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各民族 圖騰世界中的雞

2020-12-26 網易新聞

(原標題:西南各民族 圖騰世界中的雞)

焦虎三 文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養雞的國家之一,而世居西南的少數民族可能是最早馴化雞的種群之一。在漫長的生產生活中,西南各族留下了許多與雞有關的神話,雞還作為通靈的神器。

起源於亞洲的家禽

不管以上觀點如何紛爭,我國無疑是世界上最早養雞的國家之一,而世居西南的少數民族可能是最早馴化雞的種群之一。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雞因其司晨報曉的功能,備受重視,被列為「六畜」之一,「五德之禽」;錦雞還被繡上官服,成為二品文官的代表性服飾。

雞,鳥綱,雞形目,雉科,據認為是世界上餵養最多的一種家禽。現雞形目動物有94個屬276種554個亞種,其中我國有56種74亞種。其中,中國特產的有白頸長尾雉、黃腹角雉、綠尾虹雉、雉鶉、黑長尾雉、藍鷳、褐馬雞、白馬雞、藏馬雞、藍馬雞、斑尾榛雞等,這些珍稀的物種,大多已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的瀕危物種名錄,也成為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雞是人類最早飼養的家禽之一。現學界主流認為,其馴化源於棲息在亞洲東南部的紅原雞,中國雲南、廣西部分地區和海南島及亞洲的印度、巴基斯坦、斯裡蘭卡等地都是紅原雞棲息的範圍,我國西南及南亞地區可能是人類家雞的起源地。而且,家雞的野生祖先原雞在我國有廣泛分布,原雞後代至今仍在我國雲南以及海南等地繁衍。另一派認為,在河北省徐水縣某泥炭沼下發現的化石,是目前發現的年代最古老的家雞化石;公元前5400年的河北武安磁山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的家雞遺骨,也比印度的有關發現早得多;在陝西西安半坡遺址、浙江河姆渡遺址以及河南新鄭裴李崗、甘肅秦安大地灣、山東滕縣北辛等遺址,也先後出土了雞骨骼。故中國北方黃河流域附近為古代家雞的起源地。

不管以上觀點如何紛爭,我國無疑是世界上最早養雞的國家之一,而世居西南的少數民族可能是最早馴化雞的種群之一。遠古華復先民養雞最初可能是為了報曉,將之作為「天然計時器」,故磁山家雞多為雄性,甲骨文中的雞字是雄雞打鳴時頭頸部的特寫,都包含了同樣的信息,甲骨學界還認為,「鳴」與「嘰」其造字都源於指代雞鳴。以後雞很快成為常用的供食用的家禽,農民養雞甚至比養豬更為普遍。

在數千年的歷史進程中,「雞文化」深刻影響到華夏農業的發展與風俗的演化,以至有學者認為,華夏的鳥圖騰與鳳文化其源頭都來自人類早期馴化雞的實踐。「雞文化」也和華夏最為隆重的年節文化有關:傳說東海中有一座大山,名度朔山,又名桃都山,山上有一株巨大無比的桃樹,樹根向周圍伸展,足足有三千裡方圓,樹頂有一隻金雞,日出報曉。它一啼,天下的雞就跟著叫起來了,所以人們元旦剪紙的雞,就是指代的天雞。據考,古人元旦刻桃木為神像,立在大門前,還要插幾根公雞毛象徵天雞,後來桃符演變成春聯,插雞毛就變成剪紙雞,貼於窗戶作裝飾了。《拾遺記》又記:「今人每歲元日,或刻木鑄金,或圖畫為雞於牗上,此其遺像也。」這裡的「遺像」,是指上古的賢明君主舜,傳說他是重明鳥的化身,重明鳥非鳥,而是一隻具有神力的雞。

少數民族神話的主題

少數民族通過神話等口頭傳統,遺存了大量遠古與「雞文化」相關的文化元素。

與華夏畜養雞的漫長歷史相切合,我國古代留下了大量與雞有關的神話。西南地區歷來為眾多少數民族的聚集、繁衍地,民族種類尤其繁多,文化豐富多彩,被視為保留了古代文化信息的基因寶庫。這裡的少數民族通過神話等口頭傳統,遺存了大量遠古與「雞文化」相關的文化元素。

