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秋雨:1800多篇黑稿誹謗他,他都沒有回擊,十二年後才知其高明

2020-12-21 江郎說史

2010年1月,《揚子晚報》做了一個「你最喜歡的中國當代作家」的調查,餘秋雨名列第一,成為最喜歡的中國當代作家。

幾乎沒有人去質疑這個調查,因為餘秋雨確實有這個能力。其所著的《文化苦旅》、《中國文脈》、《千年一嘆》、《行者無疆》都是非常受歡迎的,中國最近十年來全國書籍暢銷榜前十名中,餘秋雨獨佔其四,靠大量版權收入成為中國作家之首。

當然了,對一個作家來說談錢確實有些俗氣,但不可否認的是書籍的銷量是他受歡迎的有力證據。如果書籍不好,試問怎麼可能會有那麼多人買他的書。

余光中評價:中國散文,在朱自清和錢鍾書之後,出了餘秋雨。

金庸評價:有年輕人為了調侃我,說浙江人不會寫文章。就算我不會,但浙江裡還有魯迅和餘秋雨。

賈平凹評價:餘秋雨這樣的人才百年難得,歷史將會敬重。

文學大佬的高度評價、龐大的銷量、各種文學獎項,這些都從不同維度高度認可了餘秋雨在文壇中的地位。不過對於餘秋雨這個人,網絡上的評價還是兩極分化的,一部分對他的評價極高,而另一部分人對他的評價極低。1800多篇黑稿誹謗他,趕赴災區被質疑炒作,捐款被質疑詐捐,餘秋雨的另一面其實更引人關注。

2000年,這一年國內的部分媒體開始為追求「逆反刺激」的市場效應而瞎搞。這種行為雖然看上去有點難理解,但實際上就是一味的迎合市場受眾,反權威、反主流觀點、標新立異,最典型的案例就是為歷史人物翻案,比如把嶽飛抨擊為軍閥、秦檜吹捧為不得已而為之。

餘秋雨作為知名人物自然是受到了牽連,他被捲入「石一歌」事件,大量的黑稿充斥耳目。根據楊長勳教授不完全統計,當時誹謗餘秋雨的黑稿高達1800多篇,《餘秋雨現象批評》、《審判餘秋雨》、《餘秋雨是否應該反思》這種類型的黑稿嚴重影響了餘秋雨的個人形象,甚至都有點上升至人身攻擊的地步了。

出人意外的是餘秋雨並沒有任何回應,淡淡的說了一句:「馬行千裡,不洗塵沙」。十二年後,網絡上的評價開始出現反轉,此時餘秋雨寫了一篇《「石一歌」事件》回應此事。對於他為什麼不在當時回擊黑稿,我認為這就是他的高明之處。

魯迅先生說過:「惟沉默是最高的蔑視」,如果餘秋雨在當時就回應了黑稿,那他就會被牽著鼻子走,會越描越黑。在這種情況下你搭理他一下你就輸了,因為他的目的已經達成了,他已經成功博起關注。餘秋雨曾經公開懸賞,如果有人能找到出自他手且署名「石一歌」的任何一篇文章或者說任何一字,那他就會全年薪資並且在全國媒體公開道歉。可惜啊,這個懸賞掛了數年都沒有人能找到證據,所謂的黑稿不攻自破。

餘秋雨在接受採訪時表示:

「馬行千裡,不洗塵沙」,這句話我個人理解為真正有遠大目標的人是不會在乎一些外界評價的,用流行話來說就是-「獅子不會因為犬吠而回頭」。

當然了,網絡上對他的質疑從未停止過,餘秋雨本人的回應只代表此事翻篇,不代表黑他的人會翻篇。2008年,全國人民心繫四川,餘秋雨第一時間趕去災區參加救援行動。當時災區餘震不斷,能第一時間趕去災區救災就已經很了不起了,但是卻被網友質疑炒作。救災時期餘秋雨不斷對災區群眾和救援人員發表演講,其本意是要鼓勵人們戰勝困難,不要就此沉淪。

