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亭原來是皇宮。
定居開封以後,侯老師聽到當地的一個民謠:
去北京,看故宮;
來開封,看龍亭。
故宮是座宮,龍亭不是亭。
龍亭的確不是一個亭,它是一座巨大的宮殿,建在高達13米巨大青磚基石上,它是古代六個朝代的皇宮遺址,尤其是北宋皇宮在此168年。龍亭是來開封旅遊首選的歷史文化風景區。
龍亭的歷史沿革可分為三段。
第一段:唐末至五代時期。
龍亭最早為公元776年唐代宣武軍節度使衙署所在地。公元907年,朱溫滅唐稱帝,國號大梁史稱後梁,在此建都。以後的後晉、後漢、後周相繼在此地建立皇宮。
這裡說一下後晉皇帝石敬塘的故事,他把燕雲十六州割讓給了契丹遼國,使後來的宋朝失去了天然的地理屏障,為北宋的滅亡打開了門戶。
燕雲十六州的割讓,可以說是晚唐以後,五代十國時期最重大的歷史事件,它直接影響到了此後四百年間中國歷史的格局。
公元936年,後唐帝國的河東節度使石敬瑭起兵叛亂。他以割讓長城以南的燕雲十六州為代價,請求塞外的遼國出兵援助。遼國的太宗皇帝耶律德光大喜,不惜御駕親徵,幫助石敬瑭打敗了後唐軍隊。
隨後,遼國皇帝冊封石敬瑭為中原皇帝,國號後晉。石敬瑭為了表達自己的感激,主動拜認遼太宗為父,自稱兒子。時年遼太宗37歲,石敬瑭47歲,在歷史留下了「兒皇帝」的千古罵名。
燕雲十六州所轄的土地東西約六百公裡,南北約二百公裡,面積約為十二萬平方公裡,包括了今天北京、天津、河北西北部和山西大同周圍的大部分土地。
圖示。
翻開歷史地圖,我們就會發現,燕雲十六州實際上囊括了當時中國東北部與北部地區最重要的險關要塞與天然屏障。
這一地區的喪失,使中原北邊的長城及其要塞完全失去了作用,華北大平原完全暴露在北方遊牧民族的鐵蹄之下。從與遼國新劃定的邊界線,到當時的中原王朝首都汴梁開封,八百裡一馬平川,沒有任何一個關險可以阻擋彪悍的騎兵兵團衝擊。
從此四百年,中原王朝完全失去了軍事上的戰略主動地位,這也為後來北宋的滅亡埋下了伏筆。
第二段:北宋時期。
公元960--1127年,北宋在開封建都168年,龍亭是北宋皇宮所在地。金代末年,也曾將都城遷到開封,在此建造皇宮。
公元960年,趙匡胤代周稱帝,即對皇宮著手擴充營建,使皇城擴充到周圍五裡,宮門六座。靖康元年,金兵破城,擄走徽欽二帝,宮內被搶劫一空,皇宮遭到巨大破壞。
金軍佔領汴京後,完顏亮把開封作為進攻南宋基地。1214年,金宣宗遷都汴京。
第三段:元明清至今。
1224年,元軍攻克汴京,後來元朝在開封設置經略司。
到了明代,公元1378年,朱元璋的第五個兒子朱橚在此建周王府,周王在汴傳十一世265年。後因黃河泛濫,周王府漸成廢墟。
清雍正十二年,河南總督王士俊令人在周王府廢棄的煤山上建了一座「萬壽宮」,內設皇帝牌位,文武官員定期到此朝賀遙拜。封建王朝皇帝被稱為真龍天子,因此這個地方就成為了「龍亭」。
民國十六年(1927年)馮玉祥二次來豫主政,改龍亭公園為「中山公園」。
新中國建立後,這裡被改為龍亭公園。
龍亭廣場前端有一對傲立的石獅,雄獅腳踏繡球,張嘴圓目,雌獅腿搭小獅,屏氣怒視。相傳這是宋宮遺物。它們昂首直立,通高三米有餘,拱衛著龍亭公園的大門。
圖示。
龍亭美景中原秀。
走進龍亭景區大門,眼前仿佛展開一幅美麗的畫卷:一條寬闊的御道伸向北方,清風拂面,碧水綠荷。看兩側湖光瀲灩,雲飛波走,別有風景。看玉橋飛跨湖面,楊柳依依,飽含宋韻。
站在玉帶橋向前遠望,一座雄壯巍峨的金色大殿龍踞在數十米高碩大的青磚石基上,那彎挑高翹的大殿重簷直刺蒼穹,讓人立刻感受到大宋王朝歷史的厚重和震撼!
