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 府 工 作 報 告
——2020年7月12日在市五屆人大五次會議上
新鄭市人民政府代市長 馬宏偉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會作工作報告,請予審議,並請各位政協委員和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2019年政府工作回顧
2019年,面對嚴峻複雜的宏觀形勢、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任務和持續加大的經濟下行壓力,市政府在上級黨委、政府和市委的正確領導下,在市人大和市政協的監督支持下,緊緊團結和依靠全市人民,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河南重要講話和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牢牢把握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緊緊扭住高質量發展目標不動搖,積極應對各種風險挑戰,主動作為、強力攻堅,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呈現穩中有進、穩中向好良好態勢,較好完成了市五屆人大四次會議確定的目標任務。
全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720.3億元,同比增長6.1%;一般公共預算收入80.4億元,增長7.2%,其中,稅收57.4億元,增長3.1%,總量蟬聯全省縣(市)首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40.4億元,增長13.2%;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35991元和23503元,增長7.5%、8.6%。全國中小城市綜合實力百強縣(市)、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市)、財政收入百強縣(市)排名分別升至第39位、31位、28位,縣域經濟發展質量總體評價連年位居全省縣(市)首位,被認定為全省第一批踐行縣域治理「三起來」示範縣(市);龍湖鎮連續五年全省唯一躋身全國綜合實力百強鎮,排名升至第77位。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態勢更加良好,建設鄭州南部重要對外開放高地的步伐更加堅實。
(一)調整優化結構,發展質量穩步提高
工業經濟加快轉型。堅持把培育發展電子信息和高端裝備製造業作為製造業高質量發展主抓手,制定扶持政策,抓好鏈條延伸,設立總規模10億元戰新信息產業基金,引進集成電路產業港等產業項目20個,亞利韋智能終端設備、力坤科技觸控螢幕2個項目實現當年籤約、當年投產,電子信息和高端裝備製造業集群初步形成。強化質量與品牌建設,新增掛牌上市企業31家,新註冊商標3146件,8家企業通過河南省質量誠信體系建設A等企業認定。狠抓工業項目建設,智能終端產業港等50個項目開工建設,人人利食品二期等41個項目竣工投產;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3家,主要工業增加值增長6.6%。全國工業百強縣(市)排名第32位,評為全省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綜合評價試點縣(市)。
現代服務業勢頭強勁。高端商貿物流業加速集聚,華南城九大高端商業項目開建面積達112萬平方米,全省首家5G智慧物流園區傳化中原物流小鎮快速建設,紅星美凱龍中原家居城建成招商,華南城特色商業區晉升省三星服務業「兩區」。全域旅遊加快發展,成功舉辦己亥年黃帝故裡拜祖大典和棗鄉風情遊活動,宋城·黃帝千古情基本完工、格局初現。房地產業健康發展,商品房屋交易面積383萬平方米,交易額331億元,均居全省縣(市)榜首。積極發展金融服務業,廣發銀行、平頂山銀行新鄭支行開業運營,進駐銀行16家,銀行存貸款規模分別達681.4億元、640.3億元,保持全省縣(市)首位。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長7.1%。
現代農業有序發展。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升,劃定糧食生產功能區17萬畝,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推廣覆蓋率超90%,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84%,糧食總產量達26.8萬噸。加快農業產業化建設,新培育鄭州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3家,農民合作社12家、家庭農場11家,建成都市生態農業2.6萬畝。農產品質量穩步提升,新認證「三品一標」農產品10個,「三品一標」總量居全省之首;成功創建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市)。
(二)統籌城鄉建設,新型城鎮化快速推進
城市品質持續提升。瞄準全國一流中小城市建設目標,大力推進城市建設提質工程,投資280.9億元,謀劃實施城市提質項目184個,城市綜合承載力顯著增強。功能品質日益完善。全力推進老城區有機更新,實施城市道路綜合改造工程,投資3.5億元,新建改造府西路等道路13條,打通陶文路西延至文化路等5條群眾密切關注的「斷頭路」,完成鄭新路、解放路雨汙分流改造,城市道路更加暢通。著力改善居住條件,改造老舊小區18個、背街小巷12個,新建天然氣、供水管網100公裡。精心做好城市亮化,完成18條道路橋梁及軒轅湖公園周邊燈光亮化工程,城市內涵品位顯著提升。環境品質明顯改善。堅持把更多的城市空間留給市民,將老城區疏解騰退的寶貴土地全部用於留白增綠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建成良師園等多功能遊園13個、公廁6處,新增城市綠地30萬平方米、公共停車泊位3000個,人均公共綠地面積增至15.7平方米,城市環境更加生態宜居。深入開展國土綠化提速行動,強力推進鐵路、幹線公路兩側和高速互通立交、出入口區域綠化整治及生態廊道提升,新建提升鄭新快速通道等生態廊道6條1.7萬畝,完成商登高速新鄭新區站等8個出入口及互通立交綠化,創成省、鄭州市園林單位(小區)8個,列為省生態廊道高標準建設示範縣(市)。南水北調中線觀音寺調蓄工程獲國務院批准,水系連通及農村水系綜合整治試點縣項目獲水利部、財政部批覆,評為全國第二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區)、國家高效節水灌溉示範縣。服務品質不斷增強。積極推進城鄉公交一體化,大力實施「村村通客車提質工程」,購置新能源公交車200臺,增建公交場站、候車站(亭)516座,增開公交線路29條349公裡,互聯互通公交網絡日益健全。強化農貿市場綜合整治,新建標準化農貿市場2家,洧水路農貿市場主體建成,文化路農貿市場獲評鄭州市規範化管理三星級農貿市場。文化品質更加豐富。持續推進南街古巷和鄭韓故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建成鄭公大墓遺址公園等3個遺址公園。強化公共文化服務,建成19個圖書館分館、3座城市書房和16個基層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城市環境衛生明顯改善,形象品質持續提升,文明程度顯著提高,成功創建國家園林城市和省級文明城市,再添兩張有分量的城市名片。