在納西族的宗教經典《多巴經》中,多有記載神話。其講述人類的起源為:「英格阿格」真神下出一個白蛋,白蛋孵白雞,白雞孵出九位神兄弟和七位神姊妹,九兄弟開天,七姊妹闢地。天地分開後,天氣與地氣交合生白露,白露生大海,大海中生「恨古」,「恨古」傳至幾代後又生出五兄弟和六姊妹。

彝族支系之一的撒梅人在《人類的起源》中認為,古時,大地被洪水淹沒,只有一人剩下住在山上。某天,神告訴他爬到山峰頂上避難,其嘴裡含米,兩腋下各夾一個雞蛋,洪水退後,他取下蛋,蛋裡生出一對男女,為兩兄妹,當時世界已沒有人煙,他們找不到人成親,於是,兄妹成婚,人類得以繁衍。

黔東南苗族流傳有一首古歌《楓木歌》,苗族創世神話《苗族古歌》對此也有講述。故事認為古楓樹變來的蝴蝶媽媽甚愛食魚,她和水上的泡沫相愛懷孕,生下了12個蛋。後經孵養,12年後,生出了姜央、雷公、龍、虎、蛇、象、牛等12個兄弟。

雞鳴與日出的前後關係,使「雞喊太陽」成為西南少數民族最為原始,也最為廣泛的母題。如彝族的創世英雄史詩《支呷阿魯》記述,支呷阿魯兩次請日月出來都沒成功,最後只有去山頂找來一隻白公雞,公雞幾番努力鳴叫,終於叫出了太陽和月亮。從此,支呷阿魯視公雞為神,專司同太陽和月亮打交道的事。苗族的創世神話《公雞請太陽》講道:遠古時,先民造了十二對太陽和月亮掛在天上。但這些太陽和月亮不聽人們的安排,齊出齊進,照得草木乾枯,一個神箭手把太陽和月亮射掉十一對,剩下的一對太陽和月亮嚇得不敢露面,頓時大地又成黑茫茫一片。先民們先後派蜜蜂、黃牛、老虎、狗、鴨子等去請太陽,都沒成功,最後還是一隻大紅公雞把太陽請了出米。其他如布朗族、壯族、侗族與水族都有類似的神話傳說。

吉祥的飾物與神器

西南少數民族的信仰世界中,雞還作為通靈的神器,有消災驅邪、通靈招魂的效用。

西南少數民族服飾千差萬別,各具特色。撒梅人的雞冠帽是非常獨特的一種帽飾,據說凡女孩年滿三歲以後都要戴此帽,直至出嫁為止。傳說,有一對彝家戀人被森林裡的妖魔拆散,後因公雞啼鳴嚇跑妖魔,戀人方幸福結為夫妻。為了表達對公雞的感激之情並希望永遠得到雄雞的護佑,姑娘模仿雞冠做了雞冠帽戴在頭上。四川、甘肅交界地帶的白馬藏族把白雄雞奉為神雞,人人見而生敬,男女都戴「沙嘎帽」,上面均插白雄雞尾羽,男子插一根,女子可以插一到三根並寓意不同,插一根表示未婚也無對象;插兩根表示已婚,插三根表示已有心上人,但暫未婚嫁。故史記:文縣番民男子帽插雞翎;龍安營轄象鼻、高山等處番民男子戴氈笠,插雉羽;南坪營轄羊峒各寨番民男子首戴皮帽,插雉尾。清《職貢圖》又記:今北川羌族自治縣及周邊「石泉縣青片白草番民」男子插雉羽於草笠。藏族古文獻曾記,吐蕃時期外出徵戰的將士,在頭盔插有鳥羽,以示雄強威猛。可見西南少數民族頭飾雞毛的習俗,在唐朝時便已盛行。

在西南少數民族的信仰世界中,雞還作為通靈的神器,有消災驅邪、通靈招魂的效用,故廣泛使用於各種宗教儀執之中。在彝族與羌族中,為逝者招魂,必用公雞指路為引,故彝文典籍《恆幾抽雅》中述,「願讓雞的靈魂將死人的靈魂引到靈魂世界」。而用雞佔卜,是彝族、苗族、壯族、侗族、仡佬族、珞巴族、爾蘇藏族等常用的卜算方式。

