這套大屏作業系統無論顯示反應速度還是菜單邏輯,都比大部分所謂智能汽車做得更好更直觀。簡潔的內飾不僅富有科技感,還把更多的位置留給了儲物格。
我身邊的人在這幾天乘坐摩託車的過程中,對於這臺車的內飾設計也完全是兩極分化的評價,有人趨之若鶩,另一些人則完全接受,不能有可能比別人高,特斯拉model3外形尺寸小,乘坐空間小,配置水平一般,做空粗糙,那是毫無豪華感行駛噪音大,作為純電動車日常活動半徑還受到限制。
以上這些產品特點看起來都與市場上的主流購車訴求相悖,但它每月1萬多臺終端銷量,似乎又在以一己之力挑戰,甚至顛覆著大家的消費理念,以及廣大車企長久以來對市場的理解和造車的認知。model3的成功到底是因為它是電動車,還是因為它是特斯拉,我個人理解,後者對市場的影響更大一些,這也是其它新能源車企無法複製成功的原因。很多人理所當然的以為特斯拉成功就代表新能源車成功,特斯拉顛覆市場就代表新能源車立刻要取代燃油車,其實這些理解都是很狹隘,很不符合邏輯的。特斯拉的出現實際上是樹立了一個標杆,消費者並不需要第二個特斯拉,但消費者需要的是一個比特斯拉更強的企業,能造出比特斯拉更好的新能源車。
易車號作者提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