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景舟:紫砂壺界「一代宗師」

2021-02-08 大臻藝術網

他是藝術界公認的壺藝泰鬥,

身價最高的紫砂藝術大師。

他的作品,脫俗樸雅,儀態紛呈

造型古樸典雅,雄健嚴謹,

線條流暢和諧,大雅而深意無窮,

散發濃鬱的東方之美,

他便是紫砂壺「一代宗師」——顧景舟。

顧景舟(1915-1996),原名景洲。別稱曼希、瘦萍、武陵逸人、荊南山樵。自號壺叟、老萍。宜興紫砂名藝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他在壺藝上的成就極高,技巧精湛,且取材甚廣,是近代陶藝家中最有成就的一位,世稱「一代宗師」、「壺藝泰鬥」,作品為海內外各大博物館、文物館珍藏。


1915年,顧景舟出生在一戶宜興上袁村的摶壺人家,父親顧炳榮給他取名「錦洲」,後他自改名為「景舟」,寓意為競舟於藝術的海洋。少年時的顧景舟耳讀目染,作壺的技藝早已小有名氣,一把壺更價值「五鬥米」。

早年,他還剛嶄露頭角,一次在當地茶館,偶然聽到一群茶客在談論自己做的茶壺。其中,一位資深的老茶客正拿著一把洋桶壺點評,站在一旁的顧景舟,耳聽其詳。

顧景舟 洋桶壺

老茶客列舉顧壺幾大不足,說得有鼻子有眼。而一旁聽得仔細的顧景舟卻早已羞愧得耳根發熱,背心冒汗。老茶客說話有些偏激,但評壺觀點卻還是有些道理的。

一向追求極度完美、容不得半點瑕疵的顧景舟,突然覺得,自己的壺藝功夫還很淺,待改進的地方確實還有很多。於是,他幾步上前,從老茶客手中接過茶壺,將茶壺摔得粉碎。

顧景舟 如意仿古壺

在眾人回過神,正想要斥責這個不知從哪來的魯莽少年時,卻見男孩不慌不忙行了個禮,說:我就是顧景舟,先生您剛才的話是對的。明天還是這個時辰,我會賠一把新壺給您。說完,顧景舟揚長而去。

這一連串的行為,讓眾人目瞪口呆。茶館裡老茶客們大多以為「顧景舟」只是某個經驗豐富的老名匠的化名,可沒想到真人竟只是個孩子,不禁肅然起敬。

一向認真的顧景舟,沒有食言,第二天,新壺送來了。只見那把洋桶壺,壺身筆挺,肩胛方正,壺嘴剛勁,風骨凜然,任誰都再挑不出半點瑕疵來。

顧景舟對於壺的苛刻要求,便成了他的人格寫照,不論是款式還是質量都力求上乘的態度,被他摔掉了的「瑕疵品」不計其數,而就在這不斷毀了重來的過程,就成就了顧景舟壺藝泰鬥的名聲,因為,凡其出手,必是精品!


1958年,全民煉鋼鐵的洪流充斥了整個古街深巷。顧景舟所在的紫砂工藝廠也不例外,當時,紫砂廠到處懸掛著這樣的橫幅:三天學會製作高級工藝品,儘快實現制壺工業化。

「多快好省」,是當時的時髦話,而手工制壺已經被公認為「速度太慢」而摒棄於一邊。甚至,有人公然提出,要用機械化來替代手工製作紫砂壺。對於純手制紫砂壺,持有深厚感情的顧景舟,出於心急,不顧形象、毫不忌諱地破口而出:「無知」。然而,一個人的聲音是無力的。堅持手工制壺的顧老,受到了大家的排擠與冷落。

紫砂大師顧景舟先生工作照

隨著「文革」的到來,形勢日益嚴峻。一日,顧景舟的工作室門上,出現了一幅醒目的標語:打倒偽保長顧景舟!徒弟們看到了,非常氣憤,隨即撕了下來。而顧景舟臉色煞白,久久無語。

又一日,顧景舟工作室裡,居然出現一幅漫畫,一隻放壺坯的套缸上,棲息著一隻老虎。旁邊還有一行歪歪扭扭的打油詩:壺坯進套缸,終日懶洋洋;為何不敢曬太陽,老虎坐在套缸上!無非是形容顧景舟壺做得少,拙劣的創意,包藏著被扭曲的用心。面對這樣的指責,顧老雖心痛,但仍在私下裡偷偷設計著壺。