在羌族祭山會上,會用雞冠和沾血的雞毛祭祀羊皮神鼓,用沾血的雞毛祭祀白石神塔;在爾蘇藏族的信仰中,白公雞是神聖之物,專用祭祀先祖和佔卜吉兇;殺雞卜卦也是珞巴族日常生活中極為常見的活動。將雞殺掉,用水洗淨,察看雞肝正反兩面的卦位卦符,從其呈現的顏色、平凹以及血脈紋路的折向、粗細等徵象,以定吉兇。而以雞作卜,在彝族的信仰世界中,形式最為多樣,其「推雞卜」包含甩雞卜、雞舌卜、雞嘴卜、雞頭卜、雞股卜、雞膽卜、雞蛋卜、小雞卜等八種方式。

筆者2008年曾在四川省漢源縣古路村夜觀過一場「伊蘇格雅」儀式,意為主家在世的孩子招魂,整套儀式都用到了「神雞」。儀式從晩七時持續到翌日凌晨。「蘇尼」申少財先在火堆的祭臺前盤腿而坐,右手抓著一隻大紅公雞作為「引路雞」,左手不停來回搖響神鑼,以示請神,然後起身,邊舞動公雞,邊搖神鑼,開始在主家每間房舍的「驅鬼」巡遊,隨後他走到大門口,手拿公雞,面朝門外,拿刀在雞頭重重擊了幾下。把雞在主家大門兩側來回拍打,用手抓下一些帶血的雞毛,粘在門兩邊,並將公雞扔入室外無邊的黑夜之中,緊跟幾步走出大門,在院內,自己打起手電筒,仔仔細細查看地面雞的形狀與雞頭的方向,以定送神驅邪的方位。最後招魂時使用了雞蛋,申少財右手平攤,左手抓了一把米置於右手掌心,然後把雞蛋依次立於手上,左手也平鋪,置於右手之下,念咒招魂。據說巫師招魂招回了,雞蛋就會自己倒下來。我目睹三個雞蛋,在申平攤的手上,隨著念咒,分次一一倒下。

(原標題:西南各民族 圖騰世界中的雞)

