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文中我們提到了克孜爾千佛洞前的鳩摩羅什雕像,那麼我們現在就來說說庫車的這個洞窟吧。
很多人都知道我國有四大洞窟:甘肅敦煌莫高窟、山西雲岡石窟、河南龍門石窟和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莫高窟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雲岡石窟被譽為是中國古代雕刻藝術的寶庫;龍門石窟具有濃厚的國家宗教色彩。
龍門石窟
這些洞窟都有著數不清的特點與光環,而克孜爾洞窟的特點只有一個,就是當你一提到它的名字時,對其有點了解的人一定會脫口而出「就是那個我國最西邊的石窟是吧?」其實它還是我國開鑿最早的石窟,大約在公元3世紀便開鑿,我們內地是東漢末年分三國時期,外國的歷史事件就是羅馬皇帝更迭;洞窟在公元8-9世紀才逐漸停止開建,此時大唐盛世走向衰敗,西方皇權與教會矛盾激化,他們忙著摧毀聖像,對付上帝。
公元1世紀佛教開始傳入新疆,經歷了2個世紀後達官貴人或者是平民百姓開始在斷崖處開鑿洞窟;4世紀時龜茲國佛教達到鼎盛的地步,開始大興土木,集結能工巧匠開鑿或者裝飾佛窟還在統治期間修建了很多裝飾富麗、規模宏大的寺廟;7世紀時更是把王宮修建的如同寺廟一般。
龜茲國對佛教推崇到何種地步?每逢節日,各個寺廟都會把佛像用珍寶錦緞小心翼翼的包裹起來,然後供奉在五彩的車上,拉著佛像在街道上緩慢而行。沿途王宮貴胄及平民百姓都要摘下帽子、著新衣、赤足手捧鮮花迎接佛像。待佛像駕臨,均頂禮膜拜、焚香散花。
不要看克孜爾石窟修建或者發展時間很長就認為我們參觀的洞窟很多,雖然歷時700年但是損毀只要一瞬間。現在獲得正式編號的洞窟有236個,但是其中大部分塑像受到過毀壞,就連保存精美壁畫的洞窟也僅剩81個。
為什麼會受到如此嚴重的毀壞呢?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點是戰爭:據克孜爾石窟佛塔下一個斷為兩截的唐開元三年(715年)紀功碑可知,公元8世紀初,此地曾為大破吐魯番的一個戰場。在克孜爾石窟93窟中刻的一幅攻戰圖可以看出,此圖下部還刻有「來俊俊」三字可能為人名,大約為當時士兵對戰事的描述。
第二點是宗教紛爭:就是佛教後期不盛行了,很少有在此修行拜佛,所以來到這裡參觀的遊人便肆意的胡作非為,在壁畫或者雕塑上任意刻畫題記。
第三點是西方探險隊的侵略:19世紀末20世紀初,接踵而至的西方探險隊從克孜爾石窟劫掠走大量精美的壁畫。
第四點是自然原因:就是風蝕、洪水、地震等都對塑像和壁畫造成損壞。
現如今出於文物保護角度,我們作為平常遊客只能參觀到6個石窟,雖然不過癮吧,但也是了解龜茲國與佛教淵源的直接方式。
克孜爾石窟內的壁畫大多是下圖中這樣菱形繪製的,以因緣故事為主,比如38窟,畫的是摩訶薩埵王子捨身飼虎的故事,摩訶薩埵就是釋迦摩尼的前生。
又如第8窟,畫的是一個猴子的前世今生:猴子捧著蜜獻給佛,佛說蜜裡有蟲,猴子就把蟲從蜜裡面取出,然後又獻給佛。這時,佛又說蜜太濃了,猴子就在蜜裡加泉水減小蜜的濃度,再一次的把蜜獻給佛。這一次,佛和他的眾弟子喝了猴子捧來的蜜汁。所謂樂極生悲,猴子開心的不得了,一不小心,跌入了水坑,淹死了。因為他前身奉過佛,來生就生於富貴人家做了富人。
最讓人痛心的就是類似下圖中的壁畫,可能大家看著這幅壁畫保存得挺好的,佛像左側的袈裟和我們認知中的一樣是紅色的,其實不然。在公元6世紀到公元7世紀時,佛教發展達到鼎盛,洞窟內造像普遍採用金粉或金箔敷貼。這幅圖中的袈裟便是貼金的,現在我們看到的紅色是風化後的石壁,金箔被颳走,更嚴重的是,有些壁畫還被大面積的貼走。這些現存的洞窟中只保存著1萬多平方米的壁畫。
有時候站在滿目瘡痍的洞窟前,不難想像當時的千佛洞經歷了些什麼,所以如果有機會趁早去看看這片孤獨的石窟吧,因為隨著環境的變遷,實在很難說哪一天它便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中。
如果有一天你踏上了新疆這片土地,瀏覽過北疆的風景,那就來南疆感悟人文力量吧,在庫車克孜爾千佛洞留下時光的印記。