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時候,鄉愁於我們更像一種奢望,那些久遠的建築、古老的民俗、神奇的傳說……在歷史變遷中漸漸模糊。
城市在快車道上迅疾飛奔,甩在身後的是不變的鄉愁。高樓林立中,古老的建築愈發矮小,有的幾經修葺、風貌依舊,有的瀕於凋敝、依稀尚存,有的早已消失,成為口口相傳的記憶。它們承載了我們太多的鄉愁,是無法重現的精神家園。如今,我們追尋過去,只為還原和呈現更多的過往與真實。
酒泉退休教師張萬生熱衷酒泉古建築與民俗的研究,多年來,他通過查閱地方史志資料和走訪當地高齡老人,結合當地民間傳說,撰寫了關於酒泉古建築、古街巷、古民俗由來的多篇稿件,《飛天周刊》在《探古訪今》欄目中選取刊登以饗讀者,讓更多的讀者跟隨張萬生探訪的足跡,了解酒泉城裡我們熟知的古建築、老街巷的前世今生。
「肅州古城四四方,一座鼓樓立中央。太極八卦鎖陰陽,東西南北分四向。」這是一首在民間流傳的順口溜,它既高度概括了肅州古城的基本形狀和鐘鼓樓的位置,又指出了古城是按八卦原理布局的。
肅州古城自明朝洪武年間整修擴建城池以來,街巷和所有建築都是以鐘鼓樓為基準點,向四周輻射修建的。古城區歷經明朝和清朝,發展到民國時期,形成了4條大街,9個大十字,18條小街,18個小十字和36個半截巷子。肅州古城實際是一座東西略長,南北稍短,略呈長方形的城池。
肅州古城自明清時期以來,是河西地區最大的一座城池。發展到現在新老城區合起來,比原來擴大了好幾倍,特別是老城區比以前更加整潔更加繁榮。現在酒泉已經是觀光旅遊的勝地,一年四季到這裡的遊人絡繹不絕。一些外地人到酒泉後都說:「我到許多地方旅遊都會轉向,惟獨到酒泉不轉向,原來是酒泉城的方位正,街巷格局分明。」
東大街
(1910年莫理循拍攝的鼓樓東側)
鼓樓以東的東大街,明朝時叫長巷子街,以後才叫東大街。
鼓樓以東的第一個大十字,明朝時叫發放十字。明清時期發放罪犯,釋放刑滿人員,大都在這個十字執行,因此得名叫發放十字。這個十字往北的街道,明朝時開有幾家燒酒作坊,因此叫北燒酒巷,這個名稱一直沿用到清朝。北燒酒巷的北端有一個小十字,叫文昌小十字,小十字直通北面的文昌廟,這個巷子就叫文昌巷子。1949年酒泉和平解放,政府在北燒酒巷修建了第一所衛生院,以後就把北燒酒巷改叫為衛生街,一直沿用到現在。
發放十字以南,明朝時也開著幾家燒酒作坊,因此叫南燒酒巷,這個名稱一直沿用到清朝。南燒酒巷的南端有一個十字,叫酒館小十字。小十字以南直通陝西會館,這個巷子就叫會館巷。1945年,在南燒酒巷的西側修建了酒泉縣參議會「議庭」,「議庭」是代表「民意」的機關,因此就把南燒酒巷改名為民意街,沿用到了現在。
鼓樓以東的第二個大十字,原名叫麻繩街十字,因為十字南北開有幾家製作麻繩的手工作坊,因此而得名。十字向南為南麻繩街,明朝末年在這個街道修建了鎮臺衙門,1938年,河西警備總司令部駐紮在鎮臺衙門,依據「崇尚武德」之意,改名為尚武街。麻繩街向南有個小十字,叫鎮臺小十字,小十字以南叫府衙巷,直通火神廟街。
麻繩十字北面為北麻繩街,清朝時建有駐軍的物資倉庫,故又叫營倉街。它的北端有一個小十字,叫營倉十字,小十字北面直通三道巷,三道巷又直通北水池沿子。民國時期,在北麻繩街設置了郵政、電信局,就改名為郵電街,沿用到現在。
鼓樓以東第三個大十字,原名叫娘娘廟十字,因十字南面有娘娘廟而得名。十字向南明清時期叫娘娘廟街,娘娘廟街南端有一個小十字叫貢院小十字,因建有貢院而得名。小十字以南叫貢院街,直通直東會館。1946年,在娘娘廟街西側的「肅園」修建了青年館,到後來娘娘廟街改為了青年街,沿用到現在。
娘娘廟十字以北原名叫「郭府巷」,因肅州舉人郭維城府第在此巷內,就叫為郭府巷。郭府巷北端有一個小十字叫頭道巷小十字,小十字往北直通北水池沿子。
東大街第三個十字往東直到東城門這一段內,南面有雷祖廟巷,雷祖廟以南的半截巷子直通直東會館的東側,新中國成立後改名為大眾巷。第三個大十字往東的北面是王爺廟巷,新中國成立後改為人民街。王爺廟巷的北面連著頭道半截巷,頭道半截巷的東北角是北鬥宮。緊挨東城門的南面是順城巷,北面是教場巷,直通大教場。東大街街道兩旁古建築和民居房屋最多也最集中,是明清時期最繁華的一條街道。