本文來源:成都日報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雲南最神秘的民族,生活在高山上,自稱「葫蘆中生出的民族」
    它是中國西南與緬甸接壤的邊境城市,被群山,美麗的河流和山谷所環繞,並擁有優良的自然生態環境。它是我國普洱茶的起源地,也是世界茶文化的起源之一。臨滄地處深山腹地,自然風光秀麗,民族文化豐富多彩,享有「中國恆春之都」的美譽。然而,臨滄是雲南為數不多的尚未開通火車的地方之一。與麗江和大理等雲南著名旅遊勝地相比,臨滄的知名度相對較低。
  • 各姓氏圖騰簡介
    趙姓圖騰,趙是東夷民族少昊族團的一支伯趙氏的族稱。由高大的巨人奔走的人形和在供案上供奉「肖」的圖形組成。 李姓圖騰,李姓是九黎民族之一的氏族的族稱。皋陶是李姓的始祖。黎就是虎,又可以寫作(豸 裡)、狸、理,通假諧音作李。李姓圖騰由虎、木、子三部分組成。
  • 北京最大的熱帶植物園,圖騰文化民族特色,恍若置身於原始部落
    在北京市大興區長子營鎮,有一個熱帶植物園,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建築上布滿圖騰,恍若置身於原始部落。景區內主要景點有牡帕密帕古樹館、勐巴拉娜西熱帶植物館、土司堡民族展覽館和恐龍館、孔雀館、特色商品區等。民族特色建築景區以西南少數民族的民居和圖騰文化為主線,奇花異草爭奇鬥豔,溪水,噴泉,植物,動物構了一幅美麗的熱帶雨林畫卷。
  • 中國傳統民族節日,西南民族節日,穀物神
    本文乃作者夢夢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小編認為西南農業民族將谷種起源看作十分神聖的大事,圍繞谷種起源,形成了各民族內容、風格各異的谷種起源神話,人們信之不疑,並對神話中為人類帶來谷種的祖先、天女、狗、鳥等崇拜至極。
  • 中國西南民族節日,飲食文化表現方面,從祭神到娛人
    原始人類最初舉行的祭祀儀式中包含的現金被稱為「節日娛樂、歌舞」等內容,其最初的動機原是祭神,西南民族的祖先們正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和心理背景中,初創了這許多今天看來令人眼花繚亂的節日習俗。拿節日飲食來說,最初的祭祀活動中,原是沒有人類去享受美食的份的。低下的生產力狀況維持溫飽尚且不足,更不用說在節日期間宴飲了。
  • 怒族:保留圖騰崇拜最多的民族之一,其圖騰為什麼是蜜蜂和蛇?
    怒族:保留圖騰崇拜最多的民族之一,其圖騰為什麼是蜜蜂和蛇?歷史上有很多少數民族都有關於自己民族圖騰的傳說,而對於少數民族來說,圖騰不僅僅是祖先留下來的傳說,同時他們也把圖騰作為本氏族的名稱以及標識。怒族就是這樣一個保留圖騰最多的民族之一,他們的圖騰代表是蜜蜂和蛇,這兩種都具有攻擊性的生物,為何成為了怒族人民最崇拜的圖騰呢?今天就和我一起來看看吧。為什麼一部分怒族人把蜜蜂作為圖騰?
  • 虎躍千年 淵源流長的彝族虎圖騰崇拜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統一國家,漢族是由各少數民族混血形成的民族,而且是秦漢時期才正真形成的,它的先進文化也是吸收各民族的優秀文化形成的。彝族是遠古羌戎的遺裔(包括羌、藏、普米等十六個民族)之一,是中國歷史上最悠久的少數民族之一。現今彝族尚殘存其遠古先民崇拜的虎圖騰,它曾為先秦道家、儒家、陰陽家所吸收、慨括、升華,可以進一步說明彝族虎圖騰崇拜淵源流長。
  • 盤點世界10大圖騰,中國的有一種特殊的象徵,第8個國家最高貴!
    在遠古時期的人類祖先所屬的部落就有各自的圖騰,一般是某種動物或者植物,沒有創造文字的時候,我們的祖先"茹毛飲血",與自然中的各種野獸都會有親密接觸,這些野獸有的能被人類所利用,有的卻會威脅到人類的安全,所以我們祖先把徵服某種野獸看成是一種權利榮耀的象徵,會用這種動物的大概形象做成圖案,作為自己民族的標誌之一;還有一種產生的原因是人類祖先在慢慢的徵服自然過程中,對一些奇怪現象的出現很困惑,不能科學的解釋
  • 人類祖先伏羲女媧是蛇圖騰,為什麼他們後裔僅有華夏民族是龍的傳人?
    世界很多地區很早就崇拜蛇圖騰 在中華文化裡,人類始祖很早就有了伏羲女媧人首蛇身的形象,這是什麼文化含義呢?後來產生的龍圖騰,又是怎樣從蛇「進化」到龍的呢?還有蛇有個特點,不喜歡生活在山頂,證明了蛇是緊貼大地的圖騰真實不虛的。對於遠古人們來說,蛇肯定是他們接觸到的最為神秘恐怖的動物!崇拜也就這麼而來了,所以世界上主要文明都有蛇圖騰的身影。
  • 中國傳統民族節日,西南民族節日,土地神
    西南民族的許多農事祭祀往往超乎自身,要先從土地、森林、村寨、水等生態背景物加以祭拜,即反映了西南這些民族具有較為獨特、完整的生態觀。在這種生態觀支配下的農業,與自然條件、生態環境融為一體,堪稱土地、森林與水的交響詩。當然,這種樸素的生態觀又是蘊涵在西南民族深厚的自然崇拜、土地崇拜、寨神(樹木)崇拜、水崇拜之母體中的。是以祈禱自然神靈庇護為心理根源的。
