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丨酒泉老照片裡的那些街街巷巷

2021-02-28 酒泉日報


很多時候,鄉愁於我們更像一種奢望,那些久遠的建築、古老的民俗、神奇的傳說……在歷史變遷中漸漸模糊。

城市在快車道上迅疾飛奔,甩在身後的是不變的鄉愁。高樓林立中,古老的建築愈發矮小,有的幾經修葺、風貌依舊,有的瀕於凋敝、依稀尚存,有的早已消失,成為口口相傳的記憶。它們承載了我們太多的鄉愁,是無法重現的精神家園。如今,我們追尋過去,只為還原和呈現更多的過往與真實。

酒泉退休教師張萬生熱衷酒泉古建築與民俗的研究,多年來,他通過查閱地方史志資料和走訪當地高齡老人,結合當地民間傳說,撰寫了關於酒泉古建築、古街巷、古民俗由來的多篇稿件,《飛天周刊》在《探古訪今》欄目中選取刊登以饗讀者,讓更多的讀者跟隨張萬生探訪的足跡,了解酒泉城裡我們熟知的古建築、老街巷的前世今生。

「肅州古城四四方,一座鼓樓立中央。太極八卦鎖陰陽,東西南北分四向。」這是一首在民間流傳的順口溜,它既高度概括了肅州古城的基本形狀和鐘鼓樓的位置,又指出了古城是按八卦原理布局的。

肅州古城自明朝洪武年間整修擴建城池以來,街巷和所有建築都是以鐘鼓樓為基準點,向四周輻射修建的。古城區歷經明朝和清朝,發展到民國時期,形成了4條大街,9個大十字,18條小街,18個小十字和36個半截巷子。肅州古城實際是一座東西略長,南北稍短,略呈長方形的城池。

肅州古城自明清時期以來,是河西地區最大的一座城池。發展到現在新老城區合起來,比原來擴大了好幾倍,特別是老城區比以前更加整潔更加繁榮。現在酒泉已經是觀光旅遊的勝地,一年四季到這裡的遊人絡繹不絕。一些外地人到酒泉後都說:「我到許多地方旅遊都會轉向,惟獨到酒泉不轉向,原來是酒泉城的方位正,街巷格局分明。」

東大街


(1910年莫理循拍攝的鼓樓東側)

鼓樓以東的東大街,明朝時叫長巷子街,以後才叫東大街。

鼓樓以東的第一個大十字,明朝時叫發放十字。明清時期發放罪犯,釋放刑滿人員,大都在這個十字執行,因此得名叫發放十字。這個十字往北的街道,明朝時開有幾家燒酒作坊,因此叫北燒酒巷,這個名稱一直沿用到清朝。北燒酒巷的北端有一個小十字,叫文昌小十字,小十字直通北面的文昌廟,這個巷子就叫文昌巷子。1949年酒泉和平解放,政府在北燒酒巷修建了第一所衛生院,以後就把北燒酒巷改叫為衛生街,一直沿用到現在。

發放十字以南,明朝時也開著幾家燒酒作坊,因此叫南燒酒巷,這個名稱一直沿用到清朝。南燒酒巷的南端有一個十字,叫酒館小十字。小十字以南直通陝西會館,這個巷子就叫會館巷。1945年,在南燒酒巷的西側修建了酒泉縣參議會「議庭」,「議庭」是代表「民意」的機關,因此就把南燒酒巷改名為民意街,沿用到了現在。

鼓樓以東的第二個大十字,原名叫麻繩街十字,因為十字南北開有幾家製作麻繩的手工作坊,因此而得名。十字向南為南麻繩街,明朝末年在這個街道修建了鎮臺衙門,1938年,河西警備總司令部駐紮在鎮臺衙門,依據「崇尚武德」之意,改名為尚武街。麻繩街向南有個小十字,叫鎮臺小十字,小十字以南叫府衙巷,直通火神廟街。

麻繩十字北面為北麻繩街,清朝時建有駐軍的物資倉庫,故又叫營倉街。它的北端有一個小十字,叫營倉十字,小十字北面直通三道巷,三道巷又直通北水池沿子。民國時期,在北麻繩街設置了郵政、電信局,就改名為郵電街,沿用到現在。