在一張數十年後被發現的紙色泛黃的紫砂壺設計圖紙一角,寫著這樣一行小字:1966年。9.21配製,景舟。說明這期間,顧景舟雖遭到眾人的不滿,但仍未放棄創作。

由於與領導作對,顧景舟被調入了機械作業的機動車間。無奈的顧景舟,還是去了機動車間,每天埋頭工作。一次車床作業,他不慎被一隻轆轤擊中頭部,瞬間血流如注。被送往醫院時,經確診,是腦震蕩,躺了半個月,才慢慢康復。

就在這時,廣交會傳來消息,凡是用「機械化」灌漿製作的紫砂壺,因為滲水,因為失卻了藝術個性,而被全部退貨。這一鐵的事實證明,顧景舟的堅持是對的。他用自己的流血,守護了手藝人的那份尊嚴。

顧景舟款 「文革壺」

1968年,紫砂工藝廠接到一筆大宗「水平壺」業務。訂戶要貨甚急,而剛進廠的許多藝徒,尚未掌握以手工來捻壺蓋上的「的子」(即壺蓋上的鈕)的技藝。顧景舟站出來說,「的子」的事,我和漢棠(紫砂藝術大師)包了。

數以千計的水平壺全部由顧景舟把關,此壺後來俗稱「文革水平壺」。由於他的把關,這批壺的質量很高,當時出廠價4角錢一把,後來,收藏市場上漲到3000元一把。1973年,「文革」勢頭已然出現頹萎。國家領導人出國訪問又將紫砂作為了國禮。顧景舟更是被廠方召去,接受了製作國禮的重任。


顧景舟做壺60餘年,在心摹手追明代、清代、民國諸名家的同時,一改清初以來紫砂壺纖細繁瑣、堆砌繁華之氣,追求壺體線條的流暢舒展,權衡比例的協調秀美,注重造型的簡樸大方,獨創出了屬於自己,那雄健而嚴謹、流暢而規矩、古樸而典雅、工精而秀麗的藝術風格,被譽為壺藝泰鬥、一代宗師。

在20世紀40年代就有「寸壺竟有鬥米貴」的聲譽的他,如今也在不停刷新著中國紫砂壺的拍賣新紀錄。在很多人眼裡,他的一把壺,是尊嚴的象徵,也是可以升值的財富,就這樣,顧景舟成了紫砂壺藝界身價最高的大師。

顧景舟制 松鼠葡萄十頭套組茶具 2015秋拍 8960萬元成交

如此高的拍賣價格,是有心炒作?還是名副其實?我們無法一概而論,然而,但當我們以純藝術的眼光,仔細欣賞顧景舟存世不多,卻個個經典的美壺時,我們能感受到更多的是一位痴迷於匠人對於自己作品的用心。

▼一組松鼠葡萄十頭套組茶具

絕美細節高清圖

一生惜壺如命的顧景舟,將自己的愛,變成了一生永不言棄的執念與恪守,他的素壺,寧可出水芙蓉,不願鏤金錯彩,體現了制壺人對於精確度的最高要求。

他帶徒弟罵得最多的一句話是「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而對於自己,他曾用三個多月的時間改進一把提梁壺,為的只是讓其出水口更順暢,茶人用著更舒心。他的仿壺,更是到了以假亂真的程度,曾被故宮當作真品珍藏……

1955年顧景舟與紫砂名藝人朱可心討論「松鼠葡萄十頭套組茶具」的製作工藝

茶壺因茶而生,茶、壺相伴,淡久生香,而胎質細膩、蘊蓄茶香、色調淳樸古雅的紫砂壺,更是茶的最佳配侶。

茶水是細膩,好茶自當配好壺,這是中國人獨有的生活情趣,而正是有著像無數個顧景舟這樣,擁有將簡單的事物,發揮到極致的苛刻匠人,才使得這份閒情雅致成為了難得的藝術,專注的美學!