城市管理規範精細。全面推行「路長制」,精細化管理水平明顯提升。深入推進道路清潔機械化聯合作業,城區主幹道實現每日兩掃一衝洗、人工保潔全天候;持續加大城市頑疾整治力度,取締佔道經營1.3萬次、拆除大型戶外廣告269處;積極推行生活垃圾分類,安裝改造分類式果皮箱3000個,生活垃圾分類覆蓋率達40%,城市更加整潔靚麗。加快智慧城管建設,數位化城管基本實現全域覆蓋,運營效果連年排名鄭州縣(市)第一。城鄉管理綜合考評連續三年排名鄭州縣(市)首位。
鄉村振興紮實推進。農村人居環境顯著改善,完成11個示範村村容村貌提升、100個行政村改廁改廚改水,建成示範街道23條,創建「千萬工程」示範村18個、「五美庭院」2000戶,辛店北靳樓等7個美麗鄉村加快建設。建成安置房4376套51萬平方米,網籤安置房5568套,1.6萬名群眾入住新居。加快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成「四好農村路」61條,改造農村電網415公裡,33個行政村實現生活汙水集中處理。
交通路網日益完善。投資12.5億元,新建提升市域幹道126公裡,全市公路通車總裡程達1864公裡,居全省縣(市)前列。融鄭路網持續優化,強化龍湖區域交通綜合整治,G310西南段等4條道路工程加緊建設。融港道路更加順暢,S321上跨G107立交橋改建等4條道路工程竣工通車,雙湖大道東延等8項道路橋梁工程快速推進。市財政出資1.45億元,新鄭籍豫A牌ETC小客車在鄭州市域高速公路免費路段免費通行。
(三)深化改革開放創新,發展活力持續釋放
創新引領作用顯著增強。以國家創新型縣(市)建設為抓手,大力推進科技創新,新培育高新技術企業7家、科技型企業45家、鄭州市級以上研發中心7家,主導制定行業標準17項,新申請專利15件、轉化科技成果15項,2家企業榮獲中國專利優秀獎,是鄭州市首次獲此獎項的縣(市);好想你健康食品通過國家智慧財產權示範企業覆審,中原工學院入選省首批高校智慧財產權運營管理中心建設試點,靈佑藥業、運達造紙設備被認定為國家智慧財產權優勢企業。加快創新創業載體建設,建成創新創業綜合體、眾創空間、科技企業孵化器23個、公共服務平臺3家,入駐各類創新創業企業670家、團隊331個。深化校地合作,高規格舉辦「科技賦能經濟、校地共謀發展」高峰論壇,與電子科技大學等3所高校籤訂合作協議,合作共建智慧財產權交易中心、軌道交通5G網絡平臺及人工智慧與機器人研究中心。全國科技創新百強縣(市)排名升至第47位,居全省縣(市)首位。
重點改革力度不斷加大。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推進「一網通辦」前提下「最多跑一次」改革,企業開辦時間壓縮至半個工作日,工程建設項目審批時限壓縮至74個工作日,政務服務網實現市鄉村三級全覆蓋,全國營商環境百強縣(市)排名第74位,全省縣(市)排名第2位。調整完善市鄉財政管理體制和高質量發展考核評價辦法。機關事業單位人事制度和養老保險制度改革進展順利。全面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265個村(社區)成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著力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全年新發展個體工商戶1.2萬戶、註冊各類企業6134家,市場主體達7.5萬家,居鄭州縣(市)首位。規範公共資源交易管理,全省唯一縣級市入選世界銀行「中國省級電子採購系統評估項目」。強化國土資源管理,紮實開展「大棚房」和違建別墅專項整治行動,整改「大棚房」1066個、違建別墅23棟,整治違法用地1815畝,盤活閒置低效用地1123畝。
全面開放格局快速形成。聚焦主導產業招大引強,成功舉辦己亥年黃帝故裡拜祖大典經貿洽談活動,新籤約銳傑微晶片封裝等科技創新型、產業帶動型項目26個,籤約金額258.3億元,其中,10億元以上重大產業項目4個。央企中鐵十五局四公司遷至新鄭,央企總部招引實現新突破。引進域外境內資金139.8億元,實際吸收外資2.1億美元,完成外貿進出口5億元。積極搭建對外開放平臺,成功舉辦亞太大學聯合會——世界大學校長聯合會聯合年會,30多個國家和地區、高校校長和國際教育專家齊聚新鄭,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持續提升。
(四)補短板強弱項,三大攻堅戰成績顯著
脫貧攻堅取得新進展。紮實開展駐村幫扶,投入7503萬元,實施扶貧開發項目76個;為5038名建檔立卡貧困群眾免費體檢,改造農村危房155戶,發放貧困資助救助金2700萬元、小額扶貧貸款8300萬元,4383名貧困群眾穩定就業;具茨山11個行政村2510戶貧困群眾易地搬遷、入住新居;全市存量貧困人口全部脫貧。結對幫扶南召縣,2個基礎設施、4個產業扶貧項目快速推進。
汙染治理取得新戰果。狠抓大氣汙染防治,持續強化「六控」措施,強力推進「三散」治理,依法取締「散亂汙」企業88家,關停型煤廠2家、型煤銷售中心10個,燃煤鍋爐全部拆改完畢,空氣品質六項汙染因子指數同比下降,空氣品質優良天數同比增加25天。加強水生態治理,嚴格落實「河長制」,全面開展河湖「清四亂」「三汙一淨」專項行動,綜合治理河道14.9公裡,河湖生態環境顯著改善;高標準打造生態水系,洧水公園局部開放,潮河景觀公園一期基本完工;城關汙水處理廠二期建成投運,新區汙水處理廠等3座汙水處理廠建設快速推進;雙洎河國控斷面水質穩定達標。
防範化解重大風險取得新成效。全面加強政府債務管理,紮實推進政府融資平臺公司市場化轉型,積極穩妥化解存量債務,政府債務風險總體可控。防範化解金融風險,穩妥處置化解非法集資案件,挽回經濟損失1億餘元。持續推進問題樓盤化解攻堅,化解問題樓盤10個。全力做好根治農民工欠薪工作,追討農民工工資6980萬元。
(五)踐行為民初心,人民生活更加幸福
