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們經常可以見到這樣的人,他們幫助了別人後,總是感覺有恩於他人,常有一種優越感在心中,並且遇到了事情之後總是希望別人會回報於自己。這樣的人幫助別人並非出於慈悲,而是純粹希望得到回報。
這種施恩圖報心裡的存在,成了這樣的局面:自己幫助了別人,不但沒有使人際關係有所增進,反而引起了他人的反感,使得原本非常美好的情感交流變了味道。
其實人生在世,誰都會有需要別人幫助的時候,當別人需要幫助時,如果我們可以及時伸手援助,不求取回報,反而會獲得意料之外的更多回饋,上天是公平的,只要你一心向善,一定會得到應有的償還。
相傳古時有兄弟二人,皆愛佛道,立志遠遊以求得良師以助修行,但無奈雙親年邁,家中還有動年弟弟妹妹,兄長則有病妻弱子,所以二人雖然有大志,卻一直未能遠行。
那一日,高僧路過,恰好留宿於二人家中,兄弟二人想要拜其為師,隨高僧遠行,但高僧看他家中難處無數,便問道:「你二人隨我遠去,家中諸事如何處置?塵緣未了,貧僧無法接納。十年之後我會再來,到時再看你二人修行如何。」高僧飄然而去。
兄長聽完高僧言語,下定決心,一臉坦然:「捨得,值得,有舍才有得,我願離家修行。」弟弟卻看著家中淚流滿面的父母與弟妹、長嫂,一臉不舍。於是兄長手持經書決絕而去
十年後,兄長回家等待高僧,十年修行使他略有仙風道骨的神韻,口中不斷地念通經書,而弟弟早已變成了一行動遲級的蒼老之人。
高僧信守承諾,如期而至,問二人十年之間有何收穫?
兄長言道:「十年之內弟子遊歷無數大好河山,拜過無數高僧廟宇,背誦無數佛家經典,感慨無數。」
弟弟黯然道:「十年之間我將年邁父母送終,照料年幼弟妹成家,四處尋病使病嫂得以康復,求得良師使幼侄得以受教。但早已將所愛經書放下,恐與大師此生無緣。」
高僧微笑,將弟弟收為徒弟。兄長不服,追問原因。高值道:我佛慈悲,無不度之人。但你狠心棄老父幼兒,家人尚且無愛,何普度眾生?捨本逐末,終於佛家無緣。施主自去修行吧。兄長聽後,只得黯然地看著高僧攜弟弟遠走。
人世間只有大智慧的人才懂得「無求而自得」的道理,一個人如果能得到施而不求回報,他就遠遠地超出了一般人的思想境界。
故事中的弟弟為了幫助自己的家人走出因境,放棄了修行,卻也最終達成心願。他助人卻不求回報,在無意之中使自己得到了最大的回報。
這不能不說是佛家講求的機緣,助了他人往往就是在幫助自己,如果每一個施恩者都有這種思想境界,見人有難,慷慨解囊,施出援手;出手事後不管受助者有無回報之舉,都能心安理得,無怨無悔,這樣才能廣積眾德,後日必將受益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