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西漢南越王博物館位於廣州越秀區解放北路。博物館裡面珍藏了南越王墓中出土的文物一千多件套,共萬餘件,集中反映了兩千多年前南越國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狀況。南越王墓是廣州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是中國重大的考古發現之一,1996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3年6月,原準備在這裡建成一座五星級酒店,但在基建施工中被削去了17米多的時候,挖土機突然挖不動了。原來遇到了一塊大石板,動用起重機吊起石板後露出了一條神秘的地下通道。經過考察和發掘,證明這就是在地底埋藏了2100多年的第二代南越王趙眜之墓。
這是嶺南地區迄今發現的規模最大、保存完好、隨葬品最豐富的一座漢代彩繪壁畫石室墓,它的發現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科學和藝術價值,曾被列為中國五大考古新發現之一。而南越王博物館就是以古墓為中心,依山而建,是嶺南現代建築的一個輝煌代表,曾獲得六項國內外建築大獎和「二十世紀經典建築」之一,2004年入選國家AAAA級景區,2008年躋身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的行列。
從參觀路線示意圖可知,整個博物館包括:曲流石渠模擬展示、秦代造船遺址模擬展示、南越1 號宮殿遺址模擬展示、秦漢-明清磚瓦陶瓷標本展示牆、陳列展示樓、水井遺址保護展示館等部分。
曲流石渠遺址保護主樓。
曲流石渠是兩千多年前南越國的皇家園林遺址,是南越國宮署遺址的精華部分,被譽為「廣州歷史文化名城的精華所在」。包括急彎處、彎月形水池入水口、一號渠陂、一號斜口、石板平橋和步石、出水閘口,以及南漢水井、元代水井和清代水井等從秦、漢、晉、南朝、隋、唐、南漢、宋、元、明、清到民國共12朝的遺蹟遺物。這些遺蹟層層相疊,構成了一部記載廣州兩千多年發展的無字史書。而在曲流石渠保護樓的三樓,則按1:1的比例模擬了曲流石渠的原貌:渠底鋪石,水波粼粼,錦鱗洄遊,花繁葉茂。
曲流石渠遺址參觀導覽圖
南越國曲流石渠遺址全景
石渠蜿蜒曲折,高低起伏,向北與一座大型的石水池相連,西段盡頭處向外連接一條出水木暗槽,殘長約160米。
東漢水井。井口圓形,井圈用弧扇形磚疊砌。發掘時在井內清理出各式汲水陶罐等達100多件。
彎月形水池。曲流石渠東南端有一座彎月形水池,南北殘長7.2米,東西寬5.7米。池內南北豎起兩列大石板和兩根八稜石柱,表明其上應建有水榭類建築。
彎月形水池發掘時池底出土大量龜鱉殘骸。水池西壁地面上殘存三根石地梁,朝向水池一端鑿有穿孔,似作繫繩所用。
急彎處。這是曲流石渠的第一個轉彎位,水流從東北至此奔流而下,急轉迴旋,造就漩渦,天趣自然。急彎處大致為半圓形,西部深下,東部大角度傾斜,渠底密布灰黑雙色卵石,當中放置三塊大礫石。
清代水井。井口圓形,井圈上部用磚、石錯縫平砌,下部用砂巖石塊錯縫平砌,井底鋪磚,井壁築有腳窩,以方便人員下井清洗水井。
宋代牆基
南朝排水暗渠
清代水井,井口圓形,井圈每層用6塊板瓦狀陶圈拼築而成。
左:南漢水井(南漢917-971年)。井口圓形,井圈自上而下第一層用磚側立砌成八卦形,第二層則用磚錯縫平砌5層,如是上下相錯砌築而成,井底鋪磚。右:元代水井(元1272-1368年)。井口圓形,井圈上部用磚、石錯縫平砌,下部用砂巖石塊錯縫平砌。
為方便遊人觀看而架設的鋼橋。
考古地層關鍵柱,是在考古發掘過程中為對照各探訪地層關係而特意保留下來的土墩。從關鍵柱保留該遺址從下往上疊壓的南越國、漢、晉、南朝、唐、五代南漢、宋、元、明、清等歷史時期的文化堆積層剖面。
這是「南越國宮署遺址地層關鍵柱-廣州城建歷史的斷面」上半部分。
這是「南越國宮署遺址地層關鍵柱-廣州城建歷史的斷面」下半部分。
南越國宮署遺址地層關鍵柱-廣州城建歷史的斷面
出水閘口及排水木暗槽。
斜口
曲流石渠底部鋪石,渠底石板上鋪有一層密密的灰黑色河卵石,當中還用黃白色的大礫石呈「之」字形疏落點布。
木暗槽遺蹟,為曲流石渠的地下排水木暗槽,槽體用L形木板拼接成U字形,頂部用木板封蓋而成,頂部的木板蓋已移除,僅留底板。
