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75年前,中國人民經過長達14年艱苦卓絕的鬥爭,取得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徹底粉碎了日本軍國主義殖民奴役中國的圖謀,開啟了古老中國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徵程。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推出「抗戰·民族記憶」專欄,通過一個個生動故事,一件件珍貴文物,追憶中華兒女抵禦外侮、救亡圖存的崢嶸歲月,傳承弘揚偉大的抗戰精神。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劉芳源報導 「向右——看,一!二!三!四!」
2015年9月3日,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閱兵場上,百團大戰白刃格鬥英雄連走過天安門,接受祖國和人民檢閱;2017年7月30日,朱日和沙場大閱兵中,這支連隊再度受閱。
兩次大閱兵上光榮亮相,這支連隊呈現給世人的,是青春的力量、現代化的武裝。但連隊使用的番號,仍來自抗戰歲月中的百團大戰。
「百團將士騰蛟龍,南撲北搗掃西東,一脈陰山河兩岸,殺聲吼處敵無蹤!」80年前,八路軍發動百團大戰,沉重打擊了日軍囂張氣焰,極大鼓舞了全國抗戰信心。
「八路軍裝備差,但打鬼子士氣高,照樣打得他們膽寒!」抗戰老兵董志才,一生為參加過百團大戰倍感自豪。他於1923年生於河北邢臺,親眼目睹日軍暴行,16歲便參加八路軍,抗擊日寇。參軍一年後,他就迎來百團大戰。
破襲戰:不給敵人留下一條鐵軌、一根枕木、一座橋梁
「參軍以後就沒少和日本鬼子打,三天一小仗,五天一大仗……」在董志才記憶中,當年日軍很猖獗。1940年,日軍對華北抗日根據地實施「以鐵路為柱、公路為鏈、碉堡為鎖」的「囚籠政策」,企圖將根據地分割成塊、徹底摧毀。
「日軍要以路制人。」與董志才一同參戰的老兵查振海回憶說。當時,橫貫太行山脈的正太鐵路,是日軍連接晉、冀、魯最重要的「大動脈」,也是日軍對根據地進行分割封鎖、掠奪礦產最重要的交通線。
為粉碎日軍「囚籠政策」,八路軍規定以不少於22個團的兵力,大舉破襲正太鐵路。「那就打一個大仗,給敵人來個總破襲,打出中國人的勇氣!」副總司令彭德懷說。
彭德懷在前線指揮作戰、百團大戰戰役部署略圖、百團大戰獎章
「掀翻鐵軌,炸掉橋梁!」1940年8月20日夜,一顆顆紅色信號彈劃破夜空。八路軍129師在師長劉伯承、政委鄧小平的指揮下,以八個團的兵力,在正太鐵路向日軍發起進攻。
「不留一條鐵軌,不留一根枕木,不留一座橋梁。」戰士們對鐵路、公路開展大規模破壞,日軍的車站、據點被一個一個拔除。
「鐵軌能運走的運走,運不走的破壞掉。拔掉鬼子在根據地的前哨,破壞交通讓他們動不了窩。」
割電線、拔道釘、取枕木、拉鋼軌……鐵路沿線的民兵和民眾也加入了戰鬥。「男女老少都下山,小孩大人組成團,女人頂個男人幹,拆軌破路割電線,枕木燒著冒狼煙……」
八路軍破擊日軍鐵路、正太鐵路被撬毀的鐵軌
由於八路軍廣大指戰員和抗日根據地民眾痛恨日軍的「囚籠政策」,參加破擊戰的積極性非常高,實際參戰兵力連同遊擊隊、民兵共40餘萬人。
