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這7點,輕鬆應對化療所致血小板減少症

2020-12-19 騰訊網

腫瘤化療相關性血小板減少症(CIT)是指抗腫瘤化療藥物對骨髓巨核細胞產生抑制作用,導致外周血中血小板計數低於100×109/L。

作者:因果

本文為作者授權醫脈通發布,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一、容易導致CIT的藥物

CIT發生與化療藥物種類、是否為聯合治療及腫瘤類型等有關。導致CIT常見的化療方案包括含吉西他濱、鉑類、蒽環類和紫杉類藥物的化療方案,發生率最高的為含吉西他濱方案(13.5%),其次為含卡鉑方案(13.2%)等,多藥聯合方案中,GP(吉西他濱、順鉑/卡鉑)、EP(依託泊苷、順鉑)、DCF(多西他賽、順鉑、5-FU)、FEC(5-FU、表柔比星、順鉑)、FOLFOX(奧沙利鉑、5-FU)等方案導致CIT的風險較高。

需注意除化療藥物導致的CIT,分子靶向藥物導致的血小板減少也應被關注,如阿帕替尼、伊馬替尼、舒尼替尼、利妥昔單抗和西妥昔單抗等也會導致一定程度的血小板減少。

二、CIT的發生機制

CIT的發生機制主要包括血小板生成減少、血小板破壞增加以及血小板分布異常。

01

血小板生成減少

化療藥物可對血小板生成的各個環節產生影響,包括抑制造血幹細胞和巨核系祖細胞增殖,使巨核細胞產生減少,抑制巨核細胞生成和釋放血小板的功能等,最終導致血小板減少。

02

血小板破壞增加

化療藥物可導致血小板抗體生成,致血小板破壞增加,發生藥源性的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症。如奧沙利鉑可誘導並維持免疫反應,臨床表現為突發的、孤立的血小板減少,多於奧沙利鉑累積劑量>850mg/㎡後發生。

03

血小板分布異常

化療藥物導致肝竇損傷,肝竇內皮細胞受損並脫落,肝竇阻塞,進而引起門靜脈高壓和脾功能亢進,血小板在脾內滯留及其破壞增加,引起外周血中血小板計數下降。此類情況多表現為血小板計數持續下降,患者可合併脾大和門靜脈高壓等併發症。

三、CIT分級與WHO出血分級

01

CIT分級

02

WHO出血分級標準

四、CIT的治療

01

輸注血小板

輸注血小板為治療重度血小板減少症最快、最有效的治療方法,能夠有效降低大出血的發生風險和死亡率,血小板輸注指徵包括:

02

促血小板生長因子的應用

五、CIT的預防

當外周血血小板數量減少時,循環血中TPO增多,促進巨核細胞分化和血小板計數增加。通常在化療1周後血小板計數開始下降,內源性TPO水平緩慢上升,而內源性TPO提升外周血血小板計數需要5~7d,在此之前可能出現血小板計數最低值,並可能導致出血風險和嚴重併發症。

在腫瘤患者接受化療/放療治療2~3d內,血小板計數還沒有開始下降,體內的TPO仍然維持在較低水平,此時TPO受體親和力較強,補充外源性TPO可維持體內較高的TPO水平,有利於促進骨髓多核巨細胞功能的恢復。

01

CIT的一級預防(病因預防)

對於足量使用可導致血小板減少的、劑量限制性毒性的化療藥物(如大劑量阿糖胞苷),預期在第1次化療結束後有可能出現3級及以上血小板減少的患者,在血小板減少前應用rhTPO等藥物,可降低血小板計數下降程度,縮短4級血小板減少持續時間。但目前CIT一級預防的適用人群、時機及最佳給藥方式尚未明確。

02

CIT的二級預防(臨床前期預防)

針對上一個化療周期發生過3級及以上嚴重血小板減少的患者,為保證後續化療順利進行,可在本周期化療後預防性使用血小板生長因子,以保證化療按時足量進行,避免化療藥物減量或延遲。

(1)適用人群

CIT的二級預防用於上一個化療周期發生過3級及以上血小板減少患者,以及上一個化療周期發生2級血小板減少但同時伴有以下任一項出血高風險因素的患者:既往有出血史,如消化道潰瘍出血、腦出血等,現階段有手術切口未愈、腫瘤性潰瘍等;化療前血小板計數<75×109/L;接受含鉑類、吉西他濱、阿糖胞苷以及蒽環類等可能導致嚴重骨髓抑制的藥物治療;腫瘤細胞浸潤骨髓所致的血小板減少;ECOG評分≥2分;既往接受過放療,特別是長骨、扁骨(如骨盆、胸骨等)接受過放療;合併使用其他可能導致血小板減少的藥物,如肝素、抗生素等。