石築平橋和步石。平橋是由兩塊大石板鋪設而成,南北長1.74、東西寬2.36米。橋的北側還保存一段步石,呈彎月形向東北延伸。步石間距為0.6米,是信步閒庭的理想步距。
南越國曲流石渠出水閘口。石渠盡頭設一閘口連接外面的木暗槽,閘口內層裝木閘板控制排水量,外層是一石箅,即可阻擋樹葉堵塞暗槽,也可防止渠內龜鱉和魚兒外逃。
這條水渠建造的很有趣味。有一段來了個急轉彎,營造出湍急的水流;還有一段底部鋪了許多鵝卵石,營造出粼粼碧波之感。
水渠末端,是個水池,用石塊堆砌出高低曲折的堤岸。
滲水井。這是一口用來收集王宮生活汙水和雨水的沉沙井。發掘時,在井內出土100多枚記錄著南越國王宮秘密的木簡。
南漢八角形磚砌水井,深約1.8米,是遺址中唯一有水的井。井口是採用兩塊立磚冊砌的八卦形井圈,下面用磚錯縫平砌四層,以下各層上下相錯,極具特色。
南朝水井,井圈每層均採用立磚切角砌築。
歷代文化層
參觀完遺址後,可以登上二層的鋼結構通道,去往屋頂花園。曲流石渠景觀是按照南越國宮苑石渠遺址的布局復原的,由於採用了現代化的造園手段,利用大功率水泵驅動渠水循環流動,讓人們感覺好像真的置身於當年的官署之中。徜徉其間,俯瞰石渠中清流激湍,環顧兩岸綠草如茵,花木茂盛。放眼周邊,現代化高樓鱗次櫛比、環繞四圍,賞心悅目之時,讓人感受到時光的變遷和歷史留給廣州城的厚重回憶。
秦代造船遺址。1975年試掘,結果發現有3個並排的造船臺和木料加工場。其中1、2號船臺還各揭開了一部分造船工場。由平行滑板組成滑道,下墊枕木,上置木墩構成造船臺。滑道寬1.8米和2.8米,長度在100米以上。向世人證明——2000多年前的造船工場已頗具規模,以當時的條件可造出寬8米、長30米、載重五六十噸的木船,證明秦代時期廣州地區的造船工業已相當發達。造船技術和生產能力的發展為後來的遠航貿易及海上絲綢之路的通達提供了重要的前提條件。
1997年在船臺南邊處發現了南越國宮苑遺址,直接壓在場地之上,因宮苑遺蹟保護需要,不再往下發掘。造船臺實施就地覆蓋保存,至於船臺結構、船體構合方船體如何下水等問題,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現在只能看著草皮和東西走向平行排列的造船臺滑道模型。
南漢二號宮殿遺址,在發掘南越王宮遺蹟時,考古專家發現還迭壓著南漢王宮遺蹟。這證明,這處遺址區既是兩千年前南越國王宮,同時又是一千年前南漢國的宮苑所在地。歷史上僅有的兩個在廣州建都的政權,相隔千年,卻將宮殿建在同一個地方,這在全國大概也僅此一例。
南漢國的開創者是劉隱,劉隱死後,其弟劉龑[yǎn](龑:劉巖為自己名字造的字,義為「飛龍在天」)襲封南海王。後梁貞明三年(917年)在番禺稱帝,國號「大越」。次年改國號漢,史稱南漢。南漢國鼎盛時擁有今廣東、廣西、海南和湖南南部等地,宋開寶四年(公元971年)為宋朝所滅,歷四帝,54年。考古發掘後,南漢國一號宮殿的基址已被回填,只是在草地上建起一個宮殿框架,用抽象的方式還原了當年宮殿。
南漢二號宮殿遺址
南漢國二號宮殿遺址導覽圖
南漢國二號宮殿遺址則保留下來供人參觀,在遺址上架起玻璃步道,便於遊客近距離觀看。二號宮殿第一進殿堂基址,臺基南北長25米,東西寬20米,已發現11個磉墩。
第一進殿堂北庭院上特別的地磚花紋。
北宋官衙廣場、南宋建築基礎等遺蹟。
第一進殿堂基址
南漢國二號宮殿東踏道。
建築散水。散水是建在屋簷旁用來保護地基不受雨水侵蝕的護坡。南漢國二號宮殿東廊廡柱礎石。
南漢國一號宮殿前殿基址。
南漢國二號宮殿東廊廡磉墩。
秦漢-明清磚瓦陶瓷標本展示牆。
從遺址內出土的磚瓦陶瓷種類豐富,紋飾精美,經過分類整理之後陳列,讓支離破碎的古物再一次傳達藝術之美。
遺址保護主樓
這是遺址保護主樓的外觀。
整個墓室建築面積約100平方米,坐北朝南,建墓所用的750塊紅砂巖石料來自距廣州20海裡的蓮花山,足見造墓工程之浩大。
製作大墓的形制是豎穴與掏洞相結合,整體平面呈「凸」字形,由墓道向裡首先是放置隨葬品的儲藏室,之後用兩道石門將墓室分成兩部分,前面三室為前室、東耳室和西耳室,後面是主棺室、東側室、西側室和後藏室,總共有七室。墓室坐北朝南,南北長約10米,東西寬約12米,墓中有15個殉人,看得出當時南越還有人殉的野蠻風氣。殉葬的15人應該是墓主生前的姬妾、侍御和雜役奴隸。
墓室平面圖
