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美食今何在,古城西安回民街
馮天海
人說外國人來中國,你沒到西安看兵馬俑,就跟沒到中國一樣。為啥?兵馬俑是繼世界八大奇蹟後的又一大奇蹟呀!
也有人說:不管你是美食家還是吃貨,你沒到過西安回民街品嘗過具有民族風味的美食,還真不敢說你是個美食家或是吃貨。
我是一個土生土長的老西安,距今在西安已經生活了六十餘年,雖說我是個漢民,但我對回民美食可以說是情有獨鍾。我常常在外人面前炫耀西安回民美食是如何的精美。也有人說:你這是夜郎自大。我笑了,當今的教育環境、各種媒介的宣傳,連幾歲的小孩都不是夜郎了。中國美食多的是,我知道,我們國家有八大菜系:魯菜、川菜、粵菜、閩菜、蘇菜、浙菜、湘菜、徽菜。別忘了,我說的是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以牛羊肉為主材的美食,而不是炒菜。
也正因如此,每有朋自遠方來,我都帶他們去回民街品嘗各種美食,有的人吃了一次不夠,因為那裡的美食上百種,你就是一次吃上三五種,你得吃多少天呀!所以有不少美食家和吃貨來西安,在回民街流連忘返,樂不思蜀。待客,我始終認為還是選擇具有地方特色的美食好。到了西安,你給人家吃什麼海鮮呀、粵菜呀、川菜呀……真是得不償失,花了錢還沒給客人留下什麼印象。
西安的回民街可不是一條街,而是西安城西北一隅的數條街。從北大街你由西華門往西走就到了北院門、大皮院。從西大街更方便,進橋梓口或進鼓樓,直接就到了回民居住區。很久以前,西安人就把這一片住宅區稱之坊上,即回坊。這坊上可是有歷史了,據考證,有一千多年了。回民移居陝西在唐以前就開始了。到了清代同治元年,秦嶺以北的陝西地區就已經有上百萬回民了。鹹豐年間全國各地的農民起義風起雲湧,到了同治元年,陝西也爆發了回民起義。那時太平軍也派隊伍西進,清廷驚慌失措,派兵鎮壓。回民軍在與朝廷的鬥爭中幾起幾落,後來大部分回民逃到甘肅、寧夏、新疆,還有一部分逃到了今天的吉爾吉斯坦。至今吉爾吉斯坦還有一個陝西回民村。這些年,陝西的一些專家學者還數次去那裡訪問。前幾年,他們也組團來西安,回來的人拍著西城門,放聲哭喊著:真主,我們回來了!那場景甚為感人。在那次鎮壓回民起義中,唯有西安城裡的兩萬多回民躲過了一劫。原因很多,主要是西安城裡的回民和官府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他們中的一些家人就在府衙為官,再就是城內的回民主要是生意人,平時和官僚也有來往,同時他們還沒來得及捲入那場起義。既是這樣,朝廷還是讓陝西巡撫府和將軍府對城裡的回民動手。令人驚奇的事情發生了,就在官府準備對城裡兩萬多回民動手時,即農曆五月十七,天色大變,雷電交加,北院門巡撫府內的議事廳——仰展堂上忽地滾落數個火盆大的火球。巡撫瑛綮大驚失色,連呼:天不滅回!是夜向朝廷奏報:「省城內回民均系良回,完不可殺之,城內亂,省城難安……」因此西安城內穆民獲免於難。五月十七日,成為西安回族紀念日,傳之百年之久。
每當我走進這片回民居住區,我就不由自主地想起那段驚心動魄的歷史。我也和不少回民朋友談起過這段歷史。前年,我的歷史長篇小說出版,在這部70萬字的小說中,我用了20餘萬字的篇幅描寫了那段風雨如磐的歷史。如今這裡的回民已經有六萬人之多了。
也正是西安回民有著千年以上的歷史,才會有厚重的文化積澱,當然包括飲食文化了。他們是從盛唐一直走來,且是從京城之地發跡而起的,其飲食文化之厚重可想而知了。
一般外地來客到回民街,主要瀏覽的是鼓樓內的北院門大街。因為這條街比較寬大,兩邊的建築物也古色古香。離市中心的鐘樓又很近,無論是白天還是晚上,這裡的遊人如潮。正因為人太多,我們當地人來吃飯一般不會擠這個熱鬧,當然,我們帶外地客人也來這兒轉轉,觀光嘛。真吃東西我們還是找比較清靜的地方。賣吃貨的街道多了。從北院門大街向西拐,有大皮院、化覺巷、灑金橋、再往西,還有大麥市街、橋梓口。
回民街的餐飲業的發展一直到輝煌,還是改革開放以後的事了。我記得最初還是從橋梓口開始發展的,鼓樓裡面的北院門大街那時候還沒啥大的動靜,也許和市政府在那裡有關吧,怕是影響市容環境吧?記得上世紀80年代初,我常常晚上到城裡給自修大學上課,上完課就是10點左右,肚子也餓了,就騎車到橋梓口,買一碗餛飩,幾個羊肉小籠包子,蘸上醬油醋調製的油潑辣子,那個香呀!臨行再買上兩籠包子,騎車往家趕,因為我知道,女兒在家還等我帶的包子呢。女兒現在北京學習工作已經有18年了,還忘不了西安回民街的美食,每次回西安,一定要吃羊肉泡、水盆羊肉、羊肉丸子糊辣湯、或者是牛肉夾饃。我女婿是北京人,也對西安回民街的食品讚不絕口,百吃不厭。他們每次回到西安,我的首要任務就是帶他們去品嘗回民美食,什麼灌湯包子、大盤雞、炒涼粉、烤羊肉串……我真羨慕他們出生在一個好時代!