大家都知道,成年人的崩潰其實往往就是一瞬間的事,災情過後心理疏導工作同樣重要。但就是有人黑他,說餘秋雨把救災搞成了賣書發布會。後來餘秋雨發現地震破壞了大量的學校,學生們的課本也都埋在廢墟之下,於是他獨資捐贈了三個學生圖書館。記住,他捐贈的是圖書館,而不是僅僅幾本書。

結果哪,結果就因為沒有走紅十字會通道,網友就以紅十字會帳戶中沒有餘秋雨的捐款款項為由,抨擊餘秋雨救災、捐圖書館的善舉為炒作、詐捐。輿論愈演愈烈,最後王蒙、賈平凹、余光中等名家為圖書館題詞,外加災區教育局一再說明餘秋雨捐圖書館一事,這才平息了風波。

黑稿、差評、汙名化等不良行為從未停止,你看現在是沒有什麼差評,但這並不代表什麼,因為那群人還沒找到黑的點,一旦找到黑的點,定會群起而攻之。

不過餘秋雨大師從未正面搭理那群人,他在沒成名之前孤身一人從西北高原開始一步步考察中國文化的重要遺址,立志要寫一本「穿越百年血淚,尋找千年輝煌」的曠世巨著。《文化苦旅》、《中國文脈》、《千年一嘆》、《行者無疆》這一系列書一經出版迅速走紅,成為經年不朽的暢銷書。