  • 中國傳統民族文化,西南民族節日,它的五種類型特點
    我若對西南民族節日的本體做的概括,其主幹的內容構成大致可分為以下五種類型:A.祭天、祭祖、祭祀最高神及年節,此類往往是各民族最盛大的節日。 B.農事祭祀節日。C.男女交遊節日。 D.集貿節日。E.綜合性節日或演化複合型節日。這五類節日的劃分,主要是根據內容及節日活動的表象、儀式。在這些節日中,除節日習俗的展現外,還蘊涵著各自的節日觀念。
  • 中國傳統文化,節日文化趨勢,西南民族節日文化
    西江、金井苗寨20世紀90年代初的兩類文化的變遷情況,堪稱西南民族邁向現代化進程中的典型,分別代表了西南民族在文化變遷總趨勢下必然經過的兩個階段。現今多數民族地區的文化變遷情況與西江寨比較相似,能達到金井村那樣變遷程度的不佔多數。
  • 自助大餐颳起西南民族野味風
    即日起,世貿君瀾2樓雲天閣推出新民餚美食節,幾十道來自大西南深山裡的民族美味等你來品嘗。不出杭州你就可以體驗到舌尖上的中國。文 賀叢笑 圖 朱紅欣  冰草、番杏、小娃草  這些野菜你可能聽都沒聽過  這是一個「野」味肥美的季節,野菜你吃過幾種?馬蘭頭、薺菜、水芹菜……這些都太普通了。本次美食節,世貿君瀾空運了最新鮮的廣西、雲南特色野菜。
  • 《狼圖騰》中的草原邏輯
    他說:「狼是馬背民族的楷模和導師,是馬背民族的精神圖騰。實際上狼是一種特別有靈性的動物,它的智慧和狡黠,頑強和尊嚴,它的毅力和耐性,尤其是它的團隊精神都堪稱是百獸之首。長期以來在草原上對抗的兩大陣營,一是人群,一是狼群。沒有狼的訓導和磨礪,大字不識一個的成吉思汗,就不會成為舉世聞名的軍事家。狼是天下第一兵家。」狼,究竟是如何在草原上生存的呢?
  • 揭秘 ▏傳統十二生肖起源與十二獸首生肖圖騰的前世今生
    有些地方建十二獸神廟,每年舉行祭禮活動,在肅穆莊嚴的氣氛中跳十二獸神舞蹈。遠古時代的不少氏族、部落有以鼠為圖騰,納西族崇敬牛神,把牛視為本族圖騰,白族虎氏族把虎視為本族圖騰,保安族有供奉馬神習俗,羊圖騰在許多民族中也佔有重要位置,哈薩克族崇拜山羊神為本族圖騰,廣西南丹縣瑤族則以猴為圖騰,白族雞氏族以雞為圖騰
  • 【民俗】羌族白石圖騰
    文明造就了自由,野蠻造就了苦難;自由孕育著理智,苦難釀造了信仰。這些已經具有神性的白石,除了平時不許隨便觸摸、亂搬亂動,有求於它時,還需宰殺專門飼養的牛、羊、豬、雞等製作供品進行祭祀。說到藏人與白石的關係,廣泛流傳於當地藏族民間的神話故事是這樣說的;很古很古的時候,宇宙混湘不開,世界萬物皆無,惟東方白地出現一片白海和一塊白石,天神紐姆阿布見到以後,便吹了一口神氣,化作一隻白鵬,飛往白石上棲息。天長日久,白石便懷孕,生下一隻猿猴。
  • 民族文化:中國人為何被稱為「龍的傳人」?從神話、圖騰、皇權看
    答案就在中國的民族文化裡面。  中國是一個文明繁榮、歷史悠久的國家,在上下幾千年的浮沉中湧現了諸多歷史故事。正是這些故事的存在,推動著文化的交流、歷史的發展以及社會的興起。而且在中國的歷史發展中,「龍」的身影隨處可見,是伴隨中華文明發展的重要一員。
  • 中國傳統文化,西南民族文化節日,從起源到發展
    >法規」之外,涵加進了與外部世界並無二致的現代生活方式、消費娛樂方式及觀念,乃至於薈萃東西方文化的價值觀。如果不是深人分析當代民族文化所處的時代背景和文化變遷大趨勢;如果不是對西南民族節日中的大量習俗、觀念作微觀研究,從而發現其變異的苗頭;如果不是從尊重文化傳統並加以改造的立場出發,這種價值觀念的嬗變,是很難發現的。
  • 小月書評|蒼茫的天,草原的狼,一個民族的靈魂——《狼圖騰》
    ——《狼圖騰》《狼圖騰》,是2004年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姜戎。主要講述了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一位知青在內蒙古草原插隊時與草原狼、遊牧民族相依相存的故事。作者簡介:呂嘉民(筆名姜戎),漢族,1946年4月生於北京,籍貫上海。曾任中國勞動關係學院教師。
  • 西南民族大學、廣西民族大學、西北民族大學最新排名及投檔線
    西南民族大學、廣西民族大學、西北民族大學最新排名,三所高校排名如何?實力如何?小編從全國排名、學科實力等方面對三所高校進行了整理,具體來看一下,數據均來自網絡,僅供參考。根據2020軟科中國大學排名可知,西南民族大學排名第252,廣西民族大學排名第307,西北民族大學排名第163。根據2020武書連中國大學排名可知,西南民族大學排名第229,廣西民族大學排名第371,西北民族大學排名第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