— 顧 景 舟 美 壺 大 全 —

▼雙線竹鼓壺

以竹為題材,誇張變化成形,壺身塑成主幹,竹節簡潔有致,中正沉穩。流、把化為新抽嫩枝,動勢內醞,生動有力。蓋上堆塑屈曲的竹枝為橋形鈕,鈕下貼塑竹葉紋飾。

▼均玉壺

此壺為綠泥製成,其色青綠溫婉,包漿自然古樸,如石似玉。壺身為圓角方柱體,口呈圓形,短坡頸。曲流、耳把、橋鈕、圈足均方中見圓,巧妙延續。圓形蓋配以方橋鈕,別致精美,大有古意。此壺結構嚴謹勻稱,質地細膩潤澤,技藝嫻熟老練,構思巧妙。造型深諳方圓和諧之美,沉穩中見靈動,方圓中寓天地,給人一種端莊、寧靜的大雅之美,是顧景舟先生的傳世精品之作。

▼藏六抽角

壺身略成扁圓狀,由鈕、蓋、口、身以至圈足皆貫以六稜,線條明析工整,轉折合度,筋囊飽滿圓潤,圓中見方、方中寓圓。此壺成型難度高,造型挺拔有力,做工嚴謹。

▼此樂壺


壺身扁圓如鼓,下大上小,蓋的亦採扁圓形與誇張的瘦高提梁相互襯映,使整體造型看來既協調又雋永有味。提梁順壺身較窄的肩部向上漸開,頂部與壺底寬度略同,成倒梯形,和壺身上下對稱。

▼仿古如意壺

壺身似一端正周整的圓扁葫蘆,長流的轉折呼應重心略向上的環形把,使扁腹向左右延伸,而蓋鈕巧妙地凸起令壺的重心上移,腹似虛實有通壺顯得精實有神,不致扁塌。流、的、把這三點搭配最是高明。

▼高虛扁壺

壺身似一端正周整的圓扁葫蘆,長流的轉折呼應重心略向上的環形把,使扁腹向左右延伸,而蓋鈕巧妙地凸起令壺的重心上移,腹似虛實有通壺顯得精實有神,不致扁塌。流、的、把這三點搭配最是高明。

▼高腰線提梁壺

壺身似鼎,以圓弧線條構成,力求渾圓飽滿,唯圓柱提梁框出一片正方,虛實相應,更添此壺神韻。壺肩飾以三道圓環,有效地平衡視覺重心。豐厚的流弧度變化極大,顯得興味盎然。

▼供春壺

取老樹癭為形,樹皮斑駁滿身,紋理繚繞,以瓜蒂形為蓋。泥色黃褐,樸質古拙,壺身輕巧端握舒適,出水流暢。化老醜樹癭為壺,大有返璞歸真之意境。

▼井欄壺

井欄壺周身皆由弧線構成,線條圓融有力,簡潔明快。壺身雖圓似方,沉穩而不凝滯。斜斜向上的管狀流和重心略為下沉的環形把,前後呼應。壺的造型簡單卻無以增減,再三觀之韻味無窮。

▼菱花壺

採六瓣菱花式造型,橋形蓋鈕與口、身、圈足協調統一成一隻六方菱花,筋囊向口收縮與蓋上菱花紋路緊密吻合,毫釐不差。底微內凹。整體製作精細規整,線條簡潔流暢,色呈赭紅溫潤雅致,可稱佳品。

▼墨泥石瓢壺

石瓢壺做者雖眾,卻各有風格。此壺不僅工精藝謹,細膩獨道,流、把、的、足搭配恰當、比例合度,造型挺拔精神墨泥色閃耀著青銅光澤,更散發著內斂自省的雋智意味。

▼牛蓋蓮子壺

通體散發一股紮實有勁的精神。圓筒身,肩略呈弧形與前伸的流及捲曲的把手無間地銜接,一氣貫通。把手捲起活似隨時欲揚起的牛尾般生動。壺口與蓋各成一環上下密合無縫。

▼秦權壺

壺形似鍾穩重沉著。蓋與壺身渾成一體,蓋的順著鐘形蓋面弧度拱起做橋形鈕,流向上微屈力感十足,把則呈大橢圓形,壺底內凹。赭紅色澤溫和中正,形制樸素敦厚,古雅大方。

▼上新橋

圓扁腹身。肩上帶一環,蓋口一環,蓋中間再一環,如水波蕩漾,上有橋形鈕立於其中。此壺線條處理得圓潤通融。環形把手上塑一平背與蓋鈕呼應,又似一葉過橋小舟,亦利於提握。

▼雨露天星提梁壺

直線與弧線交錯運用,轉折處明快流利。提梁及蓋的造型設計突出,形成方中有方、方中帶圓、圓中含方的構圖,充分掌握雕塑與空間關係的美學概念。壺身豐厚扁圓穩住了上半部飛揚的勁勢,流則渾厚有力。遠觀此壺有如飛鳥於天。

