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屢次違規被責令整改 殃及數十家企業IPO
瑞華會計師事務所被近80家新三板公司拋棄
瑞華將面臨品牌被「抹黑」、經濟收入銳減等多個方面的打擊。此事將會對國內會計師行業的競爭格局產生深遠影響,瑞華已經走下了「神壇」
法治周末見習記者 徐依祿
網上瘋傳的瑞華會計師事務所(特殊普通合夥)(以下簡稱瑞華)被罰消息,終因財政部及證監會的官方聯合發布而坐實。
2月21日,財政部官網發布了《關於責令瑞華會計師事務所(特殊普通合夥)暫停承接新的證券業務並限期整改的通知》(財會便(2017)3號)(以下簡稱《通知》)。第二天,證監會官網作了同樣內容的發布。
《通知》的下發單位為財政部會計司、證監會會計部,文件籤署時間為2017年2月14日。
《通知》指出,瑞華未能勤勉盡責,分別於2016年12月以及2017年1月受到行政處罰,為了維護公眾利益和資本市場秩序,根據相關法律法規,財政部、證監會責令瑞華自受到第二次行政處罰之日起暫停承接新的證券業務,並於2月內完成整改並提交整改報告。
瑞華被處罰的事實公布後,瑞華服務的多家新三板掛牌企業接連發布了更換會計師事務所公告。
對此,著名經濟學家宋清輝分析稱,瑞華作為內資事務所中的龍頭老大,服務的企業數量眾多,此事發生後,預計他們都會更換會計師事務所,不再聘任瑞華。
「瑞華將會面臨品牌被「抹黑」、經濟收入銳減等多個方面的打擊。此事將會對國內會計師行業的競爭格局產生深遠影響,瑞華已經走下了『神壇』。」宋清輝說。
屢次違規
近年來,不少上市公司涉嫌財務造假醜聞的幕後總有一個合謀者的影子,那就是大大小小的會計師事務所。瑞華雖不是第一家觸發「監管紅線」的事務所,但作為資本市場體量龐大的「看門人」之一,卻是給行業觸動最大的一家。
根據中國註冊會計師協會2016年10月發布的業內百強榜,瑞華業務收入超過40.3億元,註冊會計師人數超過2500人,被稱「內資第一」。此外,瑞華在2016年會計師事務所綜合評價「百家排名」榜上,排在全國第二位,僅次於普華永道中天會計師事務所。
但證監會行政處罰委今年第一份處罰函就給了瑞華。在這份處罰函中,財政部與證監會明確指出,瑞華此次被暫停承接新證券業務兩個月的主因是瑞華近期連續被處罰兩次。
據證監會公告,一次處罰在2016年12月6日,由證監會深圳監管局執行。處罰事由,原國富浩華會計師事務所,後更名為瑞華會計師事務所(特殊普通合夥),對深圳鍵橋通訊技術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至2012年財報的審計報告存虛假記載,存在虛構合同虛增銷售收入、成本及虛構應收帳款回款的財務舞弊行為。因此,深圳證監局責令國富浩華所改正,沒收國富浩華所鍵橋通訊2012年度年報審計業務收入70萬元,並處以70萬元的罰款。
另一次處罰在2017年1月6日,瑞華所對亞太實業2013年年度報告實施審計時未勤勉盡責,所出具的審計報告存在虛假記載。證監會深圳監管局對瑞華下發《行政處罰決定書》顯示,瑞華審計亞太實業2012年、2013年持有濟南固鎝電子器件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濟南固鎝)48%股權時,未對上述股權對應的長期股權投資,計提減值準備金,導致其2013年虛增淨利潤237萬元(未考慮所得稅因素),佔當期淨利潤的90.54%。證監會決定對瑞華所責令改正,沒收業務收入39萬元,並處以78萬元罰款。
「像瑞華如此審計造假的情況,還屢屢成為造假同謀,這儼然成為資本市場的一大惡性事件。」宋清輝向法治周末記者表示。
記者注意到,在財政部、證監會下發《通知》前,股轉系統對各主辦券商下達通知,並要求各主辦券商確認各掛牌公司1月6日後聘請瑞華的情況。
