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數字報-好導遊:行走天地 溫暖旅途

2020-12-12 海南日報數字報
  ■ 本報記者 黃媛豔

  這個春天,好導遊成為海南旅遊的熱點話題之一。繼1月底遊客應有興致信省旅遊委點讚導遊張鑫後,本月中旬遊客劉先生也向媒體致信嚮導遊劉倩豎起大拇指。今年第一季度,各類遊客積極表彰海南導遊的表揚信、錦旗層出不窮。

  《旅遊法》實施後,人們對於品質旅遊的需求日漸增加,導遊作為旅遊業的靈魂,在其中所扮演角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海南旅遊正處於轉型升級的重要階段,專業、敬業的導遊隊伍有助於塑造瓊島旅遊新形象,但其所遇到的發展瓶頸也備受關注。

  A

  傳播海南旅遊正能量

  本月中旬,本報收到湖南籍遊客劉先生的一封感謝信,為其在海南旅遊途中遭遇意外,帶團導遊劉倩給予的無微不至的關心點讚。

  由於劉倩在帶團過程中的專業表現,劉先生對海南旅遊的變化稱讚不已。「一上車,旅遊合同就發到每個遊客手上,明確寫明行程安排、旅遊景點、住宿酒店、餐飲標準以及旅遊費用等明細表,讓遊客們明明白白消費,平平安安旅遊。一路上,導遊用心講解,沒有任何強制消費或加點情況,甚至還在遊客消費時提供理性消費的提醒。」劉先生說,海南旅遊市場日趨規範,全程遊玩服務周到,讓遊客倍感溫馨。

  目前,我省共有12629名導遊。其中,初級導遊9043人,中級導遊3500人,高級導遊86人。在這樣一支龐大的隊伍裡,劉倩、張鑫的好導遊形象絕非孤例,還包括十年如一日堅持傳播正能量的導遊符茂正、忙於帶團而很少照顧孩子的導遊李松等優秀導遊群體。

  「旅遊者解讀一個國家,認識一個城市,了解一個地方,很大程度上要通過導遊的服務。」省旅遊協會秘書長王健生認為,隨著旅遊市場的深刻變局,海南旅遊轉型升級的步伐不斷加快,海南導遊要從保姆轉型為參謀、管家,擦亮海南旅遊的金字招牌。

  B

  重塑導遊職業聲望

  去年7月,我省開始策劃組織「尋找最美導遊」的發動、挖掘工作,全行業、全社會積極響應,劉文暉、溫學明、高華英、李永泉、沈文廣、胡州、甘大凡、謝南雄、杜思思、金開江最終榮膺「海南最美導遊」。

  「此次活動旨在深入推進全省旅遊行業精神文明建設,加強旅遊行業正面形象宣傳,發揮典型示範引領作用。」省旅遊委有關負責人透露,導遊隊伍在發揮巨大作用的同時,也存在服務技能參差不齊,部分人員服務質量有待改善、職業道德素養亟待提高等問題。因此,海南需要多種形式活動為抓手,在導遊行業倡導守法經營、誠信服務的職業風尚。

  一直以來,由於「零負團費」等頑疾的存在,導遊行業往往與一些負面詞彙相掛鈎。「現在,大家對導遊行業的誤解太深。有時,我們都不敢跟親朋說自己所從事的行業是導遊,很多優秀的導遊甚至因此離開了這個行業。」劉倩說。

  在「尋找最美導遊」活動的推進中,許多導遊不為人知的優秀事跡紛紛被挖掘出來。這其中既有兩次榮獲國家無償獻血奉獻獎金獎的陳忠、汶川大地震時衝到一線擔當志願者的劉文暉,也有利用業餘時間自學旅遊管理相關知識的高華英。

  王健生表示,許多導遊平凡而動人的事跡,可以讓全社會進一步理解、尊重和信任導遊,增強導遊的職業自信心和自豪感,促使導遊這一群體成為美化海南旅遊形象的重要推手。同時,消除信息不對稱的障礙,真正實現樹立海南導遊新形象的目的。

  C

  開闢廣闊就業市場

  作為知名的海島型旅遊目的地,海南95%的客源來自島外,島內眾多旅行社以從事地接服務為主。隨著自助遊等新業態的興起,海南旅遊散客數量逐年增多。僅今年春節黃金周期間,三亞旅遊散團比已從去年的61:39擴大為71:29,旅遊接待由團隊遊逐步進入散客遊時代。在此背景下,人們不禁要問,導遊行業還有存在的市場嗎?