▼鷓鴣提梁壺

變化提梁的型式及空心蓋鈕以虛襯實,塑造耐人尋味的效果。壺身成短圓筒狀,線條洗鍊明確,與蓋和提梁渾成一體。配以較長的流,更有畫龍點睛之妙。

▼子冶石瓢壺

此壺採上小下大的圓臺造型,把則為上大 下小的倒三角形,與壺身對應成趣。短直流,橋形蓋鈕高高拱起,底有三扁圓足。壺身與蓋密合無縫,滿水後亦不外溢。

▼紫砂壺公冶父壺

下大上小呈三角形的石瓢形,周身皆以圓弧線條構成,嘴、把、的處處銜接自然流暢,線條利落明確,起承轉合交待清楚。下以三圓足支起全身,使壺顯得挺括有神,沉靜而深伊永。

▼座有蘭言壺

壺體呈扁腹狀,直口,短頸,管狀流,配環形把。弧狀蓋,乳釘形蓋的中有小孔,底內凹,朱泥色華而不膩。渾圓雅致,有大家風範。一側刻有「座有蘭言]。

▼瓜梨壺

瓜梨成壺,以蒂為的生動巧妙,壺身為瓜結實豐美,而不流於肥碩,有型有款。渾不似多數以瓜果肖型的作品務求飽滿欲破為美,此壺做來令人神清氣爽。

▼雙線竹鼓壺

以竹為題材,誇張變化成形,壺身塑成主幹,竹節簡潔有致,中正沉穩。流、把化為新抽嫩枝,動勢內醞,生動有力。蓋上堆塑屈曲的竹枝為橋形鈕,鈕下貼塑竹葉紋飾。

▼小石瓢壺

壺身及蓋鈕呈三角形,壺式飽飽厚厚,蓋鈕則輕巧巧拱起如橋狀。直流延壺腹弧度斜向上伸,把則順壺肩平伸向下弓起,形狀非圓非方,前後相應妙趣橫生。造型雖簡,卻更能在質樸中見深厚。

▼雲肩如意壺

造型簡煉有致,以細部雕琢刻劃加以變化。扁鼓身,直頸,管狀流微曲做蓄勁吞吐狀,環形把,下有三隻鼎狀足。肩上堆塑雲形圖案,壺口與蓋圈刻以仿古圖形,蓋鈕成蓮花微放狀。

————  END  ————


藝術力量經典——充滿張力的人體雕塑


【賞析】人體雕塑作品,發現不一樣的美


【視覺藝術】50張黑白鏡頭下的人體攝影作品,拿走不謝!