圖示。
龍亭,位於開封的中軸線上,這是龍脈所在,千百年來,無論朝代如何變遷,它始終未改變自己的位置。
它自南向北由午門、玉帶橋、嵩呼、龍亭大殿等組成,東、西、南三面環水,恍若天宮;
它兼顧南北建築之美,既有北方宮殿渾厚的氣魄,又具有南國園林秀麗的嬌美。
過午門北行100米,便是&34;。玉帶橋南北長40米,東西寬18米,是貫穿東西兩面潘楊二湖的一座石拱橋。因在波光漣涎的水面上彎曲似玉帶,故稱&34;。
玉帶橋形如玉帶。
嵩呼門是官員向皇帝三呼萬歲之處。
圖示。
《漢書.武帝紀》:「翌日親登嵩高(即嵩山),御史乘屬在廟旁,吏卒鹹聞呼萬歲者三。」
據《漢書》記載,這件事發生在漢武帝元封元年(即公元前一一〇年)春。所謂「嵩呼」,實際是人們的歡呼聲在山間迴響,臣下加以喧染附會,就成了神話。後世詩文中祝頌帝王,高呼萬歲,即為嵩呼,也稱作山呼萬歲。
朝門是一座面闊三楹的硬山頂門殿,門聯為「五位延福八仙聚處,三呼大慶四季同春」。朝門東西是兩座掖門,掖門通過長廊與東西朝房相連。
朝房在帝王時代是大臣們候旨聽宣的地方,現在東西各8間朝房裡面陳列有9組蠟像,每組蠟像以一位北宋皇帝為中心,再現了「宋朝開基」、「楊業歸宋」、「澶淵之盟」、「包拯上任」、「召見外使」、「安石變法」、「水運儀象」、「微宗作畫」、「李綱復職」等9個著名歷史場景。
龍亭大殿是宋代皇宮後御苑舊址的一部分,殿下高臺乃明代周王府花園中的土山。
龍亭大殿是公園內整個清代建築群體中的主體,建於72級蹬道的平臺之上。大殿坐北朝南,殿前是貫通上下的用青石雕刻的蟠龍盤繞的御道。
據說御道的雲龍石雕上至今還留有趙匡胤當年的馬蹄印。
龍亭大殿高26.7米,東西長19.10米,南北寬11.90米。殿內開花板上繪有青雲彩紋團龍圖案,殿外飛簷高翹,簷角皆掛風鈴,風鈴隨風作響,美妙無比。龍亭大殿雄踞於高大的殿基之上,巍峨壯觀。
殿內以金黃色為主色調,輔以孔雀藍配色,鮮亮明快。殿中所懸「勵精圖治」匾額由時任中共開封市委書記劉真題寫。
龍亭大殿源自宋徽宗的瑞鶴圖。
北宋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的元宵節,在都城汴京,也還是一片張燈結彩的熱鬧之景,人們走街串巷,互相問候,表達著美好的祝願。
突然,街上的人都停下了腳步,抬頭遠望,只見天空雲氣飄浮,一群仙鶴緩緩而過,飛至皇宮之上時,久久盤旋,長鳴如訴。
當宋徽宗看到此情此景,興奮不已,以為是國運興盛的預兆,於是他欣然命筆,作畫題詩,一副《瑞鶴圖》由此問世。
登龍亭俯看皇城。
潘楊湖水波連波。
放眼望去,但見兩湖相對,水面廣闊,東為潘家湖,西為楊家湖。兩湖曾經一濁一清。
據傳,潘家湖原為北宋太師潘美的住宅,因他為人奸詐、陷害忠良,故而湖水渾濁;楊家湖是北宋抗遼英雄楊業的住宅,因楊家世代忠良、捨身報國,所以湖水清澈。
「楊湖清,潘湖混,奸賊謀害忠良臣。」這首民謠,在開封居民中流傳很廣,飽含了民眾對忠臣的愛戴和對奸臣的憎恨。
圖示。
湖水下面城摞城。
近年來考古發現,龍亭大殿和潘楊二湖的地下,深深地埋藏著唐宣武軍衙署,五代後梁的建昌宮,後晉、後漢、後周的大寧宮,北宋皇宮,金皇宮,明周王府等幾個朝代的宮殿遺址。
一幅層層疊疊壓在一起「宮摞宮」的立體畫卷,形成了世上獨一無二的「湖底宮殿」,成為世界奇觀。
圖示。
宋都皇城度假區。
龍亭位居開封「宋都皇城度假區」的核心位置。站在龍亭大殿放眼遠望,全城風景盡收眼底:
西面是清明上河園,中國翰園碑林,天波楊府,都是令人神往,讓人痴迷的旅遊景區。
東面是「樂在宋潮」文化創意園區。
以「宋風的園林、宋意的體驗、宋味的美食、宋式的文化生態、宋韻的美好生活」為主線條的大型文商旅綜合體呼之欲出。這就是「樂在宋潮」!
向正前方遠望:御街,中山路,大南門,是開封城市的中軸線,一條世界最早、千年未曾改變的城市中軸線。這也是令人讚嘆的世界奇觀!
在後邊的文章裡,侯老師會帶你一 一 遊覽。
本集結束,謝謝您的觀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