我剛記事時,最先知道的就是臘牛肉、臘羊肉。那時候才兩三歲,也就是上世紀50年代初,不可能逛街吃東西。我家住在城南十裡地的農村,村裡常來一個叫馬善的挑擔子賣臘羊肉的回民漢子,我爺常給我買那麼幾片肉塞到我的嘴裡。從此,我就特別愛吃臘牛羊肉。人的肚子是有文化的,那是一種記憶文化。從小吃啥就愛啥。
臘牛羊肉色澤紅潤,質地酥爛,香醇可口。這種香是語言難以表達的,西安人稱之又香又爨。這個爨(音;篡)是說聞著就有一股香氣沁入心脾。這個爨,如麝香特有的那種氣味,但又不像麝香那樣刺鼻。陝西關中人的一些方言實際上還是沿用的古代漢語詞
匯。「爨」是個會意字,古代本意是指燒火煮飯。關中方言中,多用來形容與炒、烘焙有關的食物香味。如說「這(烘焙過的)辣椒爨得很」。齊己《寄山中叟》詩:「紫蕨紅粳午爨香」,韋莊《西塞山作》詩:「爨動曉煙烹紫蕨」。這些與關中方言表述做飯的香味的意思相合。這個字寫起來比較複雜,為學這個字,我小時候爺爺教了我一個口訣:「『興』字頭,『林』字腰,『大』字低下拿『火』燒」從此就把這字牢牢地記在心裡了。後來我才知道製作臘牛羊肉是很複雜的。大瓷缸倒入井水,牛羊肉,要帶骨鮮肉,皮面相對摺疊而放,撒精鹽、芒硝,夏醃一至兩天,春秋醃三至四天,冬醃四至五天,醃到肉裡外色紅。然後開鍋,倒入老滷湯、清水,加入花椒、八角、桂皮、小茴香,旺火燒開,再將牛羊肉下鍋。老嫩分別,皮面朝上,再燒開放鹽,爾後加蓋,武火文火煮四五個小時至肉爛。再撇淨浮油,滅火,燜半小時待湯溫下降,用長竹棍挑肉,放入瓷盤,肉皮面上平放盤中,用原汁湯衝澆數遍,再將肉湯潷掉,這就好了。
吃臘牛羊肉主要有兩種吃法:一是切片入盤,下酒。注意,在回民街是不允許喝酒的,伊斯蘭教禁酒。你可以帶回家作下酒菜。這肉有著他獨特的味道,你且不可再蘸什麼佐料,那就把這盤肉的味道全毀了。臘牛羊肉也是很好的送親朋好友的禮品。再就是用熱燒餅夾肉。再就是臘牛羊肉夾饃了。這一般作早點吃。老西安人手舉一個肉夾饃,一壺釅茶,那個美呀,你就別提了!我這幾個月在北京女兒這裡,西安朋友來京看我,就知道我好這一口,不但給我帶來了臘牛肉、醬牛肉,還特意帶來了坊上的燒餅。我美滋滋了好幾天。
1900年,庚子事變,慈禧太后攜光緒帝來之西安,一日坐御輦經城內城隍廟坡道,聞香停輦,問:「何處美味?」答:「老童家的羊肉鋪在煮製臘羊肉。」太后便饞涎欲滴,派人索之,嘗後大喜,賞金字招牌:「輦止坡」掛於店前,並將老童家臘牛羊肉列為貢品。老童家臘牛羊肉。傳至今日有第四代傳人童寶林所經營。這臘牛羊肉已經獲得陝西省著名商標等眾多榮譽,中央電視臺、陝西衛視等多次報導,是陝西特產。
