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最喜歡打仗的皇帝 每次都親自率部出徵 最後死在馬背上

2020-12-14 勇哥讀史

中國古代不乏英勇善戰的皇帝。比如秦始皇嬴政、隋煬帝楊廣、唐太宗李世民等,他們一生徵戰,搏殺疆場。可他們再熱愛打仗,都比不上這個明朝皇帝。因為他不但喜歡打仗,而且每次都是親自率部出徵。

這個明朝皇帝叫朱棣,即我們通常所稱的明成祖。

朱棣本來是當不了皇帝的。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而朱元璋在世時,就把繼承人定為孫子朱允炆。所以,1398年,當朱元璋病逝後,21歲的朱允炆登基做了皇帝,即建文帝。

按照輩分來說,朱棣是朱允炆的叔父。可是,他卻不滿足於當一個區區的燕王,而是有更高的追求——皇帝寶座。當然,皇帝寶座,誰不想呢?加上朱允炆接受了大臣齊泰、黃子澄等的建議,著手進行削藩。這讓朱棣大為不滿,於是,於1399年打著「誅齊黃,清君側」的旗號,發動靖難之役,推翻了朱允炆。

在靖難之役中,朱允炆下落不明。朱棣乃取而代之,成為了明朝第三個皇帝。

對於朱棣來說,打仗簡直就是生命的必需品。你看,別人想奪取皇位,總是偷偷摸摸地進行。而他可好,一反常態,大張旗鼓地進行,唯恐天下人不知道似的。由此可見朱棣對自己戰鬥力的自信。

實際上,朱棣還在當燕王時,就開始熱衷於打仗。

1380年,朱棣被封為燕王時,剛好20歲。就是這個「乳臭未乾」的年輕人,兩次率師北徵,進行實打實的軍事磨鍊。在北徵中,朱棣生擒北元大將索林帖木兒,招降蒙古貴族乃兒不花,取得了極為耀眼的戰績。

通過這些軍事行動,朱棣成為藩王中最有實力的人,為他後來奪取皇帝寶座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當了皇帝後,朱棣成為九五之尊,這時候是不是就以龍體為重,不再輕易率部打仗呢?並不。這怎麼符合朱棣的個性呢?

朱棣照樣率部御駕親徵,而且打仗都是衝在前面的,完全不把自己當皇帝。

我們知道,中國古代的中原政權,總是面臨來自北方遊牧民族的威脅和侵擾。幾千年都是如此。為了確保北方邊境的穩定,朱棣決定主動出擊,肅清蒙古的影響。從1410年開始,朱棣五次率部北徵,基本肅清了蒙古部落對北方邊境的影響。

北方安定了,朱棣又把目光盯向南方。那時候,安南(今越南一帶)一直在南方滋事。1406年,朱棣派兵攻打安南。一年戰爭打下來,最後以明朝勝利而告終。安南版圖被併入明朝領土。

朱棣在生前還幹了一件非常漂亮的事情,即遷都北京。中原政權,一般喜歡定都南方。明朝開始的都城就是在南京。朱棣認為,帝國的威脅主要來自北方,必須將都城定在北方的北京,以便於直接抵抗來自北方的威脅。

這就是著名的「天子守國門」。

當然,朱棣雖然文武全才,寬嚴並濟,用兵應變,機智神勇,還是有不少人批評他「好大喜功」。當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兒》裡的評價朱棣:「他不是一個好人,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好皇帝。」這句評論,還是深得我心。

