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中文導報: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前景超越東京灣

2020-12-24 人民日報海外網

來源:中新網

中新網2月2日電日本《中文導報》近日刊發社論稱,2019年新年伊始,中共廣東省委在1月3日召開了十二屆六次全會,提出了舉全省之力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目標。與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東京灣區為代表的世界級灣區相比較,粵港澳在區域優勢、經濟體量、人口規模、土地面積等方面或已望其項背,但在人均發展水平、城市化精細管理、高質量人文生活品質、開放式創新所需要的自由環境等方面尚有差距。目前,粵港澳大灣區進入高速發展階段,未來有更大的發展縱深,可以搭建更大的舞臺、書寫更宏偉的篇章,對中國經濟的引領和示範作用巨大。

2018年11月20日,粵港澳大灣區重要過江通道——虎門二橋最後一片節段箱梁成功架設,主線全面貫通。預計2019年5月實現通車,屆時將有效緩解虎門大橋的通行壓力。圖為建設中的虎門二橋。中新社發 廖西平 攝

文章摘編如下: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國家戰略。2017年7月1日,在習近平見證下,由國家發改委牽頭,粵港澳三地政府籤署了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 2018年10月23日,習近平主席宣布,全球最長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正式開通。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正式成立,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公布在即,作為千年大計的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已經萬事俱備,蓄勢待發。

日本首都圈東京灣,憑藉先進位造和科技實力成為第三個世界級灣區。由於粵港澳與東京灣在人口、地理、產業布局、製造業崛起等方面具有可比性,可以互相學習借鑑,促進共同發展。從東京灣的發展經驗來看,以下幾點值得堅持和借鑑。

其一、堅定不移地以製造業為中心,合理布局,協同發展

同為東亞國家,製造業是日本的立國之本,也是中國經濟的重中之重。東京灣是著名的「產業灣區」,在產業空間布局上實行專業分工、錯位發展。60年代,東京就實施了「工業分散」戰略,機械電器等產業遷移至橫濱、川崎,鋼鐵能源等遷往千葉,形成並發展為京濱、京葉兩大產業聚集帶和工業區。東京中心城區強化了高端服務功能,重點布局了高附加值、高成長性的金融等服務行業,吸引總部經濟,打造奢侈品生產業和文化娛樂產業。目前東京大灣區內擁有38家世界500強企業,是粵港澳大灣區擁有17家的2倍以上,突顯製造業強勢。

其二、加快產業集群,追求經濟規模,堅持發展之路,堅持做大做強

以東京為中心的首都圈,包括東京都、神奈川縣、琦玉縣、千葉縣等「一都三縣」,人口3800萬。在經濟體量上,僅東京都的GDP將近一萬億美元,首都圈的GDP規模超過了韓國的經濟總量。東京「一強集中」的趨勢明顯,「虹吸效應」超強。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規模宏偉,願景遠大, 2030年整體經濟規模將為現在1.38萬億美元的3倍以上,達到4.62萬億美元,幾可匹敵目前日本全國的GDP,除了超強制造業,還會成為世界性技術創新、金融、航運、貿易中心。粵港澳大灣區必須堅持做大做強,發展才是硬道理。

深圳第一樓平安金融中心。 中新社記者 陳文 攝

其三、建設互通互聯的交通網,不遺餘力地打造大進大出的便捷通道

環繞著巨大的東京灣,這裡有東京、橫濱、千葉、川崎、橫須賀和木更津等六大港口以及數個專業碼頭,與羽田、成田兩大國際機場,還有多條新幹線和放射狀高速公路一起,構成了東京灣區海陸空立體交通網,為人流、物流的大進大出提供了有力支撐。

粵港澳大灣區是中國交通最發達地區之一,香港、廣州、深圳等超級都市擁有巨型機場和世界級港口碼頭,港珠澳大橋開通和香港進入高鐵時代,使粵港澳交通網如虎添翼。中國的大交通建設,全國一盤棋,區域統籌,速度快,效率高,有利於更快更善更合理打造便捷通道。

其四、建設城市群,疏解城市病,全面提升精細化管理水平

東京大都市圈依託東京灣發展起來,形成了東京、橫濱、川崎、千葉、船橋、埼玉等大城市和市原、木更津、君津等工業重鎮,以及鎌倉、川越、佐原等歷史文化名城和眾多中小城市組成的大城市群。東京灣區,對大規模人口聚居的城市管理卓有成效,從基礎設施建設到精細化管理;從保持國際化和開放性到無限縮小城鎮差距,都位居世界前列,在不斷提升城市管理和運營能力,持續改善公共環境,提高生活品質各方面,積累了超高水平和能力。