鼓樓以東第三個大十字,原名叫娘娘廟十字,因十字南面有娘娘廟而得名。十字向南明清時期叫娘娘廟街,娘娘廟街南端有一個小十字叫貢院小十字,因建有貢院而得名。小十字以南叫貢院街,直通直東會館。1946年,在娘娘廟街西側的「肅園」修建了青年館,到後來娘娘廟街改為了青年街,沿用到現在。

娘娘廟十字以北原名叫「郭府巷」,因肅州舉人郭維城府第在此巷內,就叫為郭府巷。郭府巷北端有一個小十字叫頭道巷小十字,小十字往北直通北水池沿子。

東大街第三個十字往東直到東城門這一段內,南面有雷祖廟巷,雷祖廟以南的半截巷子直通直東會館的東側,新中國成立後改名為大眾巷。第三個大十字往東的北面是王爺廟巷,新中國成立後改為人民街。王爺廟巷的北面連著頭道半截巷,頭道半截巷的東北角是北鬥宮。緊挨東城門的南面是順城巷,北面是教場巷,直通大教場。東大街街道兩旁古建築和民居房屋最多也最集中,是明清時期最繁華的一條街道。

南大街


(1910年莫理循拍攝的鼓樓南側)

鼓樓以南為南大街,明朝初年叫修文街。

鼓樓以南的第一個大十字,明清時期因兵備道常在這裡列隊閱兵,故叫閱武十字。大十字往東叫閱武街,閱武街的東端小十字叫吉祥小十字。小十字往東穿過彌陀寺直達三官樓街。因街內北側有一座花園,清朝初期改為肅園,以後就把整個東西貫通的街道叫做肅園街,沿用到現在。

大十字往西因明朝時設有肅州衛指揮使的府衙,這個巷子叫衛門街。衛門街的西端叫洪家小十字,小十字往西叫城隍廟街,城隍廟街的西端叫城隍小十字,小十字往西直達城隍廟。大十字以西因1936年設有甘肅省第七區督察專員公署,就把整條街統稱為專署街,沿用到現在。

鼓樓以南的第二個大十字,稱為南門小十字。十字以東為火神廟街,火神廟街的東端是會館十字,因南側有陝西會館而得名。小十字往東直達武廟丁字路,丁字路往東直達酒泉書院,故又叫書院丁字路,丁字路往東就是直東會館。這一片區內有孔廟、酒泉書院及以後建立的酒泉師範學校,民國初年就把這條街道叫做東文化街。南門小十字往西明清時期叫南灣石佛寺街,街西端第一個半截巷叫沙井巷,往西的第一個丁字路向北明清時期叫木梳街;再往西第二個丁字路向北明清時期叫洪家十字巷;再往西的一片空地叫石佛寺灣子。後來因為在巷子西端修建了河西中學,毀掉了石佛寺,就把石佛寺街改為西文化街,沿用到了現在。

西大街


(1986年的酒泉城西大街 田衛攝)

鼓樓以西是西大街,明朝時叫無門大街,因肅州古城沒有正規的西城門而得名。

沿大街向西,街北100米處是一個半截巷子,叫老人巷。西大街的第一個大十字,叫頭道十字,十字以北直通縣城儲糧大倉的南門,這個巷子就叫倉門街。倉門街實際是一個半截巷子,它北端的丁字路叫倉門丁字路,向東直達北大街。

頭道大十字以南叫衛門街,因明朝時肅州衛指揮司的大門面對街面,設有門衛,故叫做衛門街。衛門街向南的小十字叫洪家小十字,小十字以南是木梳街,木梳街直通石佛寺街。民國時期把這條南北貫通的巷子改為小西街,沿用到現在。

西大街向西的第二個大十字叫哨牆大十字,大十字以南稱南哨牆街,南端有一個小十字叫城隍廟小十字,小十字以南叫城隍廟小街,小街直通石佛寺街。哨牆大十字往北叫哨牆街,街的西側建有昭忠祠和張爺廟。北哨牆街北端清朝時建有天主教堂,又稱為天主堂巷。後因這個地段在縣大倉的背後,新中國成立後,把這個巷子改稱為倉后街,沿用到現在。