股轉系統通知表示:根據中國證監會聯合財政部下發的通知,瑞華自2017年1月6日起被中國證監會暫停承接新的證券業務,因此,對於2017年1月6日之前已經掛牌公司股東大會審議通過聘請瑞華提供證券服務業務的,瑞華可以繼續開展業務,除此之外的其他情形,瑞華不得開展相關業務。
連鎖反應
隨著瑞華遭罰事件的不斷發酵,其服務的部分公司也開始聞風解約。
在知名財經評論員曹中銘看來,此次瑞華被重罰對其自身業務將引發「連鎖反應」。不僅瑞華自身信譽受損、營收和客戶源將受到衝擊,就連聘用瑞華的已上市公司也可能受牽連,或殃及瑞華服務的40多家IPO公司審核程序。
對此,記者從證監會《發行監管問答——關於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中止審查的情形》獲悉,中介機構執業行為受限將導致IPO審核程序無法繼續,其中第二種情形為:保薦機構或其他中介機構被中國證監會依法採取限制業務活動、責令停業整頓、指定其他機構託管、接管等監管措施,尚未解除。
此外,記者梳理東方財富Choice數據發現,目前瑞華服務的新三板企業達到1128家,待掛牌企業24家,117個項目正在申報中,堪稱新三板市場第一大會計師事務所。
但瑞華被罰事件被爆出當日,為了與瑞華「劃清界限」,星亞股份、鑫時空兩家新三板掛牌企業決定不再繼續聘任瑞華作為其審計機構。隨後,江西廣藍、海高通信、善之農、達俊宏、青蒿藥業、社憂網絡、金錢貓在內的多家新三板掛牌公司同樣決定不再聘任瑞華作為2016年度審計機構。
據法治周末記者不完全統計,1月6日以來,已經有近80家新三板公司宣布不再繼續聘請瑞華。
「證監會和財政部一起重罰瑞華,此舉傳遞出明確的信號很明確,就是監管層多次強調的從嚴監管、全面監管。強化對中介機構的監管,不但有利於遏制上市公司財務報告虛假等問題,而且有利於保護投資者利益。」宋清輝說。
記者了解到,監管層在重罰瑞華後又作出新的部署。法治周末記者從財政部獲悉,財政部、證監會聯合發布關於瑞華的處罰公告兩日後,財政部發布了「關於做好證券資格會計師事務所2016年度報備工作的通知」。
財政部在上述通知中明確指出,各證券資格會計師事務所應當高度重視,通過年度報備真實、全面地反映證券資格會計師事務所的現狀和發展趨勢,不斷優化證券資格會計師事務所內部治理,推進證券資格會計師事務所持續發展。
證監會新聞發言人張曉軍2月24日表示,證監會將就修改《證監會行政許可實施程序規定》(下稱《規定》)徵求意見,對中介機構涉案後有關項目被不予受理和中止審查等措施作了明確。
緣何失職
對於行業龍頭瑞華接連違規的原因,首創證券研發部總經理王劍輝向法治周末記者表示,由於審計行業競爭激烈,會計師事務所為獲取利益,不惜被處罰的代價,在審計過程中會遵從上市公司意願行事。
「究其根源,違法成本低廉應該是瑞華故意違規的主要原因之一。」宋清輝說,會計師事務所等中介機構頻頻參與造假,說明有一些會計師事務所因受利益蠱惑,已經放棄了基本原則和操行底線,造假預期收益遠大於違法成本是其最大「動力源」。根子則在監管缺位、懲戒不力,客觀上縱容了違規行為。
宋清輝向法治周末記者表示,證券市場的投融資活動,高度依賴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相關信息的真實、準確以及完整的信息披露,而會計師事務所、評估等中介機構作為資本市場的「看門人」,若不能及時有效地嚴格履行對上市公司相關文件的核查和驗證義務,最終的結果就會損害廣大投資者的利益,進而導致併購重組市場中出現亂象頻出的情況。
「只有讓失責的中介機構承擔沉重的違法成本,才能夠從源頭上杜絕問題的產生。另外,應建立健全中介機構黑名單庫,對於不合格的中介機構,證監會讓其『走人』。」宋清輝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