墓道位於墓室的南邊,現存長10.46米。發掘的時候上面都是分層填塞的泥土和大石,原有一個木構的長方形大「箱」,稱「外藏槨」(現已朽),槨內的隨葬品分兩層擺放,上層有一個木箱,裡面裝有一組儀仗飾;下層有17個盛糧食、果品的大陶甕和一架木車模型。「外藏槨」東側有一個殉葬人,墓道斜坡處還有一個殉葬人,兩個殉葬人應該是當時墓主人的「衛士」。
前室是墓主居處的廳堂,與外藏室有一石門相隔,門後設有頂門器。頂門器構思精巧,他的主要作用是防盜,即在墓門內的墓室地面上設臵一斜靠石門背側的長石條,石條頭輕腳重,當修墓工匠離開墓室時,從外側將墓門關閉,就在墓門關閉的一瞬間,頂門器自動啟動,從裡邊頂住墓門,形成一個堅固的門閂,使盜墓者不能從外側將墓門推開。由於年代久遠,而經受長年累月土石的壓力,石門已被擠開,門軸斷裂。
前室的四壁及頂部繪有紅、黑兩色相間的雲紋圖案作裝飾,華麗堂皇,象徵主人生前的宴樂廳堂。
室內有一殉人棺木,陪葬有組玉佩及銅鏡、玉璧等物,從出土的「景巷令印」銅印來看,殉葬人身份應該是南越國處理王室家事的宦官。室內西邊出土了車馬飾,而引人注目的是,前室還出土兩套石硯,硯上留有墨跡,經鑑定,其墨色與前室壁畫相同,很可能是描繪壁畫後留下的。
在前室的兩邊,分別是東耳室和西耳室。右側是東耳室,這裡是禮樂宴飲用器的藏所。室中排列三套青銅編鐘,兩套石編磬及琴、瑟和六博棋等,還有大型的壺、鍅、提桶等青銅酒器,反映了墓主人生前過著鐘鳴鼎食的奢侈生活。在編磬旁有一殉人,應為樂師。由於年代久遠,東耳室頂部的一塊蓋石斷落,砸壞了部分隨葬品,現在頂部的穿洞,是發掘時為起吊斷落的蓋石而開鑿的。
對面是西耳室。這裡是儲存墓主生前各種用器和珍玩的庫房,隨葬品多層疊放,原來可能設有木架,但已朽壞,架上的器物也隨之傾倒,所以出土時這裡的器物散亂在地上相互錯疊雜亂無章。出土器物包括青銅禮器、金銀飾件、玉石珍玩、車馬飾件、銅鐵工具等等,它們大多用麻布、草袋、絲絹等包裹好再堆放起來的。
墓室的後半部分
從後半部分往外看。
石門上仍然保留著千年前的黑紅雲紋圖案。
南越王墓墓室結構是南越王依據他生前「前朝後寢」的格局修建的一個小型「地下宮殿」,前室象徵著華麗的朝堂,朝堂兩側的東西耳室是宴飲禮器和日常用品。墓室的後半部分是主棺室。
石門外是前室,兩側分別為東耳室和西耳室。石門內是主棺室。
主棺室是安放墓主棺槨的寢宮。東側豎臵一座折迭式的漆木大屏風,西側陳放著成捆成束的銅鐵兵器,中間放臵的正是墓主人的漆木大棺槨,發現時,一棺一槨已朽掉,墓主頭北腳南,身穿形制完備的絲縷玉衣,玉衣的上下和裡面共鋪墊29塊玉璧,頭枕絲囊珍珠枕,面部覆蓋綴有杏形金片的絲絹面罩,胸腹間佩戴精美華貴的組玉佩飾,墓主腰間兩側各放五把長鐵劍,其中一把長1.46米,是目前已知最長的漢代鐵劍。棺槨內外放臵了墓主人的大量心愛之物,在墓主的身上共發現有「文帝行璽」金印、「趙眜」玉印,「泰子」金印、「帝印」玉印等九枚印章,而考古學家門正是通過這些印璽而確認埋葬在象崗山山腹深處的這座大墓的主人就是史書記載的南越國第二代王、自稱「文帝」的趙眜之墓。
主棺室兩邊是東側室和西側室。東側室是南越王4位姬妾的葬所,她們都有印璽隨葬,身份清楚,這些印章分別是「右夫人璽」、「泰夫人印」、「左夫人印」和「部夫人印」等印章,四位夫人的隨葬品有組玉佩、銅鏡、銅燻爐等,此外還有一批陶器、漆木器,其中以右夫人的隨葬物既多且精,可見右夫人生平是最受寵愛的。
4位夫人的木棺已全部朽爛,只有左夫人尚存部分殘骨,其餘骨殖無存。
西側室是僕役之所,有7個人殉葬,沒有發現棺木,其中北部有2個殉人的骨殖與豬、牛、羊的骨殖混在一起,室內出土有銅、鐵、陶、金、銀、玉等隨葬品125件,其中既有戳印的「廚臣之印」封泥,也有神秘的「六山紋」銅鏡和玉卮等,這一切使西側室殉葬人的身份增添了許多神秘的色彩。
殉人分布圖
最後一個室是後藏室。後藏室是儲放炊具、容器的庫房,室內共重疊堆放有銅器、陶器130多件,許多器物內盛放有禽畜殘骨和海產品等,還發現有多枚「泰官」印文的封泥,說明後藏室的器物是由泰官緘封后下葬的。這批珍貴的飲食器具充分反映了秦漢時期嶺南地區的飲食文化特色。除此以外,這裡還出土了兩件越式大銅鼎和一件越式大鐵鼎(重26.2公斤)。
整個墓中百位雜陳,吃有山珍海味,穿有綾羅彩錦,聞有鐘磬歌舞,喚有妃妾奴僕,行有馬車,戰有刀兵……儼然一副前世王宮的鮮活再現,體現了古人「事死如事生」的喪葬觀念。
出來後,沿石階而上。
上面是古炮臺。
繼續向前走,就是當年考古發現的所有隨葬品陳列展覽館。