西大街向西的一段叫藥王廟街,向西直達西城牆,城隍閣坐北向南。藥王廟門前的丁字路,向南直通城隍廟街,再向南直通南城牆的石佛寺灣子,這一地段內是古建築最多的地方。

無門大街的倉門街和倉后街中間地段,因清朝時設有道臺府衙,故又把無門大街稱為道門街(即現在肅州區政府所在地)。清朝末年開闢了西城門,才正式稱為西大街。

北大街


(1910年莫理循拍攝的肅州北城門)

鼓樓以北稱北大街,明朝時稱為北修文街。因清朝初年在北門內修建了關帝廟,故又把北大街稱為關帝廟街。民國時期正式稱為北大街,沿用到現在。

北大街向北的第一個大十字叫文廟大十字,因十字以東建有文廟而得名。十字以東第一個丁字路,叫三官廟巷。向東第二個丁字路,是一個半截巷,叫文廟半截巷。向東到文昌小十字,穿過小十字直達郭府巷。明清時期這條東西貫通的街叫文廟長街,民國時期提倡實行共和制,故改名為共和街,沿用到現在。文廟大十字以西直通縣大倉,是一個半截巷,叫倉門東巷。

北大街向北第二個十字叫北門小十字,也叫關帝廟十字,因關帝廟門直對大街,故得名。關帝廟十字以東叫北市街,因建有三官廟,也叫三官廟巷子。三官廟巷東面是官井巷,因鄉下人常到這裡賣農副產品,故又叫北市街。北市街東端直達北水池沿子。關帝廟十字以西,直通哨牆街北端,即現在的倉后街北端,當時叫倉北巷子,現在叫北門小十字西街。

(本文所列肅州古城四大街的基本格局,是依據明清以來有關肅州古城的一些零碎資料及先輩文人的記載,按四大方位整理羅列,以供後人研究和參考。)