社會保障水平越來越高。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將有限的財力向民生領域傾斜,投入民生資金100.3億元,佔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比重達83.8%。積極促進創業就業,新增城鎮就業再就業8689人,轉移農村勞動力8421人,發放創業擔保貸款7090萬元。民生保障擴面提標,新增社保參保9762人,城鄉居民最低保障標準和城鄉特困人員供養標準分別提高至每人每月700元、每人每年12600元,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年人均增加60元,企業和機關事業單位離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年人均分別提高1572元和2016元。深入推進社會保險「一降三補」,為參保企業減負9600萬元,發放各類補貼5120萬元,支持用人單位穩定就業崗位1.8萬個。關心關愛特殊群體,新建擴建6所敬老院和8所社區託老站,增加床位1076張;為四類重點對象開展醫療救助3359人次,為1萬餘名殘疾人購買綜合保險、112戶住房困難家庭發放廉租補貼。全面落實優撫安置政策,啟動部分退役士兵社保接續工作,在全省率先建成市鄉村三級退役軍人服務中心(站),切實維護軍人軍屬合法權益。
社會事業發展越來越優。始終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戰略,著力辦好人民滿意教育,新建改造中小學、幼兒園40所,新增優質學位3.4萬個,華東師範大學首家對外合作附屬學校籤約落戶;高考一本上線率達36.18%,較上年提高2.67個百分點,高考成績連續28年保持鄭州縣(市)領先位次。文化事業蓬勃發展,成功舉辦第十三屆黃帝文化國際論壇、白居易故裡詩歌文化季,開展惠民演出600餘場,放映公益電影3430場,建成市鄉村三級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獲得「中華詩詞之鄉」榮譽稱號;村史館建設經驗全國推廣,《中國影像方志》新鄭篇在央視科教頻道播出,「戲曲進鄉村」全省唯一入選首批全國農村公共服務典型案例,通過省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縣(市)驗收。優化公共衛生服務,建成中醫館14個,市公立人民醫院通過「二甲」醫院評審、中國胸痛中心認證,順利通過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先進單位覆審。
社會治理能力越來越強。深化平安新鄭建設,依法打擊和懲治違法犯罪活動,「掃黑除惡」專項鬥爭取得階段性成效。健全完善應急管理責任體系,強化隱患排查整治,安全生產形勢持續穩定;評為全省安全生產工作先進單位,漁夫子路社區榮獲全國綜合減災示範社區。引導群眾依法逐級反映訴求,越級上訪量同比下降5%,群眾滿意度持續提升。深入開展「七五普法」,紮實推進法治政府示範市創建工作。統戰工作取得新成效,新的社會階層人士彌補社會治理盲區做法被《人民日報》報導,新的社會階層人士統戰工作實踐創新基地建設經驗交流推廣片會(中部地區)、全省新的社會階層人士統戰工作現場會在新鄭成功召開,榮獲全國統戰工作實踐創新成果獎。加強食品安全監管,創成省級食品安全示範縣(市)。圓滿完成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大力推進軍民融合深度發展,「雙擁」工作持續深化。同時,婦女兒童、殘疾人、紅十字、慈善等事業健康發展,稅務、糧食、供銷、人防、氣象、新聞出版、黃帝文化研究等工作取得新成績,郵政、鐵路、菸草、鹽業等部門和各高等院校,都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在高質量推進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我們高度重視政府自身建設,紮實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自覺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堅決貫徹落實中央、省委和鄭州市委決策部署,始終堅持在市委領導下開展工作,自覺接受市人大法律監督和市政協民主監督,高效辦理人大代表建議125件、政協委員提案146件,獲評鄭州市建議提案辦理先進單位。持續轉變工作作風,突出抓好省委巡視反饋問題整改,全面落實基層減負各項措施,強力推進「3+2」專項整治,政府系統召開會議和下發文件數量均減少30%。不斷拓寬社情民意表達渠道,認真辦理市長電話、信箱、網民留言反映問題1.3萬件,整體辦結率達97.8%,評為全國人民網網民留言辦理工作先進單位、鄭州市市長電話優秀督辦單位。加大審計監督力度,完成審計項目261個,為財政增收節支3.2億元。
各位代表,今年以來,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市上下堅持以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和指示精神為指引,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省委省政府、鄭州市委市政府和市委決策部署,因時因勢調整防控舉措,健全常態化防控機制,慎終如始、毫不放鬆地抓實抓細各項防控工作,疫情防控取得階段性成果。我們全力打好疫情防控人民戰爭。全市19家醫院近3000名醫護人員全員堅守抗疫一線,充分展示了醫者仁心的崇高精神。全市78個市直機關三分之二幹部下沉基層,7854名黨員幹部分包卡點、社區一線,黨旗在抗疫一線高高飄揚。廣泛發動防疫物資生產企業加速投產、提升產能,實現日生產熔噴布4.5噸、口罩24萬隻,為防疫物資保障貢獻了新鄭力量。我們全力打好疫情防控總體戰。堅持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出臺應對疫情促進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系列舉措,常態化開展「三送一強」活動,累計幫助企業1萬家,協調解決用工17.6萬人,減免緩稅費30億元,復工率、用工率均達100%,帶動3月份以來經濟運行企穩向好;開展促進消費提振信心六大行動,發放消費券2400萬元,城市生產生活秩序加快恢復;復工復產工作被新華社、央視《新聞30分》、《東方時空》等多家主流媒體報導。我們全力打好疫情防控阻擊戰。認真落實「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的防控策略,強化聯防聯控、群防群控、閉環管控,實行「紅黃綠三色碼」管理,嚴防境外疫情輸入風險,在鄭州市率先採取摸排人員信息、設置防疫服務站點等措施,「居家隔離+集中隔離」服務周到、管控嚴格,實現了確診患者零死亡、醫護人員零感染,沒有出現本地感染二代病例,有力保障了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
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奮戰在疫情防控一線的醫務工作者、公安幹警、基層幹部、志願者,向主動投身疫情防控鬥爭的廣大市民群眾,致以崇高的敬意!向過去一年給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向各行各業勞動者和離退休老同志,向各民主黨派、人民團體、無黨派人士,以及所有關心、支持、參與新鄭建設發展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謝!
