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西南各民族 圖騰世界中的雞)
焦虎三 文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養雞的國家之一,而世居西南的少數民族可能是最早馴化雞的種群之一。在漫長的生產生活中,西南各族留下了許多與雞有關的神話,雞還作為通靈的神器。
起源於亞洲的家禽
不管以上觀點如何紛爭,我國無疑是世界上最早養雞的國家之一,而世居西南的少數民族可能是最早馴化雞的種群之一。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雞因其司晨報曉的功能,備受重視,被列為「六畜」之一,「五德之禽」;錦雞還被繡上官服,成為二品文官的代表性服飾。
雞,鳥綱,雞形目,雉科,據認為是世界上餵養最多的一種家禽。現雞形目動物有94個屬276種554個亞種,其中我國有56種74亞種。其中,中國特產的有白頸長尾雉、黃腹角雉、綠尾虹雉、雉鶉、黑長尾雉、藍鷳、褐馬雞、白馬雞、藏馬雞、藍馬雞、斑尾榛雞等,這些珍稀的物種,大多已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的瀕危物種名錄,也成為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雞是人類最早飼養的家禽之一。現學界主流認為,其馴化源於棲息在亞洲東南部的紅原雞,中國雲南、廣西部分地區和海南島及亞洲的印度、巴基斯坦、斯裡蘭卡等地都是紅原雞棲息的範圍,我國西南及南亞地區可能是人類家雞的起源地。而且,家雞的野生祖先原雞在我國有廣泛分布,原雞後代至今仍在我國雲南以及海南等地繁衍。另一派認為,在河北省徐水縣某泥炭沼下發現的化石,是目前發現的年代最古老的家雞化石;公元前5400年的河北武安磁山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的家雞遺骨,也比印度的有關發現早得多;在陝西西安半坡遺址、浙江河姆渡遺址以及河南新鄭裴李崗、甘肅秦安大地灣、山東滕縣北辛等遺址,也先後出土了雞骨骼。故中國北方黃河流域附近為古代家雞的起源地。
不管以上觀點如何紛爭,我國無疑是世界上最早養雞的國家之一,而世居西南的少數民族可能是最早馴化雞的種群之一。遠古華復先民養雞最初可能是為了報曉,將之作為「天然計時器」,故磁山家雞多為雄性,甲骨文中的雞字是雄雞打鳴時頭頸部的特寫,都包含了同樣的信息,甲骨學界還認為,「鳴」與「嘰」其造字都源於指代雞鳴。以後雞很快成為常用的供食用的家禽,農民養雞甚至比養豬更為普遍。
在數千年的歷史進程中,「雞文化」深刻影響到華夏農業的發展與風俗的演化,以至有學者認為,華夏的鳥圖騰與鳳文化其源頭都來自人類早期馴化雞的實踐。「雞文化」也和華夏最為隆重的年節文化有關:傳說東海中有一座大山,名度朔山,又名桃都山,山上有一株巨大無比的桃樹,樹根向周圍伸展,足足有三千裡方圓,樹頂有一隻金雞,日出報曉。它一啼,天下的雞就跟著叫起來了,所以人們元旦剪紙的雞,就是指代的天雞。據考,古人元旦刻桃木為神像,立在大門前,還要插幾根公雞毛象徵天雞,後來桃符演變成春聯,插雞毛就變成剪紙雞,貼於窗戶作裝飾了。《拾遺記》又記:「今人每歲元日,或刻木鑄金,或圖畫為雞於牗上,此其遺像也。」這裡的「遺像」,是指上古的賢明君主舜,傳說他是重明鳥的化身,重明鳥非鳥,而是一隻具有神力的雞。
少數民族神話的主題
少數民族通過神話等口頭傳統,遺存了大量遠古與「雞文化」相關的文化元素。
與華夏畜養雞的漫長歷史相切合,我國古代留下了大量與雞有關的神話。西南地區歷來為眾多少數民族的聚集、繁衍地,民族種類尤其繁多,文化豐富多彩,被視為保留了古代文化信息的基因寶庫。這裡的少數民族通過神話等口頭傳統,遺存了大量遠古與「雞文化」相關的文化元素。
在納西族的宗教經典《多巴經》中,多有記載神話。其講述人類的起源為:「英格阿格」真神下出一個白蛋,白蛋孵白雞,白雞孵出九位神兄弟和七位神姊妹,九兄弟開天,七姊妹闢地。天地分開後,天氣與地氣交合生白露,白露生大海,大海中生「恨古」,「恨古」傳至幾代後又生出五兄弟和六姊妹。