(2)二級預防的方法

患者既往化療後發生3/4級血小板減少、本周期化療結束後有血小板計數下降趨勢:a.存在出血高風險因素,推薦化療後6~24h開始預防性應用促血小板生成藥物。b.無出血高風險因素,推薦在血小板計數<75×109/L時開始使用促血小板生成藥物,至血小板計數≥100×109/L時停藥。可使用rhTPO或rhIL-11,療程均為連續7~10d,在下一個周期化療開始前2d和化療中不得應用rhIL-11。

已知血小板最低值出現時間的患者:可在血小板計數最低值出現的前10~14d皮下注射升血小板藥物,劑量及用法同上。

對於接受吉西他濱聯合鉑類(GP或GC)方案且在上一個療程後出現≥3級血小板計數下降者:可在本療程化療第2、4、6、9天皮下注射rhTPO,300U/(kg d)。

六、特殊類型血小板減少症的治療

01

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症

治療上以減少血小板破壞和促進血小板生成為主,常規一線治療方案包括糖皮質激素、靜脈注射丙種球蛋白;二線治療方案包括促血小板生成藥物、利妥昔單抗、脾切除術及其他免疫抑制藥物。

一般在停止化療後血小板計數可逐漸恢復,但急性期可能需要輸血。需要注意的是,確診奧沙利鉑相關性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症的患者不應繼續使用奧沙利鉑。

02

血小板分布異常引起的血小板減少症

該類化療藥物可引起肝竇損傷,導致門靜脈高壓和脾功能亢進。此類血小板計數恢復緩慢,通常在治療停止後2~3年才可能恢復正常。當需要快速恢復血小板時,可以嘗試脾栓塞治療。

03

化療聯合放療引起CIT

化療聯合放療可造成血小板數量急劇減少,且血小板開始下降時間較早,下降至最低值的時間較單純化療有所提前,血小板計數下降程度更明顯。對於化療聯合放療引起的血小板減少應予以密切關注,並應儘早使用rhTPO或rhIL-11進行治療,以避免嚴重的CIT發生。

04

使用具有心臟毒性化療藥物的患者

與rhIL-11相比,rhTPO的不良反應更少,且不會誘發心臟問題。因此,對於使用具有心臟毒性化療藥物的患者,特別是合併心血管基礎疾病者,使用rhTPO可能具有更好的安全性。

七、藥物不良反應的處理

01

rhIL-11的常見不良反應

輕中度不良反應無需特殊處理,重度不良反應可考慮停藥並行專科對症處理,隨著劑量增加、使用時間和療程的延長,藥物不良反應,尤其是心臟毒性和水腫等發生率有所增加,常見的不良反應包括:

發熱:考慮發熱與rhIL-11相關者可酌情使用解熱鎮痛藥物;

水腫:用藥期間嚴密監測患者體質量和24h出入量,酌情予以利尿劑治療,注意監測電解質;

心血管系統異常:如有心力衰竭、心律失常或者心悸、胸悶等不適症狀,建議停藥,並請相關科室會診。

rhIL-11用藥相關的罕見嚴重不良反應有:猝死(與rhIL-11使用之間的關係目前仍無法確定)、過敏反應(建議停藥並抗過敏治療)、毛細血管滲漏症候群(建議停藥並酌情補充白蛋白和輸注新鮮冷凍血漿)、急性心力衰竭(建議停藥並予強心、利尿、擴血管等治療)等。

02

rhTPO的常見不良反應

rhTPO在國內外的臨床研究中均顯示出良好的耐受性。rhTPO常見的不良反應包括:發熱、寒戰、全身不適、乏力、膝關節痛、頭痛、頭暈、血壓升高等。大樣本病例研究結果匯總顯示rhTPO安全性良好,不良反應經治療後可好轉或治癒。

參考文獻:

[1]史豔俠,邢鐠元,張俊,沈波.中國腫瘤化療相關性血小板減少症專家診療共識(2019版)[J].中國腫瘤臨床,2019,46(18):923-929.

[2]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抗白血病聯盟,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抗淋巴瘤聯盟.急性白血病化療所致血小板減少症診療中國專家共識[J].白血病·淋巴瘤,2019,28(4):193-197.

[3]中國臨床腫瘤學會腫瘤化療所致血小板減少症共識專家委員會.腫瘤化療所致血小板減少症診療中國專家共識( 2018版)[J].中華腫瘤雜誌,2018,40(9):714-720.