相關焦點

  • 餘秋雨遭1800多篇黑稿誹謗,只回了8個字,12年後才知道其高明
    他三次來美國演講,無論是在聯合國的國際舞臺,還是在華美人文學會、哥倫比亞大學、哈佛大學、紐約大學或國會圖書館的學術舞臺,都為中國了解世界,世界了解中國搭建了新的橋梁。他當之無愧是引領讀者泛舟世界文明長河的引路人。
  • 餘秋雨遭1800多篇黑稿誹謗,只回了8個字,12年後才知道其高明
    聯合國中文組組長何勇評價說:餘秋雨先生對中國文化的貢獻功不可沒。他三次來美國演講,無論是在聯合國的國際舞臺,還是在華美人文學會、哥倫比亞大學、哈佛大學、紐約大學或國會圖書館的學術舞臺,都為中國了解世界,世界了解中國搭建了新的橋梁。他當之無愧是引領讀者泛舟世界文明長河的引路人。
  • 餘秋雨:跌落「神壇」,被1800多篇黑稿誹謗,作品仍經久不衰
    1968年,因為父親的緣故,餘秋雨又被下放勞役,當時他的條件非常艱難,每天吃不飽飯不說,還要進行許多勞動,當時餘秋雨一度就快要放棄生活的希望,是文字的力量帶他走過了那場浩劫。當時勞役得空,他就在自己的腦海裡回想起那些名家的散文,那是他除了家人之外唯一的動力。
  • 1800多篇誹謗文?文化大盜?餘秋雨:他們其實是一群無聊的可憐人
    餘秋雨是當代文壇當中,一顆出彩的明星。賈平凹曾經評價他說道:餘秋雨無疑拓展了當今文學的天空,貢獻巨大。這樣的人才百年難得,歷史將會敬重。成名之後,爭議也多。很多人都將目光盯在了他的身上。這幾年中也發生了很多次的詆毀。
  • 餘秋雨跌下神壇?12年間遭到1800多篇誹謗,賈平凹:歷史會敬重他
    再加上「文人相輕」,從2000年開始,餘秋雨的日子可真算不上好過。12年間,1800多篇「黑稿」鋪天蓋地地覆蓋了各大報紙、刊物的版面,白紙黑字似乎要從紙面上跳出來似的,對著餘秋雨張開了噬人的巨口。而這一切,都還要「歸罪」於1991年,那一場「心血來潮」。
  • 陳丹青:餘秋雨顯得非常無恥,我對他最後的一點尊敬都已經消失殆盡了
    餘秋雨前後提交了一共多達22次的辭職報告,結果都被學校領導駁回。 直至第二十三次,他借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才終於讓校方忍痛放手。 辭職後,餘秋雨選擇孤身一人踏上黃土高坡,尋找"陽關"遺址。他想去考察當地的民俗文化,更想體驗王維當年"西出陽關無故人"的悲壯。
  • 黑粉:他不只是「文化流氓」,是真流氓,對此餘秋雨只留下8個字
    餘秋雨曾寫道,有一天,廣西藝術學院副教授楊長勳拿出一個筆記本給他看,楊教授統計說:「這幾年國內誹謗你的文章已發表了1800多篇,而且肯定不全;如果乘以報刊的發行量,與你名字相關的惡言惡語就是一個天文數字。
  • 餘秋雨跌下神壇?文化圈都質疑群攻,賈平凹力挺:這人才百年難得
    餘秋雨正在參加遊歷世界上最危險地帶約旦、伊朗、伊拉克等國家的「千禧之旅」時,卻在國內出現了如《餘秋雨現象批評》、《審判餘秋雨》、《餘秋雨是否應該反思》等1800多篇誹謗他的黑稿,把這個憑《文化苦旅》一書封神的知名作家推上了風口浪尖。
  • 餘秋雨的散文被貶為「初中生讀物」,賈平凹:這樣的人才百年難得
    如果沒有餘秋雨的《文化苦旅》,也許很多人不會知道莫高窟屈辱的歷史,不知道道士王圓籙是個「壞蛋」,在農村的我也許不會知道斯坦因是誰。如果沒有餘秋雨的《千年一嘆》,那麼多異域古文明對於很多人來說也許只是歷史課本上曾經必背的考點吧!只在枯燥無味中根本感受不到它們的魅力。
  • 面對王朔陳丹青質疑,墜下「神壇」的餘秋雨說了8字,卻為何不解
    一個人一旦有細小其微做得不好的地方被發現,便會有一群高舉正義旗幟的人手拿放大鏡走來,指手畫腳。此時,這個人不管以前做過多少善舉都可以被視而不見;甚至一個汙點,就足矣毀掉他這一生。被一個群人,乃至一個時代所摒棄,這是誰都無法爭論的不公。
  • 餘秋雨散文集《文化苦旅》,為什麼他在散文中體現出那麼多道理?
    是由看了餘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之後,為先生灑脫的文筆、睿智的思想、深刻的思考、犀利的解剖所呈現的大家風範所折服,因有感,才提出了「為什麼他能在散文中體現出那麼多的道理?」,不言而喻,題主對此問題,有過深深的思考。我對餘秋雨先生是十分敬佩的。儘管當下有許多人對於他有所詬病。