無論是春夏秋冬還是嚴寒酷暑,清晨,天還沒亮,回民街就動了起來,那些做早點的家戶就忙活起來了!天一亮,大街小巷都動了起來。回民兄弟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勤勞吃苦的精神。早上你看,年輕人忙著擦桌子抹板凳,打掃庭除內外,廚師們開始準備後廚了的事,上了年紀的人,端著一壺釅茶站在門外準備接待來客了。
天亮以後,回民街的人越來越多,有遊客,有當地人,有退休的老人,也有匆匆忙忙趕著上班的青年男女。他們都是衝著回民街的小吃而來的。
急著上班的,在路邊買上一碗熱甑糕,站而食之。甑糕是西安特色小吃,源於周,歷史悠久。蒸糕的深口大鍋古名為「甑」,因此得名。甑糕質地柔軟細膩,這種甜品小吃使用糯米、芸豆和紅棗等蒸成,熟後香味四溢。甑糕的下層白飯滲入棗色,呈鮮潤的絳紅色澤,上面一層芸豆,呈咖啡的褐色,再上層便是暗紅色的棗泥,最後棗泥上又撒一層碧綠的葡萄乾,賣相誘人。甑糕口感黏軟香甜,又很飽腹。更為著急的人,買上一兩個肉夾饃,或者買幾個餡餅。這餡餅有酸菜的、韭黃的,餅皮香脆,肉餡鮮嫩,配上餡料裡勁道的粉條,味道真好。黃桂柿子餅,作早點也是很好的選擇。就這黃桂柿子餅,我可得說道說道了。這是用臨潼特產的「火晶柿子」和面做皮,配以黃桂、玫瑰、桃仁、白糖、冰糖等,上等板油攪拌做餡,用木炭火架起整鍋烘烤而成。表面呈金黃色,口感綿軟香甜,黃桂芳香,極為美味。相傳明末李自成起義,在西安建立大順王朝後,立即率義軍進攻北京。時值荒年,糧食短缺,農民便把臨潼的火晶柿子和麵粉烙成餅子,供給義軍食用。後來坊上的回民經過多年改進使之成為西安的獨特風味食品。
比較悠閒的人就吃的悠閒了,夏天來一碗八寶粥。別小看了這八寶粥,可養生了!南宋文人周密撰《武林舊事》說:「用胡桃、松子、乳覃、柿、慄之類作粥,謂之臘八粥。」西安回民街的八寶粥是西安本土特色的清真食品,散落於街面多家。其味香香甜甜,糯糯稠稠的,裡面有好多食材:大棗、山楂、百合、蓮子、長壽果、葡萄乾、花生碎、瓜子仁、杏仁,十分豐富。八寶粥熬得很濃稠,糯米,花生,大棗,銀耳,百合,蓮子都懸浮在粥裡,吃著軟爛香甜,有淡淡的玫瑰氣味。有些女娃子愛吃涼皮,坊上的麻醬涼皮也很有特色。麻醬涼皮(西安人稱麻醬釀皮子)涼皮是陝西特色小吃之一,源於秦代,歷史久遠,種類繁多,其鮮嫩爽滑,口感極佳,且營養豐富。冬吃保暖,夏吃消暑,解乏祛溼,真可謂是四季皆宜,不可多得的天然綠色無公害食品。《本草綱目》上說:米能養脾,麥能補心。麻醬涼皮,為清真吃法,在回民街最為普遍。特點是以大量芝麻醬作為調味主料之一。再就是蜂蜜涼粽子。蜂蜜涼粽子是西安、關中和陝南一帶特有的流行夏令食品,也是西安回民街特色的清真食品之一。我小時候只能在夏天收麥子的季節才能吃上的,那時是回民推著硬輪車到農村去賣的。蜂蜜涼粽形似菱角,白瑩如玉,清涼解暑。吃時用絲線或竹刀割成小片,放在碟子裡,淋上蜂蜜或玫瑰、桂花糖漿。吃起來筋軟涼甜,芳香可口,沁人肺腑,別有風味。每當夏季來臨之時,在西安古城就有既不包餡,又不夾果,全用糯米製成的夏令風味小吃蜂蜜涼粽子。