走過兩層臺階,到了主體陳列接的小廣場,三座金字塔形的玻璃光柵,是建築師仿羅浮宮廣場的入口而設計。
文物陳列館外的牆雕,是南越人出海打漁的情景。上面有幾個戳印人面的面上長著一雙大大的耳朵,頭頂兩側還長著角。這雙大耳就是「儋耳」,兩隻「角」是越人「椎髻」髮型,這是古代海南島人的典型特徵。
主體陳列樓,分上下兩層五個展廳,南越王墓出土的文物珍品都在這裡展出。
第一展廳:南越王宮
兩側是陽刻版的南越王宮
南越王宮遺址所在地是嶺南兩千年的歷史中心地
南越王宮簡介
秦平嶺南
秦代造船遺址。
公元前 219- 公元前 214年, 秦攻百越的戰爭是秦始皇統一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秦朝平定嶺南地區後建立三郡:桂林郡、象郡、南海郡。南海郡郡治為番禺,秦將趙佗任南海郡郡尉。它在歷史上第一次正式將嶺南納入了秦朝的版圖,使百越諸部正式成為漢民族大家庭的一員。它對促進嶺北及嶺南人民的融合及百越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都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它奠定了中國統一多民族中央集權國家的基本格局。
秦五路大軍進攻嶺南圖。
秦末楚漢相爭,時任南海郡尉的趙佗趁中原大亂無暇顧及嶺南之際,發兵吞併桂林,象郡,於公元前203年建立越國,定都番禺。趙佗自稱南越武王。
南越國開國君王——趙佗
「文帝行璽」金印的圖片,實物在另外一個展室。
南越國的統治範圍包括現廣東大部分及廣西、貴州和越南的一部分。
漢書中關於南越國的記載。《漢書》卷九十五《西南夷兩粵朝鮮傳》中完整地保存了一封趙佗寫給漢文帝劉恆的信。
史記中關於南越國的記載。《史記》卷一百一十三《南越列傳》
在南越國宮署遺址的一口水井(1264)內清理出木簡百餘枚,字數逾千,簡文及籍簿和法律文書等,是南越王宮的紀事檔案。為研究南越國歷史提供了第一手文字資料,堪稱「嶺南第一簡」。(複製品)木簡上出現的地名有:南海、蕃禺、橫山、蒼梧等。
南越國的世系表。
趙佗在位67年。
南越國的王國都城
南北長 800 米、東西長 500 米、面積 40 萬平方米。
根據考古發掘復原的南越王宮宮署範圍和建築物模型。
南越國時期的古鼎。銘文中可見「蕃」字
南越國水閘遺址
為目前世界上發現的年代最早、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構水閘遺址。水閘位於當時南越國都城番禺城的南城牆,遺址距今地表深約4米,水閘自北向南可分為引水渠、閘室和出水渠三部分。現存長20.1米。
南越國的王宮
根據考古發掘復原的南越王宮模型。
展示大量出土的城磚和各類建築製品。
「未央」陶片:長安也有「未央宮」。
「華音宮」陶瓷殘片。說明存在「未央宮」和「華音宮」宮殿。
戳印著「蒼梧」的南越國時期的陶罐殘片。這件陶器可能是蒼梧秦王送給南越國中央政權的盛物器皿,這體現了一種南越國內部地方和王朝的關係。
散水:外圍鋪設、疏導雨水
凸榫板
排水系統
陶箅
陶箅、石箅
大小口套接
方形水管
地下排水木暗槽
王家園林
石構水池和曲流石渠是南越國宮苑的重要園林水景遺蹟。
石構水池和曲流石渠復原圖
石構水池總面積約有4000平方米,測得水池深約2.5米。水池南壁石板面上刻鑿有一鬥大的「蕃」字石刻,出土木簡上有「蕃池」二字,可知,此池叫蕃池。
蕃池遺蹟
石構水池西壁用石板作大面積呈密縫冰裂紋鋪砌。
龜鰲養殖:殘骸
石構件
南越國宮苑所使用的八稜石柱和石欄杆望柱與公元前3世紀至前1世紀印度巴賈石窟和桑奇大塔的希臘式八角形石柱基本一致,應是受到海外文化影響的結果。
大磚和釉瓦
印花長方磚
長方帶孔磚
印花包柱轉角磚
陶質井臺
帶釉磚瓦
「萬歲」瓦當
「萬歲」瓦當
「萬歲」瓦當
奇特的帶釘瓦
熊飾踏垛
熊飾空心磚
銅錢:秦漢「半兩」
銅構件、銅俑
鐵矛、銅鏃、鐵劍
嶺南最早的文墨
2004 年、廣東發現第一批、王宮檔案
木簡:「等十二人,得鼠,中員,不當笞 10。」
石硯:河卵石、磨墨
南越國時期的封泥、陶紋和石刻
出土的南越國玉璽和玉印,實物在南越王博物館展出
番禺(廣州)兩千年前的生態環境:
稻穀、粟:南北物質交流
梅花鹿角:養殖梅花鹿
華夏一統
《趙佗受封》:漢高祖劉邦派陸賈、趙佗接受了漢高祖賜給的南越王印綬,臣服漢朝,成為漢朝的一個藩屬國。
