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曉
支付行業的戰爭從來就是當光劍影、血雨腥風的。目前行動支付的江湖格局是,支付寶和騰訊金融二者的市場份額達到了92.83%,支付寶二季度繼續以53.36%的份額保持市場第一,騰訊金融市場份額達到39.47%,位列第二。
在行動支付領域,商業銀行徹底出局,淪落為支付巨頭們的後臺,要不是監管層緊急叫停大額支付,結局不知道會出現什麼狀況。
不過刷臉支付入場以後,這一切可能都要被打破了。
不同於二維碼支付,刷臉支付無需攜帶現金、信用卡和手機,只要站在攝像頭正前方,系統會自主將人臉與所屬帳戶信息綁定關聯,完成確認扣費。
更為重要的是,儘管在線上網際網路巨頭流量仍然獨步天下,但在線下它捨棄了手機,不用APP,不需要社交功能,網際網路巨頭的巨額流量難以派上用場,這不就是微信和支付寶的致命武器嗎?這不就是第三方支付崛起的原因嗎?
那麼現在線下大家同場競爭,是否意味著商業銀行和銀聯的機會又來了呢,他們能否扳回這一局?難怪有人把刷臉支付看做商業銀行支付業務的「諾曼第登陸」。
支付寶、微信、銀聯和商業銀行們魚貫而入
在這個戰場裡最早發力的是支付寶。
螞蟻金服於2015年率先將人臉識別技術應用於用戶登錄後,這一技術先後用於實名認證、找回密碼、支付風險校驗等場景;2017年9月其在肯德基的KPRO餐廳上線了刷臉支付
2018年12月13日是支付寶開放日,支付寶在上海站發布了「蜻蜓」刷臉支付,採用3D結構光攝像頭,同時升級了智能引擎,具備自我學習能力,保障用戶使用的安全和便捷;常見「蜻蜓」刷臉支付產品有體型大小不同的兩種,它們將陸續出現在商城、醫院、連鎖便利店、餐廳等等場景的收銀臺。
4月17日,支付寶宣布推出第二代基於線下消費場景的刷臉支付機具蜻蜓2.0,這距離第一代產品的推出僅時隔四個月。據了解,蜻蜓2.0官網定價1999元,相比第一代降低近30%,並實現了刷臉註冊會員卡的功能。
第三方支付第二大巨頭的微信支付快步跟進。2018年5月,騰訊優圖與微信支付合作的刷臉支付系統在家樂福上海天山店正式使用;2019年3月,微信支付推出刷臉支付設備「青蛙」;2019年8月26日,微信支付正式發布搭載掃碼器、雙面屏的「微信青蛙pro」。
其實,支付業的「國家隊員」銀聯在新一輪的爭奪中,沒有像以前那樣姍姍來遲,幾乎是跟微信和支付寶站在了同一條起跑線上。
中國銀聯2017年11月,中國銀聯在第二屆新加坡金融科技節上展示了基於臉部識別的支付系統FacePay。2018年12月10日,銀聯就推出刷臉支付產品,銀聯卡持卡人在「雲閃付」App上註冊並開通「刷臉支付」服務,選擇一張銀聯卡作為默認支付卡,即可在部分指定門店搶先體驗全新的刷臉支付服務。此次推出的「刷臉付」產品使用方式仍然沿襲在「雲閃付」App上註冊並開通「刷臉支付」服務,目前,寧波、杭州、廣州、嘉興(烏鎮)、長沙、武漢、合肥等地區的用戶率先享受到「刷臉付」服務。
10月20日,中國銀聯攜手工行、郵儲銀行、中信銀行等60餘家機構聯合發布了全新智能支付產品「刷臉付。
上一輪二維碼支付大戰中落敗的一方商業銀行此次發力刷臉支付不遑多讓,跟ETC爭奪戰一樣,他們決心要扳回一局。
2018年初,建設銀行推出了基於人臉識別的自動售賣機,並將這種人臉識別支付方式命名為「0付」。「0付」是建行全新的交易認證方式,類似於支付寶的「空付「,即是放棄一切工具,用人體生物特徵來取代手機、銀行卡等介質載體。