過去的一年尤其是這場疫情防控大戰大考,讓我們更加清醒認識到,經濟社會發展中還有不少困難和問題:一是結構調整的陣痛還在延續,工業經濟下行壓力依然較大,傳統製造業亟需改造提升,電子信息和高端裝備製造產業仍處於培育期,尚不能形成有效支撐。二是基層社會治理存在薄弱環節,城中村和城鄉結合部管理難度較大,徵地拆遷、房產物業等重點領域矛盾問題依然較多,群眾安全感滿意度有待進一步提升。三是城市建設管理水平不夠高,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生態環境、安全生產等領域還存在不少短板,不能充分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四是黨員幹部工作熱情仍需進一步激發,還不能完全適應新形勢發展要求。對此,市政府將直面問題,採取有效措施,認真加以解決。
二、2020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目標任務和工作重點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更是應對疫情考驗極不平凡的一年。新一屆政府有信心、有決心,在市委堅強領導下,團結帶領全市人民,樹牢人民至上、發展至上理念,精心謀事、用心幹事、專心成事,全力推動各項工作再掀新高潮、再創新佳績,在更高起點和更高水平上推動新鄭工作再上新臺階,爭取到2022年,地區生產總值突破千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突破百億元。
今年政府工作總體要求是: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特別是關於河南重要講話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認真落實鄭州市委「南動」要求,以縣域治理「三起來」為遵循,大力實施「九項工程」,統籌做好「六穩」「六保」,著力彰顯「四個特色」、實現「四個一流」,努力在鄭州市、全省乃至更大範圍爭創一流、爭當示範,為加快新鄭建設鄭州南部重要對外開放高地,助推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中原更加出彩、中部地區崛起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建議2020年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6.5%左右,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7%左右,消費價格指數漲幅控制在3.5%左右,全社會研發投入經費增長15%左右,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城鄉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節能減排和環保等約束性指標完成上級下達目標。
圍繞年度目標,我們將著力抓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全力奪取雙勝利
堅持大戰大考兩手抓、兩手硬,在做好常態化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時,把穩增長作為經濟工作首要任務,盡最大可能把疫情耽誤的時間搶回來、把疫情造成的損失補回來,為順利完成全年目標任務提供堅實支撐。
精準做好疫情常態化防控。推動防控機制常態化,精簡優化疫情防控專班隊伍,嚴格落實屬地管理責任、行業部門監管責任、企事業單位主體責任,健全及時發現、快速處置等機制。推動防控措施常態化,堅持「人防+物防+技防」融合,築牢居民社區、複課校園、人員密集場所等重點區域防線,做好境外入鄭、中高風險地區返鄭和無症狀感染者健康服務管理,持續鞏固疫情防控向好態勢。推進防控保障常態化,健全完善應急預案,有序做好防疫物資生產儲備,創新愛國衛生運動方式方法,營造安全有序生產生活環境。
千方百計擴大有效投資。搶抓國家實施更加積極有為的財政政策和支持鄭州建設國家骨幹冷鏈物流基地、中歐班列集結中心示範工程機遇,高質量編制「十四五」規劃,爭取更多配套項目落戶新鄭,進入國家和省大盤子。聚焦新型基礎設施和公共衛生、市政設施補短板等領域,謀劃儲備一批重大項目。強力推進新增中央投資和專項債券申報工作,統籌推進總投資1544億元的224個市本級重點項目建設,確保完成年度投資400.5億元。加快新增中央投資儲備項目前期工作,完善政府專項債券項目推進機制,切實增強經濟社會發展後勁。
大力支持實體經濟發展。持續開展「三送一強」活動,全面落實上級新出臺的支持政策和配套措施,真正讓企業復工復產有動力、有活力、有後勁。全面落實減租減息減稅降費政策,通過稅費減免和延期繳納、水電氣暖「欠費不停供」等舉措,降低企業經營成本。積極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係,讓企業家安心搞經營、放心辦企業。強化自然資源要素保障,加快批而未供、供而未用土地盤活,全年批回土地6000畝,盤活閒置低效用地1000畝。
(二)聚焦經濟發展高質量,加快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河南時強調,製造業是實體經濟的基礎。我們要把製造業高質量發展作為主攻方向,加速新舊動能轉換,努力建設科技含量高、經濟支撐力強的現代產業體系。
優先發展先進位造業。以全省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綜合評價試點縣(市)建設為抓手,藉助國家發改委將航空港區主導產業明確為電子信息產業機遇,深入實施融鄭融港戰略,大力發展電子信息產業,做大做強主導產業,全力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大力發展電子信息產業。竣工投產銳傑微晶片封裝、謳歌高端耳機項目,加快推進中邦明芯、威斯荻克柔性電路板等6個電子信息產業項目,開建華思科技、通元科技等8個電子信息產業項目,著力打造年產值50億元的電子信息產業集群。做大做強主導產業。加快推進雪花啤酒擴建、人人利食品三期等9個食品產業項目,擴大高端食品市場份額,打造千億級現代食品製造特色板塊;支持遂成藥業、潤弘製藥等企業與知名藥企、科研院所開展技術合作,加強新藥研發生產,提升生物醫藥產業發展能級。深入實施質量強市和品牌提升工程,新增地理標誌商標1件、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2項。培育「工業大腦」,新增「上雲」企業300家、智能化改造企業10家。大力推動中小微企業向「專精特新」發展,力爭全市「專精特新」企業達22家,提高企業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支持「30強」「30優」企業發展壯大,力爭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5家,年銷售收入超10億元企業達35家。狠抓傳統產業升級改造。堅決淘汰落後產能,穩妥處置「殭屍企業」,加快推動建材、水泥等傳統產業改造提升,培育傳統產業競爭新優勢。