公元前111年,漢武帝派漢將楊僕,燒毀番禺,火燒過的炭屑和紅燒土層堆積在瓦殘片層之上,厚達10釐米。南越滅亡。
第二展廳 南漢王宮
五代南漢國
歷三世五主,凡55年,公元971年被宋所滅。
五代十國全圖
南漢國界至圖:轄廣東廣西海南。
1997年,在印尼雅加達以北約150公裡的印坦油田海域,打撈了一艘於公元920-960年間從廣州貿易歸航的東南亞籍商船。船上裝載有中國陶瓷、南漢銀錠和「乾亨重寶」鉛錢等文物。銀錠是南漢政府鹽利所得的國庫銀,重量約5000兩,約相當於宋廷於996年全年收入的1.15%強,可見南漢時期的越洋貿易相當興盛。
印坦沉船上發現南漢「乾亨重寶」鉛錢共計145枚,是這次貿易餘下的零碎錢或是船員的私人積蓄,這種錢始鑄於南漢乾亨二年(918年)。
劉巖稱帝後,升改廣州為興王府。宮城位於都城的北部,即今北京路北段和廣東省財政廳一帶,是皇帝朝政和皇室成員居住的地方。宮城南面是皇城,是中央宮署集中的地方。皇城以南至珠江北岸成為新南城,是商業區。都城西南面開鑿有西湖,為皇家園林。興王府面積不大,但殿閣樓臺、離宮別苑遍布城內外,建築雄偉精巧,在中國建築史上有獨到的地位。
廣州發現的南漢遺蹟分布圖
南漢五帝簡表
南漢王宮
現已發掘有一號、二號和三號宮殿基址。其中二號宮殿應該是皇帝朝政的大殿。
一號和二號宮殿復原模型。三號宮殿僅揭露一段石板地面和一個雕16獅柱礎石,建築布局和形制暫不明確。
展品主要為南漢王宮遺址出土的建築構件(以帶釉的脊獸與瓦當為主)以及德陵的圖文資料和部分出土文物。
一號宮殿:鋪地石板:規整
磉墩:古代建築基礎
雕蓮花瓣石柱礎
蓮花瓣須彌座線腳:佛教信仰
青釉器座
二號宮殿
散水:這是鋪在古代皇宮房簷下的地面上,用來接雨水的
黃釉蓮花紋方磚
雙鳳神獸紋方磚
蝴蝶牡丹紋方磚。
青釉滴水:防止雨水侵蝕
三號宮殿
十六獅柱礎石。
1.9 噸。碩大的柱礎石用整塊石灰巖石雕鑿而成,覆盆下層刻有覆蓮瓣,上層雕上十六蹲獅,圓頂面平整光滑。整座柱礎石不僅體量龐大,而且雕琢精美,可以想像用這樣的柱礎頂起的是怎樣雄偉宏麗的建築。
鎏金銅瑞獸
南漢國王宮的建築裝飾獸形彩釉陶製品
陶蹲獸(南漢)
陶蹲獸(南漢)
獸面磚(南漢)
青釉蓮花紋瓦當(南漢)
鴛鴦紋瓦當(南漢)、雙鳳紋瓦當(南漢)
青釉獸面紋瓦當(南漢)
南漢王宮屋頂的脊飾。垂獸和獸面磚
龍首形垂獸
象首形垂獸
綠釉魚形垂獸
龍首形垂獸
龍首形垂獸
方形獸面磚
壘脊磚
蓮花寶鼎(南漢)
黃釉鴟吻(南漢)
魚鱗、鳥羽、鳳尾、龍爪、雲氣紋。
龍首鴟吻
綠釉建築飾件
南漢國王宮出土的陶製品殘片
南漢池苑遺址復原。現今華夏最早的園林山石。
青釉佛塔模型
植物種子
生活用器
日常陶器。
陶鳩寓意長壽。
五聯罐
掌要局款白瓷碗底
越窯官字款青瓷盤底
綠釉陶罐 南漢 2003年番禺區新造鎮南漢康陵出土。
漢白玉洗(複製品) 南漢 2003年番禺區新造鎮南漢康陵出土。
石編磐
石鎮獸
綠釉人面紋磚
南漢王陵
德陵規模較大,此墓為南漢國奠基者劉隱死後,其弟劉巖稱帝,追尊為襄帝,墓號為德陵。現存佔地面積約154平方米。出土青瓷罐和釉陶罐共272件。
南漢康陵是南漢第一代君王劉巖陵墓。康陵在明崇禎九年遭大規模盜擾。墓中完整器極少。康陵是迄今為止所發現的這一時期唯一布局完整的陵園,圍垣四隅雙角闕和陵前設廊式建築的建制也與歷代陵寢制度有所不同。
南漢大事年表
南漢德陵墓室(復原)
墓室內部
德陵墓道器物箱出土青瓷器和釉陶器
德陵出土青瓷罐和釉陶罐。
德陵出土青瓷罐
康陵出土陶製嶺南佳果象生祭品
陶水果像生(複製品)
香蕉、木瓜、柿子、菠蘿、桃子、茨菰、馬蹄等7種水果皆為嶺南本地佳果。據專家考證,這是中國出土最早的象生水果模型。
越洋貿易
重要港口
玻璃碎片,器形不明,多呈淺綠色或淺黃色,少數呈藍色,質地輕薄。經檢測,屬於伊斯蘭鈉鈣玻璃。
玻璃瓶(複製品)南漢 2003年番禺區新造鎮南漢康陵出土。
伊斯蘭鈉鈣玻璃吹制而成
波斯藍釉陶瓶(複製品)南漢 2003年番禺區新造鎮南漢康陵出土。
古代波斯素以制陶著稱,南漢國王宮遺址出土的波斯藍釉陶片數量較多,說明南漢與波斯人貿易往來密切。此器產自於西亞兩河流域,其釉色、胎質及造型都與我國陶瓷器不同。
結語
第三展區 名城廣州二千年
北宋 三彩琉璃塔
歷代瓦當
前言
廣州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的文化名城,這裡是兩千多年來不變的城市中心,這裡不僅有兩千多年前南越王宮和一千年前南漢王宮,還是兩千多年曆朝各代的官府衙署的所在地。南越國宮署遺址可說是一部由地層累積而成的廣州城建歷史的無字史書。