粵港澳大灣區地理上已經融為一體,11個城市(9+2)如何統一規劃布局,形成城市梯隊,貫通公共出行,有效分散人口,各自做出特色,打造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東京灣都市群的發展模式和經驗值得借鑑。兩地可圍繞環境治理、交通規劃、行政服務、生活便利、垃圾分類、服務業經濟等課題互相取經,獲得啟迪。

其五、有效利用在日華人的人才和力量,搭建兩大灣區的交流和溝通橋梁

新華僑華人旅日超過30年,他們擁有的學養、經驗、人脈和資源,是兩大灣區之間最直接的交流和溝通橋梁。比如,東京經濟大學周牧之教授長期研究日本大城市群和世界大灣區發展,是這方面的知名專家。在日中國科學技術者聯盟、日本華人教授會議、全日本中國人博士協會、日本中華總商會、日本廣東同鄉會等社團組織,匯集了各個領域的專家學者和經營人才。

粵港澳大灣區如能合理有效地利用在日華人的人才和力量,既能在規劃和建設過程中獲得事倍功半的成效,也能為在日華人參與大灣區建設、奉獻心力提供機會和渠道,值得提倡。(申文)

相關焦點

  • 瞭望:東京灣對粵港澳大灣區有何啟示?
    長期研究中國和日本大城市群發展的雲河都市研究院院長、東京經濟大學周牧之教授,近日在接受記者訪問時,對東京灣發展的原因、東京灣發展歷程對中國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啟示等作了分析。記者:你認為東京灣與粵港澳大灣區有哪些相同之處,又有哪些不同之處?周牧之:不同的是東京灣是首都,具備首都經濟的優勢。
  • 大灣區建設是日本企業的巨大機遇
    原標題:大灣區建設是日本企業的巨大機遇   粵港澳三地政府9日聯合在東京舉辦粵港澳大灣區推介會,此次推介會是今年公布《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後,三地政府首次聯合在海外舉辦推廣活動。粵港澳三地和日本政商界1000多名代表出席了推介會。
  • 世界級大灣區粵港澳大灣區與美國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日本東京灣區
    」建設的重要支撐、內地與港澳深度合作示範區,還要打造成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成為高質量發展的典範。粵港澳大灣區與美國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日本東京灣區並稱為世界四大灣區;世界四大灣區世界頭號經濟大國美國,經濟發達國家世界最大的發達國家經濟體
  • 東京灣啟示錄:世界性大灣區的成功秘訣
    與東京灣區相比,粵港澳大灣區的多樣性甚至更為豐富,香港、澳門、廣州、深圳等11個城市各具特色。但粵港澳大灣區各城市之間的互補互動還有所欠缺,各城市的國際化發展程度也不平衡。《瞭望東方周刊》記者胡俊凱/日本東京報導
  • 對標世界三大著名灣區,粵港澳大灣區成全球新的經濟增長極?
    實際上,從2008年開始,有關粵港澳地區合作發展的政策就陸續出臺,直到2015年,「粵港澳大灣區」的概念首次被提出。此後數年,在政府的多份規劃文件中均多次提出要攜手港澳地區共同打造粵港澳大灣區。  2017年,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迎來標誌性的進展,此概念正式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此後,《深化粵港澳合作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籤署,一批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加快推進。
  • 報告:粵港澳大灣區環境韌性競爭力躋身國際一流水平
    報告顯示,粵港澳大灣區環境韌性競爭力得分躋身國際一流水平,且內部差異最小,內部城市環境韌性競爭力分布相對均衡。報告顯示,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競爭力呈現深圳、香港、廣州三大中心引領狀態。粵港澳大灣區經濟活力國內領先,但灣區內城市存在較大差異。
  • 東京灣鏡鑑:從「世界最大工業帶」到知識型灣區的啟示
    在這樣的背景下,推進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承載了特殊的歷史使命。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深入推進之際,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旗下《21世紀經濟報導》與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聯合羅蘭·貝格管理諮詢公司,在前期案頭研究的基礎上,探尋東京灣發展的經驗教訓,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提供鏡鑑。
  • 我在東京灣區的實地體驗,粵港澳大灣區離它還有多遠?
  • 粵港澳大灣區在世界版圖有多強?中英文形象宣傳片來了
    2017年,珠江口激蕩的波瀾讓人心潮澎湃,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大江奔流,新的力量正在這裡匯聚。南方日報、南方+客戶端、南方英文網聯袂推出首部粵港澳大灣區中英文形象宣傳片,全面展示灣區風採。△粵港澳大灣區全新中英文形象宣傳片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灣區已經成為全球經濟活動最為活躍的區域。
  • 大灣區之路①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框架下的「香港+深圳」
    與「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建設不同的是,在中央有關文件中,大灣區建設均出現在涉港澳事務論述中,港澳是大灣區建設的重心所在,這在《大灣區綱要》中更加凸顯。第二,發展現狀上,粵港澳大灣區已經是世界級灣區,但還不是世界一流灣區。
  • 中央將制定大灣區發展規劃 粵港澳概念股集體上漲