提檔升級現代服務業。積極推動現代服務業向高端化邁進,構建與先進位造業相配套、與城市有機更新相適應的現代服務業體系。彰顯服務業特色,著力發展大商貿、大物流,竣工投用華南城T-Park科創產業園、精品專業市場、盛世廣場,快速推進華南城高端商業項目、傳化物流小鎮、孟莊騰達物流項目建設,努力打造全省商貿物流業龍頭。藉助「航空港、鐵路港、公路港」三港合一的獨特區位交通優勢,做好機場、鐵路配套服務文章,高標準推進薛店鐵路物流基地建設。加快建設新鄭新區、龍湖教育園區五星級酒店、會展中心、高端商業綜合體,穩步提升總部經濟、樓宇經濟、會展商務等高端服務業發展質量。順應市民消費新需求,推動健康醫療、養老服務、快消零售等生活性服務業向品質化、精細化發展。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加快布局數字經濟、網絡經濟等新產業、新業態,積極搶佔新一輪區域發展制高點。全力創建省級全域旅遊示範區,策劃推介經典旅遊線路,認真辦好棗鄉風情遊活動,宋城·黃帝千古情項目正式運營。
提升產業集聚區承載力。全面推進新港產業集聚區「二次創業」,科學調整總體發展規劃,編制電子信息產業集群規劃,為電子信息等戰略新興產業提供充足發展空間。加快基礎設施建設,竣工投用省內唯一電子信息產業園配套汙水處理廠,開建雙溝變電站、棗園變電站,切實提升集聚區先進位造業承載力。
(三)聚焦城市建設高品質,擴大高質量發展基礎優勢
堅持國際視野、一流標準、新鄭特色,突出一流城市規劃、一流城市建設、一流城市管理、一流城市服務、一流城市環境、一流城市文化,高標準推進「三項工程、一項管理」,努力建設具有歷史人文魅力、自然生態之美、創新發展活力的幸福宜居城市。
以工匠精神推進城市建設。對標全國一流中小城市,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融入城市建設的每個環節、每項工程,鍛造城市鑽石品質。完善城鄉規劃體系。堅持以更大格局、更大視野,注重處理好新鄭與周邊區域、新鄭各片區之間、生產生活生態之間的關係,編制完成《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19-2035年)》和10個試點村「多規合一」規劃,科學編制龍湖片區、薛店片區、新鄭城區片區、新區東部片區、辛店片區等重點區域規劃,統籌推進綜合交通、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均等化等專項規劃和黃帝千古情、薛店鐵路物流基地兩大核心板塊建設,持續加大規劃剛性管控力度,以高標準規劃設計引領高品質城市建設。推動老城有機更新。堅持城市道路「兩個優先、兩個分離、兩個貫通、一個增加」的建設理念,大力實施道路綜合改造工程,打通鄭韓路東延至中華路,改造提升溱水路、解放路。建成陶文路幼兒園等5個公辦幼兒園,加快建設倉城路小學,開建泰和路小學、外國語中學和倉城路農貿市場。加快推進新鄭市第八期舊城棚戶區、白廟範村城中村改造,新建、續建龍湖鎮西張寨等社區28個,建成郭店鎮洪溝等社區11個,建設安置房4254套、回遷群眾5000人、網籤安置房3900套以上。打造現代化城市新區。建成南水北調濱河公園等5個城市公園和常青路南側景觀林帶,加快推進文化北路拓寬工程等11條道路及配套設施建設,開建文化路第二小學、少典路小學,擴建第二實驗小學;招商運營新尚天地等4個高端商業項目,快速推進總部經濟、高端服務產業項目,迅速提升新區人氣商氣。高標準建設重點片區。深入實施城鄉結合部綜合改造工程,強力推進地鐵二號線沙窩李至雙湖大道段整治提升,竣工通車經三路等7條道路,建成龍湖西部汙水處理廠一期、祥和路第一小學和龍湖鎮第三、第四初級中學,投用30座移動公廁,加快推進龍湖西部水廠建設和自來水、電力、天然氣管網鋪設,持續完善龍湖區域功能品質。竣工通車滙豐路等8條園區道路,建成潮河景觀公園等3個生態項目和創業大廈,加快推進中央公園、智能終端產業港二期、集成電路產業港建設,全力打造「產業高度集聚、城市功能完善、生態環境優美」的一流產業新城。
以繡花功夫加強城市管理。圍繞「整潔、有序、舒適、愉悅」目標,加速推進城市環境「序化、潔化、綠化、亮化」,推動城市管理走向城市治理,全面打造既有「面子」、又有「裡子」的城市美好形象。以「序化」保暢通。集中整治沿街樓院住改商、佔道經營、私搭亂建等城市頑疾,嚴查交通違法、客運市場非法營運行為,加大中小學校、幼兒園周邊區域道路整治,加強市政維修、架空線纜、施工圍擋、保通道路的管理,打造規範有序的城市交通環境。加強城市數據運營管理,啟動「城市大腦」建設,拓展城市治理應用。以「潔化」促提質。嚴格落實「路長制」,改造提升垃圾中轉站、清運車,生活垃圾分類覆蓋率達到95%以上。紮實開展沿街立面裝飾、戶外廣告、門牌招牌治理提升,打造高品質現代化美麗街區。以「綠化」美環境。圍繞增量、提質、升級,對沿街單位、臨街實體實施拆牆透綠,不斷增加城市綠量;高品質建設中華路與黃水路交叉口西北角遊園等3個街頭遊園、府西路等8條城市道路綠化工程,創成鄭州市級以上園林單位6個。以「亮化」增顏值。完善老舊小區、背街小巷功能性照明設施,提升城市建築樓體、河渠、公園周邊燈光亮化效果,讓城市夜色更加璀璨。努力爭創國家生態園林城市。
以融合思維推進城鄉一體化。大力實施暢通新鄭工程,著力打造外聯內暢、功能互補的城市綜合立體交通體系。加快融鄭道路建設,改造提升鄭新快速通道與雙湖大道等3個交叉口,竣工通車求實路南延至密港大道工程,啟動鄭欒高速泰山路出入口、S103繞城高速至G107段和大學路、中華路輔道建設,協調推進紫荊山路南延、G310西南段建設工程,加速融入鄭州主城區。加快融港道路建設,竣工通車雙湖大道東延至港區洪澤湖路、龍港路潮河橋工程,強力推進新村大道東延至港區華夏大道工程,啟動建設萬鄧路拓寬、蓮花路下穿京廣鐵路、學院路(解放路至慶安路段)工程,協調推進S317、S102改擴建和京港澳高速、S102與四港聯動大道組合式互通立交工程建設,進一步暢通融港通道。加快市域路網建設,快速推進茨山路南移和泰山路、G107連接線、雙湖大道等3條道路西延工程,開建S323辛店境大修工程,完成龍湖鎮袁張路大修工程,快速提升全域道路通行能力。強化區域融合發展理念,科學配置城鄉土地、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公共服務、產業等資源要素,加快區域集中連片發展。以龍湖教育園區為依託,統籌龍湖、郭店、孟莊,加快完善區域交通路網、市政配套、公共服務,重點發展高端商貿物流、總部經濟、休閒旅遊等產業,著力打造全市對外開放窗口、產城融合發展示範區。積極推動薛店、和莊、新港產業集聚區聯動發展,做大做強以現代食品、生物醫藥、電子信息、高端裝備製造為代表的先進位造業集群,持續增強集聚區綜合競爭力。加快辛店裝配式建築產業園建設,推動傳統工業轉型升級;認真做好梨河、觀音寺、城關、具茨山「農業+生態+旅遊」文章,讓美麗人居、美麗生態、美麗經濟成為西南部鄉鎮的鮮明特徵。加快城關老工業區、新村雙貓廣場周邊區域開發利用,加速融入主城區。
(四)聚焦改革開放創新,增添高質量發展動力活力
堅定不移走改革開放道路,深度融入鄭州「三中心一中樞一門戶」建設,實施改革推動、開放帶動、創新驅動,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續的發展。