在得知各破襲戰參戰兵力已達105個團時,彭德懷說道:「不管100多少個團,乾脆就把這次戰役叫做『百團大戰』!」
面對抗日軍民的英勇作戰,守備日軍首尾不得相顧,處於被動挨打境地。八路軍一夜攻克三晉門戶娘子關,經過5個日夜將井陘煤礦徹底摧毀,在正太路南側制高點獅腦山血戰七晝夜,頑強殲敵……
「我們打到娘子關時,很多百姓看到中國軍隊打回來了,激動得留出淚水。」當年與董志才一同參戰的老兵查振海回憶道。
「百團大戰,真是令人興奮,像這樣的戰鬥是否還可以組織一兩次?」勝利的消息傳到延安,毛澤東在給彭德懷去電中這樣說。
最終,這場破襲戰毀壞正太路三分之二,讓日軍的這條「大動脈」全線癱瘓。日軍作戰記錄中寫道:「此次襲擊,完全出乎我軍意料之外,損失甚大,需要長時間和巨款方能恢復。」
殲滅戰:乘勝追擊,氣奪敵膽
一鼓作氣,乘勝追擊。
正太路破襲戰勝利後,八路軍將作戰目標鎖定交通線兩側的日偽軍,主要進行殲滅戰,不斷摧毀深入根據地的日軍據點。
八路軍炮擊日軍碉堡、八路軍使用的小炮
「我記得最清楚的一次是打一個鬼子的據點,它就在鐵路邊上。」董志才回憶,他曾和戰友多次攻打日軍據點。一天凌晨,他所在的連隊已在一個據點外設好埋伏。
「連長讓我先去看地形,我看過之後向連長作了匯報,連長一聲令下『打』,槍炮齊鳴……」負隅頑抗的日軍經不住猛烈攻擊,不久就用刺刀挑出白旗投降。
又有一次,董志才與戰友攻打另一據點。「晚上七八點吧,我們向據點摸索行進。一直摸到碉堡前,鬼子都沒發現。誰知道過鐵絲網的時候出事兒了。」
突擊隊員剪鐵絲網時,掛在網上的鈴鐺突然響了。敵軍機關槍立即掃射過來,第一個突擊隊員犧牲,後面的戰士也負了傷,鐵絲網沒剪開,碉堡近在咫尺卻無法接近。
「快,你上!」收到連長命令,董志才抓起大鐵鉗,冒著槍林彈雨向前衝,手被割出一道道傷痕,終於將鐵絲網剪斷,戰友們一擁而上……
在摧毀日軍據點的殲滅戰中,無數戰士和董志才一樣勇猛戰鬥,衝鋒在前——在第129師發起的淶源戰鬥、靈丘戰鬥中,戰士們英勇作戰60餘次,攻佔日軍10多個據點;在第120師發起的攻奪榆社城一戰中,戰士們冒著日軍猛烈炮火襲擊、低空飛機襲擾以及施放的濃密毒氣,歷經兩晝夜4次攻擊戰,才將據點拿下。
八路軍攻克日軍據點後搜索前進、八路軍軍號
「鬼子火力猛。」抗戰老兵查振海,曾作為偵察排長,帶著一個連隊進攻日軍駐紮的小村莊,一仗下來,連隊裡只有13個人走出村子。「我一個一個數的,13個人沒一個不負傷。」
戰士們不怕犧牲,換來百團大戰一次次新的勝利。自1940年9月起,八路軍發動了太行區的榆遼戰役、北嶽區的淶靈戰役和同蒲路北段戰役,攻克許多日軍據點,斃傷、俘獲大批日偽軍,繳獲大量武器彈藥和軍用物資,將抗日根據地繼續擴大。
反「掃蕩」:白刃格鬥,刺刀見紅
「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殺!」
百團大戰時八路軍武器裝備極其簡陋,剛參軍時部隊發給董志才一把大刀。而在百團大戰最為艱苦的歲月,正是無數戰士拿大刀砍、刺刀刺,才用鮮血換來戰役的勝利。
八路軍浴血奮戰、百團大戰中八路軍使用的大砍刀
1940年10月,面對八路軍的破襲戰、殲滅戰,日軍急調華北所有能調遣的兵力,發動大規模的報復「掃蕩」。
為粉碎敵軍進犯,八路軍轉入艱苦的反「掃蕩」戰鬥中,最為激烈的戰鬥,發生在太行山區武鄉縣東部的關家堖。