相關焦點

  • 腫瘤患者化療後血小板減少怎麼辦?一文讀懂
    我們知道,化療後中性粒細胞減少,打上三五天「升白針」,白細胞數很快就回到正常水平,有立竿見影的治療效果,然而化療後血小板減少,處理起來就沒那麼輕鬆了,耗你一兩個星期治療再正常不過的。一化療後血小板減少症怎麼定義和分級?何為化療後血小板減少症?
  • Sobi孤兒藥用於化療誘導的血小板減少症三期臨床失敗
    編譯丨柯柯近日,瑞士孤兒藥製藥商Swedish Orphan Biovitrum(Sobi)公布了一種口服血小板生成素(TPO)受體激動劑Doptelet®(avatrombopag)用於實體瘤患者化療誘導的血小板減少症(CIT)治療三期臨床研究的主要結果。
  • 化療後白細胞和血小板低怎麼辦?吃什麼好用
    白細胞低的原因  1、白細胞減少症常見為血液病,發病年齡為任何年齡都有可能,不限制性別。  臨床上可以分為原因不明性和繼續性兩種情況,但是一般第一種為多見,第二種為化學因素,物流因素等藥物導致。  比如腫瘤化療後,多種血液病。中醫學裡認為,白細胞的減少症與患者的心、肝、脾、腎臟都有關係。  裡面跟脾臟,腎臟尤其為關係密切。
  • 化療後白細胞和血小板低怎麼辦?吃什麼好用
    白細胞低的原因  1、白細胞減少症常見為血液病,發病年齡為任何年齡都有可能,不限制性別。  臨床上可以分為原因不明性和繼續性兩種情況,但是一般第一種為多見,第二種為化學因素,物流因素等藥物導致。  比如腫瘤化療後,多種血液病。中醫學裡認為,白細胞的減少症與患者的心、肝、脾、腎臟都有關係。  裡面跟脾臟,腎臟尤其為關係密切。
  • 重組人血小板生成素 VS 重組人白介素-11,促血小板生成藥怎麼選?
    重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和重組人白介素-11(rhIL-11)都是治療腫瘤相關性血小板減少症(CIT)的促血小板細胞因子藥物,那它們到 底有何區別,臨床使用過程中又該如何選擇呢?化療相關性血小板減少症(CIT)是腫瘤化療後常見血液學毒性反應之一,主要是指抗腫瘤化療藥物對骨髓巨核細胞產生抑制作用,導致外周血中血小板計數( PLT )<100 x 109/L,進而增加出血風險、延長住院時間、增加醫療費用,嚴重時甚至會導致死亡。患者一旦出現 CIT ,後續治療可能會延遲或減低劑量,影響療效以及患者的長期生存。
  • 化療副作用如何應對呢?
    化療期間做好相應的居家護理,可以減少甚至消除化療帶來的不適。保持愉快的心情,接受親友適時的協助,更加有助於身體的康復。骨髓造血功能下降化療會影響到骨髓的造血功能,白血球、血小板和紅血球的數目與功能會暫時性降低。
  • JAMA Oncology: 普那布林預防化療引起的中性粒細胞減少症
    其一、作用機制獨特的預防化療引起的中性粒細胞減少症(CIN)新藥,這個領域長期被G-CSF佔據,自1991年以來,只有G-CSF被批准用於預防重度CIN,鮮有突破性藥物出現,Plinabulin(普那布林)的出現為預防CIN帶來了希望。普納布林由萬春醫藥研發,是在海洋焦麴黴菌提取物二酮哌嗪的結構基礎上合成的化合物分子,具有解構細胞微管網絡的作用。
  • 一個患者化療後血小板降到病危,一查發現是血液病,如何鑑別兩者
    在化療六周期結束後,病人出現血小板下降,連續三個月,不斷的輸血小板,打促血小板生成素,血小板仍然處於很低的水平,維持在(13-15)*10^9。 最後該患者至血液科做骨髓穿刺及活檢,確診為自身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症(ITP)。 血小板對人體的作用就不必贅述了,作為不可或缺的血細胞,血小板在止血過程中發揮極其重要作用。如果沒有血小板,皮膚上一點點傷口就有可能血流不止。即便沒有任何傷口,當人體血小板低於30*10^9時,就有較大的自發性出血的風險,血小板越低,出血風險越大。
  • 化療後吃什麼增加白細胞
    1.人參 人參能大補元氣、強壯身體,對白細胞減少症表現為氣虛及陽氣不足、體虛氣短、怕冷乏力者尤為適宜。 2.蜂王漿 蜂王漿具有滋補、強壯、健脾的功效,尤其適宜癌症病人治療後白細胞減少者食用。有報導說一位70多歲的老婦人,因乳腺癌,後又發生肺癌,年高體弱,白細胞僅1000/毫升,既不能手術,又不能化療,老人只得試服鮮蜂王漿,10多天後,白細胞升至5000/毫升。
  • 3歲患兒四肢反覆出現瘀斑,原是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症
    經過中山七院兒科團隊的規範治療後,小嘉的血小板迅速恢復正常,並持續穩定在正常範圍內,身上的瘀點瘀斑也逐漸消退,鼻腔也不再出血了。據介紹,小嘉幼兒園入園體檢查血小板為13×10^9/L。在當地多家醫院診治後,血小板仍反覆下降,全身散在瘀點瘀斑逐漸增多,同時出現鼻腔活動性出血。
  • 化療副作用有哪些?該如何應對?