  • 餘秋雨的散文被貶為「初中生讀物」,賈平凹:這樣的人才百年難得
    如果沒有餘秋雨的《千年一嘆》,那麼多異域古文明對於很多人來說也許只是歷史課本上曾經必背的考點吧!只在枯燥無味中根本感受不到它們的魅力。1800多篇極具攻擊性的文章鋪天蓋地襲來,《餘秋雨現象批評》、《審判餘秋雨》、《餘秋雨是否應該反思》等黑稿充斥在文化界,北京大學中文系學生發表《餘秋雨你為什麼不懺悔》一文,更是把餘秋雨先生推到了誹謗攻擊的最前沿。
  • 陳丹青:餘秋雨顯得非常無恥,我對他最後的一點尊敬都消失殆盡了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各界人士迅速支援四川,餘秋雨第一時間趕赴災區,給災區群眾不斷演講打氣。自從5月12日至5月24日,這期間四川地區的餘震發生了7904次,光5級以上的地震都發生了27次,在震後災區也同樣十分危險。餘秋雨第一時間趕赴災區救災,並沒有得到應有的讚揚,反而迎來部分網友的差評。餘秋雨並沒有回應各種抹黑,於是網友越描越黑,把他救災義舉黑成了炒作新書。
  • 被眾人圍攻,餘秋雨跌下神壇?他說:這樣讀書是中華文化的不幸
    餘秋雨曾經說過一個段子。有一次,他去逛書攤,遇到了《文化苦旅》的盜版書,支支吾吾地指出了一下, 於是書商勃然大怒,鬧得有點尷尬。如果說這是一個小尷尬,那麼還有一次大尷尬。2004年,餘秋雨應邀赴美國國會圖書館演講,美國國會圖書館對他非常尊重,由副館長帶頭,推著滿滿一車書到他面前。
  • 餘秋雨把仁者「樂」山讀成「lè」,近萬人留言批評,他是口誤嗎?
    《論語》·雍也篇,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是將人的智慧與仁義,和山、水聯繫起來。在文學界,對於該句話的讀解也有多種,我國著名學者南懷瑾撰成了《論語別裁》,對此理解的是:「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 夏末秋雨生,現代文豪餘秋雨在文學上卓越的突出貢獻與輝煌成就
    在餘秋雨十一歲那年(1957~1963年)開始,藉助到上海市區,並在上海報考了中學,就讀於上海新會中學、晉元中學、培進中學至到高中畢業。大城市的中學圖書館自然是鄉下小學不能比擬的,既大又寬敞,即使這樣依然每天借書都排起了長隊,後來經過四處打聽,終於知道上海青年宮圖書館藏書甚豐,借書也方便,於是就馬上申請辦理了一張借書證。
  • 「餘秋雨事件」始末
    余杰一定沒有估計到餘秋雨會親自給他寫一封這麼充滿善意的信,他接信後又在魏明倫家見了餘秋雨,並很快發表對餘秋雨的道歉文章,承認自己在談論時也用了文革的思維方式,他還表示欽佩餘秋雨的寬容大度。當時很多人都以為,一場誤會已經解除。沒有想到的是,大批判的門一旦打開,就關不上了。
  • 餘秋雨:從《文化苦旅》到《中國文化課》
    導讀餘秋雨是一個爭議比較大的文人,從2000年以來,他就遭受著不斷的誹謗。從書籍史實錯誤,到圖書館詐捐,不一而足。絕大多數誹謗都在事後進行了或官方或個人的澄清和闢謠,但公眾往往熱衷於爆料,對真相卻少了幾分關心。
  • 李嘉誠拋售房產後,為何非要去英國?看完才知他的高明
    相信大家對李嘉誠這個人都不陌生,華人首富、地產大亨,在他身上有很多的標籤。李嘉誠名下的產業也遍布全球多個國家。據李家的家族資金顯示,其名下有22家上市公司,總市值超過了8500億港幣,股票價值5600億,這只是公開的財產,還沒算那些隱形的財產,華人首富果然名不虛傳。
  • 馬蘭:餘秋雨是上天賜給我的禮物;若有下輩子,我還會嫁給他
    現與丈夫餘秋雨定居於上海。現在的我們看來,這是一段才男佳女的絕配婚姻,但在上世紀末,外界的閒言碎語不斷充斥著這段姻緣。馬蘭和餘秋雨的年齡相差16歲,那時恰逢馬蘭風華正茂,並且是以演員活躍在大眾的娛樂時光裡,所以這段「叔侄戀」無疑是足以登榜各大新聞社排版的事件,馬蘭並沒有理會外界的紛紛擾擾,反而舉手投足都讓人覺得她格外幸福,她也並沒有因為一些不好的議論而後悔這段婚事。在和李紅離婚後,餘秋雨很快便與馬蘭結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