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逶迤綿延,連綴東中,承接南北,承載著江蘇、山東、安徽、河南、湖北等五省近200個縣(市、區)1.7億人民的綠色夢想、康莊夢想。恰逢中央人民政府發布《關於治理淮河的決定》70周年和國務院批覆《淮河生態經濟帶發展規劃》,淮河生態經濟帶發展戰略上升為國家級戰略2周年之際, 2020年10月,由江蘇省阜寧縣政協發起,邀請湖北省隨縣,河南省新蔡縣、淮濱縣,安徽省阜南縣、壽縣、鳳陽縣,江蘇省金湖縣、濱海縣等8個縣政協共同參與成立「淮河生態經濟帶」縣級政協聯席會議,建立了跨省群,共同推動政協協商與基層治理有機融合,助力推進淮河生態經濟帶國家級戰略實施,奮力譜寫「走千走萬,不如淮河兩岸」新時代「大美淮河」美麗華章,讓淮河生態經濟帶在神州大地舞起來、動起來、揚起來。
發揮民主監督優勢,助力打造生態淮河。充分發揮政協協商式監督這一獨特的民主監督優勢,深刻領悟生態保護是打造淮河生態經濟帶的根本要求和現實需要,堅定「把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放在首要位置」,圍繞「建立健全跨區域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的聯動機制,統籌上中下遊開發建設與生態環境保護,加快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把淮河流域建設成為天藍地綠水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發展帶,為全國大河流域生態文明建設積累新經驗、探索新路徑」,緊扣重點組織調研、聚焦生態建言議政、助力問題協調解決,助推淮河綠色發展,力促實現建言資政和凝聚共識雙向發力,助力打造生態淮河。
發揮人文薈萃優勢,助力打造產業淮河。充分利用政協人才薈萃、智力密集重要優勢,組織好廣大界別委員及其所聯繫的界別群眾發揮好重要職能作用,積極圍繞「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強地區間的分工協作,聯手推進科技創新,著力培育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推動產業跨界融合發展,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壯大提升戰略性新興產業,促進新舊動能轉換和產業轉型升級」等,建言獻策、投身實踐。充分發揮經濟界、工商聯界、科技科協界等界別身處一線的優勢,突出創新創業,著力推動發展優勢特色產業、增強協同創新能力、提升農業發展質量、培育壯大現代服務業,努力尋求產業突破,助力打造產業淮河。
發揮兼容並蓄優勢,助力打造開放淮河。充分發揮政協代表性強、聯繫面廣、包容性大的優勢,聚焦聚力對外開放,重點圍繞「立足上中下遊區域比較優勢,發揮淮河水道和新亞歐大陸橋經濟走廊紐帶作用,促進各地區基礎設施對接、合作平臺共建、基本公共服務共享,全面深化區域合作交流。大力營造與國內外市場接軌的制度環境,加快構建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開放合作新格局,全力打造聯動中東部、協調南北方的開放型淮河經濟體」,深化對外交流,廣聚各方共識,助力打造開放淮河。
發揮資政存史優勢,助力打造文化淮河。緊緊圍繞傳承歷史文化、講好淮河故事要求,利用資政存史經常性職能優勢,發揮教育體育界、文化藝術界等界別作用,積極投入到打造文化淮河的火熱實踐;沿淮各地政協文史工作委要積極推動把淮河文化民為邦本的人文精神、不屈不撓的奮鬥精神、兼收並蓄的開放精神、敢為人先的改革精神、公平正義的法治精神、顧全大局的奉獻精神等內涵注入到文史資料中,提高文史資料的文化品位、思想品位,精編淮河史料文獻,存史資政育人;沿淮廣大政協委員要著力圍繞「構建淮河文化體系、推進淮河文化建設、加強文化遺產保護、促進公共文化服務提質增效」等重大課題,紮實調查研究、廣泛聽取意見,積極赴外地考察學習借鑑,充分運用提案、社情民意信息等形式,不斷探索淮河流域文史工作服務現實發展新途徑,助力打造文化淮河。
(作者為阜寧縣政協黨組書記、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