2018年8月,建行上海分行在上海書展上推出人臉識別支付產品。客戶在上海書展的建行自助收銀設備進行支付結算時,只需輸入手機號碼、根據提示對準屏幕眨眼,僅用3秒就可完成支付。另外建行在智能手持POS上也實現了「人臉識別支付」,並已在全市文化、餐飲、超市等諸多場景共一百多個商戶實現推廣。
2019年初,建設銀行聯合上海張江有軌電車推出了刷臉乘車服務,這是銀行業首家將人臉識別技術應用在公交系統。乘客只需提前通過微信小程序進行人臉信息的錄入及綁定,後續乘客乘車時可以通過人臉識別完成支付,整個過程無需輸入手機號碼。
2019年以來,建行上海分行對於人臉識別支付展開了常態化、大力度的營銷活動,涉及的商戶類型包括羽毛球館、新華書店、上海書城、孩子王上海門店等。在人臉識別支付註冊開通方式上,客戶可以通過建行手機銀行APP中的刷臉註冊功能進行交易開通。
而就在建設銀行在刷臉支付發力的同時,工商銀行、農業銀行和招商銀行也已經在各自的場合推出自己的刷臉支付產品。
補貼大戰
當年二維碼行動支付跑馬圈地的終極武器是給商戶和客戶的補貼,巨頭們推廣刷臉支付仍然是老戲碼,「掃臉領紅包」「補貼無上限」,大手筆用重金補貼搶奪市場。
目前刷臉支付的入口是人臉識別硬體終端設備,這些設備具有較強的排他性,很難做成聚合支付。支付寶、微信、銀聯推廣的終端設備均未只支持自家的支付渠道,那麼,刷臉支付爭奪的戰略高地是支付收單商戶。
從商戶端來看,如果需要支持多種人臉識別支付方式,就需要配置多個終端,那麼商家就決定使用哪些終端,並優先推薦使用哪個終端,因為一個客戶往往具備多個支付帳戶。
也就是說二維碼時代支付方式的選擇權在消費者手中,而在刷臉時代人臉識別支付的選擇權目前看起來很可能掌握在零售收單商戶手裡。
所以,終端設備的免費就是必然的,比如,支付寶推出5個月的蜻蜓運營獎勵計劃,商家完成約定支付量可獲得最高1200元的激勵,這與預售價1199元相差無幾。從去年12月發布蜻蜓以來,支付寶已在市場上推廣了數萬臺蜻蜓,未來隨著產能的提高,價格也會進一步降低。
支付寶相關人士透露,未來支付寶將投入30億元助力商家實現數位化轉型。支付寶對於大屏刷臉自助設備,商家每獲取一位刷臉用戶,可獲0.7元獎勵金,連續返傭6個月,商家單月最高可獲800元獎勵金,單臺設備最高可獲4800元獎勵金;對於桌面刷臉收銀設備,支付寶連續返傭5個月,單臺設備最高可獲2000元獎勵金;對於蜻蜓系列設備,連續返傭5個月,單臺設備最高可獲1600元獎勵金。上述補貼方式均持續到2020年3月31日。
微信支付在刷臉硬體設備的推廣方面有正常扶持政策,包括對刷臉支付服務商有一定的補貼,主要是基於硬體設備結合刷臉支付筆數的獎勵。針對普通用戶的營銷活動包括隨機立減,每周微信支付日的滿減,再結合刷臉支付的見面禮活動等。市場傳言微信支付準備的補貼金額達100億元。
對於用戶的獎勵也是網際網路巨頭慣性動作。支付寶、微信官方都會不定期的做各種刷臉紅包、刷臉立減補貼,除此之外商家也可自己設置優惠活動,例如:刷臉免單、刷臉半價、刷臉領紅包、刷臉打折等,帶動消費者進店二次消費。
對於商業銀行和銀聯而言,要追趕刷臉支付份額,當年銀聯不惜巨資對雲閃付半價營銷,銀聯未來是否會聯合各大商業銀行用補貼大戰的方式推廣旗下刷臉產品呢?筆者斷定這是必然的。
責任編輯:孟俊蓮 主編:冉學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