深層次推進重點領域改革。全面推進按病種付費為主的多元複合式醫保支付方式改革,嚴厲打擊欺詐騙保行為,積極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深化生態環境體制改革,推動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劃定,編制完成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和生態環境準入清單。加強債務風險管控,依法規範政府舉債行為,有序穩妥化解債務風險。加快政府平臺公司轉型,切實提高平臺公司綜合競爭力。
全方位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積極擴大對外交流,深化商貿物流、科技創新、文化等領域交流合作,不斷提升新鄭知名度、影響力。緊盯電子信息和高端裝備製造業,全年招引項目30個、到位資金316億元,招引投資超10億元高質量項目2個以上,實際吸收外資2.2億美元。積極拓展外經外貿,全年外貿進出口4.6億元。
多舉措增強科技創新支撐能力。讓製造業強起來,關鍵靠創新。持續加大科技三項經費扶持力度,新增鄭州市級以上研發中心6家,新培育高新技術企業13家,轉化科技成果15項,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達到1%,順利通過國家創新型縣(市)驗收。深入推進「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探索建立高校科研對地方貢獻考核辦法,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步伐。認真落實「智匯鄭州·1125聚才計劃」,大力實施「五彩」人才計劃,引進培育領軍人才和高層次緊缺人才6名,培養優秀地方特色人才100名、優秀企業家人才30名,新增高技能人才200名,用創新人才的「聚合」為高質量發展厚植根基。
全力營造一流營商環境。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營商環境只有更好,沒有最好。」我們將把優化營商環境作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點,全力打造一流的政務環境、法治環境、生態環境。打造高效透明的政務環境。加大「不見面」審批力度,持續減材料、減環節、減時限、減「跑動」,趕走「黃牛」,斬斷利益鏈,不動產登記一般業務「當場辦、當天辦」,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力爭壓減至60天,300個公民個人高頻「一件事」「一網通辦,一次辦成」,確保95%以上的政務服務事項網上可辦,新增150個公民個人事項憑身份證「一證簡辦」,讓新鄭成為「審批事項最少、辦事效率最高、群眾體驗最優」的政務服務標杆城市。打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環境。全面落實《優化營商環境條例》,用法治化手段把有效的改革舉措固定下來,依法平等保護各類企業合法權益。大力弘揚契約精神和誠信文化,加快完善社會信用體系,讓誠實守信成為社會風尚。打造宜居宜業的生態環境。以國家生態園林城市、省級森林城市創建為抓手,千方百計造綠添綠,提升綠化的生態功能,讓「河暢、水淨、地綠、景美」的自然風光與城市交相輝映,切實增強城市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在做好優化營商環境的同時,圍繞主導產業,深入開展全域招商、全民招商,加大外出招商力度,以招商論英雄、以項目比能力,將招商引資成效與年底績效考核掛鈎,營造「人人都是招商大使、人人都是新鄭形象」的濃厚氛圍,全力把新鄭打造成安商、興商、富商的投資寶地。
(五)聚焦生態環境保護,繪就高質量發展最美底色
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決打贏藍天、碧水、淨土三大保衛戰,彰顯生態文明特色,全力打造宜居宜業生態城市。
堅決打贏藍天保衛戰。全力落實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優化「四個結構」,強化「六控」措施,狠抓「三散」汙染治理,完成省、鄭州市下達的空氣品質目標任務,讓城市留得住湛湛藍天。強力開展「散亂汙」企業動態清零行動,嚴格按照「兩斷三清」標準整治取締到位,堅決杜絕死灰復燃。加強散塵汙染管控,嚴格落實工地指導員、「八個百分之百」、開復工驗收等制度,切實提升散塵汙染治理水平。加大散煤治理力度,鞏固電代煤、氣代煤成果。加快工業企業汙染治理,全面推進鍋爐提標、揮發性有機物、無組織排放深度治理,持續減少工業企業汙染物排放。嚴控高排放移動源汙染,加強柴油貨車和非道路移動機械汙染監管。持續做好秸稈禁燒、煙花爆竹禁放,強化重汙染天氣應對,最大限度減少空氣汙染。
全面打好碧水保衛戰。堅持全域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全面提升水環境質量,確保地表水考核斷面和飲用水水源地水質穩定達標。深化落實「河長制」,高標準治理雙洎河、暖泉河、潮河等河流,完成十七裡河溼地公園生態尾水淨化,開建南水北調中線觀音寺調蓄工程、老觀寨水庫區域生態修復、水系連通及農村水系綜合整治試點縣項目,不斷增強水資源安全保障能力。建成新區汙水處理廠等3座汙水處理廠,全面提高汙水處理能力。
紮實推進淨土保衛戰。夯實土壤汙染防治基礎,建立汙染地塊清單和優先管控名錄,實行汙染地塊動態化管理,嚴守土壤環境質量底線。強化汙染源頭監管,統籌推進重金屬汙染、農業面源汙染防治和固體廢物處理,促進土壤資源永續利用。加快土壤汙染治理修復,確保汙染地塊安全利用率達100%。
大力實施綠地工程。緊緊圍繞「六化」目標,加快建設綠色生態系統,讓綠地扮靚城市容貌。強力開展國土綠化提速行動,新建提升茨山路等生態廊道7條60公裡1.2萬畝,建成森林健康綠道24公裡,全年新增生態造林1.4萬畝、森林撫育3萬畝,構築綠色生態屏障,通過省級森林城市創建驗收。全面提升園林綠化內涵品質,加快建設國家級古棗林公園、具茨山國家級森林公園和鄭韓故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讓綠色成為新鄭高質量發展最美底色。
(六)聚焦文化軟實力提升,凝聚高質量發展精神力量
高質量建設黃帝文化歷史名城,彰顯文化特色,注重文化傳承,充分挖掘利用文化資源,全面提升城市文化軟實力。
全面提升城市文明水平。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承中華傳統美德,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強力推進公民思想道德建設,深入貫徹落實《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持續開展「道德模範」「身邊好人」等先進典型選樹活動,以先進模範引領道德風尚。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深化「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主題教育實踐活動。深化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實施文明單位、文明村鎮、文明家庭、文明校園聯創聯動,在全市掀起「弘揚全社會崇德向善正能量,爭做新時代最美黃帝故裡人」的熱潮,創成全國文明城市提名城市。