來源:《飛天周刊》



點讚是一種鼓勵 | 轉發傳遞友誼

相關焦點

  • 老照片:80、90年代的甘肅酒泉,屬於酒泉人的生活記憶
    酒泉,位於甘肅西北部,酒泉因「城下有泉」、「其水若酒」而得名酒泉。酒泉為漢代河西四郡之一,絲綢之路的重鎮。也是敦煌藝術的故鄉、現代航天的搖籃,下面的這組老照片拍攝的是80年代的酒泉,這些老照片記錄了酒泉昔日的樣子。圖為80年代酒泉,照片裡的這個轉盤路酒泉人應該都印象深刻吧。
  • 從「半湘街」到「萬祠巷」,順口溜裡的長沙街巷
    長沙城一直流傳著含有地名的順口溜:如「半湘街,一人巷,二裡半,三公裡,四牌樓,五裡牌,六堆子,七裡廟,八角亭,九(韭)菜園,十間頭,百善臺,千佛林,萬祠巷。」這個順口溜,從「半」到「萬」,巧妙地把數字開頭的14條街巷名串起,無一遺漏。
  • 從「半湘街」到「萬祠巷」,順口溜裡的長沙街巷 - 今日關注 - 湖南...
    長沙城一直流傳著含有地名的順口溜:如「半湘街,一人巷,二裡半,三公裡,四牌樓,五裡牌,六堆子,七裡廟,八角亭,九(韭)菜園,十間頭,百善臺,千佛林,萬祠巷。」這個順口溜,從「半」到「萬」,巧妙地把數字開頭的14條街巷名串起,無一遺漏。
  • 一條街一個巷,凝結著許多人的共同記憶——藕塘老街的街巷
    藕塘老街的街巷作者:高令亞大城市小集鎮都有街有巷,街大巷小,所以有大街小巷一說。城鎮的街巷縱橫交錯,形成集市上重要的交通網絡。街是主幹道,寬闊而長,兩邊店鋪林立,往往車水馬龍,行人眾多;巷是居民進出家門的通道,是行人進出集市的必經之路,與街相溝通,狹窄而短,巷的兩邊通常以民居居多,也有做生意的,行人相對稀少。街和巷共同見證了一個城市的滄桑,承載著一個城市的記憶,演繹了普通市民酸甜苦辣鹹的五味人生,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別具風情的街巷文化。
  • 【老南昌記憶】老街巷裡的南昌往事
    作為城市的地理坐標點,老街巷構成了一個城市的歷史文化記憶。一條條古老的街巷,記錄城市風物,反映民風民情,還濃縮了古城的俗世百態。隨著城市的發展,街道的格局也在不斷變化。一些老店鋪兜兜轉轉搬了又搬。如今還留存的,已屬不易。還有的破舊街巷,已被各種新式建築所代替,歷史的風景許多已經只存在記憶中了。我們如今回味這些老街巷的故事,是希望大家了解這段歷史,回溯過往,了解我們城市的人文風景。
  • 老五中、紅軍巷、石榴園……婺城老街巷再現「芳華」
    而在那長長的歲月裡,無數老五中學子曾一遍遍用腳步丈量天長巷,曾在這裡踱步背書、揮汗如雨,曾在這裡立志拼搏、激情飛揚…… 過去兩年,在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工作中,城中街道和西市街社區對天長巷進行了危牆拆除重砌、牆麵粉刷、破損路面修補等工作,改變了其老舊面貌。但顯然,作為一條承載了無數學子青春記憶的老街巷,它不僅需要顏值,更需要注入承載歷史印記的靈魂。
  • 濰坊老街巷:布政司街
    導語:隨著時代進步、社會發展以及城市規劃的需要,有很多老街巷已經離開我們而去,消失在歷史塵埃之中,追憶它們只能通過老照片了.單聽這名字,便知道這條街歷史悠久。 這條位於老濰縣城中心位置的老街,應是在老濰縣建城以後就有了。在我們濰坊,還有這樣一些已消失的、即將消失的、已保留的、已經保護的老街巷(歡迎各位好友提供老街巷線索:位置、名字由來、歷史典故等)。
  • 東莞微旅行|穿街走巷,感受老莞城的文化與記憶
    9月19日,由東莞展覽館舉辦的「行走東莞」之讀城活動走入莞城北隅社區,數十名市民跟隨東莞民俗文化專家穿街走巷,細細聆聽教場街、千祥街、葵衣街、天水養芹,這些老街巷的故事,感受老莞城傳統商業氛圍北隅社區老街巷縱橫交錯,小巷冷清幽深,頗具古意,牆頭青磚上常有綠植恣意生長;老街則人潮湧動,擺攤設點引車賣漿,好不熱鬧。大家穿街走巷,在教場街聽李培軍講述「貢士」的故事,在千祥街感受「小吃一條街」的熱鬧和喧騰。
  • 【逛老街 走舊巷】今天我們從水井巷裡的田豆花說起
    因為這一碗流傳至今的味道,讓老水井巷人的記憶有了落腳點。 在水井巷人的記憶中,巷子中的小吃屈指可數,最初由「田爺爺」田興富掌舵的豆花店在老巷子中經營的年歲最為長久,見證著老巷子的變遷。他的女兒田金玉說,父親從小當學徒的時候學到了這門技術,最開始是在水井巷擺小攤,幾分錢一碗。
  • 穿越時光丨尋覓老照片裡的歲月靜好
