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東新區老港固廢綜合利用基地二期建設效果圖,建成後一天可處置240噸醫療廢物。 (市生態環境局供圖)
晚上10點,上海一家醫院內,兩名身穿防護服、全副武裝的工作人員正在警戒區內交接一隻只黃色箱子。一名工作人員拿起行動裝置,對著其中一隻箱子上的晶片掃描,手持設備立刻顯示:醫療廢物2公斤、醫廢小箱收運、編號8104。
原來,這些趁著夜色轉運的黃色箱子裡,裝載的是高感染性的新冠肺炎疫情醫療廢物。如何及時收運這些醫療廢物?收運後該怎樣處置才能確保安全?
記者了解到,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UNIDO)網站近日刊發了《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中國醫療廢物管理培訓指南》。國家醫療廢物管理培訓基地(上海)在生態環境部對外合作與交流中心指導下,參與了該《指南》的編寫過程,上海醫療廢物一、二、三級響應與應急保障機制中的案例也被納入《指南》之中。
國家醫療廢物管理培訓基地(上海)由上海市固體廢物管理中心和上海市固體廢物處置有限公司組建而成。上海市固體廢物管理中心黨總支書記吳勁松介紹,《指南》以問答和案例形式解答了醫療廢物分類收集、包裝、轉運、監管等13個方面的常見問題,匯集了上海、武漢等典型城市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醫療廢物應急管理與處置的經驗和智慧。
醫廢應急處置規模將達每年10萬多噸
吳勁松介紹,為了保證全市醫療廢物「日產日清」,提高醫廢應急處置能力,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上海建立了無死角、零疏漏、全防控的一、二、三級響應與應急保障機制。
今年初,上海啟動二級響應與應急保障機制,全市醫療廢物除由上海市固體廢物處置有限公司處置之外,浦東新區老港固廢綜合利用基地的生活垃圾焚燒設施也得到升級改造,以滿足醫廢處理的需要,焚燒站內為醫療廢物開闢出專門通道和焚燒區域進行處置。「固廢處置公司每天可以處置近130噸醫療廢物,增加了老港應急處置後,每天可以增加處置40至60噸醫廢,實現了全市定點醫院、隔離點和留觀點醫療廢物的全覆蓋。」吳勁松說。
而在老港應急處置的基礎上,三級響應與應急保障機制還將另外兩個生活垃圾焚燒設施納入。吳勁松告訴記者,醫療廢物的第一級響應處置能力為130噸/天,第二級響應處置能力為130-315噸/天,第三級響應則大於315噸/天。
記者了解到,下階段,上海將繼續謀劃發展超大城市公共衛生建設,啟動老港醫廢二期日處理能力240噸/天的焚燒工程,推進形成「一北一南一島」醫療廢物處置格局。到今年底,本市醫療廢物焚燒處置規模將達到每年10萬噸以上。
醫廢「實名制」管理,全程可追蹤
除了應急保障機制的支撐,全市100%醫療廢物能做到「日產日清」,靠的還有精細化處置。在上海市醫療廢物全流程管理信息平臺上,每公斤醫廢都要實行「實名制」。
記者在上海環境集團固廢處置公司看到這樣一張「網」——每輛醫廢收運專用貨車的實時位置都顯示在地圖上。固廢處置公司總經理李傳華介紹,每輛醫廢收運車都採用封閉冷鏈運輸,搭載GPS(全球衛星定位系統),可在管理平臺上顯示位置和行走路線,管理平臺還會根據各定點醫院的收運量智能調度收運車。
不僅收運車實時定位,醫廢周轉箱上也裝有晶片,自動生成箱內醫廢的來源、重量、位置等關鍵信息,收運員在收運時用行動裝置掃描晶片,即可完成所運醫廢的「實名制」記錄。
處置高感染性的醫廢,還要精細化保障收運處置人員的安全。記者看到,從醫院收運的醫療廢物全都裝在黃色周轉箱內,運轉過程全程「不落地」,周轉箱和收運車要進行多次消毒;收運員穿戴防護服、護目鏡、口罩、雙層手套。而進入固廢處置公司後,醫廢周轉箱被機器自動抓取,直接進入焚燒流水線進行焚燒。工作人員無需接觸醫廢,只需在中央控制室通過「大腦」監控和調整參數。
此外,新冠肺炎疫情醫廢的收運時間還與其他普通醫廢錯開,李傳華稱之為「白加黑」收運方式,白天收運普通醫廢,夜間收運疫情醫廢。李傳華告訴記者,今年1月至10月,固廢處置公司共計處置1300多噸疫情醫廢,這些醫廢都「源頭可溯、過程可控、處置可視」。
得益於應急響應機制和精細化處置,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醫療廢物處置過程中,上海實現了疫情醫廢全部日產日清,且相關收運處置人員零感染。
【來源:文匯】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