模擬地層關鍵柱
這個柱狀土堆,在考古學上叫關鍵柱.是發掘過程中特意保留用以對照地層的。考古人員根據土層的色澤、土質和包含文物的不同,區分不同時期的歷史文化層。越靠近上面的地層年代就越晚,越靠近下面年代越早。
南越國宮署遺址的文化層堆積普遍厚約5~6米,從現在地表以下保存有近現代、清、明、元、宋、南漢、唐、南朝、兩晉、東漢、西漢和秦代各歷史時期的文化遺存,文化層堆積大體可劃分為15層:
第1層為現代建築基礎和墊土層。
第2層為近現代和清代晚期文化層。發現有侵華日軍「廣州神社」、法國領事館後花園和禺山書院等建築遺蹟。出土有日本陶瓷器、面具和銅鈴等。
第3層為清代文化層。發現有容豐倉和清代廣東布政司署東側附屬建築遺蹟等。出土大量的青花、青瓷和粉彩瓷器,「康熙通寶」和「嘉慶通寶」銅錢等。
第4層為明代文化層。發現有明代廣東布政司署建築遺蹟,出土有大量的明代青花瓷器和銅錢等。
第5層為元代文化層。發現有多組元代大型建築遺蹟等。出土模印「樞府」銘款卵白釉碗、高足杯、碟,以及龍泉窯的青瓷器等。
第6層為南宋文化層。發現有多組大型的高臺建築、磚鋪走道、排水渠等遺蹟,出土有大量的青瓷器等。
第7層為北宋文化層。發現有多組大型的官衙建築遺蹟,出土有「大吉」文字瓦當、三彩琉璃塔和大量的青白瓷器和銅錢等。
第8、第9層為南漢文化層。發現有南漢王宮的宮殿、廊廡、磚鋪走道和池苑等建築遺蹟。出土大量施青釉、綠釉、黃釉的磚瓦以及「乾亨重寶」鉛錢等。
第10層為唐代文化層。發現有多組官衙的高臺建築和鋪磚走道等遺蹟。出土有鎏金銅佛像、雕有外國人頭像的象牙印章、玻璃杯及「開元通寶」銅錢等。
第11層為兩晉、南朝文化層。發現有大型的建築院落和地下排水系統、水井等。出土有大量的青瓷器和醬釉器,還有鐵鎧甲、皮甲等。
第12層為漢代文化層。發現有水井和磚砌排水渠等遺蹟,出土有青銅雙臉騎射俑、東漢」萬歲文字瓦當、雲紋瓦當和獸面紋瓦當以及「五銖」錢等。
第13、14層為南越國文化層。發現有南越宮苑的石水池和曲流石渠、一號宮殿、二號宮殿、廊道和宮城北城牆基址,還有食水磚井、滲水井等重要遺蹟。
第15層為秦代文化層。發現有秦代的造船遺址和水井等遺蹟,出土有秦「半兩」銅錢和鐵矛、銅鏃與造船鐵工具等。
秦漢郡治 南越國都
秦開嶺南
在秦朝統一以前居住的地方。公元前嶺南地區處於原始社會階段這裡是百越族人 214 年三郡。南海郡的郡治設在番禺,秦始皇統一了嶺南,設南海、桂林、象,也就是今天的廣州。
「女市」銘款陶片。(「女」通「汝」,為秦汝陰縣省稱,在今安徽省阜陽市。此器為秦南徵將士所用的炊具,是秦統一嶺南的重要歷史物證。)
船臺遺址
1975 年在廣州中山四路發現的秦代造船工場遺址。船臺遺址出南越國都土了斧、鐵釘等造船工具,還有長矛、箭鏈等鐵製武器。
南越國都
秦朝末年,中原戰亂,駐守在南海郡的秦將趙佗在嶺南三郡的基礎上,於公元前 203 年建立了嶺南地區的第一個地方政權 - 南越國,都城設在番禺。
南越國的歷史共 93 年,傳五位王,在公元前 111 年,被漢武帝所滅。
漢開九郡圖(網絡圖片)
漢滅南越國後,將其地分為南海、蒼梧、合浦等九郡,番禺重新作為漢朝南海郡的郡治,嶺南地區重新回到了漢朝中央政權的統治之下。
東漢番禺
據考古勘探,東漢番禺城是在南越國番禺城舊址上重建,比南越國都城要小,衙署位於城內北部,即今天的南越王宮博物館一帶。
陶屋模型
這件陶屋模型是東漢陶屋冥器,為夾砂灰褐陶,陶質比較堅硬。房子平面呈「 L」字形,曲尺形建築,開兩門,後院為柵欄圍成的豬圈,有一豬正在進食。
騎士俑
這件青銅騎士俑,形象生動,為人馬合鑄。馬頭高昂,雙眼直視前方,兩耳上豎,張嘴作嘶鳴狀,四肢站立,體態飽滿健壯,馬腹中空。馬背上騎一武士,側身向後拉弓射箭。
六耳罐
這種罐稱為六耳罐,這些耳朵是可能用於穿繩,方便挑起或打水。
五銖錢
錢上有「五銖「二篆字,故名五銖錢,五銖錢於漢武帝元狩五年(前 118 年)開始鑄造。它繼承了秦半兩錢的形制.確立了外圓內方,輕重適度的銅質錢幣。
陶權
陶權為陶製的測定物體重且的器具,相當於我們今天的秤陀。
陶權(後排左)、五銖錢(後排右)
二、三國州治 六朝衙署
「廣州」得名始於三國時候。當時這裡為吳國佔據,孫權設置「廣州」,以番禺為郡治。
衙署重地
在南越國宮署遺址發現的東晉南朝官衙建築,證明這裡一直是嶺南的行政中樞所在地。