無論是冬天還是夏日,我還是喜歡吃回民的牛肉丸子糊辣湯。這也是最受西安人歡迎的早餐之一。我老家有個人,五十多歲了,就喜這一口,幾乎每天早上都騎車去坊上吃肉丸糊辣湯,不幸的是一次在吃糊辣湯的路上遇了車禍,殘了。這是十多年前的事了。說這事的意思就是說糊辣湯是多麼誘人呀!糊辣湯還有一個雅致的名字叫八珍湯,是說它的「內容」很多。湯裡有渾圓的牛肉丸子,切成塊狀的土豆、蓮花白、胡蘿蔔、菜花、木耳、黃花、冬瓜等。先用牛羊骨熬湯,下牛肉丸,燴菜,最後勾芡而成。胡辣湯吃罷舌尖發麻(花椒惹得禍),微微冒汗,渾身舒坦,滋味難忘。你要不吃辣子,就別讓人家給你放那油潑辣子。看看這內容,今天來說,真是上乘的保健食品。
中正餐午臨近,回民街就已經人流如潮了。中午飯可以說是正餐了。回民街上要吃的太多了。有人將回民街上的美食統稱為小吃,我是不這麼看的,早點你可以說是小吃,回民的幾十種佳餚端在桌子上,你能說是小吃嗎?清燉羊肉、紅悶牛肉,烤羊排,芝麻裡脊……太多了,這就是大餐呀!一碗牛羊肉泡沫,吃的你滿頭冒汗,鼓腹而歌,你能說是小吃嗎?
我重點要說說牛羊肉泡沫,這是西安回民最經典的美食。你到了西安,沒吃牛羊肉泡饃,那就太虧了!「三千萬秦人齊吼秦腔,一碗羊肉泡喜氣洋洋」,是對陝西人的生動寫照。有人道:「吃一碗羊肉泡喜氣洋洋,三千萬陝西兒女齊吼秦腔。」習近平在釣魚臺國賓館養源齋設家宴款待連戰伉儷,招待宴就有羊肉泡饃。習近平和連戰都是陝西人,倆人在一起說陝西話,品家鄉美食風味,真可謂其樂融融啊!
說起牛羊肉泡饃,不由勾起我對往事的回憶。記得在我十四歲以前就沒吃過牛羊肉泡饃,那個時代,正逢大躍進,人民公社,全國各地都在辦大食堂,咋會進城吃食堂呢?十歲以後,又逢三年自然災害(至於是不是自然災害另有別論),人過的是吃糠咽菜的日子。咋能吃上牛羊肉呢?過年時,一家五六口,才買上那麼兩三斤肉,還得待客。1963年以後,情況有些好轉,但吃牛羊肉泡饃還要憑票。直到1964年的冬天,在蘭州西北民族學院教書的父親回到西安,母親不知從哪裡搞來三張票,這可把人高興壞了。即使有票也還是要排隊的。清晨四五點鐘,我在爺爺和父親的帶領下就出發了,去了小寨的清真牛羊肉泡饃館——義祥樓。天寒地凍,黑壓壓的排了好多人。直到上午11點後,我們才進了飯店。那一頓泡饃吃的我這一輩子都難以忘懷。現在吃個牛羊肉泡饃是多麼容易呀,社會還是進步了,人民的生活還是有了極大的改善,這是不可否定的。正是有了過去艱難困苦的經歷,所以我現在每次吃牛羊肉泡饃,就感到這是莫大的享受!
