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5月12日訊 2月中旬以來,十五集短視頻《瑞恩的平安日誌》逐漸走紅網絡,在優兔、臉譜等國外社交平臺以及人民日報客戶端、學習強國等國內平臺上均取得了較好的傳播效果。據了解,截至4月底,其海外傳播總觀看量已超過650萬人次,國內全網累計播放量超過2700萬人次。該系列短視頻是一個在中國工作的普通美國人瑞恩,以生活影像日記(Vlog)形式,展示和分享了疫情期間在中國的所見、所聞、所感,並得到海外觀眾的普遍認可。海外網友紛紛留言,「謝謝你告訴我們中國是怎樣抗擊病毒的。我覺得很多國家已經開始做和中國一樣的措施了,比如封鎖城市。我希望能成功。」「如果我是中國公民的話,我也會覺得很安全也很自信。這個國家竭盡全力去確保它的公民受到照顧。」「我們也許意識形態不同,但是中國人都好善良。」
實際上,幾乎與抗疫同步,國內外出現了很多以中國抗疫為主題的短視頻。例如,中聯部信息傳播局聯合國家廣電總局國際合作司、傳媒機構管理司和國家衛健委宣傳司等製作推出五集動畫短視頻《新冠肺炎預防指南》,國家廣電總局國際合作司聯合中國公共外交協會共同出品了中外聯合抗疫系列短視頻,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紀錄頻道製作了九集融媒體短視頻《武漢:我的戰「疫」日記》,湖北廣播電視臺和騰訊視頻聯合出品了《非常手記》,武漢網友「蜘蛛猴麵包」推出《武漢日記2020》……
這些短視頻成為對外展示中國抗疫故事的絕佳載體,讓世界人民了解到了疫情背景下中國的社會治理、中國民眾的精神面貌和中國的抗疫舉措成效等。它們之所以在海外受到廣泛關注並贏得良好口碑,除了內容高度契合海外需求外,也與它們遵循了短視頻時代信息傳播的基本規律密切相關。
以「小」見「大」
小處著手是一種技巧,用小人物、小故事去展現大場景、大道理,越來越成為學界及業界的共識。在《瑞恩的平安日誌》中,我們通篇看不到高大上的敘事,也看不到專業的燈光、舞美、特效、道具、器材。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個小人物,連主人公瑞恩也不過是在中國工作生活了三年的大學教師,他通過捕捉身邊的人物和故事,將中國普通公眾在疫情期間的生活細節,真實客觀地呈現在鏡頭中。我們看到的是一組組小鏡頭,如北京的地鐵站、社區的農貿市場,等等。但恰恰是通過真實細節的精準講述,構成一幅幅打動人心的畫卷,也會自然地使觀眾聯想到中國抗疫的巨幅畫面。正如海外網友Trickfoot在觀看視頻後留下的評論,「視頻做得特別好,它用一種非常草根的形式來展現我們之中的很多人正在經歷的生活。」
以「短」見「長」
5G、AI等新技術加速推動我們進入短視頻時代。與傳統的電影、紀錄片等相比,短視頻因其短、精、快、易於分享、方便互動等特點,更能適應人們碎片化閱讀和時時處處分享、互動的習慣。「網際網路女皇」瑪麗米克爾發布的《2019年的網際網路趨勢報告》認為,短視頻是網際網路時長紅利唯一的增長入口。《瑞恩的平安日誌》每集均不超過5分鐘,這樣的體量使其滿足受眾隨時隨地移動觀看和時間碎片化的觀看需求。當然,雖然時長較短,但並不妨礙內容的豐滿。由於每一集的話題比較集中,而且主人公作了大量的背景資料和挖掘,使得故事很有縱深感和延展感。
以「平凡」見「非凡」