    穿越時光丨尋覓老照片裡的歲月靜好 2020-10-27 17:2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重慶七星崗的街街巷巷你知道多少?它們的大名都「來頭不小」
    比如至聖宮、鼓樓巷、領事巷、和平路、天官府……這些街巷名今天聽起來仍覺得「來頭不小」,讓人充滿好奇。昨日(19日),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從渝中區七星崗街道獲悉,日前由該街道組織文史專家編寫的《街街巷巷七星崗》正式與大家見面。
  • 飛鳥的小窩丨巷裡香
    >巷裡香  每座城,或多或少都有老城區留存。那一道道折折彎彎、曲徑通幽的街巷,似匍匐大地的條條藤蔓,迂迴綿延中,結出諸多院落、房舍,更結出數代尋常百姓。它們在高樓大廈邊緣、車水馬龍盡頭靜默著,歷經歲月風雨,感知四時變幻,體味人間冷暖。  我常在居住的小城巷裡行走,巷之寬窄、長短,巷之新老、興衰,皆在我一步一步的丈量中留在心底。
  • 文化馬關:馬白街,被歲月塵封的老街巷
    馬白街 被歲月塵封的老街巷 清世宗雍正六年,清政府在雲南省開化府逢春裏白馬寨築城設關,起名「馬白關」。從馬白關開設關隘算起,馬關這座邊境之上的小城,至今已有近三百年的建城歷史。據說每個城市都有一個大籮筐,籮筐裡裝滿許許多多關於這個城市說不完、道不盡的故事與傳說。
  • 穿街過巷 有古有今
    經歷了歷史文化元素的層層挖掘,在優化居民出行環境的同時,老巷延續著人們對歷史人文的記憶。  傘廠巷位於瑤海區三裡街,一處兼容工業與生活兩種風貌的老城區。住在三裡街的人大都參與過合肥城市最艱難的建設時期,也對這裡有著深切的故鄉之情。為本地人的生活點亮一些色彩,曾經的環衛宿舍小區傘廠巷先行一步。將過去具有歷史文化氣息的制傘廠及制傘歷史繪成牆繪,展示於道路邊的圍牆上。
  • 南京老地名:七裡街、七裡村、七裡后街、七裡街六十八巷
    南京城每一條老街巷都有故事,每一塊磚瓦都飽經滄桑。當轟隆隆的推土機急速地碾壓而過,古井、迴廊、窗欞、門頭、拴馬樁...南京一條條街巷徹底消失不見,永遠成為了我們記憶中的風景,失去的將不再重來,唯有記憶中的印象。七裡街位於南京市秦淮區武定門與通濟門外。南起節制閘路,北至九龍橋口。
  • 瞰•包頭丨 尋找老街巷:馬號巷
    經過一路的尋找,我們終於找到了「馬號巷」。那麼,「馬號巷」名字是怎麼由來的?在這裡曾經留下哪些難忘的故事呢?下面就跟隨《老包頭記憶》叢書的作者之一高凌雲老師去了解一下。《老包頭記憶》叢書作者 高凌云:馬號巷位於東河區東門大街路北,它的東邊是召拐子街,西邊是德茂興街,北邊是清真大寺,南邊是太平官巷。
  • 福清首批改造12條街巷:一巷一景觀,一街一文化
    昨日,福清市民陳梅看著改造後的官驛巷,發出這般感慨。  年初以來,福清市借著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契機,在老城區開展「一巷一景觀」行動,既留住「老味道」,又煥發新活力。  一巷一景觀老城區展新顏  「現在上學的路很新穎、美觀,有點『高大上』。」
  • 消失的那些蘭州地名,每一個後面都是沉甸甸的歷史
    消失的那些地名,每一個後面都是沉甸甸的歷史       老地名,是地理信息標誌,更是歷史人文記憶。隨著時代的發展,一個個新地名橫空出世,而一些老地名卻被替代或逐漸消失。  貢院巷:如今的貢元巷  貢元巷,即貢院巷,因巷內有清朝前期的蘭州府貢院而得名。  永康門:如今的安定門  明朝修建蘭州外城時,於西南角開一城門,名安定門。初建時稱永康門,俗稱窯巷口門,清道光年間重修時改為安定門,沿用至今。
  • 太原老街巷,帽兒巷賣帽子,鐵匠巷賣鐵器,奶生堂呢
    許多太原人都知道,太原老城區內的許多老街巷,街名來源都挺有意思。比知,帽兒巷歷史上是賣帽子的地方,鐵匠巷是打鐵賣鐵器的地方,牛肉巷是賣牛肉的地方……。類似的街道名有許多,約定俗成的街名,也彰顯了老太原的悠久歷史。
  • 老城每一條街巷 都有個動聽的名字
    不過,在上了年紀的重慶人記憶裡,江北城是江北公園內的蓋碗茶、國際舞,是小販在撐花街、洗布塘街走街串巷的叫賣聲,還是老城門、江邊輪渡、101路公交車、嘉陵江索道的記憶。   正在大學城四川美術學院美術館展出的「人與城——何智亞城市影像文獻展」,一組黑白老照片記錄了江北老城曾經的老街巷子裡的日常生活,勾起了不少參觀者對老城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