南大街
(1910年莫理循拍攝的鼓樓南側)
鼓樓以南為南大街,明朝初年叫修文街。
鼓樓以南的第一個大十字,明清時期因兵備道常在這裡列隊閱兵,故叫閱武十字。大十字往東叫閱武街,閱武街的東端小十字叫吉祥小十字。小十字往東穿過彌陀寺直達三官樓街。因街內北側有一座花園,清朝初期改為肅園,以後就把整個東西貫通的街道叫做肅園街,沿用到現在。
大十字往西因明朝時設有肅州衛指揮使的府衙,這個巷子叫衛門街。衛門街的西端叫洪家小十字,小十字往西叫城隍廟街,城隍廟街的西端叫城隍小十字,小十字往西直達城隍廟。大十字以西因1936年設有甘肅省第七區督察專員公署,就把整條街統稱為專署街,沿用到現在。
鼓樓以南的第二個大十字,稱為南門小十字。十字以東為火神廟街,火神廟街的東端是會館十字,因南側有陝西會館而得名。小十字往東直達武廟丁字路,丁字路往東直達酒泉書院,故又叫書院丁字路,丁字路往東就是直東會館。這一片區內有孔廟、酒泉書院及以後建立的酒泉師範學校,民國初年就把這條街道叫做東文化街。南門小十字往西明清時期叫南灣石佛寺街,街西端第一個半截巷叫沙井巷,往西的第一個丁字路向北明清時期叫木梳街;再往西第二個丁字路向北明清時期叫洪家十字巷;再往西的一片空地叫石佛寺灣子。後來因為在巷子西端修建了河西中學,毀掉了石佛寺,就把石佛寺街改為西文化街,沿用到了現在。
西大街
(1986年的酒泉城西大街 田衛攝)
鼓樓以西是西大街,明朝時叫無門大街,因肅州古城沒有正規的西城門而得名。
沿大街向西,街北100米處是一個半截巷子,叫老人巷。西大街的第一個大十字,叫頭道十字,十字以北直通縣城儲糧大倉的南門,這個巷子就叫倉門街。倉門街實際是一個半截巷子,它北端的丁字路叫倉門丁字路,向東直達北大街。
頭道大十字以南叫衛門街,因明朝時肅州衛指揮司的大門面對街面,設有門衛,故叫做衛門街。衛門街向南的小十字叫洪家小十字,小十字以南是木梳街,木梳街直通石佛寺街。民國時期把這條南北貫通的巷子改為小西街,沿用到現在。
西大街向西的第二個大十字叫哨牆大十字,大十字以南稱南哨牆街,南端有一個小十字叫城隍廟小十字,小十字以南叫城隍廟小街,小街直通石佛寺街。哨牆大十字往北叫哨牆街,街的西側建有昭忠祠和張爺廟。北哨牆街北端清朝時建有天主教堂,又稱為天主堂巷。後因這個地段在縣大倉的背後,新中國成立後,把這個巷子改稱為倉后街,沿用到現在。
西大街向西的一段叫藥王廟街,向西直達西城牆,城隍閣坐北向南。藥王廟門前的丁字路,向南直通城隍廟街,再向南直通南城牆的石佛寺灣子,這一地段內是古建築最多的地方。
無門大街的倉門街和倉后街中間地段,因清朝時設有道臺府衙,故又把無門大街稱為道門街(即現在肅州區政府所在地)。清朝末年開闢了西城門,才正式稱為西大街。
北大街
(1910年莫理循拍攝的肅州北城門)
鼓樓以北稱北大街,明朝時稱為北修文街。因清朝初年在北門內修建了關帝廟,故又把北大街稱為關帝廟街。民國時期正式稱為北大街,沿用到現在。
北大街向北的第一個大十字叫文廟大十字,因十字以東建有文廟而得名。十字以東第一個丁字路,叫三官廟巷。向東第二個丁字路,是一個半截巷,叫文廟半截巷。向東到文昌小十字,穿過小十字直達郭府巷。明清時期這條東西貫通的街叫文廟長街,民國時期提倡實行共和制,故改名為共和街,沿用到現在。文廟大十字以西直通縣大倉,是一個半截巷,叫倉門東巷。
北大街向北第二個十字叫北門小十字,也叫關帝廟十字,因關帝廟門直對大街,故得名。關帝廟十字以東叫北市街,因建有三官廟,也叫三官廟巷子。三官廟巷東面是官井巷,因鄉下人常到這裡賣農副產品,故又叫北市街。北市街東端直達北水池沿子。關帝廟十字以西,直通哨牆街北端,即現在的倉后街北端,當時叫倉北巷子,現在叫北門小十字西街。
(本文所列肅州古城四大街的基本格局,是依據明清以來有關肅州古城的一些零碎資料及先輩文人的記載,按四大方位整理羅列,以供後人研究和參考。)
來源:《飛天周刊》
點讚是一種鼓勵 | 轉發傳遞友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