相關焦點

  • 古代囚犯過得怎麼樣?秦漢幹活打仗,清朝隨時死,唐宋最「幸福」
    古代怎樣懲罰犯罪者?手段是非常豐富的。據說上古時代,民風淳樸,有人犯了罪,就在地上畫一個圈,罪犯就會老老實實待在圈裡,即使無人看守也不會逃出去,這便是「畫地為牢」。後來有了法律,也就有了各種刑法,除了各種死刑、肉刑、充軍、流放,除此以外就是坐牢,也就相當於現在的有期徒刑和無期徒刑,那麼古代的囚犯都過得怎麼樣呢?
  • 古代打仗的馬都是「太監馬」?答案你可能不信!
    古代打仗的馬都是「太監馬」? 答案你可能不信!我們驚訝於古代制度的殘忍,因為他們會把男子聲稱給和煙了。目的只是為了要加強皇宮的管理,但實際上,並不是在皇宮裡,只有太監被閹割,有些人說。在上戰場打仗的馬身上,管理它們的方式也是很殘忍的,那就是把馬給閹割了,但是一想想如果人都能給閹割,那麼馬還有什麼不敢閹割的呢,但是為什麼這些被閹割的馬都是上場打仗的呢?這裡面就有一定的道理了。很多人提出古代打仗的馬都是「太監馬」? 很多人可能覺得不可思議,也不願意相信這個說法,今天小編就為大家科普一下,答案你可能不信!
  • 古代打仗為何不能帶女人?看朱祁鎮兵敗後,隨行宮女的下場就懂了
    明朝從建立到覆滅,總共存活了接近二百八十年的時間,在明朝的十幾位皇帝中,勤儉持家的有,奢侈敗家的也有,甚至還出了個不喜歡政務,卻喜歡做木工的皇帝。不過,和清朝相比,明朝還是相對好點的,清朝有怕戰分子,動不動就籤賣國協約,所以招人厭惡。
  • 為何古代中國打仗十幾萬人都算小仗,而歐洲幾萬人的戰爭都能算上大...
    經常看古代影視劇的朋友們可能會熟悉,一般在影視劇裡面一打仗,基本上單方將領都會率領十幾萬大軍出徵,如果算上叛軍什麼的,雙方交戰人數基本都會維持在二十萬左右。漢武帝派衛青遠徵匈奴發兵十六萬,直擊漠北匈奴主力,交戰雙方總兵力二十四萬;始皇帝嬴政率幾十萬大軍蕩平六國實現中國統一;東漢末年,曹操率八十萬大軍直擊東吳,最後死傷慘重等等,這無數的史詩級大仗每天都活躍在電視屏幕上,給我們的感覺是:「哇,中國古代戰爭真是宏偉」。
  • 中國古代有哪些名人屬鼠?杜甫魏徵朱棣都是鼠年出生
    鼠是中國傳統十二生肖之首,所以稱子鼠。那麼,中國古代有哪些名人是鼠年出生的呢?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首先向我們走來的是唐朝名臣魏徵。魏徵生於580年,屬鼠。照說,鼠年出生的人,應該比較聰明、機智,而且有那麼一絲狡詐的意味。
  • 傑出軍事家,立下無數汗馬功勞,他是福全,順治皇帝最喜歡的兒子
    英年早逝,恐怕就是清朝順治皇帝一生最真實的寫照,他的一生很短暫,只有24年。幸好,由於滿族文化,儘管只活了24歲,但他依舊留下不少子嗣,有血脈可以繼承大清的江山。 順治皇帝一生,有8個兒子和6個女兒,最後繼承皇位的是皇三子愛新覺羅·玄燁,即鼎鼎有名的康熙皇帝。
  • 古代打仗時,弓箭手為什麼不射馬?真實原因有三點
    古代打仗時,弓箭手為什麼不射馬?真實原因有三點要想取得戰爭的勝利,除了持之以恆,還少不了關鍵位置上給其致命的一擊,偉大詩人杜甫在他的詩中有曾說過: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之後不少將領在打仗中都用上了這句話,在古時候戰場上少不了的就是弓箭手,他們要做的就像狙擊手一樣在後方對敵人進行攻擊,可他們一般都不會攻擊戰馬,不是說射人先射馬?為什麼不射馬呢?古時候的軍事武器還是十分的落後,戰士打仗僅僅只靠著一身武藝和僅有的冷兵器,在那個時候有馬有車就已經算是很厲害了。
  • 中國古代共出過408位皇帝,唯獨這個省沒出過一位皇帝,不是浙江
    自從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以後,皇帝就成了中國人最喜歡的「職業」。在封建時代,只要是有兵權在手,有影響力的人,大多都會對這個位置垂涎三尺。也正是因為如此,在後來2000多年的時間當中,中國出現了408位皇帝。但是408位皇帝,唯獨這個省沒出過一位皇帝,不是浙江。
  • 大明風華:為什麼帝王喜歡御駕親徵?
    黃仁宇說:「克倫威爾在馬斯頓荒原擊敗查理一世時,為公元1644年,也即是中國所謂崇禎皇帝上煤山的一年,也就是明亡的一年。」 歷史上皇帝的御駕親徵,是多麼鼓舞士氣的事情啊!但御駕親徵,基本上都是發生在打天下的創業者身上,一般的守成之君幾乎少有御駕親徵的!
  • 古代打仗最厲害的五大軍團,嶽家軍上榜,第一軍團擊潰20倍敵軍
    古代打仗最厲害的五大軍團,嶽家軍上榜,第一軍團擊潰20倍敵軍在中國數年前的歷史中,湧現出無數的戰爭。每次戰爭,就少不了驍勇善戰的軍團。接下來我們就看看古代打仗最厲害的五大軍團都有哪些?在1140年,嶽飛率軍北伐,連收複數鎮,戰績輝煌。金軍最厲害的鐵浮屠,拐子馬,但這些神兵利器碰上嶽家軍也得完蛋。當時金軍中流傳有一句口號就是撼山容易,撼嶽家軍難。可見金軍是吃了不少嶽家軍的虧的。
