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畫壇對於徐悲鴻的批評,多集中在他對「山水畫」「文人畫」的貶抑上,甚至有人認為,徐悲鴻過度強調「師造化」,破壞了傳統中國畫重意境的傳統。仔細研讀徐悲鴻相關畫論及其收藏,對這樣的批評有必要做一澄清。
徐悲鴻所批判的山水畫,是「言之無物」的山水畫,他所提倡的,是要山水畫與人物畫同重。
徐悲鴻對唐宋山水畫極為推崇,他心目中真正的山水畫當作如是觀,「唐宋人之為山水也,乃欲綜合宇宙一切,學弘力富,野心勃勃,欲與造化齊觀,故必人物宮室鳥獸草木無施不可者,乃為山水。」
宋 範寬 溪山行旅圖軸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欲與造化齊觀」的唐宋山水畫,是經過精研細查,並以學問滋養,最終展現的是將天地玄黃納入胸中的氣派:
也許我們不免豔羨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光輝燦爛;可是他們直到十七世紀還極少頭等的畫家,也沒有真正的山水畫。而中國在第八世紀就產生了王維。王維的真跡現在已成為絕響,但他的繼起者如範寬、荊浩、關仝、郭熙、米芾諸人,現在還留有遺蹟,如故宮所藏範寬的一幅山水,所寫山景,較之實在的山頭不過縮小數十倍,倘沒有如掾的大筆,雄偉的魄力,豈能作此偉大畫幅!又如米芾的畫,煙雲幻變,點染自然,無須勾描輪廓,不啻法國近代印象主義的作品。而米芾生在十一世紀,即已有此創見,早於歐洲印象派的產生達幾百年,也可以算得奇蹟了。
清 金農 風雨歸舟 徐悲鴻舊藏 現藏徐悲鴻紀念館
世人論及徐悲鴻的收藏時,多就他與張大千互換收藏一事,津津樂道。徐悲鴻曾將北宋董源的巨幅山水,和張大千交換一幅清代金冬心畫的《風雨歸舟圖》,並作題記如下:
此乃中國古畫中奇蹟之一。平生所見,若範中立《溪山行旅圖》,宋人《雪景》,周東邨《北溟圖》,與此幅可謂世界所藏中國山水畫中四支柱。
《風雨歸舟圖》突破文人山水慣常的平遠蕭散意境,揮寫風雨迷濛、水天相接的動人情景,可謂氣象萬千,縹緲空靈。畫中的輪廓線已被風雨浸沒,以至融化,代之以奇美異常的筆觸。作者通過曲身持傘,縮在船頭的人和傾倒的樹木茅草,將風雨大作的瞬間表達得淋漓盡致。
文中提及的山水畫「四支柱」之一的宋代李唐《雪景》圖,徐悲鴻曾經在故宮藏畫展上親見,並有詳細評價。這裡有必要加以引述,以期構建徐悲鴻心目中山水傑作的模樣,「此次所陳堪稱神品者有兩幅,一為第一室之李唐《雪景》,筆法之高古,與氣味之渾穆醇厚,誠不世出之傑作,為世界風景畫中一奇,試看雪分遠近,談何容易,此不僅觀察精微,定要筆墨從心所欲。」
明 文徵明 秋到江南 徐悲鴻舊藏 現藏徐悲鴻紀念館
明 文徵明 秋到江南 題跋
論至此,不難看出,美術界對於徐悲鴻重人物、輕山水的評判恐怕並不周全。他所屬意的,是「與造化齊觀」的山水畫,首要是觀察入微,做到胸中自有山水,方能從心所欲,而又有創造。米芾就因首創點派畫法,而被徐悲鴻稱為「第一位印象主義者」,「米芾點法,我認為與近代印象主義理論相合,並不斷定前此畫家不用點,但因其與技法進步無關,比之舉宋詞不能說以前遂無長短句。」「若米元章獨見黑白兩色,潑墨淋漓,尤為世界第一位印象主義大畫家,座幾鼓瑟湘靈可揣著落,蜃樓海市,境非全虛,自以可貴。」可見,所謂「與造化齊觀」,與刻板的對景寫生是有天淵之別的,差的是技法的進步,差的是作者的獨創精神。
明 藍瑛 山蔭道中延妙樓 徐悲鴻舊藏 現藏徐悲鴻紀念館
即使是唐宋之後,如能符合「與造化齊觀」這一點,也入得徐氏法眼,《選集》中就收藏了沈周、文徵明、藍瑛、李膺、髡殘等人多幅山水畫作。其中髡殘山水畫全以幹筆皴擦而成,沉雄蒼鬱,山勢盤旋而上,至重巒疊嶂,更以淺墨渲染天空、抒寫飄舞之石,不拘一格,真氣含蘊,正是廣遊名山,敏銳記憶的升華。
清 髡殘 幽壑煙雲 徐悲鴻舊藏 現藏徐悲鴻紀念館
文章來源:《收藏家》201911期《吾所藏與國所藏——徐悲鴻的收藏與建立國家美術館的理想》作者:杜永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