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時報》報導稱,近日萬事達卡(Mastercard)亞太區聯席總裁 Ari Sarker 表示,他們將考慮支持受政府監管的數字貨幣。Sarker 稱公司正開展一項試點工作,使用戶可以將比特幣提現至萬事達卡帳戶中。不過他重申萬事達卡網絡現在仍不支持比特幣交易。
在上周舉行的亞洲 Money 20/20 活動上,萬事達卡亞太區創新支付實驗室副總裁 Tobias Puehse 告訴《好奇心日報(www.qdaily.com)》,該實驗室已經申請 30 多項跟區塊鏈和數字貨幣有關的專利,並將此視作支付、清算領域的新嘗試。
多年來,萬事達卡、維薩(Visa)等銀行卡清算機構的商標打在全球數十億張信用卡卡面上、貼在商戶門窗上。按照萬事達卡亞太區聯席總裁凌海的說法,消費者只要看到這些 logo,就知道不管他持哪家銀行發的卡,都能在這裡消費。
但掃一下條碼就能支付的支付寶和微信支付在拿下中國大陸市場後,進一步在境外支付市場挑戰老牌卡組織。中國香港、新加坡、韓國、印度、緬甸、寮國……馬雲和馬化騰的公司跟當地支付公司合作或者直接買下它們,進入當地市場。
消費者跟這些電子錢包直接接觸。逐漸的,卡組織跟消費者的關係不再如之前那樣密切。在印度,螞蟻金服數十億美元投資支付公司 Paytm,後者移動錢包交易額早在 2016 年就超過印度儲蓄卡、信用卡交易額之和。
對區塊鏈的投入和對數字貨幣持開放態度,只是萬事達卡創新的一部分,它們在找新出路。從 2013 年起它開始拓展旗下的電子業務,先後推出了 PayPass 電子錢包服務和 MasterPass 服務,將數字錢包和商家結帳等功能整合在一起。它們試圖將手環、戒指、車鑰匙等智能硬體變成支付工具。去年,萬事達卡做了張可以驗證指紋的信用卡……
然而這些只是改變支付介質的創新大概很難打動消費者。一位參加 Money 20/20 的萬事達卡員工稱,在新加坡、德國這些非接觸支付很普及的地方,人們用卡靠一下 POS 機就完成消費了,為什麼還要用手機、手錶、手環?幾種支付手段間的體驗幾乎沒有差別。
2016 年,中國電子支付交易額三倍於銀行卡交易額;支付寶、微信等非銀行金融機構經手的交易額接近 100 萬億元,是銀行卡消費的兩倍。凌海談到這一現象時也承認「微信支付、支付寶不是贏在二維碼上面,而是客戶體驗上面」。兩家網際網路公司用更好的支付體驗打敗了銀行卡。
題圖由作者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