紀年磚
這些為當時官衙建築用磚,有紋飾磚、紀年磚等等。這塊印有「永嘉六年」名款的磚,說明此磚在公元312年燒制。這塊印有「永嘉七年」名款的磚,在公元313年燒制。
六朝冶鑄
在歷史上,六朝時期嶺南的採礦業相當發達。南越國宮署遺址內發現的晉代大型冶煉作坊遺址,出土了成片的冶鑄遺物。
冶鐵工具、鐵工具
這裡展示的是當時的冶煉工具和冶煉製品,有陶風管、陶坩堝、銅錢等遺物,均為在這裡的遺址內出土。
金牙殼
這個金牙殼為臼齒的外殼,是考古發現年代最早的鑲金牙實例。
青瓷風韻
六朝時期,南方制瓷業取得重大發展,青釉瓷器在生活中普遍使用。
青釉雞首壺
這件雞首壺.因器身飾雞頭得名。
青釉唾壺
唾壺是古代置放在桌子上的承唾的器物,為今天痰孟之前身。體形輕巧美觀,既衛生又實用具。
釉陶器
兩晉南朝時期,南方地區大最生產釉陶器,釉呈醬黑色或紫紅色,別具一格。
三、隋唐都會 南漢王宮
官衙故址
隋唐時期,廣州進入城市建設的重要階段,城市範圍空前擴大,形成「州城三重」的格局。
隋唐時廣州城的北部為官城區,在今省財政廳和現南越國宮署遺址一帶。考古人員在南越國宮署遺址內發現有分布範圍較大的唐代建築遺蹟,均破壞得比較嚴重,現殘留了幾組臺基和幾條鋪磚走道。
磚瓦
由於當時佛教盛行,磚瓦上的紋飾以蓮花紋比較多。蓮花在佛教中代表淨土,象徵純潔吉祥。
黑陶
黑陶是在器物燒成的最後一個階段,從窯頂徐徐加水,使木炭熄滅產生濃煙,並有意讓煙燻黑而形成的黑色陶器。
海貿遺珍
廣州憑藉優越的地理位置,唐朝時已成為當時全國最大的海上貿易港口。開闢了從廣州出發航行到中亞西亞等地的官方航路,年聞名於世的世界最長航線「廣州通海夷道」
長沙窯
長沙窯位於今湖南長沙,是唐代南方規模巨大的青瓷窯場之一。長沙窯瓷器不但行銷國內,更遠銷亞洲各地,最遠抵達非洲東北部,被譽為第一個外銷型瓷窯。廣州作為唐代重要的對外貿易港口,也出土了眾多長沙窯的外銷瓷器。
玻璃杯
這件做工精細的玻璃杯,是從西亞地區進口的伊斯蘭玻璃。
外國人頭像象牙印章料
這個外國人頭像的印章是一個未完成的毛坯印章高鼻梁,深目,捲髮,為一個外國人的形象。該印章的印面是橢圓形。不同於中國傳統的方形或長方形印章,有可能是阿拉拍商人私章的毛坯件。
波斯釉陶片
阿拉伯陶罐
鎏金銅佛像
四、宋元使府 商會之都
公元971年,宋太祖派兵進攻南漢,南漢滅亡。這裡曾經是宋代經略安撫使司署的所在地。
宋元三城
在廣州古代城市建設史上,宋代是一個輝煌的時期: 300年間廣城州城經歷大規模的擴建和修繕達10餘次,先後擴建為子城、東城、西城三座城。
修城磚
據考古發掘和文獻資料記載,修城工作主要由軍隊、官府和民間百姓負責。出土的文字磚印證了這段歷史。
例如這種模印「廣州窯務造」、「增城縣修城磚」、「韶州寄造城磚」府、州、縣名的官造磚瓦,是各地為廣州修築城時製作的。
子城官署
據文獻記載,宋代的經略安撫使司和元代廣東道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的位置,就在今南越國宮署遺址一帶。考古工作者在這裡發掘出了北宋官署建築庭院、廚灶、地窖、水井、水渠和元代建築基址、石板走道等等。
建築構材
遺址中出土了大量當時使用過的建築材料,有板瓦、滴水、瓦當、柱礎石等等。
宋元瓷器
宋元時期的陶瓷品種繁多,名窯輩出,其產品遠銷海內外。廣州憑藉其優越的地理位置,成為陶瓷的重要集散地。南越國宮署遺址考古出土的陶瓷器十分豐富,其產地來自全國各地。
青白瓷器
這是一組青白瓷器,主要來自景德鎮著名的古窯場湖田窯和廣東潮州的筆架山窯。
青白瓷獅形枕
這件造型精美的宋代瓷枕,塑造了獅子回頭咆哮形象。
湖田窯青白瓷點彩龜形水注
原名硯滴,是文房用具,滴水於硯臺的器具。
西村窯
西村窯是北宋時廣州規模較大的民間瓷窯。以燒外銷的青白瓷為主,產品輸往東南亞各地。西村窯的產品在國內很少流傳,近年來在中國的西沙群島及東南亞地區都有出土,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等地還有有不少西村窯的傳世品。
西村窯青瓷軍持
軍持是一種盛水器,是盛水洗手的用具。
耀州窯
耀州窯是宋代名窯之一,位於陝西省銅川市,宋代時屬耀州,故名「耀州窯」。
青釉鴨紋碟
這件器物刻畫了鴨子在蓮葉水波中遊動的情景。
佛山窯
遺址內還出土了許多宋代佛山窯的青釉罐和黃釉罐。
建窯
建窯在今福建省建陽市,器型以黑釉瓷的茶碗、茶盞為主。