「這一仗打得非常艱難,我們往上攻,每一次攻,傷亡都很大。」 董志才親歷了這場戰鬥。當時,八路軍將日軍包圍於關家堖高地,冒著敵機轟炸掃射,將敵軍壓縮於一片狹小地區,與敵人貼身肉搏,展開白刃格鬥。
「被刺傷的戰友,都是與鬼子正面拼刺刀所傷,有個姓劉的排長,胸部有五處刺刀傷,他是刺死一個鬼子後,又被側面衝上來的鬼子刺傷的。」曾在關家堖戰鬥中救治傷員的老兵邢修武回憶說。
關家堖戰鬥,八路軍將敵人大部殲滅;除了這次戰鬥,還有一支連隊也因白刃格鬥一戰成名——
1940年8月21日,日軍發起偷襲,山西青年抗敵決死隊第1縱隊第25團第8連立即反擊。敵人隨即展開強攻,仗著火力優勢,端著刺刀氣勢洶洶殺了過來。
「同志們,殺敵立功的時候到了,跟我衝呀!」戰士們像猛虎一樣衝上去,與敵人展開白刃格鬥。一名戰士腹部被刺中後,仍死死抱住敵人,用牙齒咬斷其喉嚨,最後與其同歸於盡。
半個小時的格鬥,8連以傷亡30多人的代價,打死40多名日軍,讓敵人偷襲計劃破產。因為這場勝利,這支連隊獲得八路軍總部授予的榮譽稱號——白刃格鬥英雄連。
八路軍浴血奮戰、八路軍繳獲日軍的「三八大蓋」
從1940年8月到1941年1月,在華北大地,無數戰士像白刃格鬥英雄連一樣不畏犧牲,英勇抗敵,迫使各路「掃蕩」之敵撤退,基本粉碎了日軍「掃蕩」,使日軍消滅八路軍主力和根據地黨政軍機關的企圖以失敗告終,百團大戰取得勝利。
在中國抗戰面臨嚴峻困難的時刻,八路軍獨立發動了這場規模最大、兵力最多、持續時間最長的進攻性戰役,成為抗戰以來空前未有的大壯舉。
「整個華北地區,從晉北山區到東海岸,從南面的黃河到北面的長城,都成了戰場。戰鬥日以繼夜……」美國記者史沫特萊這樣報導。「有如暴烈的霹靂,轟動了整個華北戰場,以至於全中國、全世界。」賀龍這樣評價。
在這場戰役中,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華北敵後抗日軍民齊心協力,前僕後繼,同日本侵略者浴血奮戰,充分展現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戰鬥精神,在中國抗戰史上寫下光輝一頁。
青山巍峨,松柏蒼茫。
曾作為「百團大戰」主要戰場的山西獅腦山,奇峰突兀,狀如雄獅,如今已是遊人如織的著名景點。
山,還是那座山,可景致卻大不相同,唯有風穿林間,似在吟唱百團大戰的豐功偉績,告慰長眠於此的無數先烈。
「我的4個兒子全部當過兵,而且是在陸海空不同兵種。」抗戰結束後,董志才又參加了解放戰爭、抗美援朝,後來他還把四個兒子全部送到了部隊。
百團大戰早已遠去,但百團大戰白刃格鬥英雄連的番號延續至今。如今,這支連隊駐守南部戰區,繼承著先輩敢打硬仗、不怕犧牲、誓死殺敵的精神,承擔著保衛祖國和人民的重任。
雲南安寧發生森林大火,他們戰鬥在火情最重的高地;魯甸發生地震,他們緊急支援,奮戰在救人一線……
「齊步走,上刺刀!」練習格鬥刺殺,是這支連隊一直保持的傳統。80年前百團大戰中那支白刃格鬥的英雄連,每一名官兵依然保持著「逢敵亮劍、有我無敵、刺刀見紅」的血色,做永不捲刃的刺刀!
(本欄目統稿: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肖羽丨海報:成都市紀委監委網站 周玲 四川省都江堰市紀委監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