  「海南作為獨立的地理單元,特有的距離感和神秘感讓首次來瓊旅遊的遊客習慣選擇跟團旅遊,觀光遊客源作為海南旅遊基礎市場的支撐,需要旅行社提供相應的旅遊服務。」王健生認為,我省旅遊發展尚未成熟,服務散客的旅遊交通、旅遊標識、旅遊諮詢等配套服務相對滯後,有序旅遊需要導遊的引導。目前,半自助遊的遊客,佔據海南散客市場的主流,這類客人往往對個性化、高品質的旅遊服務要求較高,而這就為地接社溫馨、周到的旅遊服務提供廣闊市場。

  「散客時代,導遊不僅不會失業,反而服務的空間會更多元化。」海口市導遊協會會長杜思思認為,目前,省內旅行社推出了眾多個性化、重體驗的民俗、戶外等旅遊產品。這些產品的體驗需要依靠導遊的至誠服務。隨著小包團、商務會議團等業態的興起,導遊完全可以依賴自身的好口碑,創造出更廣闊、含金量更高的就業市場。

相關焦點

  • 海南日報數字報-我們與春天同行
    她書寫於瓊州大地,開篇於1950年的5月7日,歷經63年風雨滄桑,收錄20818期的輝煌,朝著無盡的遠方鋪展———她就是《海南日報》!她與時代同步,與海南同行,見證了瓊島60多年間震撼天地人間的悲喜歡樂、風雨陽光,鑄就了海南經濟社會發展完整的歷史鏡像,積澱下一圈圈厚重的海南年輪,屬於黨和人民的新聞實踐的鏗鏘足音,在瓊州大地踏響。
  • 海南日報數字報-網約導遊走紅 定製旅遊興起
    ,為遊客提供定製化服務……在今年的國慶黃金周中,我省的旅遊定製師和網約導遊十分忙碌。  現在,只要說出海南比較有名的景點,黃仕敏都會立即報出它所處的地理位置,周邊擁有什麼類型的酒店以及有什麼美食。將這一切熟記於心,就職於海南康泰旅遊股份有限公司產品研發部的黃仕敏沒少下功夫。「在線旅遊平臺上,遊客最關心定製師的專業度、點評分數、服務人次、擅長目的地、擅長的設計主題、是否為核心供應商等,其中專業度包括了行程設計、服務質量、目的地了解情況等。」
  • 海南日報數字報-獨行七萬裡 「豐」從磨礪出
    文\海南日報記者 劉夢曉  迎接來了2020年,許多人也還在盤點2019年的收穫。
  • 海南日報數字報-藍白小鎮 浪漫旅途
    有些客棧,房間裡大大的落地窗將海景一覽無餘,暖色調裝修加上綠植的點綴讓人感受到如家般的溫暖,有些客棧的海景吊床房裡,大吊床懸掛在中間,前邊是大落地窗,住客可以看著海景聽著濤聲,在吊床的搖擺中進入夢鄉。  有些民宿則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清吧客棧風格,民宿自帶的小酒吧是不少遊客夜晚消遣娛樂的好去處。不大的空間裡,一把高椅、一個曲譜架,組成了一個簡單的小舞臺。
  • 海南日報數字報-感受山海小城的動與靜
    ……今天上午,沿著萬寧東山嶺的石階層層登頂時,嘉賓們在導遊的介紹下,對這座不算高的「海南第一山」有了深入認識。除了滿山奇石,東山嶺的諸多傳說和摩崖石刻更是成為嘉賓們的關注點。  「一直以來,在我的想像中,海南就只有大海和綠樹,但來了萬寧的東山嶺才知道,原來海南還有山文化,還有這麼深厚的書法文化和佛教文化。」來自寧夏日報社的魏邦榮一直認真地傾聽導遊對東山嶺文化的解說。
  • 海南日報數字報-奮鬥,讓眼淚綻放成花
    文\海南日報記者 劉夢曉  「幸福是奮鬥出來的。」這是海南殘服愛心服裝有限公司創始人李王花篤信的真理。
  • 海南日報數字報-講好海南故事 讓世界了解中國
    」媒體合作論壇將於30日在瓊海博鰲正式開幕,回想起從22日到28日在海南進行的環島採訪,許多採訪團成員不約而同地想起這一溫暖的畫面:一曲節奏明快的儋州調聲響起,在海南朋友的熱情邀請下,不少參加「一帶一路」媒體海南行活動的採訪團成員逐個加入進來,大家手牽手,跟著音樂轉圈跳舞。
  • 海南日報數字報-曼谷街頭的海南味
    泰國,在這個51.3萬平方公裡土地上生活的6800多萬人口中,有600多萬華人華僑,其中祖籍海南的華人華僑有150萬人左右。上千年來,他們乘坐船隻,沿著海上絲綢之路,漂洋過海,在泰國紮下了根。  在曼谷生活的瓊籍華人華僑在融入當地社會與生活中時,也帶來了不少海南文化,兩種文化互相融合,衍生出一派散發著「泰香」的海南味。「泰籍海南味」,是曼谷不少街巷中真實的一面。
  • 海南日報數字報-瓊崖副刊:流動的閒情盛宴