  • 曹髦之死:傀儡皇帝以最高貴的方式死去,誕生了一句著名的成語
    在我國古代封建社會中,皇帝的地位是至高無上的,為了這一皇權,無數的人為之奮鬥,除了異姓望族展開激烈的廝殺外,即使是皇室內部,也常常上演手足相殘、父子相殘的宮廷血案。皇帝的位置誰都渴望坐坐,可是,古代歷史上又有多少傀儡皇帝坐著憋屈呢,比如我們熟知的漢獻帝,在一代梟雄曹操的掌控下,大概是古代歷史上最早的傀儡皇帝吧!
  • 為什麼中國人不喜歡打仗,卻每次都能打贏?英國專家說的很有道理
    為什麼中國人不喜歡打仗,卻每次都能打贏?英國專家說的很有道理悠悠中華歷史長河中,中國人自始至終都是一個愛好和平的國家。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許許多多的學派的特別社會現象,也就是著名的百家爭鳴。各處各地的思想都崛起,但相比較而言兩個出名的學派,儒家和道家,他們對待戰爭的態度分別是仁政,以德治國和無為而治,我們不難發現從春秋戰國時期的他們開始,中國人就不提倡打仗。更何況是現在和平發展的二十一世紀了。也許,這也就是中國能夠受他國的重新對待,到現在越來越舉足輕重的原因了。然而不難發現,在我們這種不推崇打仗的國家裡,千百年來烽火硝煙並沒有很少過。
  • 有人說古代打仗的馬都是太監馬?專家:的確如此,網友:漲知識了
    古代打仗的騎兵我們都應該聽說過,他們有些非常高的機動性和功能性,而且由於馬跑的速度非常快,所以很多時候騎兵被用來作為打突擊,偷襲,快進快退,打敵人一個措手不及。說到騎兵就不得不說馬了,一匹馬的好壞可以決定一場戰爭的勝利。
  • 古人打仗「射人先射馬」是謠言,他們根本不射馬,原因是這3個!
    我們都知道古代出了很多經典名言,很多句子我們現在都還在引用,關於古代打仗的我們在電視劇中也看的不少,尤其是在戰國時期更是頻繁發生戰爭。古代為了取勝總結出了很多口口相傳的經驗,比如說「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這句話,大家肯定都聽說過。但是對這句話也只是聽說,畢竟大家都沒有真的上過戰場,所以也不知道這句話是真的假的。
  • 古代打仗的戰馬既非公馬也非母馬,那是什麼馬?網友:漲知識了
    古代騎兵是唯一的機動性作戰部隊,其作用可以說是十分巨大。不說別的,漢武帝時期能夠擊敗匈奴的主要原因還是漢朝有著良好的騎兵部隊,才能夠將匈奴人打的毫無招架之力。而事實上中原民族與少數民族的差距就是騎兵素質的差距了。
  • 中國古代不務正業的皇帝
    1、南北朝時北齊後主高緯-乞丐皇帝+樂隊皇帝喜歡當乞丐。他在後宮華林苑,設立了貧窮村舍,他自己親自穿上破衣爛襯當乞丐,沿街乞討,這倒不是他想體驗貧苦人民的生活,而是想出新鮮法子來玩,尋求刺激,以打發無聊而空虛的生活。
  • 古代打仗時,軍隊每天給士兵多少夥食?為何只讓士兵吃個半飽?
    在古代兩國之間兵戎相見是常見的事,所以在出徵前和停頓修整時大將們都會不準士兵吃的太飽而導致酣睡,要保證所有的人和馬匹都做到半飽就好。有人可能會說這些士兵們只吃一半飽怎麼夠打仗,會沒有體力的。其實不然,這其中有很多的原因在裡頭,第一在古代生產的能力都比較落後,所以就導致了糧食收成不是很高,這個國家的糧食儲存量也不是特別的多。
  • 歷史上的奇怪的皇帝都集中在明朝了,做木匠的,做將軍的都有
    他還喜歡親自動物,遂在皇宮內設立「豹房」,將老虎、大象、獅子、長頸鹿之類的動物一股腦的搬進去,這一時期的皇宮也因此成為物種最豐富的階段。朱厚照不但愛玩、還愛馴服動物,結果不但沒能成功,連自己都差點讓所養的老虎吃掉,幸而被侍衛江彬所救,此人也正是正德後期的大奸賊之一。
  • 中國歷史上三位戴面具打仗的將領,有一位太帥差點被看死
    中國古代眾多名將中,只有這三位最別具一格。因為他們打仗時必須帶著面具,不帶面具便不足以震懾敵人。第一位:蘭陵王蘭陵王,姓高,名長恭,是東魏權臣高澄四子。由於生母地位低下,蘭陵王早期並未受到重用。可見,蘭陵王有著一般男子所不具備的容貌,被後人譽為中國古代四大美男之一。蘭陵王雖然擁有別的男子羨慕的容貌,但這也為他帶來了苦惱。在那個地方割據,連年戰亂的年代,作為王侯將相家的孩子,要上前線接受戰爭的考驗。因為相貌俊美,與敵軍對陣時,經常被對手輕視。
  • 羅馬皇帝沒啥好下場,但人人都想當,最多的一次同時有6個皇帝
    我們都知道古代的皇帝擁有著至高無上的權利,他們作為九五之尊,可以隨意對他人生殺予奪。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的皇權都是世襲制傳承,因此在古代沒有人敢爭權篡位,一旦被發現便會惹來殺身之禍,更別提殺掉皇帝了,那在古代將是株連九族的大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