相關焦點

  • 獻身紫砂藝術的一代宗師——顧景舟
    一生三次參加全國工藝美術代表大會,在港、澳、臺、東南亞影響特大,被海內外譽為「壺藝泰鬥」、「一代宗師」。授業傳道 奉為宗師  2004年秋,顧景舟九十華誕紀念展覽在無錫舉行,展出顧景舟作品18件,他的徒弟以及顧派門下受到過教益的弟子作品200餘件。近百位紫砂藝人濟濟一堂,在懷念老師時,有許多的感嘆。
  • 顧景舟:紫砂壺一代宗師
    她的離去,讓哀傷的顧景舟懂得,其實,奶奶並非不能長生,如果他能傳承奶奶的正脈,那麼她老人家就可以一直活在他的壺藝裡。毫無疑問,顧景舟此時的生活圈子尚很狹窄。蜀山「福康陶器行」徐祖純家,卻是他經常光顧的場所。徐祖純通文墨,見多識廣,懂陶器諸行,尤擅紫砂鑑賞。他的「福康陶器行」經營得法,生意好,人氣旺,在蜀山陶業頗有聲譽,人稱「三先生」,顧景舟很敬重他。
  • 一代宗師:顧景舟真實坎坷的一生
    ▲掇球1955年10月,蜀山陶業生產合作社設立「紫砂工藝班」,招收第一批藝徒,李昌鴻、沈蘧華、高海庚等人師從顧景舟學藝,顧景舟任生產理事委員兼技術輔導員,負責紫砂工藝班的招生和技術輔導,與朱可心、任淦庭、裴石民
  • 焱壺課堂|紫砂人物傳之-顧景舟
    1982年,他在紫砂研究所講授工藝和造型法則,共20講,把自己多年的心得教給年輕一代。顧景舟向汪寅仙演示制陶技藝顧景舟被紫砂行業內尊為「壺藝泰鬥、一代宗師」。如果他是壺藝泰鬥,那只是技藝的肯定,但他又是一代宗師,是他把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教給了他的學生,他的學生又交給了後人,對技藝的傳承作出了巨大貢獻,這才不愧一代宗師的稱號。
  • 顧景舟紫砂壺歷年拍賣記錄
    世稱「一代宗師」、「壺藝泰鬥」。  1981年香港第六屆亞洲藝術節上「紫砂特藝班」的這批作品大展紫砂陶藝雄風。同時,顧景舟在港為羅桂祥博士、紫砂 陶藝收藏家加冕,為收藏的兩百件藏品作出鑑定,並開辦紫砂陶藝講座。他的博學,對作品的精闢分析,繪許多國家的學者 和鑑賞家留下深刻的印象。顧景舟曾三次參加全國工藝美術藝人代表大會,受到國家領導人的接見。他的作品受到國內外同仁的高度評價。  1982年被國家評定為工藝美術師。
  • 壺藝泰鬥顧景舟——紫砂壺一代宗師之作
    顧景舟原名景洲。別稱:曼希、瘦萍、武陵逸人、荊南山樵。是宜興紫砂名藝人,同時也是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相信大家都知道顧景舟自號壺叟、老萍,海外稱他為壺藝泰鬥,是紫砂壺一代宗師。那麼顧景舟有什麼能力成為壺藝泰鬥?憑什麼被稱紫砂壺一代宗師?
  • 「紫玉金砂」——「一代宗師」顧景舟的紫砂壺之美
    顧景舟(1915年-1996年),原名景洲,自號壺叟、老萍。生於江蘇宜興,宜興紫砂名藝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世稱「一代宗師」「壺藝泰鬥」。18歲拜名師學藝。三十年代後期至上海制壺仿古。1954年進入宜興蜀山陶業合作社。
  • 顧景舟制紫砂壺何以屢創天價
    光陰荏苒,一代壺宗顧景舟大師已經離開我們近二十個春秋,今年正是顧景舟先生百歲冥誕,藝海揚舟,德藝之範,本著對紫砂行業多年來的情愫與當年與顧老相識交往的高山仰止,難抑心中懷念與激動,提筆寫下拙言。北京東正2015年秋拍紫器東來——茶器專場之《獻禮》封面顧景舟先生被譽為紫砂壺界「一代宗師」,對中國近代紫砂藝術發展居功至偉,我與顧老交往的十多年時間裡
  • 紫砂七藝人——一代宗師顧景舟年表及作品鑑賞
    建國後,他積極響應政府號召,參加陶業合作社並組織「紫砂工藝班」的招生和技術輔導工作,培養廠一人批高級工藝人才。1960年代至1970年代初,宜興紫砂陶藝歷經低潮,顧景舟苦苦思索,改進工藝,並遍訪全國各大博物館,尋覓珍品,推陳出新。1975年起,顧景舟多次參加宜興地區古窯址的發掘研究工作,對蠡墅羊角山宋代紫砂窯址進行了認真細緻的考證。
  • 顧景舟制紫砂壺為啥這麼貴?
    關注我們約喝茶平臺,為茶文化宣傳推廣,歡迎合作-     顧景舟(1915-1996),原名景洲。1955年1月建社就緒,立即著手負責「紫砂工藝班」的招生和技術輔導的育才重任,培養出現今的很多位高級工藝美術人才。1958年,他積極參與了紫砂技術革新、技術革命運動。