    好的副刊,是新聞紙向讀者拋了一個意味深長的媚眼。《京報》副刊編輯徐志摩概括報業現象時曾指出,副刊帶動了報紙的發行量,它就像是水果糖,在搭售一些滯銷貨。  從1897年《字林滬報》增出附張《消閒錄》開始,中國報業的副刊史翻開了第一頁。從格調不高的「消閒文學」,到辛亥革命後社會的焦灼以文字的面貌出現,將政治宣傳與新聞副刊「並肩作戰」。
  • 海南日報數字報-在海南遇見最美圖書
    文\海南日報記者 徐晗溪 實習生 黃雅慧 圖\海南日報記者 武威  如果把書籍比作時間的雕塑、信息棲息的建築和詩意閱讀的時空劇場,那麼書籍設計就是造就信息完美傳達的氣場,是一個引導讀者進入詩意閱讀的構建過程。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盛夏「表情」
    生活在這座城市裡的人們,紛紛利用相機、手機等記錄這些美景,並通過微博、微信等自媒體手段發布,在網絡上引起網友們的陣陣讚美與豔羨。
  • 懷念搖籃 - 海南日報數字報
    ■ 方寶文(海南)    小時候,在我老家,有一個很長的時期,搖籃是每家每戶的
  • 海南日報數字報-悠哉「優」哉海南遊
    ,還主動退還了遊客未遊覽的景區門票及多餘餐費;旅行社推出的「放心爸媽遊」產品中,導遊的語速、步速特意做出調整,以適應老年人需求……  在瓊島旅遊業界,像這樣的暖心案例還有很多。作為人氣旅遊目的地,海南迎接著南來北往的客人,提升遊客滿意度成為旅遊企業和旅遊部門追求的目標。通過開展明碼標價放心遊、推進旅遊標準化建設、健全旅遊服務監管體系等系列舉措,海南旅遊在質效雙增的同時,也取得了「遊客滿意度明顯提升」的亮眼成績。
  • 海南日報數字報-新加坡的「海南生活」
    試試儂店裡的『歌碧歐』和咖椰包羅,比起海南的味道怎麼樣?」7月29日下午,「老爸茶」店裡的幾位七旬老人,圍坐一桌,每人面前一杯被他們稱為「歌碧歐」的咖啡,和一碟蘸著椰絲椰蓉的甜麵包。他們或講文昌話或講瓊海話,你一句我一句,聊著關於海南的事情。  這些喝「老爸茶」的老人,得知我們是海南日報來採訪的記者,非常熱情。其中一位有著儒雅氣質的老人,招呼我們落座。
  • 海南日報數字報-九架嶺上好風光
    文\海南日報記者 曾毓慧 特約記者 吳峰  從白沙黎族自治縣邦溪鎮出發,沿著蜿蜒的
  • 海南日報數字報-繁華退卻見悠然
    文\圖 海南日報記者 鄧鈺  有一種美,存在在繁華退卻的殘缺之中。這種美經歷歲月的洗刷,從繁華墜入蕭條,在衰敗中涅槃重生,雖喧囂不再,反倒自有一份悠然淡薄的姿態。泰國大城府便淋漓盡致地詮釋了這種美。
  • 海南日報數字報-「候鳥」葉永烈 繾綣海之南
    文\海南日報記者 陳蔚林  5月15日,作家葉永烈在上海病逝,享年80歲。  這位「一輩子的碼字匠」,為世界留下了3500萬字的文學遺產——從20歲起參與編寫、影響了幾代中國人的科普讀物《十萬個為什麼》,到用腳步丈量土地、用筆尖傳遞感悟寫成的《行走美國》等遊記,再到直面現實問題、向歷史深處掘進而得的《紅色的起點》等報告文學……他的一生都在行走、追問和記錄。
  • 海南日報數字報-一片丹心著風雲
    ,到大型紀錄片《遇見海南人》在全球90多個國家和地區播出、斬獲國內外12項大獎;從海南日報開啟《絲路話古今、尋夢萬裡行》大型跨國採訪活動,到博鰲亞洲論壇2016年年會期間所彰揚的海南精神、海南文化,讓人更加清晰看到一個開放包容、自信圖強的海南。
  • 海南日報數字報-今年候鳥旅遊文章如何做?
    「雖然是冬季,但是海南相對還是非常溫暖的,即使是溫度最低的時候,也有20℃左右。」據張大爺介紹,他是從2006年開始到海南「貓冬」的。  北方老人在天氣轉涼時來到海南「貓冬」,帶動了候鳥經濟,給海南旅遊、房地產、養老、保健等行業帶來諸多商機。今年海南的候鳥旅遊文章怎麼做?如何充分釋放銀髮旅遊市場潛力?
  • 海南日報數字報-高質量旅遊不能成鏡花水月
    (5月3日《海南日報》)  五一假期,網上流傳著「泰山召開丐幫大會」的調侃,有網友稱「五一爬泰山的感覺就像是一大群丐幫集體攻山,尤其是到了夜裡,一群人杵著登山棍,穿著租來的大破軍衣,席地而睡」,雖是調侃,卻是對泰山旅遊體驗的娛樂化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