    消息面上,當日上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會見香港特區第五任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時表示,今年中央政府要研究制定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將推出內地和香港之間的「債券通」。粵港澳規劃上升至國家戰略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已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今年3月,政府工作報告首提要研究制定粵港澳大灣區城市區發展規劃。
  • 自貿區+CBD,粵港澳大灣區最活躍的一塊熱土就在這裡!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中國重要的發展戰略,是新時代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的新舉措,也是推動「一國兩制」事業發展的新實踐。目前,粵港澳大灣區由廣東珠三角九市以及香港和澳門兩個國際大都市組成,是中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粵港澳大灣區也與美國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日本東京灣區並稱為世界四大灣區。
  • 2019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發展藍皮書
    綜述  粵港澳大灣區,國之重略。在大灣區戰略發展宏圖下,大灣區內的「城」「產」「人」有怎樣的發展前景,又有何種發展掣肘?放眼海外,對標世界級灣區,粵港澳大灣區應學習與借鑑什麼?結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現狀與特徵,以及對國際灣區發展經驗的借鑑,我們對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又有何種建議?
  •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建設的文化使命國際論壇」圓滿閉幕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建設的文化使命國際論壇8月13日在澳門閉幕。 人民網澳門8月14日電 (常紅 辜雨晴 實習生薛婧琪)由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主辦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建設的文化使命國際論壇」13日在澳門君悅酒店舉行閉幕典禮。
  • 「對標世界級灣區:東京灣調研報告」走訪完成,深度報告呼之欲出|...
    導讀   《對標世界級灣區——東京灣調研報告》將於12月1日,在由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主辦、21世紀經濟報導及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承辦的首屆「粵港澳大灣區創新經濟高峰論壇」上正式發布。、參與大灣區建設。
  • 粵港澳大灣區將延伸港澳青年的「家」
    全國政協會議上,委員們也為粵港澳大灣區健康快速發展建言獻策。  2017年,粵港澳大灣區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2019年2月18日,籌備多時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公布,一個國際一流的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正逐漸顯現。
  • 地球的一半︱ 以規劃之力,留住粵港澳大灣區的「綠」
    粵港澳大灣區,是由廣州、深圳、佛山、肇慶、東莞、惠州、珠海、中山、江門9市和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組成的「9+2」世界級城市群。粵港澳大灣區已經成為國家戰略發展區,作為「一帶一路」、「三大區域戰略」等重要戰略的重要組成,大灣區正面臨著複雜的生態文明建設挑戰與機遇,灣區較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了解其發展的生態資本需求及其可持續性。
  • 在東京舉行的這場大灣區推介會,為何吸引了這麼多日本企業?
    他的母親是日本人,而他出生於日本東京灣區的橫濱市。」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行政法務司司長陳海帆的這番話,道出了兩個灣區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繫,也恰好契合了粵港澳大灣區推介會的主題。&nbsp&nbsp&nbsp&nbsp「粵港澳大灣區的規劃遠景讓人興奮!」
  • 問政智庫|粵港澳大灣區與舊金山、東京灣區發展特徵的比較
    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強調推動內地與港澳深化合作,研究制定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建設高水平參與國際經濟合作新平臺,標誌著作為我國區域經濟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正式由研究規劃階段向實際建設階段轉變。
  • 工程院院士陳清泉:5年內,粵港澳大灣區GDP將超越東京灣區
    據第一財經11月29日報導,粵港澳大灣區5年內將超越東京灣區成為世界經濟總量第一灣區,一定要跨界融合,協同創新,加強同世界各地的合作。 11月29日,第一財經創新與技術大會深圳站在深圳中洲萬豪酒店舉行,中國工程院院士、亞洲電動車之父陳清泉作了如上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