推動文化事業繁榮發展。深挖黃帝文化內涵,加強黃帝文化與黃河文化研究,高標準編制完善《黃帝故裡園區改擴建修建性詳細規劃》,高質量建設黃帝故裡園區,高規格舉辦第十四屆黃帝文化國際論壇,持續提升黃帝文化影響力。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精心辦好「溱洧歡歌」「戲曲進鄉村」「傳統文化進校園」等特色文化活動,著力打造「百場文藝演出送基層」群眾性文化活動品牌,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文化獲得感、幸福感。弘揚紅棗文化,加強古棗樹保護,促進文化旅遊融合發展。積極開展文藝精品創作,精心講好新鄭故事。大力推動全民閱讀,營造「書香新鄭」良好氛圍。加強鄉鎮(街道)志、村志編纂工作,真正讓人們記住鄉愁、留下鄉思、傳承鄉俗。加快推進融媒體中心建設,不斷鞏固壯大基層宣傳陣地。
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完成《鄭韓故城遺址保護規劃》成果報批,南街古巷商業街建成運營,完成考院保護修繕,啟動高拱墓環境整治,認真籌備鄭韓故城遺址博物館建設,讓古建築、老街道留住城市記憶。加快文物安全智慧監管平臺建設,嚴厲打擊毀壞文物違法行為,不斷提升文物保護利用水平。
(七)聚焦鄉村振興,補齊高質量發展短板弱項
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促進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
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精準落實教育、醫療、住房、低保等扶貧政策,健全完善「就業+產業」幫扶措施,增強貧困群眾自我發展能力,持續鞏固提升脫貧質量。建立扶貧邊緣戶、脫貧監測戶、返貧風險戶等重點人群資料庫,做好返貧人口和新發生貧困人口的監測和幫扶。採取技能培訓、政策支持、就業扶持等方式,幫助收入水平略高於建檔立卡貧困戶的群體增收致富,防止出現脫貧攻堅「夾心層」。謀劃實施扶貧產業項目23個、基礎設施項目27個。積極培育貧困村特色產業,力爭每個貧困村發展1—2個優勢特色項目,每個貧困戶至少有1個產業幫扶措施。紮實推進南召結對幫扶工作。
著力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深入推進優質糧食工程,高標準建設綠色高產高效農業示範片區5個,謀劃建設西南部鄉鎮休閒農業產業帶,確保糧食產量穩定在22萬噸以上。堅持「藏糧於地、藏糧於技」,引進高產高效農業技術5項以上、新品種10個以上,展示小麥新品種60個以上。堅持質量興農、品牌強農,積極做好「三品一標」農產品認證,打響「龍湖櫻桃」「始祖山小米」等特色品牌。探索推行土地託管、合作生產等社會化服務新模式,提升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效益。加快恢復生豬生產,保障市場供應。完善「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利益聯結機制,實現市場主體與農民合作共贏。
因地制宜打造美麗鄉村。大力實施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建設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積極開展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試點,健全農村環境長效管護機制,全方位提升農村人居環境質量。加強非洲豬瘟等重大動物疫情防控,有序實施畜禽糞汙資源化利用整縣推進項目。研究制定支持農家樂、特色民宿等鄉村旅遊新業態發展意見,打造「四美鄉村」建設亮點。深入實施村集體經濟全域提升計劃,完善涉農資金統籌機制,集中扶持19個村集體增收項目,力爭年內60%以上村(社區)集體經濟收入突破10萬元。
持續激發農業農村發展活力。全面完成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加快土地確權登記成果應用,不斷激活農村資源要素。強化農村土地綜合整治,實現農田集中連片、建設用地集中集聚、空間形態高效集約。完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探索設立涉農擔保基金,有效破解農業經營主體融資難題。加速文化資源向鄉村流動,深入推進移風易俗,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實施農村人才歸雁計劃,吸引人才下鄉、鄉賢回鄉、青年返鄉。健全自治、德治、法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打造充滿活力、和諧有序的善治鄉村。
(八)聚焦美好生活嚮往,增進高質量發展民生福祉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辦好群眾所急、所需、所盼的民生實事,努力在保障改善民生上更有作為、更見成效。
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深入開展根治拖欠農民工工資專項行動,積極維護農民工合法權益。強力實施全民參保計劃,完善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大病補充保險和醫療救助制度,居民醫保財政補助標準增長至每人每年720元,全面落實城鄉居民「糖尿病、高血壓」用藥保障,讓人民群眾老有所養、病有所醫。持續完善社會救助體系,加大對各類特殊困難群體精準幫扶、深度救助力度,織密扎牢民生保障「安全網」。擴大集中供暖覆蓋面,加快推進裕中熱電廠「西熱東送」工程。積極發展老齡事業、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切實保障婦女、未成年人、老年人和殘疾人等特殊群體合法權益。
繁榮發展社會事業。全面提升教育教學質量,推動基礎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確保教育工作在鄭州縣(市)保持領先地位。深入實施醫療衛生服務提升工程,強力推進分級診療、家庭醫生籤約服務和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提高市公立人民醫院服務質量,加快建設市公立中醫院,努力提供更加優質便捷的醫療服務。健全完善體育設施,新建足球場11個。積極推動軍民融合深度發展,做好國防動員、後備力量、退役軍人和「雙擁」共建工作。繼續做好民族宗教、供銷、外事僑務、對臺事務、氣象、糧食、檔案等工作,支持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更好發揮橋梁紐帶作用,推動社會事業全面發展。