「偉大出自平凡,英雄來自人民」。前文提到的所有視頻,一個共性的特點就是,主人公的身份都很普通,他們所做的工作也很平凡,但恰恰是這種平凡和普通,反映了疫情下中國表現出的「不凡」。《瑞恩的平安日誌》中,主人公以在中國的親眼所見、親身體會的真實生活為素材,以給家人錄製視頻報平安的「一封家書」式溫和的表達形式,輔以「親身體驗和新聞解讀」的節目形式,生動展現了中國抗疫的非凡舉措和成效。比如,在第六集《蔬菜王國》中,主人公通過對比中國城市的菜架和很多其他國家超市的菜架,揭示了中國究竟如何持續保證數量龐大的普通老百姓的日常需求,進而彰顯了中國危機治理的特點和優勢。
以「故事」代替「道理」
講故事是最佳的國際傳播方式。深刻的道理宜通過生動的故事來打動人、說服人。在講故事時,我們應少一些抽象概念,多一些客觀事實,少一些宏大道理,多一些具體事例,這樣才能更有效果。人是中國故事的核心要素。《瑞恩的平安日誌》就一直是在講人的故事,講自己的故事,講他身邊朋友的故事。不論是《我要上前線》中奔赴武漢支援的北京醫院的骨科護士王青,還是《公益路不缺席》中為疫區籌集物資的茶葉店老闆等,都是瑞恩生活中的朋友。瑞恩把更多的情緒和思考融在鏡頭裡,而不是在解說詞中,循循善誘,讓人悟道。觀眾通過一個個小故事,看到了中國人共克時艱的決心,體驗到了團結一致的中國精神。
以「呈現」代替「告訴」
面對同樣的事物,不同的文化語境會產生不同的理解,更不用說意識形態導致的習慣性偏見。實踐證明,真實客觀的中國與他者想像的中國之間,一直存在很大的反差。特別是疫情期間,中國實際發生的事情和西方人的認知之間存在很大的脫節,大多數西方人根本不知道中國是什麼樣子。如果一味地以「告訴」的姿態,迫不及待地傳授別人我們的經驗和結論,他們可能還是接受不了,或者覺得很怪異。在《瑞恩的平安日誌》中,主人公就將視角下沉到平凡的日常細節,著力通過探尋式的日常敘事,用生動的細節來給觀眾一個與環境更直接的聯繫。例如,他通過記錄自己下樓取快遞的全過程,展示了自己如何戴口罩、如何洗手,等等。這樣的展示很真實,也很自然,觀眾接受起來就會減少距離感。
以「對話」代替「說教」
對外傳播的一個基本原則是平等對話、將心比心,一大禁忌是居高臨下、指手畫腳,另一個禁忌是喃喃自語、自說自話。特別是當面對重大災情時,用冷靜、理性、客觀的視角去展示,不把觀點強加給受眾,這是我們應保持的一種底線。《瑞恩的平安日誌》從每一集的主題設計開始,就帶有「對話」意識。主人公一直以溫暖自然的語態,及時回應海外民眾關心的話題,如「一個外國人在北京的生活有什麼變化」,「為什麼中國能夠在10天能建起一座醫院」,「在疫情宅家期間上億中國人怎樣繼續工作與學習」,等等。通過這種「對話」與「答疑」,反倒是實現了很好的效果,據瑞恩介紹,他的有些朋友原本非常反對「隔離」,反對戴口罩,但在看了視頻後,已經開始看到「隔離」的好處並帶上了口罩。
目前,新冠肺炎疫情還在全球蔓延,抗疫仍是國際社會面臨的嚴峻課題。由於中國較早控制住了國內疫情並及時開展全球抗疫合作、提供抗疫援助,中國抗疫故事正在源源不斷進入國際輿論場。隨之而來的既有越來越多的稱讚和感恩,也有不少汙名化現象和奇談怪論。我們需要更多真實、客觀、全面的中國抗疫故事被記錄、被展示出來。這其中,短視頻可以發揮更大作用。正如德國柏林藝術大學媒體學者哈德克所稱,「疫情正在改變紀錄片的模式。」可以預見,短視頻將會在未來一段時間內持續增多,我們也期待有更多的中國抗疫故事被講好、被接納、被認同。(作者孫敬鑫 中國外文局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傳播中心主任 原文發表於《網絡傳播》2020年4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