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
近日,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簡稱「NIFD」)官網發布了2020年一季度銀行業運行報告,報告對銀行業一季度各項指標進行了比較分析,並對銀行業二季度提出展望與建議。
其中最值得關注的便是,報告提出,要重視中小銀行一季度指標出現下滑的情況,以及建議未來有必要進一步加強對中小銀行的政策支持力度,主要從降低存款基準利率,規範存款、理財市場,實施差異化、逆周期的監管政策這三個方面入手。
5月24日,央行研究局課題組在中國金融雜誌發文指出,面對疫情衝擊下的經濟下行態勢,城商行和農商行的盈利能力和抗風險能力都弱於大型銀行和股份制銀行,鑑於城商行、農村金融機構是服務「三農」、中小微企業的骨幹力量,要高度關注這些金融機構的盈利能力和抗風險能力。
一季度行業分化加劇
NIFD季報顯示,以淨息差衡量各類銀行的盈利能力,2020年3月末商業銀行整體淨息差為2.1%,較去年末下降10BP,達到近兩年來新低。其中需要注意的是農商行淨息差為2.44%,較上季度末下降37BP,大型銀行、股份行、城商行淨息差分別較上季末下降8BP、3BP和9BP。
NIFD季報指出,農商行淨息差下降幅度顯著高於平均水平,這說明農商行資產收益率下降與負債成本居高不下之間的錯配風險更加明顯。
從風險指標來看,截至2020年3月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餘額為2.61萬億元,較12月末增加8%,較去年同期增長21%,不良貸款生成速度有所加快。商業銀行整體不良貸款率1.91%,較上年末增加5BP,已升至2009年以來新高。
分銀行類型來看,不良率走勢也出現分化。農商行、城商行不良率分別為4.09%和2.45%,較去年末上升19BP和13BP,顯著高於平均水平;股份制銀行不良率為1.64%,與年末持平;大型國有商業銀行保持穩定,小幅微升1BP。
報告中分析稱,目前銀行不良資產仍面臨一系列壓力,主要體現在:
一是受疫情影響,餐飲、住宿、房地產、文化娛樂等行業復工復產延遲,導致這些行業的中小企業不良資產上升相對較快,個人客戶收入下降也會增加信用卡業務的違約;
二是監管要求銀行做實真實不良資產,金融資產風險分類強化監管和非標置換將逐步完成,將進一步加快不良資產的暴露。
此外,還需要考慮到疫情經濟衝擊對銀行業不良率影響的「滯後性」,並做好相應的預判和應對。這主要表現在:
一是大部分銀行都對受疫情影響企業採取了還本轉期續貸、貸款展期、利息減免、徵信保護等階段性扶持措施,大部分客戶也可依靠存量資金或其他融資手段支撐一段時間,因此疫情在一季度還不會直接帶來不良貸款的快速上升。
二是不良率自身的滯後性特徵。當前不良主要體現在 4~6 年前開發或者敘做的業務,並不能完全體現當前的資產質量,也不會立刻體現在一季度不良數據中。
三是一些特定領域引發的信貸風險可能不在不良率的統計覆蓋範圍內,但也會對商業銀行資產質量造成較大衝擊,例如一季度經濟疲軟導致新增債券違約較去年同期大幅增長,且預計會繼續上升,在目前債券信用運行機制下,債券違約可能最終轉化為表內不良貸款。
撥備覆蓋率體現了銀行抵禦預期損失的能力,從中亦可以看到,中小銀行風險抵補能力在下降。
報告指出,城商行和農商行的撥備覆蓋率不僅低於平均水平,且一直處於下行趨勢。城商行3月末撥備覆蓋率為150%,較去年末下降了4個百分點;農商行3月末撥備覆蓋率為122%,較上季度下滑6.4個百分點;而股份制商業銀行撥備覆蓋率為199.9%,連續兩個季度上升。
從三方面支持中小銀行發展
NIFD銀行業研究團隊預計,2020年二季度開始,銀行體系仍將保持一定的規模增速,繼續全力支持實體經濟復工復產,但所面臨的風險損失壓力可能會顯著上升,利潤增速則可能有一定程度的下降。
此外,考慮到疫情衝擊有較為顯著的結構性效應,特定區域、客戶、行業所受到的影響不盡相同,不同機構由於業務的區域分布、客戶類型以及客戶所處行業有所差異,加之經營能力和風險抵禦能力的參差不齊,行業分化有可能進一步加大。
並指出,從一季度數據來看,商業銀行總體資產、利潤、不良率表現較為平穩,但其中出現的中小銀行指標下滑的情況還需引起重視。
未來,有必要進一步加強對中小銀行的政策支持力度,一方面要充分發揮中小銀行服務支持實體經濟,尤其是普惠金融客戶的能力,助力「六穩」和「六保」政策目標的實現;另一方面,要著力改善中小銀行生存環境,及時化解潛在風險,為中小銀行長期穩健發展創造條件,確保金融體系的整體穩定。
重點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可以考慮降低存款基準利率。
在部分中小銀行定期存款佔比不斷上升、息差收窄壓力加大,且缺乏足夠手段進行負債結構管理的情況下,存款基準利率的調整對降低負債成本至關重要。而且,負債端成本的降低,也可以為資產端利率進一步下行,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提供更大的空間。
二是規範存款、理財市場。
加大對存款自律機制執行的監管力度,強化對信貸資金流向的監控,適度加大對資金套利行為的處罰力度,推動理財產品和結構性存款產品的規範,確保結構性存款和理財產品的定價相對存款趨於合理。暢通從資產端利率到負債端利率的市場化傳導路徑,逐步提高存款利率市場化程度。
三是實施差異化、逆周期的監管政策。
如實施差異化、逆周期監管政策,階段性靈活下調目前 2.5%的儲備資本要求,降低中小銀行資本監管負擔,以實現宏觀審慎調控的目的;靈活調整撥備覆蓋率要求,鼓勵銀行利用撥備核銷壞帳,降低風險資產壓力;優化資本補充監管協調機制,明確規則、簡化流程,為商業銀行(尤其中小銀行)的資本補充提供便利;引導銀行合理分紅,增加銀行內源資本補充能力,在滿足投資人合理回報的同時,將更多的利潤轉增資本;此外,針對中小銀行創設專門的貨幣信貸支持工具,給予其更多低成本、中長期的資金支持,幫助它們降低負債成本和流動性風險,等等。
(作者:朱英子 編輯:周鵬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