    目前我國對於癌症的治療多以手術加放化療為主,十之八九的癌症病人都避免不了要接受放療或化療治療。而這種治療手段必將帶來一定的副作用,這也是目前臨床上無法有效解決的問題。不同的癌症需要的化療手段各異,所產生的副作用也不盡相同。下面,我們就一起看看都有哪些常見的化療副作用及其應對措施。
  • 重症患者血小板減少處理共識|血小板|重症|患者|血栓|治療|藥物|...
    根據血小板計數下降的速度可以將血小板減少分為絕對減少和相對減少。歐美國家慣例通常將血小板計數<150×109/L定義為血小板絕對減少。因為中國人群血小板正常值範圍低於歐美人群,本共識建議將中國成人重症患者血小板計數<100×109/L定義為血小板絕對減少[7,8]。
  • 得了血小板減少症,只能臥床不起了?什麼都不可以吃了?
    血小板是血液中的成分之一,有止血和維護血管壁完整的功能,是促進血液凝固的重要因子之一。當血小板數值明顯低於正常數值的時候,我們稱之為血小板減少症,血小板的正常值是在100-300之間。經常會有人諮詢我,問我血小板數值較低,吃什麼食物可以快速增加嗎?在這裡說一下,食物只是輔助,並不能起到治療的作用。效果是非常有限的,對於一些想要依靠食療提升血小板的朋友,建議還是及時就醫調理。那麼哪些食物可以起到輔助作用呢?
  • 重症患者血小板減少處理共識|血小板|重症|患者|血栓|治療|藥物|...
    根據血小板計數下降的速度可以將血小板減少分為絕對減少和相對減少。歐美國家慣例通常將血小板計數<150×109/L定義為血小板絕對減少。因為中國人群血小板正常值範圍低於歐美人群,本共識建議將中國成人重症患者血小板計數<100×109/L定義為血小板絕對減少[7,8]。
  • 2歲男童,血小板計數為0,這是什麼病?
    病例一個2歲的男性患兒,家屬予洗澡過程發現小腿少許皮疹,起初家長並不不在意,以為蚊蟲叮咬所致,未就診。後來皮疹增多,全身散布,家屬這才重視,帶患兒來就診。查體除身體出現針尖樣皮疹外,口腔黏膜亦可見,完善了血常規及凝血功能,發現血小板計數為0,檢驗科複查後仍為0。
  • 血液中這些成分降低,千萬不可以做化療,即使腫瘤晚期也不行
    原創: 胡洋大夫 呼吸科大夫胡洋人體血液中存在著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這三種重要血細胞。有網友問,癌症患者血小板21能不能做化療?首先可以肯定的說,血小板21絕對不能做化療,血小板正常值100-300✘10^9,當血小板低於30✘10^9時,自發性出血風險明顯增加,比如皮膚出血,內臟出血,腦出血等。所以,此時不僅不能做化療,還需要積極的升血小板治療。
  • 血小板急劇減少,結果虛驚一場
    去年體檢發現血小板減少了,只有29109/L,當時她全身沒有瘀血瘀斑,沒有頭痛頭暈,除了在刷牙時偶有牙齦出血之外,也沒有其他出血症狀,沒有重視,前天在當地社區做體檢時發現血小板更低了,只有19109/L,只好來我院就診,門診查血常規血小板只有 8109/L了,血液科沒有病床,她火急火燎地住進了急診留觀病房。
  • 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應做哪些檢查確診病情
    而慢性ITP患者血小板多為輕度至中度減少,常在(30~80),一般較急性ITP高。除有大量出血外,一般無明顯貧血和白細胞減少。若血常規檢查發現,除有血小板減少外,並伴有貧血、白細胞減少,則應考慮有其他疾病如再生障礙性貧血等。
  • 這七種食療方法能增加血小板
    對於病後體虛、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均有良效。圓肉花生湯(1)龍眼肉12g,帶衣花生25g,大棗15g。(2)大棗去核,與花生仁、龍眼肉加水同煮後食。此為1日量,分2次食用。(3)該藥膳有健脾補心、養血止血的功效。適用於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貧血及脾虛肌衄或虛勞血虛等症。
  • 骨肉瘤化療竟會帶來這6大副作用,如何預防和緩解,專家給出了這樣的...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二、骨髓造血系統損害[2] 化療藥物易損害骨髓細胞,導致骨髓抑制,表現為粒細胞和血小板下降。 骨髓抑制同樣可以通過用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或減輕其副作用,如預防性使用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應對粒細胞下降; 通過血小板輸注、使用促血小板生長因子等治療血小板減少症;使用促紅細胞生成素及輸血治療化療引起的貧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