牛羊肉泡饃,最早為西周禮饌,歷史悠久。據史料記載,牛羊肉泡饃是在古代牛羊羹的基礎上演變而成的。古代許多文獻,如《禮記》以及先秦諸子,都曾提及牛羊肉羹。最初多用於祭祀及宮廷御筵。
一千多年來,經過西安坊上人的不斷發展和創新,「泡饃」已在色、香、味、形等各方面有了很大改進和提高,成為一道上至達官顯貴,下至黎民百姓都喜食不厭的絕佳美食。泡饃以烹調方法分為幹泡(無湯)、口湯(食後餘一口湯)、水圍城(湯較多)和單走兒(吃饃喝湯)四種。餐前先將「饃」掰成黃豆般碎塊,交廚師烹煮。食時選定方位,講究蠶食,切忌攪動,以保持鮮味和原氣。其間可加辣子醬,以刺激食慾,食香菜以保持口氣清新。為避免泡饃中的牛羊肉脂肪膩口,可佐以糖蒜。餐後飲一碗精製的高湯,更覺濃香溢口,神清氣爽。外地來客,往往待泡饃端上後用筷子在碗裡翻攪,這就是外行了。這樣就會使碗裡的飯食洩了,不粘乎了。
到了現在代,許多達官貴人都和牛羊肉泡饃有著不解之緣。1936年,國民黨西北軍將領楊虎城將軍在西安用牛羊肉泡饃宴請蔣介石。上世紀50年代,周恩來總理、陳毅副總理和李達將軍,曾分別在西安以牛羊肉泡饃宴請過尼泊爾前國王馬亨德拉、越南胡志明主席等。英國蒙哥馬利元帥品嘗後高興地說:「我今天又一次享受了中國的飲食文明」。後來,西安牛羊肉泡饃在首都北京落戶。北京的民族文化宮和新街口西安飯館,都經營過牛羊肉泡饃。西安飯館的牛羊肉泡饃,還受到毛澤東主席、彭德懷元帥的青睞,多次慕名前往品嘗。今天你隨便到哪家店裡,都會發現牆上掛著一些名人到他們店就餐時留下的照片,有官員,更多的是文化名人。
冬天,牛羊肉泡饃是最富有營養、最入口、最驅寒的飯食。一碗泡饃吃下來,滿頭冒汗,精神大震,你就不由得想吼幾句秦腔,那真叫個爽呀!
入夜,回民街燈光輝煌,人流如織。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中國人,外國人,黑人,白人,穿流於大街小巷。那賣羊肉串的最為招眼,陣陣的吆呼聲散發著羊肉的羶味。西安回民街的烤肉也是一大特色。雖說烤肉源於新疆,但經過時代的變遷和西安的磨礪,自配的烤肉醬料,肉塊小而薄,每串必配上肥肉才能做出汁濃、味美的烤肉來,早已形成西安烤肉自有的特色風味。再就是涮牛肚,涮牛肚也是西安回民街名吃之一。其把新鮮的牛肚肉切成片,用竹籤串起來,在高湯裡煮熟,然後蘸上芝麻醬、辣椒醬、各種調料做成的汁子,濃香勁道,美味可口。這些都是年輕人之最愛。尤其是夏天,有些小夥子光著膀子,坐在烤肉攤前,吃得津津有味,吃得汗流浹背。
鼓樓大街賈三家的灌湯包子店前可謂是門庭若市,我每次去都要排隊。這家的包子很有特色。它以精粉燙麵制皮坯,選用肋條肉為餡心,用鮮骨髓湯打餡,配以十多種上等調料佐味,用料考究,製作精細。「皮薄如紙,餡嫩含湯,調料香濃」,人稱「三絕」,包子鮮香柔嫩、皮薄筋軟、外形玲瓏剔透、餡汁醇正濃鬱、入口油而不膩。獨具風味,被譽為古城第一籠。其吃法也很講究。首先要現蒸現吃,才能得其真味;二是手法特別,先用筷子夾住包子收口處,輕輕上提、左右擺動,使包子底逐漸脫離籠墊,用湯匙託住包子咬破一個小口,輕輕吹氣,稍涼之後吸出湯汁,最後再將包子蘸著佐汁吃。雖然程序複雜,但如果不這樣慢慢做,則很容易被湯汁燙到,可以說是「心急吃不了灌湯包」。只有慢慢享用,才能嘗出餡滑、湯濃、皮筋韌的美味。
回民街不光有美味,還有賣各種水果、乾果、乾貨、服裝、古玩、字畫、工藝品的。有一條巷子叫化覺巷,裡面都是古玩和字畫,還有民族服裝等等。到那兒去的外國人還真不少。
你要是外地人,想把西安的美食帶回去送親朋好友,臘牛羊肉。糕桂花、綠豆糕都是不錯的選擇,這些食物具有民族特色。
我去過不少地方的美食街,還真沒見到像我們西安回民街這麼大的氣勢,這麼悠久的歷史,這麼具有民族風味的美食街!作為西安人,我能不驕傲嗎?
轉自:馮天海老師博客
【西安回坊】微信號:
xian-huifang
熱愛回坊,關注回坊,
收集保護回坊人文歷史資料
關注馮天海老師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