加強社會治理創新。不斷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以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創新,推廣新時代「楓橋經驗」,為人民群眾創造安居樂業的社會環境。持續完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提高風險預測預防能力,夯實平安新鄭建設基礎;推動「掃黑除惡」專項鬥爭向全面縱深發展,嚴厲打擊違法犯罪活動。嚴格落實安全生產責任,突出重點行業領域隱患排查治理,堅決防範遏制各類事故發生。紮實推進「智慧消防」建設,不斷提升處置災害事故能力水平。強化食品藥品監管,鞏固創建省食品安全示範縣(市)成果。健全完善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及時就地解決群眾合理訴求,有效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穩妥化解問題樓盤、非法集資等重點領域風險,堅決守住不發生區域性系統性風險底線。
各位代表,為人民謀幸福,是政府的初心和使命。今年政府將繼續加大投入,全力辦好民生實事。(1)提升教育教學水平,新建、改擴建20所中小學、幼兒園,新增學位9000個;繼續實施教學質量獎勵計劃。(2)促進群眾就業創業,開展職業技能培訓5000人,新增城鎮就業5500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7000人。(3)提升醫療衛生服務水平,啟動疾控中心實驗室建設,在龍湖片區新建2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市公立人民醫院、婦幼保健院、衛生計生監督所購置醫療物資,為13家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配備救護車、提升改造發熱預檢門診,為市疾控中心購置流調及消殺車。(4)強化社會保障,對農村建檔立卡戶、低保戶、分散供養特困人員、貧困殘疾人家庭危房實施改造。(5)改善群眾出行條件,新改建農村公路28條41公裡,建成城區停車場8個、新增機動車停車泊位1000個,新建公交場站3座,實施西關橋新建工程。(6)豐富群眾文化生活,舉行150場綜合性文藝節目演出。(7)改善群眾居住環境,改造提升老舊小區37個,高品質建設3個城市街頭遊園,完成8條城市道路綠化提質。(8)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打造4個重點片區、11個示範村、15條示範街道。(9)實施農村飲水安全提升工程,改善4個鄉鎮、22個行政村、3.3萬農村居民安全飲水條件。(10)加快水生態環境建設,洧水公園建成開園。
三、全面加強政府自身建設
各位代表,邁進新時代,履行新使命,對政府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們將不辱時代使命,不負人民重託,更加注重自身建設,加快轉職能、提效能、優服務,增強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全力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
忠誠為政,堅定信念講黨性。對黨忠誠、政治堅定是立身之本、為政之基。堅持把政治建設擺在首位,紮實開展政府系統黨建工作,進一步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始終在政治立場、政治方向、政治原則、政治道路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堅持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頭腦,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全面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河南重要講話精神,不折不扣落實省委省政府、鄭州市委市政府和市委的各項決策部署,確保政令暢通、執行有力。牢記為民服務宗旨,持續加大民生投入,辦好惠民利民實事。深入開展「解民憂、紓民困、轉作風、提效能」專項行動,推動政府網站、民生「110」、「12345」熱線平臺服務升級,讓群眾訴求有回音、有著落。
實幹勤政,勇於擔當嚴履職。行者常至,為者常成。我們將緊盯全年目標任務,直面問題不迴避,深挖根源不遮掩,始終保持敢闖敢試、敢作敢為的銳氣,以推動改革發展的成果說話,以幹事創業的實績交卷,對改革開放創新、優化產業結構等長遠工作,堅定不移幹實幹好;對三大攻堅戰、鄉村振興等中心工作,毫不鬆懈向縱深推進;對提升城市品質、保障改善民生等重點工作,精益求精向更高目標邁進。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縣域治理「三起來」、鄉鎮工作「三結合」重要指示,抬高標杆、爭先創位,確保各項工作在鄭州六縣(市)中排名前列。搶抓全省縣域治理「三起來」示範縣(市)建設機遇,以強縣富民為主線,以改革發展為動力,以城鄉貫通為途徑,找準定位、發揮優勢,為全省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創造「新鄭經驗」。爭取國務院大督查激勵機制獎勵。
依法行政,弘揚法治提效能。全面提升法治工作水平,落實政府常務會學法制度,善於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問題、制定政策。重視加強法制審核,落實執行重大決策法定程序,嚴格依照法定權限和法定程序行使權力、履行職責。自覺接受人大法律監督、工作監督和政協民主監督,主動接受社會和輿論監督,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堅持科學、民主、依法決策,認真辦理人大代表建議和政協委員提案,聽取社會各界意見建議,使各項政策措施更接地氣、更合民意。加快推進「法治新鄭」建設,確保「七五」普法圓滿收官,營造全社會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圍。加大政務公開力度,拓寬信息公開渠道,促進行政質量效率和政府公信力同步提升。
廉潔從政,嚴守底線轉作風。全面落實從嚴治黨主體責任,嚴格執行「一崗雙責」,做到「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堅決貫徹中央八項規定及實施細則精神,馳而不息正風肅紀,堅定不移反腐倡廉,剷除滋生腐敗的土壤。深入開展作風紀律整頓,嚴厲查處庸政懶政怠政和不作為、亂作為等行為。加強政府權力規範和制約,突出抓好政府採購、工程招投標、國有資產等重點領域源頭治理,從嚴查處侵害群眾利益的行為和腐敗問題。堅持過「緊日子」,嚴控「三公」經費和一般性支出,把有限的資金用到促發展、惠民生上。
各位代表,新時代賦予新使命,新徵程當有新作為。讓我們在市委的堅強領導下,在市人大、市政協的監督支持下,緊緊團結和依靠全市人民,鼓足幹勁、比學趕超,勇創一流、爭當示範,見紅旗就扛、見先進就爭,再掀新鄭高質量發展新高潮,再創新鄭發展史上新篇章,為加快建設鄭州南部重要對外開放高地,早日建成全國一流中小城市、黃帝文化歷史名城、現代臨空產業新城、鄭州南部生態城市而努力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