  • 50年前,出廠價4角錢的紫砂壺到顧景舟手裡變成3000塊!
    他的作品,脫俗樸雅,儀態紛呈造型古樸典雅,雄健嚴謹,線條流暢和諧,大雅而深意無窮,散發濃鬱的東方之美,他便是紫砂壺「一代宗師」他在壺藝上的成就極高,技巧精湛,且取材甚廣,是近代陶藝家中最有成就的一位,世稱「一代宗師」、「壺藝泰鬥」,作品為海內外各大博物館、文物館珍藏。出身紫砂世家,摔壺摔出的壺藝泰鬥
  • 6個億紫砂拍賣保持者.顧景舟60把經典作品拍賣紀錄
    顧景舟手跡1981年香港第六屆亞洲藝術節上「紫砂特藝班」的這批作品大展紫砂陶藝雄風。同時,顧景舟在港為羅桂祥博士、紫砂陶藝收藏家加冕,為收藏的兩百件藏品作出鑑定,並開辦紫砂陶藝講座。他的博學,對作品的精闢分析,給許多國家的學者和鑑賞家留下深刻的印象。顧景舟曾三次參加全國工藝美術藝人代表大會,受到國家領導人的接見。他的作品受到國內外同仁的高度評價。
  • 我與顧景舟宗師的一段人文軼事
    彭耀年,高級工藝美術師,知名陶藝家,原創型紫砂藝術家。1960年生於江蘇宜興,蜀山彭氏宗譜傳人,知名陶藝家、工藝美術師,原創型紫砂藝術家。一九七九年,進入紫砂工藝廠,隨陳國良老師學藝,在製作紫砂壺方面也曾得到顧景舟大師的多處指點。
  • 如何鑑定顧景舟紫砂壺?
    點擊題目下方的紫砂壺韻,一鍵關注本帳號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市場的升溫,紫砂壺收藏漸漸從文人雅士轉變成普通大眾,現已成為全民收藏。顧景舟大師的紫砂壺更是受到眾藏家的爭搶,顧景舟紫砂壺收藏大軍的龐大,使得需要鑑定其紫砂壺的人也越來越多,但是除了專業的鑑定大師外,真正了解紫砂壺鑑定的人很少。在這教您如何進行鑑定。
  • 焱壺課堂|紫砂人物傳之-顧景舟
    1982年,他在紫砂研究所講授工藝和造型法則,共20講,把自己多年的心得教給年輕一代。顧景舟向汪寅仙演示制陶技藝顧景舟被紫砂行業內尊為「壺藝泰鬥、一代宗師」。如果他是壺藝泰鬥,那只是技藝的肯定,但他又是一代宗師,是他把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教給了他的學生,他的學生又交給了後人,對技藝的傳承作出了巨大貢獻,這才不愧一代宗師的稱號。
  • 顧景舟,回憶紫砂泰鬥的一生!
    顧景舟(1915.10.18~1996.6.3),原名景洲,別稱:曼希、瘦萍、武陵逸人、荊南山樵,自號壺叟、老萍,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被海內外譽為「壺藝泰鬥」。 今天是顧景舟先生逝世24周年紀念日,讓我們一起回顧紫砂泰鬥一生的經歷及其經典之作!
  • 一代紫砂大師顧景舟——紫砂壺的秘密
    那麼為什麼紫砂壺會那麼出名呢?原因有以下幾個 紫砂泥 一,紫砂泥的成分特性 紫砂泥是粘土、石英、雲母,以及共生的有色耐火粘土,經1100~1200燒制而成,其中以朱、紫、米黃為紫砂泥的基色,可分成:紅泥(朱泥)、紫泥(底槽青)、團泥(即本山綠泥呈米黃色),俗稱「富貴土」。
  • 顧景舟
    1964年,虛歲五十的顧景舟與徐義寶女士結婚。為完成外貿訂貨,顧景舟向周尊嚴、潘持平、顧紹培、徐樂平、陳粉林、張樹林等6人傳授大件花盆的製作技藝,紫砂花盆型、工藝達到極高水準。1976年7月,顧景舟對蠡墅羊角山宋代紫砂窯遺址進行了認真細緻的考證,先後發表數十萬字有關紫砂陶藝的論文,有關紫砂的書刊都聘其為藝術顧問。
  • 紫砂大師顧景舟收藏市場行情
    顧景舟(1915-1996),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在業界被稱為「紫砂泰鬥」、「一代宗師」。原名景洲。早年別稱曼晞、瘦萍、武陵逸人、荊南山樵。晚年自 號壺叟、老萍。18歲開始習陶從藝。三十年代後期至上海制壺仿古。1954年進入宜興蜀山陶業合作社。1956年被江蘇省人民政府任命為技術輔導,帶徒徐 漢棠、高海庚、李昌鴻、沈遽華、束鳳英、吳群祥等人。
  • 紫砂大師顧景舟,一套壺拍賣9200萬元,斯人雖去,風範永存!
    2015年11月在紫砂宗師顧景舟百年誕辰之際,他所親手製作的一套十頭松鼠紋咖啡茶具在秘藏了數十年後,現身北京東正秋季藝術品拍賣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