龍泉窯
龍泉窯位於浙江龍泉,其生產的瓷器除供應全國各地外,還大量經廣州行銷世界,在今日本、菲律賓、印度、埃及等國都有龍泉窯瓷器出土。
這裡出土了花口盤、刻蓮瓣紋碗、高足碗等等龍泉窯的器物。
卵白釉瓷器
這些卵白釉瓷器.是元代官府機構(樞密院)在景德鎮定燒的瓷器。瓷器胎體厚更,白色微青,類似鵝蛋光澤,故稱卵白。除此之外,遺址中還出土有釉裡紅等等的瓷器。
宋元貨幣
宋元時期廣州貿易旺盛,隨著商品交換活動的極度活躍,這裡出土了大裡的宋元貨幣,反映了當時廣州商品貿易的極度發達。
元代銀錠
這張照片展現的是當時出土元代銀錠窖藏坑的情況。
五、布政司署 嶺南中樞
明清是廣州城繼宋元以後又一次大發展時期。明清時期城市規模進一步擴大.基本奠定了今天的城市格局。在南越國宮署遺址內相續發掘出明清廣東承宣布政司署等遺址,見證了這一時期廣州城市行政中樞的歷史進程。
廣州城坊
明代初年把宋元廣州三城合而為一,向北把越秀山圍入城區,向南建新城,使廣州城市面積進一步擴大。至此廣州城基本定型,形成北抵越秀山,南臨珠江的格局。
清代廣州城由於地形所限,城池並無大發展。
鎮海樓
鎮海樓始建於明朝,洪武十三年(1380年)擴建廣州城時,北城牆擴展到越秀山上,同時在山上修築了一座五層樓以壯觀瞻,該樓又名「望海樓」,又因樓高5層,故又俗稱「五層樓」。現在為廣州博物館。
布政司署
廣州仍然是廣東省城,根據考古發掘和文獻記載,這是廣東承宣布政使司署的所在地。廣東承宣布政使司署相當於省財政廳和民政廳合署辦公的機構。在明清兩代近六百年統治中,廣東布政使司署一直位於今天南越王宮博物館一帶。
墨書「廣東布政司」瓦片
這是一塊明代的墨書「廣東布政司「瓦片,是廣東承宣布政使司署所在的重要物證。
容豐倉
在這裡,考古人員還發掘出了容豐倉建築遺址。容豐倉是清代廣州的一個重要糧倉,位於布政司署的東側。
禺山書院
清代禺山書院是廣州第一間頗具規模的書院,這裡曾經是禺山書院的所在地。
單色瓷器
明清時候,明清時期的單色瓷器貿易量很大.佔據著瓷器交易市場的一席之地。南越國宮署遺址出土了大裡黑釉瓷、青瓷、青白瓷、豆青瓷等單色瓷器正是這段歷史的真實反映。
黑釉梅瓶:梅瓶是一種小口、短頸、豐肩、瘦底、圈足的瓶式,以口小只能插梅枝而得名。
明代 白釉月影梅紋碟
碟中的彎月下面是梅花樹。
青花遺影
青花是我國古代瓷器中最為更要的一個品種。明清時期,大裡的青花瓷器經廣州行銷國外。南越國宮署遺址出土的青花瓷數量多、品種多樣、窯口遍布全國,是廣州作為歷史文化名城和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的重要見證。
青花褐彩魚紋碟
這件青花瓷器,碟中以褐彩描繪一條魚的形象。
六、滄海百年 近代城市
鴉片戰爭以來,廣州近代城市化的腳步逐漸加快,大規模修築馬路,民國初年拆毀城門和城牆,市政交通愈加發達。
法國領事館
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英法聯軍攻佔廣州, 1861 年,法國政府強租廣東布政司署為法國領事館。
1928 年,國民政府收回法國領事館用地,於 1933 年 2 月建成永漢公園並開放。
「省港天壽堂姑嫂丸」是當時印在公園石凳上的廣告。
外國酒瓶
這件醬釉酒瓶,底部印有英文標誌。
侵華日軍廣東神社
1938 年,日軍入侵廣州,霸佔了永漢公園,並把它改為廣東神社。用來奉祀在華南地區戰死的日本軍人。
陶面具
「靖國神社」銘款器蓋:中間裝飾櫻花,印有「靖國神社」。
「昭和十九年」銘款銅鈴
銅鏡
白瓷狐狸
兒童公園
抗戰勝利後,永漢公園改名為漢民公園。建國後初期,公園更名為「人民公園」。 1955 年 5 月正式命名為廣州動物園。 1958 年「六一」兒童節改為兒童公園,這裡留下了許多廣州人的童年記憶。 20 世紀九十年代以來,考古人員先後在此發現了南越國宮苑和宮殿遺址。為了更好地保護好這一更要的文化遺產, 2003 年,廣州市委、市政府決定搬遷兒童公園,進行考古發掘和籌建南越王宮博物館。
結語
滄海桑田.廣州的城市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廣州兩千年的城市中心始終沒有改變。南越國宮署遺址印證著廣州城市發展的歷史記憶,是用地層累積而成的一部無字編年史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