彝族支系之一的撒梅人在《人類的起源》中認為,古時,大地被洪水淹沒,只有一人剩下住在山上。某天,神告訴他爬到山峰頂上避難,其嘴裡含米,兩腋下各夾一個雞蛋,洪水退後,他取下蛋,蛋裡生出一對男女,為兩兄妹,當時世界已沒有人煙,他們找不到人成親,於是,兄妹成婚,人類得以繁衍。
黔東南苗族流傳有一首古歌《楓木歌》,苗族創世神話《苗族古歌》對此也有講述。故事認為古楓樹變來的蝴蝶媽媽甚愛食魚,她和水上的泡沫相愛懷孕,生下了12個蛋。後經孵養,12年後,生出了姜央、雷公、龍、虎、蛇、象、牛等12個兄弟。
雞鳴與日出的前後關係,使「雞喊太陽」成為西南少數民族最為原始,也最為廣泛的母題。如彝族的創世英雄史詩《支呷阿魯》記述,支呷阿魯兩次請日月出來都沒成功,最後只有去山頂找來一隻白公雞,公雞幾番努力鳴叫,終於叫出了太陽和月亮。從此,支呷阿魯視公雞為神,專司同太陽和月亮打交道的事。苗族的創世神話《公雞請太陽》講道:遠古時,先民造了十二對太陽和月亮掛在天上。但這些太陽和月亮不聽人們的安排,齊出齊進,照得草木乾枯,一個神箭手把太陽和月亮射掉十一對,剩下的一對太陽和月亮嚇得不敢露面,頓時大地又成黑茫茫一片。先民們先後派蜜蜂、黃牛、老虎、狗、鴨子等去請太陽,都沒成功,最後還是一隻大紅公雞把太陽請了出米。其他如布朗族、壯族、侗族與水族都有類似的神話傳說。
吉祥的飾物與神器
西南少數民族的信仰世界中,雞還作為通靈的神器,有消災驅邪、通靈招魂的效用。
西南少數民族服飾千差萬別,各具特色。撒梅人的雞冠帽是非常獨特的一種帽飾,據說凡女孩年滿三歲以後都要戴此帽,直至出嫁為止。傳說,有一對彝家戀人被森林裡的妖魔拆散,後因公雞啼鳴嚇跑妖魔,戀人方幸福結為夫妻。為了表達對公雞的感激之情並希望永遠得到雄雞的護佑,姑娘模仿雞冠做了雞冠帽戴在頭上。四川、甘肅交界地帶的白馬藏族把白雄雞奉為神雞,人人見而生敬,男女都戴「沙嘎帽」,上面均插白雄雞尾羽,男子插一根,女子可以插一到三根並寓意不同,插一根表示未婚也無對象;插兩根表示已婚,插三根表示已有心上人,但暫未婚嫁。故史記:文縣番民男子帽插雞翎;龍安營轄象鼻、高山等處番民男子戴氈笠,插雉羽;南坪營轄羊峒各寨番民男子首戴皮帽,插雉尾。清《職貢圖》又記:今北川羌族自治縣及周邊「石泉縣青片白草番民」男子插雉羽於草笠。藏族古文獻曾記,吐蕃時期外出徵戰的將士,在頭盔插有鳥羽,以示雄強威猛。可見西南少數民族頭飾雞毛的習俗,在唐朝時便已盛行。
在西南少數民族的信仰世界中,雞還作為通靈的神器,有消災驅邪、通靈招魂的效用,故廣泛使用於各種宗教儀執之中。在彝族與羌族中,為逝者招魂,必用公雞指路為引,故彝文典籍《恆幾抽雅》中述,「願讓雞的靈魂將死人的靈魂引到靈魂世界」。而用雞佔卜,是彝族、苗族、壯族、侗族、仡佬族、珞巴族、爾蘇藏族等常用的卜算方式。
在羌族祭山會上,會用雞冠和沾血的雞毛祭祀羊皮神鼓,用沾血的雞毛祭祀白石神塔;在爾蘇藏族的信仰中,白公雞是神聖之物,專用祭祀先祖和佔卜吉兇;殺雞卜卦也是珞巴族日常生活中極為常見的活動。將雞殺掉,用水洗淨,察看雞肝正反兩面的卦位卦符,從其呈現的顏色、平凹以及血脈紋路的折向、粗細等徵象,以定吉兇。而以雞作卜,在彝族的信仰世界中,形式最為多樣,其「推雞卜」包含甩雞卜、雞舌卜、雞嘴卜、雞頭卜、雞股卜、雞膽卜、雞蛋卜、小雞卜等八種方式。
筆者2008年曾在四川省漢源縣古路村夜觀過一場「伊蘇格雅」儀式,意為主家在世的孩子招魂,整套儀式都用到了「神雞」。儀式從晩七時持續到翌日凌晨。「蘇尼」申少財先在火堆的祭臺前盤腿而坐,右手抓著一隻大紅公雞作為「引路雞」,左手不停來回搖響神鑼,以示請神,然後起身,邊舞動公雞,邊搖神鑼,開始在主家每間房舍的「驅鬼」巡遊,隨後他走到大門口,手拿公雞,面朝門外,拿刀在雞頭重重擊了幾下。把雞在主家大門兩側來回拍打,用手抓下一些帶血的雞毛,粘在門兩邊,並將公雞扔入室外無邊的黑夜之中,緊跟幾步走出大門,在院內,自己打起手電筒,仔仔細細查看地面雞的形狀與雞頭的方向,以定送神驅邪的方位。最後招魂時使用了雞蛋,申少財右手平攤,左手抓了一把米置於右手掌心,然後把雞蛋依次立於手上,左手也平鋪,置於右手之下,念咒招魂。據說巫師招魂招回了,雞蛋就會自己倒下來。我目睹三個雞蛋,在申平攤的手上,隨著念咒,分次一一倒下。
(原標題:西南各民族 圖騰世界中的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